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漫谈论文_黄凤林 孟永保 陈红艳,

中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漫谈论文_黄凤林 孟永保 陈红艳,

安徽省肥东县教师继续教育中心 黄凤林 孟永保 陈红艳

摘 要: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产生了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除了有赖于班主任、心理辅导师外,还需借助学科教学。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是所有学科中最能体现人文性、最能触及灵魂的一门学科。如果能在语文教学中不经意地点滴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必能事半功倍。基于语文课堂教学,本文从预设与生成、培养学生快乐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信等方面来阐述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空心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等词语无不昭示着一个残酷的现状: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这些青少年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与亲人及老师的沟通中会产生障碍,甚至是冲突,不利于其健康成长。而这种状况的改变不仅依赖于班主任。从多年的教学中,笔者发现语文教学中亦有多种方式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预设与生成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深挖教材,分析学情,巧妙预设。“教学内容的确定要根据学情去确定”,语文教材包罗万象,许多都可以看作是心理健康方面的资源。初中生的人生经验相对缺乏,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在分析学情时每个人的状况都要考虑到。所以,就要重视预设,特别是教学设计。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增加有关生活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自己的家庭状况、家乡的风土人情等有个清晰的认识,在教学设计中注入心理健康方面的因素。在上《散步》这一课时,我围绕“亲情”设计了由学生自导自演的室内剧表演:

第一幕 一家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自己)晚饭后看电视。笑声不断。

第二幕 爷爷、奶奶和自己晚饭后看电视。与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通电话。

如此设计的意图就是让学生认识到家庭的温馨,感受家庭的温暖,体悟父母的不易,消除亲子间的隔阂。

2、师生互动,自然生成。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往往是突然到来的,让老师猝不及防,教师要及时、灵活应对,把“意外”变成“惊喜”。在教授《在山的那一边》一课时,我将之与戴望舒的《寻梦者》进行对比阅读。注重学生对“山”、“九年的冰山”、“九年的瀚海”和“海”“金色的贝”“桃色的珠”这两组意象的理解,并让学生探究生活启发。学生很容易就认识到:理想的实现是要经历千辛万苦的。但当时有一个学生用不屑的口气说:努力了也不一定成功。这是一个非预设性生成的场景,我以此为契机,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困难和成功之间的关系,最后学生得出结论:困难没有意义,困难状态下“动心忍性”的精神、战胜困难才有意义。这种非预设性生成更接地气,学生也更加容易接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教材与生活应互为参照系,如此才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用课堂上的所得指导自己的人生方向,而这两者的连接点就是教学设计,所以,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感及心理状况进行教学设计,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抓住机会生成,这样就可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

二、带着快乐出发

快乐应该是师生共同的生活、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生活是紧张而枯燥的,作业、考试、家长会让他们苦恼不已。顶着黑眼圈,昏昏欲睡是他们每天的常态。此时,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若再每天只顾板着面孔上课,动辄就发火、批评、大加指责,学生定会兴趣全无。在课堂上,老师不应只告诉学生哪些不能做,还应告诉学生该怎么做,该如何快乐地去做。语文课堂是最容易快乐的,读一首诗、讲一个故事、忆几回典故,有了兴趣,阴霾便少了。我们有理由相信,微笑着,眼中满含喜悦的老师更让学生喜欢。而这样的语文学习氛围里的学生也应该不会是阴郁的,他们会像春天的向日葵一样迎着太阳茁壮成长,甚至以后的人生都会因此而闪闪发亮。

三、培养学生的自信

每个班级都有优生差生,但同样,每个孩子都有他们的闪光点。我们不能只看到成绩、分数在孩子头顶形成的光环。如果这样,那么那些成绩不好的孩子呢?他们就永远得不到老师的青睐吗?就注定是班级和学校里的反面教材吗?如此时间一久,自卑、自暴自弃甚至逃学……各种各样的问题可能接踵而至。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成绩很不好的孩子在若干年中从来没得到过老师的表扬,尽管他足球踢得好,尽管他为人和善,他甚至已经习惯每天被班主任叫去批评。初三那一年,他所在的班级换了一名新的班主任。某日,这位老师对孩子说:“这名同学,你个子高,去擦一下玻璃吧!”一向被忽视的孩子激动不已,认认真真将玻璃擦得很亮,老师表扬了他。孩子没有料到老师能叫他去擦玻璃,他觉得自己很有用。而老师却淡淡地说:“我不知道你从前如何,我只是看到你把任务完成得很好,你是个优秀的孩子”。一句话,一件事改变了孩子的一生,自此他不断努力,还考上了名牌大学。而且我有理由相信,他以后的人生也不会灰暗。自信,往往需要老师的鼓励与支持。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如课文读得声情并茂、答题思虑周全等等,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赞许,可使之更自信。

“文以载道”,教的是文,亦是做人,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万不能以为教会学生知识就万事大吉了,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灵,使其将所学、所悟化为人生智慧、身心得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申继亮;中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年4

[2]崔宝霞;初中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学习(下);2011年第05期

[3]李东武;中学语文教学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苑教育》2015年第11期

注:本文系合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七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策略的研究》(课题编号:HJG17011)的研究成果之一

论文作者:黄凤林 孟永保 陈红艳,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2

标签:;  ;  ;  ;  ;  ;  ;  ;  

中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漫谈论文_黄凤林 孟永保 陈红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