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期间我国教育投入状况分析_教育论文

“八五”期间我国教育投入状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八五论文,状况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我国教育投入总量大幅度增加。以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投入的教育投入格局逐步形成,促进了教育事业的较快发展;但受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教育投入水平低、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依然较突出;东、中、西部教育投入水平的差距有所扩大。

一、教育投入总量大幅度增加

进入90年代,我国教育总投入有了较大增加,且增长速度加快。1991-1995年全国教育投入累计为5983.4亿元,年均投入1197亿元;1995年当年投入1878亿元,是1990年的2.92倍;五年年均增长率为21.5%,比“七五”时期年均增长率高出7.3个百分点。其中1994、1995两年的投入合计为3366.7亿元,占五年投入总量的56.3%。

教育投入的较快增长,促进了“八五”期间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到“八五”末期全国已有1025个县(市、区)实现了“两基”,超过全国总县数的三分之一,占全国人口地区的36.2%;1995年各级各类在校生达到22622万人,比1990年增长28.6%。与1990年相比,小学入学率提高了2.2个百分点,达到98.5%,小学毕业生升学率提高了16个百分点,达到90.8%;普通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比1991年增长18.7%,危房面积下降24%,危房率下降1个百分点。各级在校学生数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6.25%,比1990年的15.35%提高了近1个百分点。

二、不同类别教育吸收经费的渠道显著不同

从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投入看,9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投入结构相对比较稳定,对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和成人教育的投入的比例大致保持在1:3:1。在全国教育投入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主要投入于各级普通教育,而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则更多地依靠其他来源的投入。以1994年为例,对普通高校、中学和小学的投入中,财政性投入所占比重为80%,高于全国投入总量中财政性投入所占比重5个百分点。其中又尤以对高校经费投入中财政性投入所占的比例最高达85.6%。而对成人高、中等教育的投入则以企业投入占比例较高。非财政性投入中,捐集资办学的主要投向是普通中小学,占全部捐集资办学投入的89.4%,其中投向农村小学的比例占到总计的38.4%。

从事业性支出和基建投资分项支出看,1995年事业性投入占总投入的83.6%,在财政性投入中比例更高占92.9%。预算外投入中事业性支出比例较低。学杂费支出主要用于事业性支出,占88.9%,社会捐集资用于基建支出的比例为60%。

从事业性支出中的个人部分和公用部分看,预算内支出中个人部分占到80%,公用部分占约20%。

三、教育投入水平依然较低,经费短缺的矛盾仍较突出

90年代以来,尽管我国教育投入增长幅度较快,但总体投入水平较低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由于我国学龄人口绝对数庞大且逐年增加,在校生数逐年增加,加之,近几年物价升幅高,教职员工工资调整等因素,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虽然有所缓解,经费短缺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

1.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91-1995年间,我国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为3.2%,而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资料,1985年世界各国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平均为5.7%,其中发达国家为6.1%,发展中国家为4%,均高于我国目前的水平。以生均教育经费与GDP的比重计算的生均教育经费指数,近几年也徘徊不前。1991-1995年我国的平均生均经费指数为0.181,低于1990年的0.202;1995年人均GDP比1994年增长27%,而生均教育经费比上年增长21%。

进入90年代以来,财政性教育投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持续提高,1995年比1990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达到22.8%。

2.生均教育投入水平较低。尽管90年代以来教育投入总量增长幅度较大,但由于在校生人数近几年继续增加,以及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实际生均教育投入的增长十分有限,生均投入的实际水平仍然较低。

由于生均教育投入短缺,绝大部分新增教育经费用于教师工资补助等个人部分,公用经费所占比重下降,公用经费仍很紧张。这一问题在农村中小学中最为突出,1995年农村初中和小学的财政预算内事业经费中公用部分所占比重仅为9.9%和6.2%。

四、地区间教育投入水平差距扩大,教育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一直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差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经济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扩大。三个地区人均GDP之比从1978年的1:0.67:0.54扩大到1995年的1:0.51:0.41。地区间经济实力的差距反映在教育投入水平上也存在较大差距。

从分担地区的教育总投入看,东部地区的教育投入增长速度高于中、西部地区。1990年预算内教育经费东、中、西部之比为1:0.63:0.55,1995年这一比例扩大为1:0.50:0.36。

从分地区人均教育投入水平看,1995年人均教育投入东、中、西部分别为206元、127元和113元,比值为1:0.62:0.55。从生均投入看,分别为1207、783和760元,比值为1:0.65:0.63。

教育投入的短缺,使教育投入的结构难以达到平衡。由于教育投入仅处于维持人员经费的水平上,公用经费的极度短缺,使投入的效益难以发挥。

由于教育投入水平的差距及其他历史因素的影响,使我国东、中、西部的教育水平存在的差距依然突出,危房率、学龄儿童入学率、文盲率等指标,西部地区处于较差的地位。

五、教育事业发展及教育投入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90年代以来,在国家倡导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情况下,我国的教育投入快速增长,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教育规模扩大、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投入依然处在较低的水平、教育结构的优化、教育事业的效益问题、地区的平衡发展问题、教育行业中存在的乱收费问题等。

1.调整和完善国家有关政策,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教育领域。9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投入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教育投入水平低、经费短缺的问题有所缓解,但却尚未达到明显改善的程度。要使我国的教育投入摆脱“还帐”补缺式的窘境,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单靠国家财政增加教育经费是难以支撑的。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加大九年义务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依靠社会力量办学的力度,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教育领域,进一步改善教育经费筹措结构。教育行业中的乱收费问题,虽存在范围不大,但在群众中的影响比较广泛。解决这一问题,不应采取单纯禁止的方式,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规范收费的标准和范围、特别是这部分收费的使用,使其成为教育经费来源的一部分,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2.研究推广新的教育经费管理模式,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当前,我国的教育投入一方面总量不足,另一方面教育投入效益较低,不同学校间投入效益差距明显。着手研究新的教育经费管理模式,从单纯的划拨记帐式管理方式,逐渐向保证基础、提高效益的管理方式转变,是当前应考虑解决的问题。这种转变可以结合教育体制的改革进行,调整学校的布局,推行联合办学,兼并那些生源少、资源闲置的学校,扩大教育投入效益好的学校的规模,以达到教育投入整体效益的提高。

3.国家和各地区的教育投入的投向,应根据实际,各有侧重。中央级的教育经费除保证一些代表国家级最高水平的高校或专业的经费外,应重点扶持贫困地区实现“两基”。各地区应根据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等实际情况确定经费投向的重点领域。鉴于各地情况差异较大,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在高、中、初级学历教育及职业教育的投向比例上可以有较大的不同。从全国范围看,应控制高等教育规模的不适当扩大,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保证更多的经费发展义务教育,根据不同发展水平侧重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

4.从根本上解决村级民办教师工资拖欠问题。目前中西部地区的民办教师拖欠工资问题仍较突出,民办教师工资从农村统筹提留中列支保障系数低,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将现行的民办小学经费村级统筹提留改为由县按耕地征收教育附加费。

表1 1994年对各级各类学校投入中各种来源占比重(%)

表2 1990-1995年生均教育投入增长率及物价水平比较

年份 生均教育投入 生均教育投入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

(元) 比上年增长% 数比上年增长%

1990 327.3 — —

1991 357.2 9.1 3.4

1992 413.915.9 6.4

1993 509.323.114.7

1994 687.334.924.1

1995 830.220.817.1

表3 分东、中、西部地区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情况

表4 1995年分东、中、西部各级普通学校预算内事业费中公用经费占比重(%)

东部 中部 西部

高校 43.4 43.6 40.1

中学 16.3 13.3 13.2

农村初中

11.2

7.3 11.4

小学 10.0

7.4

8.2

农村小学6.5

5.1

7.1

表5 1995年东、中、西部有关教育状况指标比较

地区 普通中小学 学龄儿童普通中小学小学毕业生

危房率(%) 入学率(%)辍学率(%) 升学率(%)

东部1.199.4 5.8 93.1

中部1.899.1 7.1 87.9

西部3.296.015.1 83.2

标签:;  ;  ;  ;  

“八五”期间我国教育投入状况分析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