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问题与对策
山西传媒学院 王晓娟
[摘 要 ]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需要家校同心协力,遵循青少年心理成长规律,持续给予正面影响。为此,家校应达成一致的教育目标,有效沟通,彼此信任,挖掘自然、社会生活中的“活教材”,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体验,于无形中渗透德育,使之成为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关键词 ]青少年 德育 家校合作
2018年9月10日,第34个教师节之时,党中央召开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重申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所有教育中,品德教育应居于首位,但对比当下功利的教育价值导向,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状况堪忧。本文试图探析家校合作的有效措施,共同培育青少年良好品德,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对文、理科学生在9项技能的自我评价上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2),结果显示,除“翻译”的P值=0.0 22<0.05外,其他8项的P值均大于0.0 5,表明不同学科的学生对于绝大多数技能的自我评价没有显著性差异。而理科生在“翻译”评价上的均值显著地高于文科生,比起口语和写作这种主动的创造性的输出,理科生更喜欢用积累的词汇机械地翻译给予的文字段落,很好地说明了英语课堂上理科生更消极被动的一面。
一、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呼吁家校同心共力
(一)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再认识
思想品德教育,即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社会要求,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知、体验、实践,形成他们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德育的教育对象是可塑性较大、思想尚不成熟或趋于成熟的青少年,德育过程推进青少年向社会化转变。
(二)家校同心,共促德育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出自《三字经》。学校和家庭在教育中各有优势,若能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定能助力青少年成长成才。学校为育才首善之地,学校有经过训练的专业师资队伍,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德育教育更加系统、科学。孩子的第一个“小社会”是家庭,父母的行为举止、是非观念影响孩子的道德判断,父母最了解孩子的品性,与孩子接触时间最多,可以实时教育,以情动人是家庭德育的最大优势。
罗恬被带到了护城河边,一辆汽车被吊车从河里拖了出来,四个门都被铁链锁住了。罗恬远远就看见了那是赵炎的车子,可是直到警察推着她去认尸,她才胆怯地走上前。赵炎半仰在座位上,全身都已经腐烂了。
3.6 严格的无菌操作是防止术后感染的重要环节,手术用品均用高压灭菌。C臂机的放置应遵循合理利用空间、仪器使用方便,不影响无菌操作、不干扰各种仪器的电源连续的原则[6]。C臂机的球管、摄像头、C形臂用无菌保护套保护,保证术中透视定位时不污染手术区,并严格控制人员流动及参观人员。
二、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其一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孩子在家里什么家务都不用做,只要成绩好就行,孩子体会不到劳动之苦和劳动之乐,生活自理能力差。其二是溺爱孩子,很多家长意识不到自身问题,对孩子的请求甚至是无理要求都一一应允。
本研究首次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吉非替尼致ILD转归的危险因素,发现男性、有肺部疾病史及早期发生ILD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这有助于吉非替尼致ILD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基于本文所用资料来源于个案报道,且选取了8个指标分析ILD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病例数偏少,故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吉非替尼致ILD转归的危险因素还需深入开展相关临床研究。
2.学校德育力量单薄,德育主体性发挥受限
一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使家长和学生陷入焦虑,基础教育中的超前教育和过度教育成为普遍现象。据统计,全国课外辅导机构有二三十万所,年营业额达1.2万亿元,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智育成绩成为教育的指挥棒,德育、体育、美育、劳育,无条件为智育让路,这是一种短视的、功利的教育价值导向,却不幸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共识。
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但又不单单是传授知识的地方,知识或可言传,德育更需身教,大多数任课教师注重传输知识,忽略了德育渗透,班主任单枪匹马抓德育,困境重重、孤掌难鸣。学生德育成绩依据做好事或者违规违纪来加减分,学生有目的地为善,将自觉行为功利化,学生德育主体性没有能动的发挥,德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家庭德育存在的问题
1.爱而不教
1.功利的教育价值导向
这里的“无爱”主要指家长爱的方式不正确。其一是己未正何谈正人,一些家长意识不到自身行为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不端、行为不轨,上行下效,即使花重金上辅导班也难培养其良好的品行。其二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思维,使得家长与孩子缺少有效沟通,打骂教育、过度干涉,使得孩子胆小自卑,难以敞开心扉去热爱生活。
2.严而无爱
(三)青少年品德教育中家校脱节
家庭德育对于民族发展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千家万户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针对“爱而不教”和“严而无爱”的问题,家长应当:①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保持积极乐观的稳定情绪,夫妻之间关爱和谐,对孩子的教育步调一致;②呵护孩子的天性,在天性基础上引导,家长倾听孩子的需求,平等对话,对于无理要求要拒绝,语气和蔼、态度坚决。
三、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措施
(一)改革人才选拔制度,倒逼功利教育观念转变
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如今社会竞争激烈,以最小成本换取最大利益是人性所趋。当人才选拔唯学历、唯成绩时,教育指挥棒高举智育大旗,学生、家长、教师无不欢心于智育成绩的提高,重智育轻德育的现状是教育制度造就的必然,于是改革功利的人才选拔制度是根源。
2018年12月,教育部原副部长张天保先生在演讲中指出,一要克服唯分数、唯文凭、唯帽子的顽固执着,解决教育指挥棒问题;二要改革人事制度,破除企事业用人单位唯名校、唯学历的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
我国自科举制以来,人才选拔都通过考试来进行,如今现实的教育环境是打素质教育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学生的优秀与否,学习成绩是第一评价指标;教师的能力高低,学生成绩是第一评价指标;学校的成功与否,升学率是第一评价指标。
(二)立德先立师,教师形成学校德育合力
身正为范,己正而后正人。学生自入幼儿园,各级各类学校教师伴随学生成长二十余年,他们是学生成长的精神伴侣,对学生成才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全体教师应形成合力,将德育渗透于教学处处。
(三)树人先树己,家庭德育上行下效不作伪
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先生提倡“活教育”,鼓励孩子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寻找“活教材”;他认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能脱节,合作才能共赢。这正是家校脱节的两个问题:①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缺乏有效沟通;②如何去自然和生活中寻找“活教材”,挖掘德育资源,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这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四)挖掘德育资源,家校合作共育人
1.打开双方沟通的大门
教师与家长通过家长会,共识德育的重要性,达成一致目标。开放“家长校访日”和“教师家访日”,定期或不定期相互走访,家长了解学校的奖罚措施和德育进度,教师也了解学生真实的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所需所求,对于德育效果差的学生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2.挖掘优秀德育资源,使学生化“学习者”为“体验者”
水通道蛋白-1与大鼠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的关系 … ………………… 李金兰,刘群会,曹学兵,等 456
(1)中华传统节日是德育的良好资源。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召开主题班会,比如新年到来之际,组织“新年快乐”的主题班会,将学生分为几组,一组负责讲解春节的来历,一组负责搜集与春节相关的故事,一组负责展示春节的各类习俗,如大扫除、放烟花、拜年、压岁钱、贴对联、贴窗花、挂中国结等,邀请家长参与,教师、学生、家长一起剪纸。育教于无形,一场活动后,学生会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有更深入的了解。翻转课堂是近年来教学改革中的热点,在德育主题活动中效果良好,使学生自主认知、体验,抛开强压的灌输,学生更能入耳入心。
本文以H-O-V模型为基础,计算2007年我国生产、消费和进出口的要素含量,分析我国的对外贸易是否反映了我国的比较优势,并进一步计算2015年我国生产、消费和进出口的要素含量,通过对比2007年和2015年我国生产、消费和进出口的要素含量,分析我国比较优势的变化。在方法上,通过投入产出法计算出口产品的全部要素含量。
(2)优秀影视作品也是德育的良好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人在哪里,思想政治教育就在哪里。被电子产品包围的年轻人,影视作品可以被学校和家长适度利用。比如,由王潮歌导演的大型实景剧《又见平遥》,迷宫般的剧场有复杂的空间分割,一个半小时的演出中,观众随景移动,捡拾祖先生活的片段——镖师洗浴出征、魂归故里、选妻、面秀,观众像看客,更像亲历了这个血脉传承、生生不息的故事。曲终人散,留给观众的是忠与义、诚与善、民族传承的思考。
青少年德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并非朝夕之功,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缺一不可。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观念,坦诚沟通,挖掘生活中的“活教材”,共同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
[1]吴丹.陈鹤琴家庭德育思想及其启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10):75—76.
[2]郝荣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工作实践的研究[J].发现,2017(9):87.
[3]张建科.浅议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J].学周刊,2017(29):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