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增强技术在乳腺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论文_杨康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人民医院 甘肃庆阳 745000

【摘 要】目的 探究MR增强技术在乳腺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19年3月收治的63例乳腺病变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MR检查。结果 38例恶性病变患者中浸润性导管癌为23例,其中乳头状导管癌3例,硬癌型9例,髓样癌4例,实性型6例,黏蛋白癌1例;浸润性小叶癌12例,导管原位癌3例。25例良性病变患者中乳腺囊肿8例,纤维腺瘤14例,乳腺囊性增生3例。MR检查的灵敏性为89.5%,特异性为88.0%,准确性为88.9%。结论 MR增强技术用于诊断乳腺病变临床价值较高,其灵敏性和准确性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乳腺病变;磁共振成像;临床诊断;应用效果

乳腺癌是一种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也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浸润性癌症,在我国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中居于首位。乳腺癌治疗的关键在于早诊断、早治疗,但传统的X线成像和超声检查等诊断手段的灵敏性和特异性不理想,容易延误治疗时机,因此近年来MR增强技术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探究该诊断方法在乳腺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将对我院2018年2月-2019年3月收治的63例乳腺病变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开展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19年3月收治的63例乳腺病变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患者均为钼靶或X线存疑,后经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为乳腺病变。患者年龄在25-67岁,平均年龄(44.7±6.8)岁,乳腺B超分级:5级34例,4级29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包括乳房出现肿块、乳腺增厚等,部分患者出现局部疼痛、橘皮样皮肤或乳头溢液等症状。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实施MR检查,日期为月经排净7d后,扫描序列包括T2W1脂肪抑制、T1W1双乳横断面、FSE矢状位以及动态增强扫描。患者检查中取俯卧位,双侧乳房适当采取加压固定措施,使乳房与乳腺相控阵线圈处于同一轴线,乳头则处于线圈最低点。选用Gd-DTPA作为增强对比剂,静脉输注,速度为2.0ml/s,总剂量0.2mmol/kg,随后静脉输注15ml生理盐水。在输注对比剂的同时进行扫描,于增强前后连续进行共6次图像采集[1]。

矢状位扫描参数::TR设置为6.4ms,TE设置为3.0ms,TI设置为7.0ms,FA设置为10°,FOV为20cm,矩阵256×256,层厚为4mm,间隔0mm,NEX:1,ZIP:2,单次采集时间88s。横轴位扫描参数:TR为5.3ms,TE为2.6ms,TI为2.0ms,FA为12°,FOV为32cm,矩阵矩阵256×256,层厚为2.6mm,间隔0mm,NEX:1,ZIP:2,单次采集时间68s[2]。

图像处理:将数据上传至ADW诊断工作站,通过FUnctool2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并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

1.3评价标准

将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与MR检查结果进行比较,以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标准,计算MR检查的灵敏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灵敏性=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特异性=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准确性=(真阳性+真阴性)/病例数[3]。

1.4统计学分析

选SPSS20.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经客观比对2组指标,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

38例恶性病变患者中浸润性导管癌为23例,其中乳头状导管癌3例,硬癌型9例,髓样癌4例,实性型6例,黏蛋白癌1例;浸润性小叶癌12例,导管原位癌3例。25例良性病变患者中乳腺囊肿8例,纤维腺瘤14例,乳腺囊性增生3例。

2.2MR检查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比较

经计算,MR检查的灵敏性为89.5%,特异性为88.0%,准确性为88.9%。详见表1。

误诊类型:假阴性4例中,导管原位癌误诊2例,黏蛋白癌1例,髓样癌1例;假阳性3例中,纤维腺瘤2例,乳腺增生1例。

表1 MR检查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比较

3讨论

X线和钼靶摄片检查是临床上用于乳腺普查的主要方法,在世界各国应用广泛。但二者均存在误诊率较大的缺陷。

乳腺恶性病变患者出现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动静脉瘘以及新生肿瘤增多等异常改变是Gd-DTPA增强扫描图像呈现明显强化的病理学基础,在本次研究的MR增强图像中,乳腺恶性病变图像主要表现为分支状强化、锯齿状边缘强化、管状强化、星芒状强化、均匀一致强化以及环状强化。同时对不同患者的图像进行比较还会发现,侵蚀性越强的乳腺病变图像的强化形态将更不规则。本次研究中4例假阴性误诊中导管原位癌为2例,根据文献报道导管原位癌MR增强图像中越有30%-60%会表现为管状强化或分支状强化,这可能是因为该类型的乳腺病变病灶中会出现肿瘤新生微小血管,导致强化特征变化较多,加之MR检查对于微小钙化诊断的灵敏度不高。

乳腺良性病变病例中有14例的MR增强扫描图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表现为流出型和平台型,这说明有很大一部分的良性病变病灶处血流供应丰富,这与恶性病变的图像特点相近,对诊断结果存在一定的干扰。结合病灶形态学进行分析,乳腺增生或囊性增生患者通常表现为内部无强化,图像多为边缘光滑的薄壁强化;而纤维腺瘤患者主要表现为边缘光滑、整齐的均匀强化,部分患者的图像表现为栅格状分隔、内部无强化。本次研究中良性病变误诊主要为年轻女性,这可能是因为该类患者的卵巢激素会产生组胺样效应,使乳腺内发生局部的不规则强化,但是该现象通常不会使乳腺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因此可以通过加强MR减影图像扫描提高诊断效果。

参考文献:

[1]臧晓进.MR动态增强扫描结合弥散加权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评价分析[J].影像技术,2017,29(2):45-46.

[2]张鑫,闵智乾,雷晓燕等.MR动态增强MIP技术在乳腺疾病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8,34(1):35-38.

[3]赵世超,杨涛.乳腺MR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的临床应用评价观察[J].健康之路,2017(1):9-9.

论文作者:杨康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2月下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4

标签:;  ;  ;  ;  ;  ;  ;  ;  

MR增强技术在乳腺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论文_杨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