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云[1]2001年在《关于需求分析建模与模型验证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日益广泛,目前在国内外航天飞行器上采用软件实现的功能越来越多,软件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通过对航天计算机系统的软件所普遍存在着的错误进行分析,结合一些实际数据,我们清晰地看到,软件需求规格说明常常是引起软件错误的重要来源。需求规格说明是需求分析阶段的产品,我们通常采用的是未使用任何限制非形式化的自然语言进行描述,这种自然语言书写的需求说明,虽然易于理解和使用,但难以保证其正确性、完整性、无二义性、一致性,验证过程只能采用不太规范、不太严格的人工走查的方法进行检查,稍微复杂一些软件的需求规格说明的检查,实际上已经超出了人工检查的能力。 作为软件工程一个重要分支的需求工程,是指应用已证实有效的技术、方法进行需求分析,确定客户需求,帮助分析人员理解问题并定义目标系统的所有外部特征的一门学科。需求规格的获取、表示以及验证是需求工程研究的核心。 本文的主旨是关于需求分析建模和模型验证技术的研究,文中的“分析模型”是需求规格说明的半形式化表示。本文较为全面地研究了以结构化和面向对象两大主流分析方法为基础的需求分析建模技术,包括两种分析方法发展的简史和主要思想,以及基于两种方法的分析模型的构成。并讨论了模型验证的内容、两种方式:静态验证和动态验证的实现原理。根据我国航天工业界软件开发水平的现状以及飞行软件的特点,本文选择了一套结构化建模技术,以期成为航天工业界的需求分析说明规范,同时,为了加速规范的推广,研制了一个支持上述建模技术的CASE工具:TSA,本文结合CASE工具在需求分析中的辅助范围和需求分析人员实际需要的辅助功能,分析得到TSA的设计框架,并以设计框架为基础叙述了实现的技术途径。TSA在航天分布式单元(HDU)开发的需求分析阶段经过初步测试性使用,证实了它在辅助分析建模、模型验证上所起的作用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2]2016年在《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促进中国交通工程学科的发展,从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道路交通安全、交通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交通管理、交通设计、交通服务设施与机电设施、地面公共交通、城市停车交通、交通大数据、交通评价11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交通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交通流理论方面综述了交通流基本图模型、微观交通流理论及仿真、中观交通流理论及仿真、宏观交通流理论、网络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方面综述了交通与土地利用、交通与可持续发展、交通出行行为特征、交通调查方法、交通需求预测等;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综述了交通安全规划、设施安全、交通安全管理、交通行为、车辆主动安全、交通安全技术标准与规范等;交通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方面综述了交通信号控制、通道控制、交通控制与交通分配、车路协同系统、智能车辆系统等;交通管理方面综述了交通执法与秩序管理、交通系统管理、交通需求管理、非常态交通管理;交通设计方面综述了交通网络设计、节点交通设计、城市路段交通设计、公共汽车交通设计、交通语言设计等;地面公共交通方面综述了公交行业监管与服务评价、公交线网规划与优化、公交运营管理及智能化技术、新型公交系统;城市停车交通方面综述了停车需求、停车设施规划与设计、停车管理与政策、停车智能化与信息化;交通大数据方面综述了手机数据、公交IC卡、GPS轨迹及车牌识别、社交媒体数据在交通系统分析,特别是在个体出行行为特征中的研究;交通评价方面分析了交通建设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交通影响评价。
杨旭文[3]2008年在《基于UML的CBTC系统区域控制器的建模与安全性验证》文中研究表明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ommunication Based Train Control,CBTC)系统是利用连续、大容量的车地双向数字通信实现列车控制信息和列车状态信息传输的先进列车控制系统,是今后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区域控制器(Zone Controller,简称ZC)是CBTC系统的核心,对应用软件设计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有很高的要求。论文首先介绍了CBTC系统区域控制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根据安全苛求系统的“V”型框架,从功能需求的角度入手,结合安全计算机平台的安全性需求,对区域控制器应用软件进行了详细的功能划分。并基于软件蓝图方法论进行了应用软件的设计,体现了结构化设计的特点。论文选择了统一建模语言(UML)及其嵌入式开发环境Rhapsody的形式化建模方法建立了CBTC系统区域控制器的模型,以区域控制器系统为模型主体,描述了区域控制器应用软件的系统模型,随后对ZC子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功能模块进行了具体细化,完善整体功能。通过形式化的建模和分析,有效地排除了系统原有设计中存在的矛盾、二义性、含糊性等情况,保证区域控制器应用软件切实满足功能需求和安全性需求。论文最后在建立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将模型导入高安全性应用开发环境(SCADE)中对ZC子系统应用软件的设计进行相关的安全性验证,通过对模型的模拟仿真、形式验证以及覆盖率分析,验证了设计的安全性、功能的完备性以及模型的覆盖程度,为ZC子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给应用软件设计的完善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张峰[4]2015年在《航天产品性能样机分布式协同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型复杂航天产品性能样机技术是当前具有挑战性和高难度的研究课题,成为工业和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它的设计通常由几百个单位参与论证、设计、制造、试验、使用、保障和管理。目前,由于性能样机的定量描述和建模理论与技术尚不成熟,以超声速飞航武器为代表的大型复杂航天产品面临着地面实验条件模拟难、指标要求高、综合集成性差、建模与仿真难度大、多类目标制导控制一体化优化设计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需要解决。航天产品性能样机的研制是个多阶段全生命周期的设计过程,包含产品全生命周期内零部件及其设备的完整数字信息模型。而在现有环境条件下,不同子系统的设计建模、仿真与优化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各学科领域模型之间具有不同的依赖关系,不同信息模型在语义层面需要一致表达方法。因此,本文重点研究复杂航天产品性能样机的分布式协同建模方法、协同仿真方法、协同仿真模型库的构建方法和协同仿真优化方法,并应用云计算等现代信息化综合集成技术,实现性能样机的分布式协同建模与仿真统一管理。主要体现在:(1)针对航天产品性能样机的定量描述和建模理论与技术尚不成熟等问题,系统性地提出了UMSLO(Unified-Modeling-Simulation-Library-Optimization)概念模型,并在UMSLO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四级性能样机的设计过程和协同建模方法。首先,在对性能样机协同设计仿真业务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体建模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本体元模型的性能样机协同概念建模方法。其次,根据所研究的基于本体的性能样机建模方法,给出了性能样机协同概念建模案例,并采用Protégé工具构建了性能样机的本体元模型库。最后,在分析性能样机协同建模流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对象Petri网的性能样机协同建模过程动态建模方法。给出了性能样机协同建模工作流模型的形式化定义以及协同概念建模、功能建模、仿真建模和优化建模设计单元的对象Petri网元模型。通过元模型输入输出接口动态描述性能样机协同建模与仿真过程。所构建的性能样机本体元模型库较好的解决了多学科产品模型的输出缺失和冗余信息的问题,可以显式地表达领域知识并促进不同领域之间概念的语义一致性,实现了UMSLO中的M子模型。(2)针对性能样机仿真系统中多领域元模型统一集成转换问题,在性能样机协同建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HLA(High Level Architecture)的数字性能样机协同仿真模型。首先,分析了领域本体元模型与联邦模型的映射方法。然后,对所构建的不同学科领域的本体元模型进行转换与集成,提出了本体元模型与HLA对象模型的转换方法。再次,在本体元模型集成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本体元模型与HLA对象模型的转换方法,通过本体元模型集成与转换案例分析了各学科领域本体概念匹配过程。最后,以所构建的性能样机模型为对象,将其六自由度元模型作为复杂系统的应用实例,进行超声速飞行器性能样机(Performance Digital Mock-Up of Hypersonic Vehicle,HV-PDMU)的建模,提出了HV-PDMU模型整体结构和HV-PDMU联邦仿真实现过程,并设计基于Pertri网的HLA仿真模型。所研究的模型减少了HLA仿真模型中冗余的数据传输、提高模型运行速度,解决了HLA仿真系统中多领域元模型统一集成转换问题,实现了UMSLO模型中的S子模型。(3)为了实现各学科仿真模型的有效积累和重用,运用数据库和元模型共享技术,建立可重用的仿真模型库,分析了性能样机协同仿真模型库的层次框架,划分为顶层系统仿真模型、领域主模型和元模型,并给出了性能样机协同仿真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技术,实现了UMSLO模型中的L子模型。(4)针对性能样机协同建模与仿真过程中的多学科耦合与多目标优化问题,引入混合软计算方法,提出了性能样机多学科协同仿真优化模型。首先,在分析了性能样机多学科协同设计与优化建模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超声速飞行器性能样机不同学科之间的数据分析关系与耦合关系表达模型。然后,在多目标优化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目标粒子群遗传混合优化算法(Multi-objectiv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Genetic Algorithm,MOPSOGA),在构建的性能样机模型和HV-PDMU模型的基础上,应用MOPSOGA算法,对性能样机气动推进一体化、外形气动一体化以及HLA仿真系统的可靠性指标分配进行了多目标优化设计。所提出的算法能够在设计候选解中求得Pareto优化解,较好的实现了性能样机多学科中的元模型性能目标综合优化与方案评价,实现了UMSLO中的O子模型。(5)针对性能样机全生命周期协同建模与仿真过程中管理系统综合集成性差的问题,构建了性能样机协同建模与仿真原型系统。首先,在分析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的基础上,对建模任务管理功能需求、建模流程管理功能需求、模型设计管理功能需求、产品本体库管理功能需求、协同仿真管理功能需求和协同建模系统平台管理功能需求进行了分析与设计。然后,建立了原型系统的数据库概念模型和物理模型。所构建的平台较好地解决了性能样机全生命周期统一建模与仿真以及不同人员、不同工具、不同算法、不同描述语言下的耦合建模、联合仿真问题,实现了UMSLO中的U子模型。以上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均通过winged-cone高超声速概念飞行器应用实例进行了验证。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5]2017年在《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促进中国汽车工程学科的发展,从汽车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NVH)控制、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汽车电子化、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以及汽车碰撞安全技术5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汽车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汽车NVH控制方面综述了从静音到声品质、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主动振动控制技术等;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方面综述了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等;汽车电子化方面综述了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转向电控技术、汽车制动电控技术、汽车悬架电控技术等;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方面综述了中美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复杂交通环境感知、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并给出了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车联网和人机共驾等典型应用实例解析;汽车碰撞安全技术方面综述了整车碰撞、乘员保护、行人保护、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等。该综述可为汽车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吴志燕[6]2008年在《图形化工作流建模及其正确性验证方法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工作流管理系统是支持企业经营过程高效执行并监控其执行过程的计算机软件系统,然而实践证明,定义和模拟真实世界中的工作流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容易出错的过程。工作流本身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许多模型的建立是基于直观理解,没有严格的形式化定义与约束,在验证问题上也没有成熟的理论可以依据,且由于不同的工作流系统之间可能存在很大差别,很难有一种统一的验证方法可以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工作流模型。因此,完善工作流模型设计、验证流程定义的正确性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本文首先综述了当前工作流管理技术的发展,介绍了工作流的相关概念,分析了基于活动图、形式语言、Petri网等技术进行建模的优缺点,提出了工作流模型设计的原则与组成要素,以工作流管理联盟(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WfMC)的XML过程定义语言(XML Process Definition Language,XPDL)为基础,设计出在组织模型和工作流柔性支持上表述能力更强的扩展的XML过程定义语言(Extend XML ProcessDefinition Language,EXPDL)其次,工作流正确性验证由语法验证、结构验证和语义验证组成。语法验证主要是提出七条特性作为语法正确性的标准;结构验证主要是扩展了基于有向图的归约法则作为工作流模型结构冲突的分析方法;语义验证主要是设计出基于时间约束的工作流数据语义验证算法作为同一模型中并发控制流结构的验证算法。最后,设计并实现了一个以EXPDL作为基本建模语言的工作流建模工具。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功能、体系结构和实现技术。
颜思源[7]2003年在《基于UML的软件需求分析过程及其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需求工程是软件工程的一个分支,其活动包括需求获取、需求分析、需求规格说明、需求验证和需求管理。 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是Rational Software公司和她的合作伙伴共同制定的用于描述、可视化和构架软件系统以及商业建模的语言。它提出的思想、方法不仅对需求工程活动,而且对整个软件工程活动,都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和实际的使用价值。它涵盖了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和实现,融合了早期面向对象建模方法和各种建模语言的优点;为面向对象系统的开发、软件自动化工具与环境提供了丰富的、严谨的、扩充性强的表达方式。UML代表了在大型、复杂系统的建模领域得到认可的“优秀的软件工程方法”。 UML的应用是以系统的开发流程为背景,但UML只是标准的建模语言,而不是一个标准的开发流程。不同的组织、不同的应用领域需要不同的开发过程。软件系统的开发流程中,需求分析是其中决定性的一步,本文的主旨就在于探讨UML如何应用于软件需求分析阶段,并对“产品检验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UML建模。 本文首先对软件需求工程和UML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随后使用UML语言,描述产品检验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工程的实践过程和部分结果。侧重于需求的获取、分析建模以及需求规格说明的编写。
伍江华[8]2008年在《C4ISR体系结构建模与设计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系结构技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进行武器装备体系顶层设计的重要手段,并日益展现出显着的优点和巨大的潜力,有力地支持了军队转型和信息化武器装备体系的建设。同时,综合电子信息系统(C4ISR)体系结构已成为分析、验证、评估系统能力、作战概念、构建武器装备体系、制定采办决策、保证系统互操作的重要手段。随着“平台中心战”向“网络中心战”转变和基于能力、面向服务等新概念的出现,C4ISR系统规模和复杂度剧增,用传统的体系结构技术对C4ISR体系结构进行设计和开发,存在一些问题:难以有效描述系统的整体能力、建模方法中缺少C4ISR体系结构元模型、没有提供面向对象设计方法和开发过程以及没有体系结构度量和验证方法等。这些关键技术的不足导致C4ISR系统体系结构设计和开发周期加长、费用增加、系统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本文以“十一五”国防预研课题“海军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总体方案”(10107010101)课题的研究工作为背景,从C4ISR系统顶层设计的角度上,分析和研究了C4ISR系统体系结构、体系结构建模技术、设计方法和开发过程以及C4ISR体系结构验证等体系结构技术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包括以下几点:(1)采用基于能力的C4ISR系统体系结构框架,在作战视图、系统视图、技术视图的基础上,增加系统能力视图和相关产品,扩展和修改了作战视图和系统视图中的产品,定义了能力、作战和系统视图中的关键元素,建立了核心元素之间的映射关系,构建了系统能力、作战活动和系统功能之间叁角映射关系,实现了能力视图和作战视图、系统视图、技术视图的关联和映射。(2)基于UML的C4ISR体系结构元建模方法,利用UML扩展机制(构造机制和约束机制),增加了UML中顺序图元模型的时间和状态标志,构建了C4ISR系统行为模型的元模型,为C4ISR体系结构提供了统一的术语、严谨的语义和逻辑表示,实现了对时间和状态的描述,为体系结构验证提供了基础。(3)基于构件面向体系结构的C4ISR体系结构设计方法,将作战节点和系统节点作为系统的构件,需求线和连接作为系统的连接件。从系统的整体能力需求分析出发,规划了C4ISR系统的能力需求和质量属性,实现了系统能力视图到作战视图与系统视图的分配,建立了系统的行为模型和部署模型,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支持开发可复用、易于互操作的C4ISR系统设计方法。(4)提出了一种基于建模仿真C4ISR体系结构可视化验证方法。将UML状态图和顺序图相结合,通过状态图产生顺序图与设计的顺序图进行可视化对比,验证了C4ISR体系结构模型的活性、一致性和时间特性;通过作战剧情驱动C4ISR体系结构的状态图动态创建系统的执行顺序图,可视化仿真C4ISR系统演化和运行,实现了系统的体系结构和主要功能的检验。
任彦[9]2006年在《网络中心战条件下C2组织的知识服务建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知识正在成为现代组织中最有价值的资源之一,知识的有效使用和共享能够支持人们更好地制定决策、求解问题或产生新的信息和知识。未来的网络中心战条件下,获取和利用知识优势从而实现决策和行动优势将成为战争制胜的关键,C2(指挥控制)组织越来越强调知识的交互、共享和协作,需要高效、通用、集成、灵活和协调的知识服务机制。建立良好的知识服务模型是知识服务研究的首要问题之一。本文以网络中心战条件下C2组织的知识应用需求为背景,提出了网络中心战条件下C2组织的知识服务建模方法(KEMMON)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对网络中心战条件下的知识需求和知识作用原理、知识服务描述模型、基于进程代数的任务知识形式化建模方法、知识服务可执行模型和知识服务流的生成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通过防空导弹网络化作战的具体案例对以上理论和方法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本文提出了网络中心战条件下C2组织的知识需求、知识流模型和知识作用原理,设计了KEMMON方法的总体框架。从网络中心战的C2组织结构和作战域等方面分析了网络中心战条件下的指挥控制对高质量知识共享的需求;建立了网络中心战条件下C2组织的知识流向量空间模型以及知识转化模型,说明了知识在组织中的动态流动和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网络中心战中的知识作用模型,说明了知识在网络中心战各作战域中的作用机理及其对作战决策和作战行动的影响;分析了网络中心战条件下的知识类型和概念;并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KEMMON方法的总体框架。这些工作为详细深入的知识服务建模研究以及其他知识服务关键技术的研究提供了背景和基础支持。在KEMMON方法的框架下,本文提出了知识服务描述模型(KSDM)及基于进程代数的任务知识形式化建模方法,体现了以任务为中心的知识服务建模思想。定义了KSDM,包括其高层描述模型与多维知识服务内容模型(MDKSCM),MDKSCM包括语境知识模型、领域知识模型、推理知识模型以及任务知识模型;基于进程代数、LOTOS语言等理论方法,提出了任务知识的形式化建模方法,包括元模型、图示化建模符号、任务知识描述语言(TKDL)以及形式化描述规范。KSDM模型以任务为中心集成了知识的多角度描述,包括静态语义、动态语义以及语境因素等,全面地表达了知识服务的内容;并可与Web服务系列标准兼容,便于对底层模型的进一步描述,满足分布式异构环境中服务发布、发现等要求;以任务为中心的建模思想也符合网络中心战C2组织面向任务的灵活指控、协同决策等需要。在形式化建模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任务知识的知识服务可执行模型生成方法,并基于可执行模型提出了面向协作任务的知识服务流建模方法。基于对象Petri网建模语言(OPDL),提出了将基于进程代数的任务知识形式化模型(TKDL模型)转换为基于对象Petri网的可执行模型(OPN模型)的方法,研究了其基本转换原理、模型转换规则和模型转换算法等;在此基础上,根据网络中心战条件下C2组织过程对面向协作任务的知识服务流的需求,研究了基于对象Petri网的网络化C2组织决策过程模型,提出了基于OPN模型的知识服务组合建模方法,以及知识服务组合模型的验证指标和验证方法。可执行模型的生成使得知识服务模型更易于理解和维护,便于对知识服务进行仿真、测试、验证和评价;知识服务组合建模的研究使知识服务更适应网络中心战条件下C2组织的复杂任务要求,为C2组织成员进行任务协作提供集成化的知识服务保障。本文以体现网络中心作战思想的防空导弹网络化作战为背景,通过防空反导知识服务的建模实例研究了以上知识服务建模方法的应用。通过对识别跟踪知识服务的形式化建模过程和可执行模型的生成过程的分析描述,以及识别跟踪服务与拦截制导服务、结果评价服务的服务组合和验证过程的分析描述,说明和验证了本文提出的KEMMON建模方法的建模过程和有效性,总结了其特点,并与相关方法进行了比较。本文的研究工作对于深入研究知识服务技术、实现网络中心战条件下C2组织的知识共享和应用以及现代企业组织的知识共享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倪思如[10]2016年在《嵌入式软件可信性建模与验证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嵌入式软件在关键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其对可信性的需求远远高于一般软件。由于嵌入式软件在体系架构、资源限制、应用环境等方面的特殊性,以及近年来复杂化、规模化与开放化的发展趋势,保障和评估嵌入式软件的可信性已成为国内外越来越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在嵌入式软件开发早期对其可信性进行分析、验证与评估,能够减少潜在的软件缺陷,从而降低后期测试与维护的成本。本文立足于可信嵌入式软件的建模与验证问题,旨在建立基于模型驱动的嵌入式软件建模与验证集成框架;采用Z语言为该框架提供形式化语义,针对嵌入式软件可信属性开展建模、验证与评估技术的研究;设计并实现了相应的原型系统,在嵌入式软件实例上进行应用研究。论文研究工作的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1)根据嵌入式软件的可信需求,提出了一种嵌入式软件形式化模型Z-MARTE,包括Z-MARTE时间模型、结构模型与行为模型。与现有模型相比,Z-MARTE是一种静态结构与动态行为的综合模型,能够同时描述嵌入式软件功能结构、时序行为以及可信约束。在Z-MARTE模型中引入了可信构造型的概念,通过对可信构造型的声明与约束,能够描述包括数据约束与时间约束在内的各类可信约束,为嵌入式软件可信性的验证与评估提供形式化语义基础。(2)为了对Z-MARTE模型描述的可信约束进行自动验证,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检测技术的嵌入式软件可信验证方法。首先,给出了有限域上Z-MARTE行为模型的语义解释,为模型检测方法提供了行为语义基础;其次,扩展了CTL的语法与语义,定义了一种描述嵌入式软件可信性质的时序逻辑公式ZMTL;最后,设计了有限域Z-MARTE行为模型上的模型检测算法FZMCA,能够在有限域内对Z-MARTE模型中的实时性、安全性等可信性质进行自动验证。(3)为了对Z-MARTE模型进行进一步的评估与分析,提出了一种嵌入式软件风险评估方法RAMES。首先,对Z-MARTE结构模型进行精化与扩展,提出了一种嵌入式软件对象-消息-角色模型OMR;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风险分析算法RAOMR,以OMR模型中的嵌入式软件对象为评估单位,以对象间的通信行为与软件安全约束为评估依据进行风险评估,并进行了算法复杂度分析与实例研究。RAMES方法遵循ISO 31000标准的风险管理过程,其评估结果能够指导嵌入式软件设计模型中安全资源的合理分配。(4)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嵌入式软件可信性建模与验证集成框架,设计并初步实现了一个原型系统。在Eclipse平台上初步实现了一个基于XSLT转换技术的模型转换工具ZMT,将半形式化建模环境Open Embe DD与形式化建模环境CZT进行了集成;在VC 6.0平台上,对Z-MARTE模型解析模块、Z-MARTE行为模型生成模块与FZMCA模型检测模块进行了研究与实现;最后,对原型系统的应用技术进行了研究。
参考文献:
[1]. 关于需求分析建模与模型验证技术的研究[D]. 林云. 华中师范大学. 2001
[2]. 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6
[3]. 基于UML的CBTC系统区域控制器的建模与安全性验证[D]. 杨旭文. 北京交通大学. 2008
[4]. 航天产品性能样机分布式协同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D]. 张峰. 西北工业大学. 2015
[5]. 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7
[6]. 图形化工作流建模及其正确性验证方法研究与实现[D]. 吴志燕. 南京理工大学. 2008
[7]. 基于UML的软件需求分析过程及其实现[D]. 颜思源. 重庆大学. 2003
[8]. C4ISR体系结构建模与设计技术研究[D]. 伍江华.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
[9]. 网络中心战条件下C2组织的知识服务建模方法研究[D]. 任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6
[10]. 嵌入式软件可信性建模与验证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D]. 倪思如.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6
标签: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论文; 工作流论文; 需求分析论文; 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论文; 嵌入式软件论文; 软件过程模型论文; 工作流管理系统论文; uml建模工具论文; 软件体系结构论文; 系统仿真论文; 协同设计论文; 协同软件论文; 建模软件论文; 嵌入式系统设计论文; 形式化方法论文; 功能分析论文; 软件过程论文; 语言描述论文; 样机论文; uml论文; uml建模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