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投资全程风险管理模式

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投资全程风险管理模式

齐亚宁[1]2002年在《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投资全程风险管理模式》文中提出风险投资的显着特点在于高风险、高收益。如何管理风险,获取较大收益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问题,笔者在工作实践基础上探讨了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投资全程风险管理模式。 首先,论文运用系统理论在对风险投资的特点及其风险类型做出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投资全程风险管理模式:即相对于风险投资的投资——管理——退出流程,相应的采取事前评价、事中管理、事后退出的手段达到规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风险的目的。 其次,在借鉴西方风险投资项目评价理论及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多层次结构分析法、分指标评价方法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项目风险评价模式,在此,创新性的提出退出导向评估原则。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对风险投资资金注入风险企业后形成的风险投资与风险企业、风险企业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做出深入的分析,并在运用信息认论、公司治理理论、相关金融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风险企业管理现状,指出风险投资应当介入风险企业的管理以突破信息不对称状态,并通过风险投资契约的设置、金融工具的选择、分期投资机制的设置、治理结构的安排来控制动态风险。之后,对我国当前资本市场下的风险投资退出方式做出现实分析,指出退出不畅成为制约风险投资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此,提出管理层收购、风险投资项目内部组合、风险投资与上市公司战略联合叁种创新退出方式,并对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作出可行性建议。 论文将风险投资的风险意识贯穿于风险投资的全过程,最终指出只有在正视风险的基础上准确的评估风险、主动的控制风险、及时的转移风险才能战胜风险,实现高收益。

徐晓莉[2]2003年在《我国风险投资公司的风险防范与应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风险投资在国际上已有近60年的发展历史,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规范的运行机制。特别是在美国,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和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发明显。过去30年中,风险投资为美国创造了760万个就业岗位和每年1.3万亿美元的公司销售收入。风险资本市场在我国的建立仅有十几年时间,但这个市场对其他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推进作用已越来越显着,“风险投资是高科技发展的孵化器,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一观点也逐渐被社会各界所接受。正因为这一投资市场所具有的极大潜力和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使得众多投资家忽视了“高收益、高风险”这一风险投资的基本特点。随着NASDAQ的暴跌、.COM泡沫的破灭以及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全球风险投资业在进入21世纪后都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风险投资机构也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防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风险投资公司作为风险投资体系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风险投资最直接的参与者和操作者,也是最直接承受风险、分享收益的主体,它是风险资本供给者与风险资本需求者之间的桥梁,是风险资本转化为风险投资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只有风险投资公司的正常高效运作,才能使整个系统达到“叁赢”的结果。反之,如果风险投资公司在运作方面出现纰漏,无法管理好高风险,那么,非但公司本身不能获得期望的高收益,而且将直接影响到资本供给者的利益和风险企业的成败,更为严重的是,还有可能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安全和社会局势的稳定,不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因此,为了整个风险投资体系的健康有效发展,对风险投资公司进行有效的风险分析和风险防范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在分析我国风险投资公司所面临的投资风险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对风险投资公司的风险防范和应对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投资公司的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为优化我国风险投资公司的运行机制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在分析中,本文尽量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在结构安排上,第一章是风险投资概述。回顾了风险投资的起源与发展的历史,接着简单阐述了风险投资的内涵、组织形式和体系结构,最后介绍了风险投资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风险投资公司的定义、分类,阐述了其在整个风险体系中的作用:指出了对风险投资公司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防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分别从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企业的角度进行了风险因素的分类分析。 第叁章主要阐述了投资风险的防范问题。提出了在不同条件下风险投资公司投资风险防范的系列化措施,构建了全过程的投资风险防范体系。 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在前叁章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风险投资公司进行风险应对所应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分段投资、组合投资、联合投资、匹配投资等,并进行了论证。与此同时,笔者基于我国风险投资公司的具体实际,运用多目标决策理论和非线性规划理论建立了风险投资中的分段投资优化模型,旨在合理确定风险资本在各个阶段的投资比例,为投资最优化提供依据。 第五章是笔者结合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提出的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业的有关构想与对策。 本文在以下叁个方面力图创新: (1)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投资的全程风险管理模式。 (2)从严格逻辑意义上建立了一套风险投资的分段投资优化模型,为确定风险资本在各阶段的合理投资比例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3)基于对我国目前的创业资本市场的现状分析,提出了建立以创业板市场为主体的多层次创业企业股票市场的构想。

金福龙[3]2011年在《转型经济环境下风险投资企业的风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内外实践证明,风险投资行业在创新创业发展过程中对引导产业升级、拉动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等诸多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深圳创业板在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的同时,也为风险资本开辟了一个广泛有效的退出渠道。但是,在打通风险资本国内退出渠道的同时,由于创业板的市盈率普遍偏高,使得各初创企业对自身未来价值估值的期望值水涨船高,这大大压缩了风险投资企业的获利空间。另外,我国国情决定了风险投资会遇到很多转型经济环境及本土化的特殊风险。由此,研究风投企业的风险管理,对提高投资的成功率和收益率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关于风险投资风险的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提出目前在我国转型环境下发展风险投资的意义,说明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通过对风险投资的概念与特征以及风险投资流程的介绍,探讨风险投资市场的风险特点,以及转型环境下我国风投企业所面临的特殊风险。第叁章提出风险控制策略,并就风险投资各个阶段的风险因素进行讨论,着重分析了风投企业的筹资风险,结合国情提出规避各阶段风险的方法。接下来通过具体的风险投资实际案例进行应用分析和验证。最后,对风投企业面临的风险或困难、重要控制方法进行总结,并提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赵辛[4]2013年在《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生成机理与管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是关于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生成机理与管理机制的研究。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在借鉴前人理论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鲜活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实际,基于整体供应链风险管理的视角,系统地充实和完善了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的概念框架。在该概念框架的统领下,以发达国家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经验为标准,对比分析了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问题的特征,并通过定量分析发现了缺少供应链核心环节和缺乏有效供应链制度安排是价格风险问题形成的根源。针对问题的根源并结合我国国情,设计了以建设全国公益性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为基础、以创新鲜活农产品中远期现货嵌入式期权合约为手段、以缔造鲜活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体系为保障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协同价格风险管理机制。最后,以促进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协同价格风险管理机制真正发挥作用为目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1.论文的主要内容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从结构上可分为理论研究、问题分析、风险生成机理研究、风险管理机制研究和政策建议五大部分。(1)理论研究。在综合应用价格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供应链风险管理理论、供应链金融理论和决策理论的基础上,针对本论文研究问题进行概念化的概念框架设计。(2)问题分析。通过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的国际比较以及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价格风险管理历程回顾,并运用统计数据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特征和表现。(3)风险生成机理研究。实证分析了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生成的主要因素和传导效应,揭示了其价格风险的生成机理。(4)管理机制研究。根据理论与实证分析,结合我国的国情,构建了基于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结构优化的价格风险管理模式,设计了基于鲜活农产品供应链金融的协同价格风险管理机制。(5)政策建议。根据本文研究的结论和以促进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协同价格风险管理机制真正发挥作用为目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叁个层面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2.论文的基本结论(1)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较大,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问题突出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方差仅为8.10144,而生猪格波动方差为27.95795,价格波动剧烈程度是粮食的3.5倍。总体来看,大部分人们日常生活中消费最多的鲜活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剧烈程度都是粮食价格波动剧烈程度的2倍左右。同时,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大,这也暴露出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着批发市场未发挥应有功能、订单契约形同虚设、价格剧烈波动难以调控、流通费用居高不下、供应链利益分配严重扭曲五个最为突出的问题。(2)实证研究表明,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大的主要生成因素是交易成本实证分析表明,交易成本对我国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都较高,除开肉禽和禽蛋的交易成本影响在20%左右外,蔬菜、水果、水产品、鲜奶等的交易成本影响都超过了40%。交易成本对大部分鲜活农产品的影响都是对粮食影响的2倍左右,这正好能解释为什么大部分鲜活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剧烈程度是粮食价格波动程度的2倍左右。(3)生产和零售价格指数波动相互传导效应的叁区制阀值协整分析表明,缺少供应链核心环节和缺乏有效供应链制度安排导致的双重边际效应和牛鞭效应是产生高额交易成本的根源蔬菜、禽蛋、肉禽、水产品、水果、鲜奶六大类鲜活农产品综合生产价格指数波动和综合零售价格指数波动的叁区制阀值协整分析表明,蔬菜的中区间样本比率为66.7%、水产品为62.9%、水果为54.3%、鲜奶为30.6%、禽蛋为25.7%和肉禽为16.7%。由于中间区制里的两个样本时间序列之间不是协整关系而是随机关系,这就说明我国大多数种类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正常的市场价格波动传导效应较小,而缺少供应链核心环节和缺乏有效供应链制度安排导致的双重边际效应和牛鞭效应等人为因素产生的高额交易成本形成了较大的阀值区间,导致生产和零售价格指数有较大比率的样本位于阀值区间之内。(4)构建全国公益性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作为供应链的核心环节,既能优化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结构,又能解决我国鲜活农产品总体供需均衡而局部供需失衡导致的价格风险我国疆域辽阔而且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复杂,人口众多又分布零散导致消费极为分散,联产承包责任制决定生产非常分散,使得传统以批发市场、零售商等作为核心节点的供应链结构并不适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因此,本文提出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第叁方专业物流和现有实体批发市场来建设全国公益性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并以此作为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环节,这不但能减少投入、增加信息对称程度、降低交易费用、减少流通耗损,而且还能促进我国鲜活农产品的跨区域流动,有效解决鲜活农产品总体供需均衡而区域局部失衡的问题。(5)以全国公益性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为依托的鲜活农产品中远期现货嵌入式期权合约既能取代目前多种订单契约,又能更有效地分散和规避鲜活农产品价格风险以全国公益性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为依托,通过对该市场上交易的中远期现货合约嵌入期权而形成鲜活农产品中远期现货嵌入式期权契约,并对该期权价格采用时间弹性期权费用定价机制,使得该嵌入式期权合约既具有中远期现货合约的特点又具有期权合约的特点。购买者的嵌入式期权合约虽然不能转让,但可以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和风险偏好选择合适时机退出并重新优化配置自己的资源。另外,嵌入式期权合约还在解决合约卖出者的生产或购买资金压力、订单融资、引导鲜活农产品按标准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6)以全国公益性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作为组织者和协同管理者构建鲜活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体系,能有效增加供应链的协同风险管理能力和进一步凸显供应链的协同效应全国公益性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不但是供应链的核心环节,而且是信息流、资金和物流的流转中枢,因此有能力通过引入社会资金而构建以电子批发市场为组织者和协调管理者的供应链金融体系,从而从根源上解决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因资金不足导致的季节性价格风险、陷入蛛网模型困境的周期性价格风险和因机会主义与投机心理造成的各种人为价格风险。这对于拓展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融资渠道、加深供应链参与者之间的协同程度、增强整个供应链的价格风险管理能力、保障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健康发展、减少鲜活农产品最终零售价格波动、稳定宏观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3.论文的创新点(1)充实和完善了基于整个供应链视角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形成与风险管理分析框架本论文以鲜活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动态不确定性出发点,基于整个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视角,以非市场风险因素形成的交易成本为主要逻辑线索,充实和完善了系统分析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形成机理和风险管理机制的概念框架。相对于前人仅基于鲜活农产品供应链某个具体环节分析其价格风险而言,更能准确把握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价格风险形成机理和设计出更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而且这种分析方式更具普适性,能应用于其他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之中。(2)实证研究发现了导致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大的主要成因是缺少供应链核心环节和缺乏有效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制度安排而导致的交易成本过高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的成因问题是近年来我国社会各界广为争议的话题,本文通过定量的分析方法,发现了导致其价格风险大的根源是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缺少供应链核心环节和缺乏有效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制度安排。这为鲜活农产品价格风险成因争议形成共识、为我国政府制定鲜活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提供了较为可信的理论基础。(3)构建了以建设全国公益性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为基础、以创新鲜活农产品中远期现货嵌入式期权合约为手段、以缔造供应链金融体系为保障的协同价格风险管理机制本文设计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机制是以建设作为供应链核心环节的全国公益性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为基础,以创新鲜活农产品中远期现货嵌入式期权合约为手段、以缔造供应链金融体系为保障进行协同价格风险管理。本文设计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机制相对于前人提出的机制或对策有两点优势,第一就是更注重从供应链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价格风险管理,即更注重风险管理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第二是更注重从供应链的全局视角进行协同价格风险管理,即从整体上进行价格风险管理而不是只考虑某个供应链环节,这就增加了该创新价格风险管理机制的适应性和实用性。4.论文的政策建议(1)宏观层面的政策建议①建立保障鲜活农产品高效流通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和流通相关配套设施的财政扶持政策。包括财政扶持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完善自身的基础设施政策和财政拨款建设与电子批发市场合作的实体批发市场保鲜库房与物流设施政策;②建立和完善鲜活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补贴、税收、金融与保险制度。包括完善鲜活农产品生产、流通的补贴政策和消费者高价格消费的补贴政策,生产与流通的免税或减税政策,以及建立强制鲜活农产品保险制度等;③完善鲜活农产品的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出台我国的批发市场法,并完善生产与流通中的相关法规以增强法规的可操作度。(2)中观层面的政策建议①建立健全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机制。包括建立健全鲜活农产品质量等级标准、安全标准体系、市场准入机制等;②完善鲜活农产品市场行情监测预警制度。重点完善信息监测统计、市场信息服务、市场分析预警、市场运行调控和生产者经营能力培育等五项基础制度。(3)微观层面的政策建议①尽快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机制。首先要有关于农民的社会与经济政策顶层设计;其次要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体系;第叁,要有向农民倾斜的社会经济地位保障制度;最后,要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作为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一个环节对待;②继续大力完善和推进农民合作社组织。在我国进一步建设农民专业化合作社组织的过程中,要从政策上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完全融入供应链之中,这主要表现为鲜活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利用供应链金融进行融资或获取其他金融服务方面的市场化引导。

曹洋[5]2016年在《基于建筑伦理的中国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建筑设计是建筑行业活动的核心环节,围绕其构建的制度体系是行业运转秩序的基础。建筑设计及其实现不仅是建筑设计从业者的主体工作,更是建筑工程各个利益相关方博弈的重要平台。当前,我国的建筑设计协作机制尚不完善,各利益主体的价值立场冲突严重,致使本应投入于工程的社会资源蒸发于行业内耗之中。因此,有必要客观审视建筑行业现行制度环境的问题,并对其改进方式提出建议,进而构建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行业新秩序。西方的经验证明,建筑师的职业天性决定了其作为建设项目的核心角色最有利于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然而,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和现实环境的制约,中国建筑师的业务水平尚无法支撑其新的角色定位,普遍存在的激愤情绪也使其对其他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存在偏见。中国建筑师必须拓展视野并提升自己,才能与新的制度环境相匹配。本文在客观还原中国建筑行业生态的基础上,探讨了行业新秩序的可能性及其概貌,以期增进建筑师对其他利益主体的理解,并正视自身的不足,进而在制度调整和自我提升的双重作用下,形成建筑行业基于伦理的价值共识和善意的协作氛围。全文分四部分。首先,文章从秩序的概念出发,重新勾勒了作为本文理论支撑的建筑伦理学的学术框架,简要介绍了其中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学术成果和理论工具,借此帮助读者建立起观察建筑行业现象的伦理视角。其次,基于大量的访谈调研,文章对建筑活动各相关群体(行政管理方、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使用方)的建筑伦理观和职业困境进行了较详尽的阐述,由此呈现出建筑行业生态的现实场景。在第叁部分,文章就行业内的一些焦点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对各方真实态度的分析,揭示出建筑活动伦理判断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并由此引发对问题背后制度根源的思考。在结论部分,文章以西方建筑师负责制为蓝本,结合中国现实提出了以建筑师为核心的行业新秩序的构想,讨论了其制度支撑,并从伦理学角度进行了合理性证明。最后,文章还对新机制环境下建筑师的自我调整提出了建议。

吴强[6]2007年在《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经济生活特别是证券业中,风险是人们不得不努力逾越和克服的障碍。在高风险的证券业中,作为证券投资、证券市场中介入和服务者的证券公司面临着诸多风险的重大挑战和潜在威胁,因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已成为证券公司的一项重要议程。目前,中国的证券市场的特征是“新兴+转轨”,尚不具备成熟市场的特性和功能,中国证券公司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并且情况复杂,经营风险往往与社会风险紧密相连(关乎社会稳定)。对于证券公司来讲,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有效的管理风险才能保证公司的正常收益。在风险管理方面,虽然我国证券公司目前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相比较于发达资本市场国家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仍存在一定差距。随着资本市场不断开放和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工作的结束,对我国证券公司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借鉴国外成熟市场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有效经验,把握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一套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模式,为完善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建议,不仅在理论上具有探讨的意义,更具有指导实践的重大价值。本文从风险管理的理论入手,首先对风险管理的理论形成过程、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进行了回顾和分析;然后对国内外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现状用案例的形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提出了对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启示。在分析我国证券公司风险成因的特殊性后,对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进行了改进,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管理一般体系,最后对进一步完善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工作提出有关政策建议。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一是采用了最新的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对分析我国风险管理的现状提供了有力的证明;二是基于我国证券公司风险成因的特殊性,对现有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框架进行了改良;叁是分析了内外部环境对公司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工作的政策建议。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了分析归纳方法、案例分析及比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对于什么是证券公司风险管理,在对风险及风险管理的概念进行分析后,结合证券公司的特性对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概念进行分析归纳。文中采用了中外具典型性的证券公司各叁家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具体分析了各自的风险管理状况和模式,并进行比较。对于风险量化模型的分析,采取了实证分析方法。全文逻辑结构含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关于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相关研究的成果以及重要贡献。第二部分对证券公司风险进行了介绍,分析了我国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及其特殊成因。第叁部分采取案例及对比分析的方法,介绍了国内外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现状,分析了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差距和问题,进而总结了国外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第四部分着重分析了我国证券公司目前风险管理组织框架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改进建议,构建了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一般体系。第五部分针对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工作,分别在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

沈澈[7]2015年在《中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风险应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中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已经形成大量滚存结余。有学者认为,滚存结余金额将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平稳、低速的增长态势,养老保险基金同样进入“新常态”。这意味着任何风险都可能给基金带来重大损失。而中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在管理运营中面临操作风险、道德风险和投资风险。如何构建更加合理的风险应对体系,有效应对基金风险并保障基金安全,是关系到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大课题。风险应对是通过回避、承受、降低或分担风险,使风险程度处于组织的容限范围之内。全面风险管理从整体上统筹考虑各种风险,建立全瞻性优化组合的管理机制,它倡导全面、整体的风险应对路径,认为高效的风险应对必须以全面的应对要素为前提,包括全主体参与且相互配合、目标定位准确且具有递进性、流程完备且彼此融合、措施有力且相互衔接。能否成功推行全面风险应对,受制于组织的内外部条件,即是否具备全面风险应对意识、制度是否健全、人员是否具备相应能力、技术是否先进、外部环境是否相容等。反观中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风险应对体系,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体现为以片面性取代全面性,以碎片化取代整体性。这—偏差贯穿于养老保险基金风险应对的主体、目标、流程和措施各个方面。其中,片面性体现为风险应对主体过于依赖政府部门、应对目标片面追求安全性、应对体系中关键环节缺失、应对措施执行不到位等。碎片化体现为主体间“各自为政”、目标缺少递进性、措施之间衔接性差、体系融合性不足等。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内外部条件支撑不力,阻力较大,具体包括:没有充分意识到全面风险应对的必要性、制度保障不力、人才缺乏、技术落后、外部环境不适合推行全面风险应对。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克服中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风险应对体系中的片面性与碎片化,主要路径是完善内外部条件,使其有助于推行全面风险应对,具体包括:树立全主体、全过程、全目标的风险应对理念,建立整合性、普适性、长远性的风险应对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人才培养与风险应对技术平台,健全金融市场等外部条件,增强现行措施的全面性与整合性等。本文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逐条回答了中国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风险应对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国外有哪些经验及教训,中国应如何推行养老保险基金全面风险应对等4个问题。本文始终以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为指导,既拓展了研究思路,又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贺宁毅[8]2008年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资产证券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试点中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现行制度中也存在由委托——代理问题导致的非必要管理成本偏高这一重要问题,严重制约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控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非必要管理成本,必须从制度本身入手,引入保险公司取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将具体业务交由商业保险公司进行管理的公司模式。保险公司因其天然的逐利性和行业优势,成为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且可行的选择。然而在公司模式下,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特殊性和政策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完全按照市场化的模式运作。在合作医疗保险市场,政府不允许保险机构进行风险选择,农民只要想参加,就不会被拒绝;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又具有非强制性,农民完全可以自愿选择参加或者不参加。因此,对于保险机构而言,既没有通过风险选择,规避经营风险的可能,也不符合保险风险分散的“大数法则”。这就成了成为制约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公司模式发展的重要瓶颈。鉴于一系列同质化合作医疗保单签订之后,将会产生相应的保费,从而形成稳定、可观的现金流,非常适合在此领域进行资产证券化操作。所以,借助保险资产证券化这一创新型金融工具,将保险机构的经营风险通过资产证券化的形式,在资本市场予以分散,就是经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化解经营风险的必要、且可行的举措。但是,目前我国在该领域中还没有现成的运作模式,也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为这种创新性金融工具早日服务于我国实践,在实践中更好地发展,做好理论上的准备,并提供一定的可操作模式,就是本文选题的主要意图所在。本文通过保险资产证券化的相关理论综述,构建了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我国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演进和现状的分析,得出我国构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通过对HMO模式及公司模式的比较分析,提出公司模式是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且可行的选择;通过再保险方式分散经营风险、通过投资收益抵补经营风险或者保险资产证券化这叁种方式的比较研究,对我国公司模式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说明;通过对美国相关实践的分析与借鉴,提出美国经验对我国实践的启示;通过对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资产证券化的几种可能运作模式的比较分析,得出我国更适于采用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模式的结论,并明确了该模式下,政府的功能与定位;在理论支撑、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与合理借鉴的基础上,在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模式框架内,结合我国国情,提出适于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资产证券化的具体方案设计,并针对方案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政策建议,这也是本文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的体现。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依据以理论构建为先导,以博弈分析为依托,以比较分析为重点,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把规范分析与实证考察、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紧密结合起来,运用调查、归纳、总结、抽象、比较、演绎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论述。将国外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借鉴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以立足本国实践、服务本国实践为根本。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在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现实国情,提出适于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资产证券化的模式选择及方案设计,并针对方案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难点,提出了一系列有助于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资产证券化的应对措施和政策建议。

陈志敏[9]2007年在《中国高技术计划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立科学高效的国家高技术计划项目管理体系,加速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和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我国高技术计划项目的管理正在逐步采用现代管理的理论和思想,然而在科技创新、科研效率与成果水平等方面和国外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本文在充分了解国内外高技术计划管理发展模式差异及其程度的基础上,通过新制度经济学分析高技术计划项目的根本制度及变革问题,进一步通过博弈分析研究如何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效率缺失问题,对高技术计划项目的宏观和微观管理制度进行分析与设计;立足管理创新,着眼高技术计划项目管理不断发展与完善的长效机制,引入现代项目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结合高技术项目自身的特点,通过对基于全程受控的过程管理、风险管理、绩效与信用评估理论方法,以及知识管理平台构建技术的研究,探讨我国政府科技管理部门有效控制项目风险、提高项目质量和效率、促进知识共享与技术创新的理论方法,为我国政府高技术计划项目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制度上的参考。本文着重从管理制度设计、具体运作管理和技术平台支持叁个层面研究高技术计划项目管理的理论方法。通过构建以高技术计划项目管理制度为基础、科技综合信息服务与知识共享平台为支撑、高技术计划项目全过程流程管理为核心、风险监控与绩效信用评估为保障的中国高技术计划项目管理体系,确保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高技术计划项目的既定目标能够高质量和高效率完成。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高技术计划项目管理的制度安排。依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从产权理论视角和制度变迁理论视角对我国高技术计划项目管理基本制度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进一步利用信息经济学与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高技术计划项目管理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与不利选择问题,采用委托人——代理人模型分析中国高技术计划项目的监控与激励机制设计的基本思路,以达到尽可能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效率缺失的目的。通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制度安排以及基于委托——代理人模型的监控——激励机制设计,引导课题组自觉自律、高质量地实现项目既定目标。基于PDCA循环的高技术计划项目过程管理。依据现代项目管理理论,面向项目质量和目标,以过程管理为核心,坚持全程受控,设计我国高技术计划项目管理过程模型和规范;并在分析PDCA管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基于PDCA循环的高技术计划项目流程管理的方法,追求项目流程管理的持续优化与完善。高技术计划项目风险管理。在分析我国高技术计划项目风险的特点、风险因素及其成因的基础上,设计高技术计划项目风险管理的多维空间模型,为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提供理论框架;探讨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的高技术计划项目持续风险管理的方法,以不断降低项目风险成本和损失;最后构建高技术计划项目风险监控与评价体系,并作案例分析,为项目风险监控提供基于定量分析的方法。高技术计划项目绩效与信用评估。在分析我国科技项目评估现状和意义的基础上,设计高技术计划项目评估整体模型,构建基于项目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评估指标体系,提出评估方法;构建课题组行为的评价体系,探讨课题组行为的激励方法,相关评估结果记入个人科研信用,形成科研人员的道德与声誉约束。科技综合信息服务与知识共享平台的构建。综合运用知识管理与知识工程技术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从平台需求分析入手,通过平台功能模块设计、框架模型设计以及关键技术实现原理和方法的探讨,研究如何构建一个稳定、高效、安全、灵活、易用的科技综合信息服务与知识共享平台,实现项目信息的收集与共享、项目过程的跟踪与量化评价、项目人员的沟通与协作、知识挖掘与决策支持,为提高高技术计划项目管理水平提供平台支持。

杨庆育[10]2005年在《企业债券融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认为论文是关于企业债券融资理论和运用以及债券市场发展的研究。通过比较系统地探讨企业债券融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债券融资的理论框架,比较了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公司债券管理的经验和教训,系统地分析和总结了我国企业债券融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深刻地剖析了问题及形成原因。结合我国企业债券发展的基础及所面临的环境,对闲置资金和社会资金总量、企业直接融资特别是企业债券融资发展作了定量与定性的分析预测。运用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和理论,研究了促进我国企业债券走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轨道所需要的制度体系和战略构想。 一、论文的基本结论 1、企业债券融资理论框架有着丰富的值得研究的内涵 企业债券是有价证券,是资金的代表,发行债券就是集中资金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进行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企业债券具有作为一般金融工具特征和个性特征,个性特征表现为债券持有人对发债企业的收益和资产具有追偿权,债券具有契约和等级的概念。我国企业债券融资当前的实践模式体现为,当企业具备了管理部门所规定的条件后,还必须经行政机关审批同意才能进入债券融资的正常序列。企业债券融资的价值集中体现在资本扩张价值、财务杠杆价值和改善资本结构上。企业债券的发展理论模型包括研究企业优化模式,只有在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高效的生产经营模式的条件下才能形成企业债券所需要的企业优化模式;研究市场优化模式,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高效率的债券市场以及完备的市场机制才能形成优化的市场模式;研究优化产权制度模式,只有在清晰的产权关系、多样化的产权主体、市场化的产权交易条件下才能形成优化的产权制度模式,产权交易条件下才能形成优化的产权制度模式;研究优化管理模式,包括债券管理调控模式,确定债券管理的基本原则等内容。 2、企业债券融资市场化应借鉴国外公司债券的管理经验 由于我国企业债券诞生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初期过渡阶段,其管理的基本特征难免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形成及深入发展,使现成的管理制度明显不适应。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在公司债券管理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集中体现在通过加大市场培育力度提高债券的流动性,高度重视债券投资人的形成,建立十分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重视利用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防范债券的风险。与此同时,各国根据不同的国情,灵活地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仅注意遵循公司债券作为金融工具的一般性规律同时还注意结合国情,充分重视运用市场手段管理公司债券,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 3、企业债券融资不规范问题对经济社会有显着的影响 企业债券融资是一项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经济行为,其关系的处理直接涉及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多年来我国企业债券管理已经形成了自身体制的特点,但明显存在四大方面的问题,管理体制的行政色彩浓厚,企业债券融资运作虚拟化现象突出,融资规模与市场需求明显不适应,且流动性差,效率低下,中介机构的运作也不规范。这些问题从

参考文献:

[1]. 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投资全程风险管理模式[D]. 齐亚宁. 西安理工大学. 2002

[2]. 我国风险投资公司的风险防范与应对研究[D]. 徐晓莉. 武汉理工大学. 2003

[3]. 转型经济环境下风险投资企业的风险控制研究[D]. 金福龙. 苏州大学. 2011

[4].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生成机理与管理机制研究[D]. 赵辛. 西南大学. 2013

[5]. 基于建筑伦理的中国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研究[D]. 曹洋. 天津大学. 2016

[6]. 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研究[D]. 吴强. 山东大学. 2007

[7]. 中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风险应对研究[D]. 沈澈. 东北大学. 2015

[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资产证券化研究[D]. 贺宁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9]. 中国高技术计划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D]. 陈志敏. 武汉理工大学. 2007

[10]. 企业债券融资理论与实证研究[D]. 杨庆育. 西南农业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  ;  ;  ;  ;  ;  ;  

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投资全程风险管理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