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必然带来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巨大变革,在众多新型教学方法中,语文课堂的探究性学习方法符合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本文则对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方法、意义作了一些探索性的阐述。
关键词:探究性 语文 教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新的教学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课标鲜明地表达了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充分肯定了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要导引作用,也十分明确地告示了语文教育的目标。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要改正过去陈旧的教学理念,尤其要改变教学模式,真正地把课堂交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众多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探究性学习是其中很有效的教学方法。
探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充分训练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果”与“因”、“本”与“源”的探索研究中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质疑、析疑,进而寻找事物规律的能力,从而形成科学思维的方法。在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以生为主,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还可有效地体现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特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种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也一扫过去语文课堂枯燥、沉闷,一张嘴巴讲满课堂,一支粉笔包打天下的痛苦局面。何谓“探究”,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是“探索追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探究性学习就是探索追究事物的原因,寻找事物“怎么样”“为什么这样”“还能怎样”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知识的由来和关系,以学生个体或合作的实践活动和思维相结合、相作用来实现知识的巩固和深化,以“本”溯 “源”,以“果”求“因”,从而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扩大视野,增长见识。语文学科的所有内容都可以作为探究的对象。比如语言运用、写作技巧、思想意义、人文精神、审美情趣、风格和背景等等。
学生这一系列对诗歌语言和意象探究的过程,就是学生调动情感体验诗歌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思维进行质疑、析疑、探索追究的过程。这一过程除了教师必要的提问和导引外,都应由学生独立思考或互相合作来完成。教师过多的干预和提示只能削弱学生思维的强度。
只要能积累知识,能提高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语文任何相关要素都可以进行探究。在这里想特别提出的是这种探究性学习活动对夯实语文基础,拓宽语文课堂,提高审美情趣,丰富人文修养,陶冶品格情操都有莫大的帮助。
比如说在语文课本的作品中,作者写景状物为何常以山、水、月、荷、柳、花等自然景物为写作对象?(这些事物当然是自然界常见之物,但这些景物却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趣味,作者虽可咏同一物,而思想情趣却可大不相同)可以让学生搜集和比较分析同题材诗文,探究这种事物普遍或典型的意义。课文中有大量涉及到治国安邦、修身养德的文章,可以就文本具体内容设置问题,让学生从历史和文化根源上寻找追究其思想内核。这种以文本为根据,以事实为基础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确能使语文教学成为有源之水。
当然,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主要在课堂,像上述较大的探究性活动则可以在课外,学生通过阅读、上网查询、访问专家等手段将资料形成于文字,这一过程必然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高,也使语文学习的道路变得更加宽阔。
探究性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这不容置疑,然而探究性学习却并不等于老师无事可做,彻底“松绑”。课堂表面的“轻松”隐含了教师课堂之外更多的辛苦,教师要更多地了解课文所涉及的背景、人文、社会、地理、人物等相关知识。如果说给学生一桶水,那么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则必须是一条溪,甚至是一条河。这样,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在总结评价学生的探究结果中才能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语文教师常感叹学生轻视语文,极少把时间花在语文学习上。这固然跟学科的特性有关,然而枯燥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模式的确束缚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生动的个性和活跃的思维,导致“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果不清不楚”。新课标从理念上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春风,还语文深厚、广阔、活泼生动的本来面目。在这种理念下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实实在在地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过去教学过程中老师为学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包办模式改为学生“自己开路、自己搭桥”的新型主动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以生为本”的方向,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切实、有效地提升语文能力,为未来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论文作者:田勇刚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5月总第2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7
标签: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探究性论文; 能力论文; 教师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有效地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5月总第2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