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研究与人才培养_中国人口论文

中国人口研究与人才培养_中国人口论文

中国的人口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口学论文,人才培养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研究背景

中国的人口学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的人口问题论战在中国人口学发展史上也留下了极为重要的一页。但是,人口学在中国真正获得学科成长与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近30年来,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人口大国的社会背景下,在中国计划生育实践迫切需要的推动下,在社会科学研究适逢“百花齐放”的有利契机中,中国的人口学研究迅速地成长并逐步成熟起来。在这期间,中国人口学界不仅涌现出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而且造就出众多学术造诣很高、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特别是还将一批有才华的中青年学术力量集聚到人口学的大旗下,为中国人口学的继续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积累和最宝贵的资源。但是我们也看到,在这3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的人口学研究和人口学专业人才培养所经历的也并非坦途。新世纪的到来,既为中国人口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也给这一学科的继续成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把握历史机遇,真正使人口学成为21世纪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朝阳学科,使具有最深厚学科发展沃土的中国人口学在国际学术界占据它应有的影响和地位,我们有必要对过去30年中国的人口学发展、特别是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进行回顾和总结。

本项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专门的调查研究,对中国人口学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进行一下客观的评价与总结。为了能够获得相对全面、真实的情况,本研究采取了发放调查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研究活动在2001年下半年进行并完成。一方面,课题组向全国160余个相关机构发送了两类调查问卷。其中一类是针对人口学培训与研究机构的调查问卷,另一类则是针对使用人口学专业人才机构的调查问卷。所回收的近百份问卷覆盖了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另一方面,课题组成员分别在北京、上海、天津、河北、湖北、四川、陕西、江苏、浙江、辽宁、吉林等11个省或直辖市进行了专题性访谈,访谈人数105人。访谈的对象主要是人口学培训、研究机构的教师、研究人员、教学管理人员、计划生育委员会人事处官员、这些省市的人口学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毕业生以及在校的人口学专业学生。

我国的人口学专业人才培养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1973年,中央政府迫于经济和资源的压力,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计划生育,力争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但是,开展这项庞大的项目却遇到了人才奇缺的困难,当时全国的人口学专业人才仅有几十人,而这个项目需要的工作者高达数十万人,其中人口分析技术的人才需求多达上万人。巨大的需求启动了人口学人才培养和培训项目。开始,这类培训项目都是短期的,培训对象主要是省、市与计划生育相关的政策制定者和统计分析人员,培训内容主要是人口理论和人口统计学。随着形势的发展与变化,国内对高层次人口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显著和紧迫,为此,从1979年起,一些大学的人口学研究机构开始陆续建立人口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培养专业或项目,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国的计划生育项目在过去的近30年中,一直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成立了负责全国计划生育工作的专门政府职能部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各级省、市、县地方政府也都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每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中央最高领导都要召开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人参加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后改为人口与资源环境)座谈会,研究人口形势,布置有关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工作。2003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又正式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各级政府对人口问题的重视和计划生育项目在全国始终不懈地推行,为中国人口学的研究与培训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但是,20世纪90年代几个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对中国人口学培训、研究和专业人才的需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92年,中国的经济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政府机构随之进行缩编和精简,基本上是为政府服务的人口学人才培训项目遇到了困难;1995年,联合国人口基金结束了对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内人口学培训与研究项目的援助,给大学的人口学研究与培训项目造成了很大的影响;1994年开罗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以后,中国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开始逐步从单纯的计划生育转向生殖健康,工作思路与工作方式也开始强调要从单纯的管理逐步转向全面的服务。与此同时,由于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和环境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政府对人口生育的关注进一步扩展到对老龄问题、人口与环境、人口迁移流动、生殖健康等更多、更宽泛的人口问题。这种形势的变化对传统人口学培训的内容和方案也提出了挑战,对人口学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传统人口学培养出的专业人才的就业受到显著影响。这些都给中国人口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也使人口学的研究者和人才培养者面临着新形势的考验,需要做出调整、适应和抉择。

2 中国人口学的科学研究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人口问题日益引起我国政府和全社会的重视,在人口学得以恢复、科学研究逐渐受到重视的背景下,中国的人口科学研究蓬勃发展起来。人口学研究机构纷纷建立,与解决现实人口问题紧密结合和有关学科成长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这一方面适应了中国人口问题越来越突出和尖锐的紧迫形势,另一方面也符合中国人口学的成长要与国际接轨的客观要求。1980年以后,联合国人口基金开始了对中国人口学研究长达15年全方位、多层面的援助。这不仅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国内的人口科研活动,使人口学迅速成长并取得了重大进展,而且及时打开了中国人口学界通向世界的大门。国内两代人口学家或者通过出国留学的方式,或者以专家出国考察访问的形式,开始直接触摸到国际人口学发展的脉搏,及时了解着国际人口学界的最新学术动态,并在人口学发展较早的发达国家或地区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现代人口学理论和方法,使中国的人口科学研究加快了追赶学科前沿的步伐,并在20世纪的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初形成了一个兴旺发展的高潮时期。这一过程及其特点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人口学科研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中期,人口问题的紧迫性促使中国的人口学研究得以复兴。1974年,全国第一个正式的专门人口学科研机构—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成立,标志着人口学在中国作为一门独立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开始起步。这之后,在政府有关部门和联合国人口基金的资助和扶持下,国内的人口科研机构纷纷建立,研究单位数量急剧增多。仅在我国的高校系统,20世纪80年代就有22个人口科研机构成为联合国人口基金的受援单位。除此之外,国内的社会科学院系统、党校系统、计划生育管理系统及其他有关部门也先后建立了一批不同形式的人口科学研究单位。据不完全统计,到2000年,我国专门的人口学科研机构数就达到近60个,它们覆盖到我国华北、东北、华中、华东、西南、西北所有六大行政区,遍布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新疆和西藏等24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此外,我国还有9个全国性或省一级的人口信息研究机构,它们大多隶属于国家的计划生育管理系统。这些机构和单位,在国内构成了一个覆盖面广、涉及领域宽、研究方向全的人口学科学研究的完整网络。这既是中国人口学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人口学继续成长、进步的主要载体。

当然,近几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也随着我国人口控制、计划生育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全国的人口发展已经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新阶段,国内的各个人口科学研究机构也面临着改革、调整、提高的现实。近几年,一些科研机构陆续被调整、合并,其中不仅包括人员的调整,也包括研究方向的转移。根据我们的统计:在被调查的36个主要隶属于高校系统和社会科学院系统的人口研究机构中,除了未回答或机构刚刚建立的情况外,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有16个单位的专业研究人员出现了减少现象,还有8个维持着人员数未变(见表1),只有9个单位的专业研究人员略有增加;90年代后半期,情况略有变化:人员减少的机构数减为13个,人员保持未变的机构数增加到11个,而人员增加的机构数维持未变。显然,与20世纪80年代人员大批增加、机构迅速增多的现象有很大不同。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人口学研究机构开始进入整合、分化的特殊转折时期。

表1 被调查的中国人口科研机构的变动情况

年份机构数

人员增加 人员减少 人数保持未 其他(未知)

 的机构数 的机构数 变的机构数

1985年以前成立26

1985年以后成立10

1980~1990年 25

  4

  4   3

1991~1996年 9

 16

 8 3

1996~2000年  

9

 13

 

11 3

注:本表数据参考了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张纯元教授有关中国人口学学科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

总的看,中国人口学研究机构与队伍经历了一个先增后减、先盛后稳的发展、变化过程。这一过程的出现,既与国家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有关,也与中国人口逐渐进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相联,还与中国人口学本身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相关。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过快的人口增长及庞大的人口规模对国家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大量人口问题迫切需要研究、解决,这就为我国人口学研究机构的建立提出了客观需求,并提供了学科成长的原动力。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人口基金在人员交流、设备提供、科研经费资助及学术活动开展等多方面提供的大量技术援助,为我国人口学研究机构的加速成长与发展提供了“催化剂”和切实的保障,这些因素共同导致我国的人口学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一个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高潮。但同时,相当充足的研究经费、较多的交流与合作机会,以及大量的学科成长点,也使得人口学在学科发展迅速进入兴盛期的背后,蕴藏着人员蜂拥而至、机构数量急剧膨胀的潜在危机。经过多年的大浪淘沙,一些力量相对薄弱、经费明显不足的机构开始逐渐衰落,有些甚至已陆续退出了人口学研究的行列。从这个意义上说,虽然近10余年中国的人口学研究机构在数量上有所递减,在队伍上有所缩小,但是现有的机构和人员,都已是一批成熟稳定、具有多学科优势、结构合理优化、具备深厚积累且发展后劲十足的“稳定力量”,他们是中国人口学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

2.2 研究队伍的成长与成熟

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人口学研究刚刚恢复时,是一批来自于统计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中年学者,如刘铮、邬沧萍、查瑞传、吴忠观、李竞能等教授,顺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及时转行进入人口学研究领域,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成为当代中国人口学学科发展的一代开拓者和奠基人。

20世纪80年代初,在联合国人口基金的资助下,有数十位在国内各重点高等院校选拔出的优秀青年学生,经过短暂的外语培训后,被先后送到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人口学发展先行的发达国家接受系统的人口学专业教育与培训,他们中间的一部分人在获得人口学硕士、博士学位后回到祖国,成为国内各人口学研究机构的学术骨干。经过多年的锻炼、成长,目前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已经成为各人口研究机构的负责人和学科发展的带头人。这一批中国人口学者不仅系统掌握了现代人口学的理论与方法,而且经过人口学的规范训练,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有很高的外语水平,可以直接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为中国人口学研究面向社会、走向世界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而且他们在培养中国自己的人口学学士、硕士和博士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981年以后,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人口学开始被纳人中国的国民教育系列,人口学专业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独立的社会科学专业。从此,我国开始系统培养自己的高级人口学专门人才,并逐步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到博士和博士后研究等多层次的人才教育体系。这些人口学的专门人才中,有一部分也先后进入了各个专门研究机构从事人口学的教学与科学研究活动。此外,在现有的中国人口学科研机构中,近些年还吸收了不少来自经济学、社会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医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人才,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当代人口学研究的第三代人才群。这一新生代不仅为中国的人口学研究增添了新鲜血液,而且他们具备的良好综合素质和多学科背景,为人口学真正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和边缘性的新兴学科提供了强大的后备力量。

由此可见,中国近30年的人口学研究及其发展,有着老、中、青三代学者的共同努力,他们在中国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优化、年龄结构合理、有多学科交叉优势、阵容整齐、力量均衡的研究队伍。

2.3 研究领域的拓展与深入

随着人口学在中国的不断发展,人口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大大提高。这主要得益于4个方面的原因:

(1)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人口数量和最为复杂的人口国情,这使得中国人口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世界首屈一指,为中国人口学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沃土”。

(2)由于中国以往过快的人口增长,给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政府有着控制人口增长、解决人口问题的迫切需求。虽然近30年来我国的计划生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协调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仍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一个需要长期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3)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开展了大量大规模的人口调查活动,其中既包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也包括为数众多的专题性人口抽样调查,几乎达到每年都有大规模调查这样的密度。这既为人口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也为中国人口学家广泛、深入地开展专题研究、更好地认识各种人口现象,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众多中国学者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人口学界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活动开阔了眼界,不少中国人口学者通过学术交流、进修和合作研究等形式,不断地从国外及时学到最新的人口学分析技术与方法,使得人口学成为一门真正能与国际接轨的学科。

这些都对推动中国人口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和人口学研究课题的深入,创造了大量的机会和有利的环境。

回顾近30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国人口学的研究领域及研究重心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中国学者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结合国家要控制人口增长这一现实需要,对中国人口问题的性质、如何控制人口增长、怎样推行符合中国国情的计划生育等进行了集中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二是积极介绍和引进国外比较成熟的人口学分析技术与理论,使中国人口学研究得以与国际学术研究规范相统一。

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大型人口调查的展开,也随着人口发展态势的变化,加之人口学研究队伍的壮大,中国人口学的研究领域有了极大的扩展,人口科学研究开始从3个大的方面迅速推进:(1)对我国范围极广的各种现实人口问题的实证研究,其中包括对区域人口问题、对不同人口群体和各类人口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2)人口学本体的专题分析,包括生育率分析、死亡率分析、人口城市化研究、人口分布与迁移流动研究、婚姻家庭研究、人口理论研究以及人口分析技术和方法等等;(3)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包括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与社会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等专题。在这一时期,人口学研究成果大量涌现,每年都有数十本专著和数百篇学术论文出版和发表。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人口学研究进入稳步发展、质量提高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人口学研究领域更为宽泛和拓展,研究内容涉及到人口理论研究、人口与经济发展、人口与社会、人口与宗教、人口与教育、人口与资源环境、人口地理学、人口统计技术和方法、人口预测与规划、人口素质、人口史和人口思想史及计划生育等众多方面。与此同时,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到大量与其它学科交叉的边缘性、综合性问题。这一时期,在继续保持着每年发表数百篇人口学学术论文的基础上,人口学专著、特别是专题研究著作的出版有所增多。根据我们的统计:从1994年到2000年,全国共发表了人口学学术论文3000余篇,出版专业学术著作200多部。

这些科研成果除了推动着我国的人口学学科建设以外,还有大量成果对于国家的政策制定和计划生育项目的顺利推行,起到了重要的咨询和指导作用。

2.4 人口学专业学术团体的地位与作用

在我国,除了人口学研究机构外,人口学专业学术团体在推动人口学学科发展、人口学科学研究及学术交流活动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1981年,我国全国性的专业学术团体—中国人口学会成立。该学会的影响和活动覆盖到全国的各个地区。目前该学会共拥有2000余名个人会员和200余个团体会员,其中聚集了国内几乎所有著名的人口研究机构和人口学家,同时也吸收了众多在实际部门从事与人口管理相关、又有一定研究能力的管理者。

中国人口学会的138名理事来自于全国32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该学会的常务理事会由23名著名人口学家和与人口政策相关的决策部门的领导者组成。他们负责对重要学术活动做出安排和决定。

除了中国人口学会以外,在我国的各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也分别设有省一级的人口学会,这些人口学会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本区域内组织、开展人口学的学术活动,推动人口学的学科发展和促进人口学研究成果向实践的转化;同时,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全国性的人口学科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人口学会下设学术委员会、组织委员会和联络委员会。其中学术委员会又下设有人口与社会、人口统计、人口与经济、人口迁移、人口政策、人口与资源环境、民族人口、人力资本、生殖健康、人口与市场、女性人口、人口信息、人口历史和人口教育等共15个专业委员会。这些专业委员会覆盖了人口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注:有关中国人口学会的数据是在2001年收集的。)

中国人口学会及其下设的各专业委员会和各省级的人口学会,主要致力于人口科学的发展,通过社会调查、学术研讨、咨询培训、论著出版、优秀成果评奖等活动,组织、协调和推动人口研究机构之间、人口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在学会成立后的20多年来,共召开全国性的人口科学讨论会8次,各专业委员会召开研讨会100多次,同时还分别出版了历次讨论会的论文集。

使中国的人口学研究与中国的人口控制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是中国人口学会的一项主要任务。多年来,学会注重组织学者开展对重大人口问题的研究,开展计划生育理论研究,为国家的人口与社会经济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此外,学会还积极组织开展了涉及人口政策、人口专题研究及计划生育实践的科学论证活动。

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也是中国人口学会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组织人口学专家、学者赴国外学术考察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外,学会还参与组织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如:1997年,中国人口学会与中国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北京市政府一起,同联合国人口基金和国际人口科学研究联盟共同主办了第23届国际人口科学大会。来自世界各地84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余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这一国际学术活动,对促进中国人口学研究机构和学者与国际人口学界的交流,了解国际人口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增进各国学者之间的友谊和推动国际社会对中国人口学发展的了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5 科研项目的组织与开展

通过项目运作和课题研究的方式,开展有组织的学术研究活动,是中国人口学科学研究的一大特色。

在我国,设有不同层次的科学研究基金,资助学者开展对重大人口问题和人口学学科的研究。在国家一级,有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在省一级,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省或市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等等;在人口研究机构所在的地区或单位(高等院校、社会科学院等),也分别有不同名目的研究基金或资助计划。此外,中国学者还组成研究小组向国际组织或国际性的基金会申请课题研究经费。

在这些经费的支持下,我国的人口学者一方面开展了人口学学科的研究,促使人口学在中国得以迅速成长和持续发展,其中包括对人口学学科体系的探讨、人口学分支学科的推进以及人口学分析方法的改进和完善等等;另一方面也紧紧围绕着国家的人口现实,开展对一些重大人口问题的研究。例如:近些年,我国学者先后开展了“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国民族人口研究”、“中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国城乡的人口迁移流动”、“妇女地位与女性人口问题”、“社会转型时期的人口贫困现象与反贫困战略”、“高龄化社会的社会保障对策”、“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口问题”及“21世纪中国的人口‘零增长’”等一系列重大现实或前瞻性的研究课题。

这些科学研究项目和课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国人口学界曾先后出版了《人口理论教程》、《人口统计学》、《现代人口分析技术》、《社会调查与研究量化方法》、《人口经济学》、《人口社会学》、《社会老年学》、《家庭人口学》、《市场人口学》等一系列学术著作;对人口问题与人口发展的研究为中国政府制定人口政策、确定人口发展规划、进行人口调查以及出台重要的社会经济改革措施等,提供了重要的咨询与参考。

2.6 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在中国人口学复兴伊始,就开始了与国际学术界和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多年来,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种国际合作与交流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项目研究、讲学与学术讲座、参加国际会议等数个方面。

以由联合国资助建立、设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中国人口学培训中心为例:

(1)人才培养。该中心仅在1990-1995年这一个周期中,就培训了56人次的外国留学人员。其中包括对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和蒙古共和国人口学进修人员的专门培训,也包括接受来自英国、芬兰及德国等国家的高级进修人员。近些年,该中心先后有来自韩国、埃塞俄比亚、日本、伊朗等国的留学生攻读人口学硕士学位。

(2)国际交往。近30年来,该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先后派出专业研究人员20余人次赴国外攻读人口学、社会学学位或进行长期专业进修。该研究机构的中青年学者基本都有在国外学习与进修的经历,他们中间的绝大部分都拥有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因外语水平较高都能独立地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此外,该机构的研究人员中有数十人次出国参加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并在会议上宣读了学术论文数十篇。有数位该机构的国内知名学者曾到美国、埃及等国进行讲学活动。

(3)国际合作。自1985年起,联合国开始启动中国高等院校人口学研究项目,该研究机构曾先后承担了《走向21世纪的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改革开放条件下的最新人口问题》、《中国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开发与分析》等重要课题的研究(在这一重要的资助项目中,中国学者共开展了14项重要课题的研究,研究范围覆盖到中国人口学研究的所有重要领域)。

除上述外,中国各主要人口研究机构,在发展的早期,还通过国际技术援助的方式和渠道,购置了大批专业图书,引进了先进的计算机、彩色印刷、摄影、录像等设备,这些都为人口学研究在中国的开展和推进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和有利的学术研究条件。

3 中国的人口学教学与培训

我国的人口学教学与培训主要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个类别,培训单位包括大中专院校的人口学系所和培训中心、国家及省市社会科学院的人口研究所、省级及地方政府部门所辖的人口研究培训机构及相关部门等。前两类单位主要承担全国人口学专业人才的学历教育课程和部分短期培训任务以及对外交流培训工作。省级及地方政府部门所辖的人口培训机构主要是针对相关系统的工作人员对人口学知识的需求,和前两类单位合作,开展不定期的短期培训活动。

截至1998年底,全国共有涉及人口学人才培养的人口科研机构57所,范围遍及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隶属各大学的研究所有40所,包括隶属师范院校、教育学院和医科大学的人口研究所;隶属社科院系统的人口研究所11所;隶属各级政府系统如党校、计划生育委员会等的人口研究所6所。

3.1 学历教育与培训

就学历教育而言,中国的人口学专业具有完整的学历等级教育体系,大学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培养环节齐全。大学专科生通常是3年学制,完成学业后可取得相应的大专文凭,工作单位多面向实际部门;本科采取4年学制,学分修满后,还需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与答辩,才能取得相应的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硕士阶段以前多为3年制,现有一部分已改为两年或两年半,其中多用一年或一年半左右的时间修完硕士学位课程,学生们需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与答辩,方可取得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博士的培养多采用3年制,对于在职博士生的学习时限则放宽到3至6年,经过一年左右对一些必修科目的学习,博士研究生主要进行以高水平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博士论文写作,并需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方可取得毕业证书和博士学位证书。另外,在不同的培养或培训机构,还设有不同方向的博士后流动站。

除人口学专业以外,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近年来迅速兴起的一个相关专业,已有一些人口学科研机构获得该专业的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此外,还有一些人口学教学与培训机构依托其他学科,为相关专业的学生开设人口学课程,培养具有人口学专业知识的其他专业人才。

(1)博士后教育与培训。

中国的博士后研究也被视作向高级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培训的一种途径,多采用研究人员带课题进站研究,课题结束后出站的方式,时间多为1~2年;且同一个研究人员不能在同一家培训机构接受博士学位和博士后研究两种培训,因此提供博士后研究的机构多被称为拥有“博士后流动站”。

我们的调查显示,目前在中国,就人口学领域的研究而言,有6家机构可以提供博士后研究机会,分别设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武汉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迄今已有十几人在国内这些单位完成了其博士后研究。

(2)研究生学历的教育与培训。

1979年中国人民大学招收了人口学第一批硕士研究生,1985年开始招收人口学博士研究生,标志着我国人口学领域研究生正规学历教育的开始。随后,其他院校也陆续开展了人口学研究生的招收与培养工作。目前中国拥有人口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所大约有10家,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人口与经济研究所、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等。

绝大多数科研院、所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同时,承担着培养人口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任务,这在中国是人口学高级专业人才最为普遍的培养级别。招收的学生既有人口学本科毕业生,更有其他背景,如社会学、经济学、预防医学、卫生管理、数学、外语、地理学、环境学等本科毕业生。根据我们的调查,在人口学研究生不同的本科专业学科背景中,社会科学背景的约占60%,略多于理科背景的学生。

另外,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还具有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授予权;北京大学、中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南京大学等具有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硕士学位的授予权;华东师范大学具有人文地理专业人口地理方向博士点和人文地理学硕士点,等等。

据估计,目前中国已有人口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博士毕业生近百人;硕士毕业生近千人。由于不同院校和机构的培养重点不同,同样是具有人口学专业学历的学生,所取得的学位却有可能不同,分散在经济学、社会学、医学、地理学等不同的学科领域。

(3)本科教育与培训

就人口学本科教育来讲,能够提供4年制本科正规教育的机构并不多。1981年中国人民大学设立了中国第一个人口学系,标志着中国人口学专业本科学历教育的开始。1992年湖北大学教育学院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系成立,1995年河北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也开设了人口学的相关专业。西南财经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也都招收过人口学本科专业的学生。我们的调查显示,约有10所科研院、所提供过人口学或相关专业的本科教育,先后毕业的本科生近千人。

人口学专业不同学历学生的人数在不同的高校表现出不同的趋势。就本科学历教育而言,著名高校的人口学系、所在招生方面反而面临报考人数不多、生源紧张的困难。这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这些名校的人学分数要求高;二是在这些高校中云集着大量目前社会的热门专业,对能够考入这些大学的学生来讲,人口学就不那么具有吸引力。与20世纪80年代人口学的“热”相比较,近年来著名高校人口学专业的招生较为困难,尤其难以吸收到对人口学感兴趣的优秀人才。相反,在普通大学,人口学或相关专业的本科学生的招收要容易和顺利得多,因为这些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实际管理部门的人口学专业人才,相比较其他专业,人口学在这些院校里曾具有某种特定的优势。但是近些年,无论是重点高校,还是普通高校,本科生教育都面临困难或问题。有的高校该层次的这一专业已经“消失”。而在国家教育部新修订的本科生专业目录中,人口学已经没有了一席之地。在最早开始本科学历教育的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为适应形势的变化和培养有更强适应能力的“通才”,现已调整为招收公共管理背景的人口管理与公共政策方向的本科生。就研究生教育而言,著名高校人口学专业硕士和博士的招生情况在经历了一定的起伏之后,近几年已大为改观。近些年的报考与招生比例大概在2:1左右。但比较其他热门专业3:1或5:1的考招比,这一比例并不算太高。

(4)大、中专教育与培训

大、中专教育与培训是国内人口学教育与培训中最为普遍和普及的一个等级,主要是科研院、所与实际管理部门、尤其是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合作,为其培养专门管理人才而设置的。如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曾是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唯一的直属高等院校,与四川生殖卫生学院等共同承担国家计划生育管理系统的本科、大专和成人大专教育。泰安人口学校也曾经主要承担普通中专、成人中专等的学历教育任务。成立于1985年的河北大学计划生育系,自1992年起曾与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办学,成为其定点培养相关人才的基地,面向全国9个省招收计划生育管理和医学两个专业的大专生。成立于1980年的江苏教育学院人口教育教研室,是国家教育部与联合国人口基金签定《中学人口教育及师资培训》项目的协作单位,承担师资培训任务,举办中学人口教育师资培训班。

我们的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培养的人口学专业大专毕业生已有数千人,分散在全国各地和不同的政府部门、尤其是政府的计划生育管理系统和大量基层单位。

3.2 非正规培训

除了正规的学历教育以外,多年来,中国各人口学教学和培训单位还十分重视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短期培训可以分为多种形式,如为基层计划生育、统计和老龄工作干部举办的基础知识培训班、岗位业务培训班及专题培训班等;为计划生育、人口统计等方面高级管理干部组织的高级研讨班;为人口学专业研究人员和教师组织的高级研讨班等。所有这些短期培训的最大特色在于:他们都是在职培训,针对性较强,收效快。参与这类培训的人员在接受培训后全部返回原岗位工作。

这些培训班的组办单位多样化,人数难以准确统计,但据我们的调查和估计,自1980年以来,全国接受过各种形式短期培训的人数累计超过20万人/次。

以下我们根据从一些代表性单位收集到的信息对这方面的情况做一简要介绍。

(1)基础知识培训班和岗位业务培训班。

这种短期培训主要面向广大的计划生育、人口统计、老龄工作等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层的工作人员,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缺乏人口理论、人口统计、社会老年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迫切需要提高理论水平、改善工作方法。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各级计划生育委员会、统计部门和老龄工作委员会等定期组织专门的培训,参与培训的教师主要来自中国各人口学教学与培训机构。比如:在“八五”和“九五”期间,全国20多万计划生育干部都接受过岗位业务培训。多年来,各系统对自己的干部队伍的培训始终在持续不断地进行。

与此同时,中国人口学会、中国老年学会、中国人口学培训中心、各高等院校人口研究所等,也纷纷组织有关的基础知识培训班,以满足这些方面的培训需求。以中国人口学培训中心的培训工作为例,仅1990年至1995年间,该中心就举办“人口理论知识”、“人口统计知识”、“中国的计划生育实践”、“计划生育管理”、“中国国情与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的管理”等短期培训15期,累计培训4400人;又如,北京市人口学会仅1989年一年就举行“计划生育与人口理论”、“人口统计基础知识”等短期培训班多期,培训近千人。

这些专业研究单位组织的短期培训具有比较明显的阶段性,主要是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来确定培训内容。例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专业研究机构的短期培训主要是为计划生育管理系统培训干部;1992年前后,为了满足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方面的需要,为人口统计系统进行的短期培训班曾一度非常集中的举办;1995年以后,随着全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这类培训又出现向老龄系统倾斜的趋势。

(2)人口学科研人员和教师高级研讨班。

为了更新人口学科研人员和教师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在联合国人口基金的主持下,1990年至1995年,中国人口学培训中心每年举办1~2期人口学科研人员和教师的高级研讨班,每期邀请1名国外人口学家和3~4名国内人口学专家为培训班授课,每期培训40~50人。这种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1996年之后,随着联合国人口基金资助的中断,这种培训已经很少。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有许多研究人员对当时的高级研讨班表示出深深的怀念,希望今后还会有类似的培训机会。

中国人口学培训中心还于1995年至1996年组织过一期为期一年的助教进修班,来自全国数十个人口学教学和研究单位的年轻教师与研究人员参加了培训,这些受训者现多已成为各单位的教学和科研骨干。

(3)计划生育和人口统计等高级管理人员的高级研讨班。

中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中国的基本国策,并对相关人口问题予以了特别的关注。在此背景下,在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组织的干部培训班中,特别是主要党政领导培训班中,都开设有“人口理论”课程,使他们都对人口问题和人口理论有初步的了解,从而在其领导工作中更好地关注人口问题。

同时,为了提高计划生育和人口统计高级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等单位也定期对高级管理人员组织轮训。

4 人口学专业人才的就业状况

据估计,中国各人口学专业研究机构的人口学专家在400人左右。与人口管理工作和人口学研究有关的相关人员则达到4000名以上。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培养的人口学专家主要有三种类型,以下分别对他们的就业情况进行扼要介绍。

4.1 在国外接受规范人口学培训的留学人员

1989年以前,中国的人口学高级人才培养以大量派出年轻学者出国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为主,累计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国家派遣了200多名留学生。这些留学生毕业以后,15%左右返回国内工作,其余基本留在发达国家工作。回国留学生就业的主要部门是人口学科研和教学单位,也有一部分人就职于政府部门,如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统计局等,还有少数在政府所属的研究机构,如中国人口信息与研究中心等工作。目前,这些人口学专家已经成为中国人口学教学和研究机构的中坚力量,有的已经成长为国家或地方政府的领导人。

1990年以后,仍有大量的人口学毕业生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学习,但他们毕业以后回国的比例很低,绝大多数人毕业后留在发达国家就业。

4.2 国内培养的研究生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人口学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开始以国内培养为主。迄今,中国共计培养人口学博士和硕士近1000人。

根据我们对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等13家机构培养的461名研究生就业状况的调查,人口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以后的就业去向大致如下:(1)12%在中央和省级政府部门任职,10%在省级以下地方政府部门任职。需要人口学高级专业人才的政府部门有:计划生育、统计、公安、民政、计划、老龄工作等。人口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在这些政府部门主要从事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及实施、调查资料的开发利用、政策研究、宣传教育等;(2)40%在各高等院校、社会科学院系统涉及人口、社会、经济、老龄等领域的研究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3)16%左右在各种类型的企业工作。迄今,吸纳人口学高级专业人才的企业主要包括:保险公司、银行、市场调查和分析公司、大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人口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在企业里主要从事市场调查、营销战略的制定等工作。总的讲,博士毕业生在教学和科研等学术机构就业的比例高于硕士毕业生,硕士毕业生在政府部门和企业工作的比例高于博士毕业生。

调查结果显示,人口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能较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工作成绩比较突出,升迁也比较快。

4.3 国内培养的人口学本科毕业生

人口学本科毕业生客观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各自的就业去向之间也有较大差异。

一种类型是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这类重点院校的本科毕业生。这两所学校是最早开办人口学专业的学校,也是开办这一专业仅有的两所重点学校。它们的学生来源比较好,教师的整体水平相对较高。在培养过程中,两个学校十分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学术水平的培养。因而,这两个学校毕业生的分配去向不同于其他院校,其去向可以从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去向中得到反映:

从1981年起,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共计培养人口学本科生12届270人。这些学生的分配去向为:在中央和省级政府部门(主要是计划生育、统计、公安、民政等)工作者占31%,在教学单位任职者占6%,在科研单位任职者占8%,在企业和公司工作者占7%,在宣传和新闻单位就业者占2%,考取研究生者占20%左右,其他多数出国深造、发展。这些毕业生就业以后,多数人比较稳定并能得到较快的升迁,例如:1985年和198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的本科毕业生,现在大都已成长为各自单位的处级领导。部分人在工作3~4年后会出国或者考取研究生而离开原工作单位。

人口学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另一种类型是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这些单位开办人口学及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专业的出发点主要是满足各地政府部门、特别是计划生育管理部门对专业人才的用人需求。在培养过程中,这些学校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管理能力。他们一般都与有关的计划生育部门签订有人才培养协议,毕业生主要输送给相关地区的计划生育部门。比如,湖北医科大学共计培养人口学本科学生124名,这些毕业生中的绝大多数在计划生育部门就业,其中50%左右是在县级计划生育委员会就业。

总之,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共计培养了约1000名人口学研究生和1000名人口学本科生。这些人口学专业人才已经成为我国中央、省及县级政府计划生育、统计、老龄工作干部队伍的重要力量,也是目前国内人口学科研机构依靠的重要力量。这些人才为中国的人口事业和人口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人口问题关注点的拓展,对人口学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如生殖健康、人口与环境、老龄问题、人口迁移等新现象、新问题的出现和日益突出,对人口学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素质和技能要求,这就对人口学教育和培训提出了新的标准与要求。

回顾20多年来中国人口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历程,我们也看到其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虽然对人口学专业人才存在较大的需求,但人口学专业人才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错位现象:一些需要人才的单位得不到人才,而培养的人口学人才常常觉得“无用武之地”。比如:市、县级相关机构大量需要人才,但大学毕业生一般不愿意到市、县级机构就职。

第二,在人口学发展势头比较强的时期,人口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机构急剧增多,有的培养单位并不具备必要的培养条件,影响了人才的质量。

第三,有的单位培养内容过于狭窄,教材陈旧,在培养过程中只注重“专”而不注重“博”,未能培养出“T”型知识结构的人才。在实地调查中我们发现,那些被认为应大量吸纳人口学专业人才的机构、如计划生育委员会和统计局等,吸纳的人口学专业人才并不多,相反,他们吸纳的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却很多。知识面相对狭窄,已经成为影响人口学专业人才就业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第四,现时期国家正处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那些远离市场但又有长远意义和重要地位的研究领域(人口学就是其中之一)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冷落,人口学专业研究人员面临缺乏足够的研究课题、缺乏有保证的科研资金,甚至缺乏起码的参加学术讨论会的经费的局面。加上国家行政机构调整、教育系统院校合并等,也对人口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产生了比较大的冲击。

5 对人口学人才需求的展望

此次调查中,有关科研机构的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中国对人口学专业人才仍有较大需求。表现在:

(1)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人口问题错综复杂。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人口学的贡献,这对人口学人才提出了客观需求。

(2)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口问题,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部门均设立了与人口有关的统计、计划生育和老龄工作部门。这些部门种类多、层次全,他们将持续不断地形成对人口学专业人才的潜在需求。

(3)中国定期举行的大型全国性人口调查和普查,需要人口学专门人才的支持。中国《统计法》规定,每十年举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同时,在两次普查的中间举行一次1%人口抽样调查。此外,国家统计局每年还要举行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老龄工作委员会等部门也经常性地举行相关的专业调查。仅以2000年为例,大型的人口调查就有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妇女抽样调查、全国城乡老年人状况调查等。所有这些调查,都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参与调查方案的设计、调查的组织实施、调查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等。人口学专业人才正好具备这些方面的专长。我们的实地调查结果表明:每个省至少需要一组(5~10人)这样的专业人才。

(4)人口事业的领域在不断扩展,由最初单纯的计划生育逐渐扩展到生殖健康、人口与资源环境、老龄工作、市场分析等诸多领域。领域的拓展,必然形成对人口学专业人才需求的扩大。

(5)计划生育、统计和老龄工作等部门对人口学专业人才相对有比较大且比较集中的需求。中国有2000多个县,每一个县都有一个专门的计划生育委员会。这些机构本身是需要人口学人才的,如人口统计、人口理论等。如果每个县吸收一个人口学专业人才,需求就达到2000多人。而近20年来我们所培养出的各层次高级人口学专业人才也不过就是这个数。

(6)近年来,中国劳动力的流动越来越活跃。这样,势必出现人口学专业人才在就业以后不断变动工作岗位和职业的情况,因而需要新的专业人才来填补由于流动造成的空缺。

(7)现有人口学教学和科研人员也需要进一步的培训以更新知识。

(8)大量人口统计和计划生育现职干部的在职培训也对人口学培训提出了强大的需求。政府的相关部门都有大量的管理和实际工作人员,这些人员的知识结构在老化,对他们的在职培训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调查显示:不管是单位还是个人,都表现出这方面的积极性。

尽管存在上述有利条件,目前国内在人口学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方面却出现了相对萎缩的现象。这种状况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需要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对策。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为了解决人口学人才供求错位问题,人口学教学和培训机构应该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人才需求应是金字塔型的,由不同层次的人才共同构成。但在我国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中,需求最大、处于金字塔底部的大专和中专层次人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今后,应该加强大专和中专人才的培养。

(2)为了解决部分毕业生知识面过窄的问题,培养单位要及时调整培养方案,注重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培养,特别要加强计算机应用、统计、经济学、社会学、文字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以便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胜任这些部门的工作,有效地提升人口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3)为了解决人口学科研人员经费不足的问题,我们呼吁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更多地在人口学领域加大投入,以便保持一支精干、有力的人口学专业人才队伍。不要出现被法国著名人口学家阿·索维教授所说的“只有当我们的膝盖疼痛时,我们才想起我们的膝盖”这种现象。实际上,当我们感觉到人口问题的存在时,再组织力量来解决人口问题就已经为时过晚了。因此,在人口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保护方面,需要做到未雨绸缪。

(4)传统人口学人才培养方式和内容与新形势对人口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之间不相适应,要求人口学专业人才培养机构及时调整培养和培训的方式与内容,如在现时期的人才培养中,就需要加强有关生殖健康、老龄问题、人口迁移、人口与环境等方面的内容。迄今,各培养单位尚未对这些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建议及早加强这些方面的研究。

(5)在实地调查中,很多单位都指出,目前人口学发展面临一种困惑,即:如果进一步深化反映传统人口学特色的研究和培训,将难以适应当前不断拓宽的实践需要和适用的领域;但是如果不断拓宽领域,又很容易丧失传统人口学的优势。这是一个两难抉择的问题。建议在合适的时机召开相关的研讨会,共商对策。

(6)1998年教育部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新增了一个公共事务管理的专业。很多大学纷纷在这个专业的名称下,开办了许多与公共事务有关的招生方向,如环境管理、文化管理、教育管理,甚至电影管理等等。从公共事务的性质和定义上说,人口毫无疑问属于公共事务范围。世界各国政府都把人口婚姻、人口迁移、人口信息等纳入公共事务而加以管理。美国的移民管理就是一个典型的人口管理的例子。在中国,由于计划生育管理的重要性,包括婚姻、迁移、生育的人口管理甚至可能是中国公共管理中最重要的内容。正是人口的这种公共事务性质,著名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人口研究所就是设在公共管理学院内。我们建议,由于人口是中国最大的公共事务之一,因此,在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内,开设人口管理的方向。学生培养方案中,大量的基本课程当然仍以一般管理学原理和一般公共事务管理为主,但应该有25%左右的课程与人口管理有关。这样,学生毕业时,在公共事务管理专业方面,除了具有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外,他们对人口管理还具有更专门的知识。从学科角度来说,管理学学生的就业范围也比人口学更宽泛。

因为资料信息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本研究报告不可能是对中国人口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十分完整和深入的回顾与总结,而只是对这一历史发展过程的一种脉络式的梳理。我们期望通过这样的努力,帮助学界了解中国人口学发展的历程和特色,认识中国人口学成长所具有的优势和面临的问题,启示在新的世纪中国人口学继续前进的潜力和空间。实现中国人口科学的再度辉煌,需要中国人口学家的继续努力和奋斗。我们对中国人口学真正成为21世纪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的朝阳学科充满着信心和期待。

标签:;  ;  ;  ;  ;  ;  ;  ;  

中国人口研究与人才培养_中国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