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时代书法艺术的审美转向论文_李美桦

大众传播时代书法艺术的审美转向论文_李美桦

(北部湾大学,广西 钦州 535000)

摘要:在互联网飞速发展,促进大众传媒蓬勃生长的今天,人们的审美意识相对于以往来说更加丰富多元,因此,书法艺术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格局,为了能够与时俱进,焕发出古老的生机与活力,书法传播也应作出变革,构建顺应时代的传播发展新格局。

关键词:书法艺术;大众传播;审美转向

一、大众传播时代书法艺术审美现状

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大众传播的频率也变得越来越快,同一信息可以被无数次复制,此外,由于大量信息终端的存在,传播者的身份也变得随意起来,不再具有权威性,这就直接导致了传统艺术在创作方式,审美意识,存在状态,作品样式,评价体系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书法艺术,这一传统艺术要被大众接受,不被时代潮流所抛弃,必须要跟上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必须要符合大众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审美。但新媒体发展带来信息的急速膨胀,使得人们愈发地知识焦虑,带有总结性的标签化语句的事物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因此,在1985年中国书法进入现代化艺术阶段之后,一些口号就涌现了出来,比如“学院派书法”“书法主义”等,此外还有极具形式意味的书法热比如“尺牍热”、“魏碑热”广为流传。

书法热的兴起,随之而来会出现跟风的问题,更有甚者,因为市场浮躁的商业风气,书法的创作目的已经由自我表意转变为商业展览,其创作目的不是为了表现中国古代恢弘大气的艺术精神和独特而强烈的人文艺术理念,而是为了迎合市场,迎合受众,迎合评委。

二、书法艺术审美转向带来的弊端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书法创作已经由传统的“高居庙堂之高”向平民化、民间化转变,由法帖、碑刻转向民间书法。虽然民间书法和艺术书法的创作有相似之处,但是民间书法仍带有自觉性不足、任意粗俗的缺陷,所以民间书法的美好要由艺术书法去发现,进而吸取其中具有意义的部分。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民间书法有好处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假如把民间书法全盘吸收,也许会破坏书法界的创作秩序。当前书法界的许多争论出现的原因,就是有人看中的不是民间书法中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而是推崇其中并不完善的形式,抓错了重点,这就会扰乱书法创作的原有形式和状态,阻碍书法艺术的创作和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受众审美的多元化倾向的发展,书法创作风格也在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书法也不例外,不同时代对于书法的创作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但平和的价值欣赏和对于人格构建的追求是中国传统书法长久以来的评判标准,正如月满则盈,月虚则亏,平和的价值标准从唐代以来就被智慧的古代人民作为主流价值标准。

三、书法艺术传播遭遇困境

在充满包容的社会的大背景下,受众不同审美得到广泛接受,书法的风格也出现多重审美并存的现象。在此情况下,书法创作的各种表现形式日渐丰富。传统书法中对于人品高于书品,书品基于人品的观念已失去其现实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外,古时对于书法风格的批判话语在现今也失去了意义,现如今评判标准多取决于鉴赏评委的主观性喜好,而非顺应客观价值标准。

不仅如此,书法艺术在现代传播时代也遭遇困境。在互联网传播当中,由于信息纷乱复杂,信息接受者接受信息时就会处于眼花缭乱的选择境地。一方面,网络之中多是抄袭、复制、短时性流行的东西;另一方面,互联网传播容易抢夺人们放置在现实事物中的注意力,造成受众的思路混乱不成逻辑,进而浏览过程也具有随意性和碎片化的特点。由于互联网信息缺乏对某一领域垂直深耕,极易产生速食文化。经常是书法作品还未与受众接触,就利用媒体进行铺天盖地的传播、造势,就有可能使书法艺术成为“空中楼阁”。即时化传播媒介如微博、论坛、贴吧的出现,弥补了电视、报刊等媒体传播的缺陷,使信息流通更为快速,但同时容易造成“自我主义”状态的传播方式,使不良情绪通过信息这一渠道发散,不利于社会整体意识健康发展。如今,很多书法创作者由于深处信息时代,导致心态浮躁、流于浮华,缺少一种中国传统书法所需要的淡泊名利,空山孤寂的创作精神。

四、重构书法艺术传播生态价值体系

大众传播的发展有利也有弊,一方面给书法艺术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对此,我们既不能对书法艺术的现状与未来欢呼雀跃,盲目乐观,也不能消极悲观,坐以待毙,而应当面对挑战,积极解决,努力重构书法艺术的传播生态价值体系。

对于重构这个概念,它既不是全盘否定,也不是被动继承,而是在新时代特征的要求下,结合受众需求,浇筑出一个崭新的事物。重构书法价值体系既要延续流传数千年评判价值标准,也要结合时代特征进行创新,融贯古今,将文化传播的基础做扎实,推动我国文化软实力对外传播,提升综合国力。

此外构建新型书法传播模式,要做到科学地维护文化传播生态平衡,有利于社会意识形态稳定。传播生态是从受众、媒介、经济、社会四个维度出发,达成四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传播格局。从受众方面要提升自身的欣赏水准;媒介方面要做好把关人的角色;经济方面要注重科学长足进步,并非一味追求高速增长;社会方面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更要起到带头作用,同时,把现实环境中的市场化思维和虚拟环境中的艺术品欣赏有机结合起来,打造良好的传播氛围,使书法艺术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和谐人文社会的构建,促进人们精神文明的发展,在艺术功能和社会功能上都做出高度贡献。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高度普及的今天,尤其需要重视书法教育,不仅是成年人要提高生活品质,接触高雅文化,对于祖国的花朵来讲一定要使他们有机会接触到书法作品,让书法作品更加贴近生活,逐渐培养审美意识,为书法事业长足发展培养人才,从而构建起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特征的书法传播体系,使中华民族传统的书法艺术熠熠生辉,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繁荣兴盛。

参考文献

[1]胡泊.大众传播视角下的中国现代书法期刊研究[J].湖南包装,2018,33(02):23-25.

[2]饶建华.大众传播时代书法艺术的审美转向[J].美术观察,2017(09):94-96.

[3]杨夫腾.大众传播视野下的当代书法展览与书法传播[J].商,2014(21):85.

[4]郑利权.媒介的力量——三十年来书法大众传播媒介之变迁与影响研究[J].中国书法,2008(08):62-64.

论文作者:李美桦

论文发表刊物:《信息技术时代》2018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9

标签:;  ;  ;  ;  ;  ;  ;  ;  

大众传播时代书法艺术的审美转向论文_李美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