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工业革命冲击下的基础教育改革_课程评价论文

第三次工业革命冲击下的基础教育改革_课程评价论文

第三次工业革命冲击下的基础教育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业革命论文,基础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三次工业革命扑面而来,以个性化、定制化、差异化教学、分散合作的新教育模式的出现,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批量化、标准化、固定化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将是“颠覆性”的革命。在此时代背景下,中国基础教育如何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

一、我国基础教育的学校观变革

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是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物。学校是工厂的隐喻,一直影响着我国学校的发展。那么,什么是学校?学校是师生学习的地方,师生生命成长的地方。学校的本质是一种共同体,既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共同体,也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学习共同体,更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习共同体。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终极使命,共同发展是教育的本质诉求。第三次工业革命,打破了目前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实现了超时空的学习和超时空的互动。因此,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而且拓展为家庭教育、企业教育、社区教育,也不再局限于正规教育,还有非正规教育;有现实的课堂,也有网上课堂、在线学习;有学校学习,也有终身学习,而且终身学习将更加重要。这种分散化、扁平化的教育组织形式,需要我们加快教育组织形式的改变,积极利用日益兴起的开放教育、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在线教育等,推进教育组织结构从“科层制”向“扁平化”、“团队化”和“人性化”发展。在未来,学校组织将是信任教师、支持教师、发展教师,学校通过发展教师来发展学校,而不是阻滞教师发展。学校将变得更加开放,将建立在组织扁平化、发展战略愿景化、工作关系信任化的基础上。分散式扁平化的学校管理将由权威走向服务、由权力走向文化、由监管走向人本。

二、我国基础教育教师观的变革

目前,我国师资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当前教师队伍建设面临诸多新挑战,诸如我国教师长期缺乏系统培训,观念陈旧、知识老化、创新力不足,难以承担起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另外,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很弱,教师对新媒体、新网络技术等的学习不够,仍然在“满堂灌的填鸭式”传统教学,压抑学生个性和创造力。

而且,人们仍然固守于传统教育给教师的定位:“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是有丰富内涵的。“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启蒙有两个含义。一是文化发展的启蒙……二是精神解放的启蒙。启蒙就是实现人的精神解放,让人感受到自己的内在力量。”①“这就是说,教师的工作,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而是以组织儿童的学习生活为中心,在短暂的文化启蒙之后和经常性的无形的精神启蒙之中,让学生尽可能地自己做、自己学。”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实际上就是学生的精神引领者和关怀者。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时代,教师已从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者”。“教师在学生的解放中得到解放,在学生的发展中获得巨大的精神享受和业务激励,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①教学不在传授,而在激励鼓舞,让学生带着个性愉快成长,享受学习、享受学校、享受教育!

三、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观的变革

我们今天的课堂,仍然是班级授课制的产物,它适合于规模化、标准化的大班教学。在我们目前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形势下,它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要求。“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人类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精神现象、生理现象、心理现象和环境因素相互依存的世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系统观、生态观,促使课堂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发生转变,强化关联,避免割裂,注重实践、体验;另一方面要促使课堂生态的改善,通过转变课堂教学生态中的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平衡课堂群体生态……使教师与学生成为合作的探索者、平等的对话者,学生与学生成为协同的学习者。”②因此,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更是教师学习和生命成长的地方。课堂也不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唯一地方,学生将在家庭、社区等多元化场所,利用互联网等交互式学习工具,实现全时空学习。课堂的概念和外延将得到无限延伸。

四、我国基础教育学习观的变革

随着互联网交互平台、云计算、云教育等新型交互媒介的出现,数字化的学校、数字化的课程、数字化的教室、数字化的作业、数字化的电子书包等不断涌现。我们已经进入知识膨胀的时代,复杂的学科知识单靠个体已不能解决问题,单个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及所能达到的学习水平也是非常有限的。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教育的要求是“以学生为中心”,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更应该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要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大力推行如互动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探讨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充分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云教育、大数据、大资源包等,让教学方法与手段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需要。“教师和家长都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理解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发展能力,人人都能成才。”③让学生实现从“个体学”到“合作学”的转变。

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观的变革

目前,我国的课程明显具有滞后性,内容过于单一、枯燥、脱离生活,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过分强调“传统的三中心”,即教师的教,凸显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和课堂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上,仍然注重考试科目知识的灌输;各个学科缺少现代最新知识的整合与运用。另外,新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还处于浅层次,利用率不高。正如郭元祥教授所说:“客观而论,中国传统的‘双基’教学本质落实的还是‘一基’,即基本知识的教学,体系化、程序化、模式化的书本知识训练十分扎实,但是从人才培养、时代挑战来说,这远远不够。”④

而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既要求学习者具备信息整合能力和超强的学习力,又要求学习者个性充分发展,课程将从单纯注重学科内容向注重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转变,从注重教材权威性和唯一性向注重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元化整合的转变,从只注重显性课程向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转变,从课程内容注重“技术理性”向注重“实践理性”和“解放理性”转变,从只关注本土化视角向全球化视角转变。

六、我国基础教育评价观的变革

教育评价体系是教育教学转变的核心要素。只有评价方式变革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才能彻底地变革。否则,一切的变革都不会进行得彻底。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被喻为“现代科举制”的“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了师生的成长空间。以“考试分数”单一的一元化评价方式是一种“极端”、“片面”的评价方式,扼杀了师生的创造性,使学生成为只会考试的机器。“一元的评价标准无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试图通过给定的评价内容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尤其是智力表现。不仅限制了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天赋,同时,也损害了处于弱势地位学生的发展权利。”⑤同时,由于评价权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手上,学生的评价基本上都是“被动接受式的”。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新形势下,我们从单一的考试评价,转向网络学习评价、鼓励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注重人的能力发展,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人的社会情绪力的引领,让每个人都带着个性成长,让每个学习者都拥有幸福一生的能力。 

  注释:

①郭思乐.生本教育的教师观:从纤夫到牧者[J].课程·教材·教法,2006(12).

②汪霞.一种后现代课程观:关注课堂生态[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

③顾明远.个性化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11(10).

④郭元祥.变革的追求:提高质量——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与课程改革深化的思考[J].今日教育,2012(5).

⑤苏启敏.学生评价的民主意蕴[J].教育研究,2010(12).

标签:;  ;  ;  ;  ;  

第三次工业革命冲击下的基础教育改革_课程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