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景观下的矿山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设计论文_陶甜

摘要: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采矿废弃地的改造研究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徐州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长期的资源开采,给这座工业重地带来了生态挑战,因此本论文将立足于“城市双修”理念并且结合老工业基地徐州进行场地的生态修复和景观重建设计。对场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将淮海战役红色文化的相关理论引入到矿坑生态修复的研究中。把历史包袱转化为生态建设的资源优势,学习借鉴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在生态环境修复等领域的先进的理念以及成功的经验,倾力打造徐州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新模式,保护革命历史遗址以及自然景观。再修复矿山场地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考虑红色文化空间与绿色生态空间的交织关系,将战争记忆,革命精神融入环境设计中。通过现代化的设计手段打造集红色教育、生态景观、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新时代红色旅游矿坑生态景观。

关键词:生态修复;景观重建;矿山废弃地;红色文化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随着矿业经济的迅速发展,矿山的开采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在相关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矿山的生态恢复成为中国当前所面临的紧迫任务之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矿坑生态修复与景观的建设拉开了改善矿山环境行动的序幕。矿山公园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采用生态恢复与景观重现等手段,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对于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

图1 中国矿山生态修复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在国家对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及相关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红色文化旅游市场热度空前提升。同时,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赋予红色文化传承更多的时代意义。因此进行红色文化的传承教育,也有助于树立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红色文化旅游作为文化传承的方式之一,注重公众的参与和互动体验,寓教于乐,相较于书本式教学更具有吸引力。进行红色文化旅游的开发,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城市的产业转型以及经济的发展。

2.项目概况

本项目选址在苏北重镇徐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古有九里山古战场,特别是在革命战争时期,作为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就发生在徐州地区,形成了以淮海战役为重点的系列红色旅游资源。该地区为低矮丘陵地貌,自然地形由河谷、丘陵和低山交错排列组成。地势起伏平缓,落差较小,项目所在地位于徐州东北部鼓楼区大庙镇的安然村,在村后的山坡上留有很多上世纪遗弃的的采石场,还有一些被雨水冲刷形成的沟壑。徐州安然村周围多产白云岩、石英砂岩等,岩石坚硬且开采方便,规划设计可就地取材。

图3 区位分析

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是徐州长期以来的两大标签,鼓楼区是一个开采至百年以上的老煤矿区,这里有丰厚的煤炭资源,近年来,徐州市国土资源局围绕矿地融合发展,积极创新思路,坚持“矿山治理、生态修复、土地利用、景观打造”四位一体,建立了一套徐州特色的采石宕口生态景观治理模式。本项目结合该地红色文化背景,充分考虑城市特色,对该场地的矿山废弃地进行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设计,在生态景观中融入战役红色文化,其深厚的革命精神寄托,对于红色文化的繁荣昌盛具有重要意义。

 图:场地现状 图 文化资源分析

3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模式探讨

3.1 国外矿坑生态修复的景观重建设计理念

国外的矿区废弃地修复与设计历史发展久远,因此对于矿区废弃地修复与景观重建的问题认知较早,如今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会依据不同的矿区矿产资源与矿区地理位置进行差异化的设计与修复。从学习国外的采矿废弃地治理与修复的成功案例过程中,可以看出采矿废弃地在生态景观重建发展的各个阶段,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从人们开始关注采矿废弃地的环境问题开始,对其进行单纯的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到慢慢地倾向于以设计为主导的采矿废弃地景观功能化建设;再到注重地域文化、以传承历史文脉为前提的废弃地综合性开发建设的转变。由此可以看出国外发达国家对废弃地的重视程度,专家对于保护矿区文化遗址的观念意识较为浓厚,强调场地的自我恢复和改善,在场地和废弃物保留和再利用的基础上进行矿区景观形态的重塑和创新。

为了实现采矿废弃地改造后的成功转型,很多规划开发的项目设计开始注入区域的历史文化内涵,考虑对接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融入新的历史文化主题,形成采矿废弃地景观重建的文化创新建设的发展阶段,实现其在整个城市未来发展中新的角色扮演。

3.2 国内外矿坑生态修复的景观重建模式探讨

而国内采矿区废弃地改造的研究和发展一直落后于国外的发达国家,但是随着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废弃地的改造与更新也逐渐变成了城市建设的热点话题,近些年也随之出现了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的成功实践案例。在查阅国内采矿废弃地的相关文献时发现,由于废弃地的历史发展背景和现状条件存在差异,矿区在景观重建时会采用不同类型的的更新模式,从生态修复、景观艺术塑造、技术手段等多个角度考虑,充分发挥废弃地自身的景观特征。

3.3 借鉴与启示

现阶段国内外矿山废弃地的修复大多采用景观与历史文化相融合的方式,融入自然地形与人文环境,形成集景观、历史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矿山遗址由于其开采年代不同,矿产资源各异,以及受到周边环境与地理位置的限制,矿山遗址的开采还需进行分析与分类。

因此打造一条适合徐州矿山废弃地景观重建规划的道路,对于提升徐州矿山景观修复行业领域的设计思路和修复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借鉴和参考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理念,探索如何将淮海战役的战争记忆与红色文化融入矿坑生态景观修复的研究中,使景观在具有修复性的同时发挥科普教育的作用,传达深厚的革命精神。如何更好的因地制宜和就地取材,利用和开发矿山遗址地的矿山原料,有效的保护当地的工业遗址以及资源,通过景观重建规划将采石场由“废地”变为“宝地”。从而更好的体现出历史文化与生态环境的融合,增加城市的历史感和厚重感,为后续行业内地区的遗址修复与设计提供较好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4 采矿废弃地文化景观再建策略

为了打造徐州废弃地矿山生态修复新景观,将城市伤疤转变为城市绿肺,在景观重建规划措施方面,恢复场地内的生态环境是文化景观重建的先决条件。遵循“因地制宜,变生态治理的不利条件为景观建设的有利条件”的原则,对不同位置的宕口进行不同程度的景观改造,即达到生态治理效果的同时又丰富了景观层次;在植被规划上,把基础绿化与景观营造和观光农业相结合;地形和水体的改造,尊重原有地形地貌,进行适度的改造和疏导。

4.1 地形的整治

徐州以采矿用地和工业用地为主,工业企业大部分已关停,区域内也有团结水库、青山水库、八步山、少姑山和刺莉山矿坑积水等水域。可以通过清理土石堆场,危石乱石,加固危险边坡,消除安全隐患,重塑地形地貌;通过挂网喷播植草、垒砌阶梯复绿,种栽树木花卉等手段,恢复裸露矿山地表植被;可以通过挖湖造景,形成高低跌落的大型水面,利用高差打造人工瀑布等景观;可以通过建设车行道、环湖环山自行车道、步行小径、攀岩场地、滨水露营场地、垂钓区等丰富的运动游乐设施,以及矿山文化展示、地质科普教育场所。

在采矿废弃地的生态景观重建过程中,要尊重场地的特点,尽可能合理利用原始地形,不做破坏性的变化,结合徐州矿坑废弃地现状条件对景观手法进行调整,节约工程成本。保留原有的自然环境特征,营造简单和谐的景观环境,把环境“包袱”变为生态财富。

4.2 人文景观的重建

4.2.1景观记忆的延续

在充分认识和把握徐州淮海战役遗址的景观特征之后,如何延续和保存人们对场所的记忆成为了人文景观重建的重要任务。主要有修复、对比与调和、片段组合、转换四种设计手法。

修复是指对采矿废弃地的生态景观进行整修,使其材料形式和工艺技术都能够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以“修旧如旧”理念对采矿废弃地进行生态景观的再建,在翻新历史景观的基础上又保持了现场可识别的历史信息,形成强烈的历史意象。如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的矿业博览园,采掘设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留和修复,形成完整的场地意象。对比与调和是指基于原始景观景观特征,从历史景观的整体性考虑,探索出一种新的景观表达形式体现原有的场地内涵,并将遗留下的构筑物、材料元素统一到新的景观形式之中,将原有的工业景观融入到现代景观中,达到了和谐统一的效果。片段组合是指以景观再建的角度对原始场地进行片段的保留,与景观元素进行融合,营造出让人们产生联想的空间,隐喻历史场域的真实性和景观自我完善的特征。 转换是指将原始场地的文化内涵通过转换的方式融入到新的景观中予以文化重现,在新的景观载体上体现场地的历史意境和抒发情感,表达了废弃地更新的主题思想。

4.2.2场所精神的挖掘

凯文·林奇在《What?time?is?the?Place》书中写道“我们生活在有时间印记的场所中”,场所作为存在空间的具体化,是人与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由空间和特征所决定的氛围被称为“场所精神”。

采矿废弃地记录着矿山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人们认知工业文明,感受矿山文化的重要场所。随着时间的发展、历史的变迁、自然和人为活动对环境带来的变化,人的情感寄托也随之产生变化,这种对于场所情感的寄托都属于“场所精神”的一部分。

矿山景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固有的认知形象,并且深入人心。在废弃地生态景观重建时,这种认知形象的建立会得到人们对于场地情感和记忆的共鸣。徐州是著名的千年帝都,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因而拥有大量的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因此挖掘该地场所精神应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出发,在保留和保护场地遗留的景观元素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对地域文化内涵的解读和尊重,尽可能地发掘徐州地段历史信息,寻找城市语境下废弃地的典型景观特征,并加以提炼和改造,从而使景观设计延续城市的内在精神集体记忆,重塑场所精神。

4.2.3地域文化的再建

?地域的传统文化包括:当地的历史文化、地理人文、建筑装饰、民族习俗等元素。将这些元素融入到矿山废弃地的景观设计当中,充分体现地域历史文化的韵味,形成独具特色的矿山地域景观。徐州淮海战役遗址是一个具有革命传统的老区,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时期的纪念地、纪念物、遗址等融入到园林之中,通过其承载的革命历史、地域文化,有力地传承徐州这座英雄城市的风骨。

在采矿废弃地的生态景观重建中,除了挖掘和表达徐州淮海战役遗址本身的历史文化特色外,还应深入发掘地域文化内涵,整合文化、设计元素,丰富人文景观,形成印记强烈的场地红色文化特征。

4.2.4主题文化演绎模式

主题文化演绎模式即对废弃材料进行艺术化修饰,赋予其新的艺术功能和历史文化内涵。利用生态技术和艺术化的表现方法相结合,对采矿废弃地进行场地净化和土地复垦,为游客提供科普教育的红色矿坑生态场所。在对原有生态环境进行生态修复的基础上,合理规划挖掘新的景观资源,使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共同收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这种模式对提升场地的文化品质具有显著效果。譬如将徐州淮海战役遗址的矿山原料进行分类和整理,制作成纪念品赠送给前来观光的游客。大型工业建筑可以通过改建成工业文化展览馆,大型机械可以加以清理和修整,以供游客感受矿山的开采过程,这种经过艺术升华的废弃材料就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文化价值。

6 结语

本文通过文献查阅与案例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国内外采矿废弃地景观重建的成熟案例,对以往设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总结归纳出徐州淮海战役红色旅游景观重建的设计理念及模式,可以看出采矿废弃地景观重建呈现出由生态修复到景观重建向注重采矿废弃地地域文化创新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淮海战役红色旅游景观的矿坑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设计的策略与建设性建议。

采矿废弃地生态修复与地域文化再建策略是对废弃地类型特征的客观甄别、生态景观重建策略的论证确立和对采矿工业美学的挖掘延伸,融合了时代记忆、地域特色、旅游休闲。秉承着生态恢复观念,利用生态恢复技术及红色景观设计手段所营造的环境达成愉悦的情感体验,这才是采矿废弃地生态景观重建的重要意义。对于本次课题,上述文献中的理论以及实践经验将作为课题研究的基石。本课题将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践,为国内的矿山生态恢复及红色景观设计的设计做出新的尝试。

论文作者:陶甜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6

标签:;  ;  ;  ;  ;  ;  ;  ;  

红色旅游景观下的矿山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设计论文_陶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