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论文_方敏

浅析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论文_方敏

佳木斯市中心医院 154002

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3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14例,试验组1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糖胞昔联合三尖杉酯碱进行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地西他滨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生存期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中有5例(35.7%)患者无效,血液学改善、部分有效和完全有效的共有9例患者,总有效率64.3%;在试验组中有2例(12.5%)患者无效,血液学改善、部分有效和完全有效的共有14例患者,总有效率87.5%;两组治疗方法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3.381,P<0.05)。在对照组中共有6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9%;而在试验组中共有3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8%;两组患者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347,P<0.05)。对照组患者无病生存期为(21.15±10.42)个月,试验组为(27.44±13.7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生存期为(24.89±11.31)个月,而试验组为(33.58±16.3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西他滨的临床效果优于阿糖胞昔联合三尖杉酯碱,患者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显著延长,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少,在临床中具有推广和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地西他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生存周期;不良反应

Objective:To study and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itabine in the treatment of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ethods:the research object is the choice of the December 2014 -2016 year in December 30 cases of bone marrow hyperplasia in our hospital for treatment of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patients,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treatment methods of patients,14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16 case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O celecoxib combined with three sugar cell tonine treatment,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decitabine treatment,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the incidenc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 and survival. Results:in control group,5 cases(35.7%)were invalid,hematologic improvement effectively and fully effective,part of a total of 9 patients,the total efficiency of 64.3%;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 2 cases(12.5%)were invalid,hematologic improvement effectively and fully effective,part of a total of 14 patients,the total efficiency of 87.5%;the treatment method of the total efficiency of two groups,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2=3.381,P<0.05). In the control group of 6 patients had adverse reactions,the adverse reaction rate was 42.9%;whil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 total of 3 patients had adverse reactions,the adverse reaction rate was 18.8%;two patients total adverse events were compared,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2= 5.347,P<0.05). The control group of patients with disease-free survival(21.15 + 10.42)months,the test group(27.44 + 13.74)months,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control group overall survival(24.89 + 11.31)months,and the test group(33.58 + 16.33)months,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he difference(P<0.05). Conclusion:the clinical effect of disitabine is better than that of arbutoxin combined with three HP. The disease-free survival and total survival time of patients are significantly prolonged,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s less. It has the value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sitabine;myelodysplastic syndrome;life cycle;adverse reaction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由于多能造血干细胞发生恶性病变造成的一种克隆性疾病,患者骨髓进行无效造血,长期的难治性造血功能衰退、外周血细胞变少等为主要的临床表现,并有可能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不同年龄段均存在着发病风险,但在中老年中的发病率最高,目前已经对人类的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1-2]。在临床治疗中,常常采用雄激素、诱导分化剂、造血生长因子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但临床效果并不理想[3-4]。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本文采用地西他滨治疗3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临床效果较好,现将其归纳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3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根据患者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為两组,对照组14例,试验组16例。对照组,男8例,女6例,患者年龄36~71岁,平均(58.7±10.2)岁,病程4 d~46个月,平均(2.1±0.5)个月;根据IPSS危险分组[5],4例为中危Ⅰ级,7例为中危Ⅱ级,3例为高危患者。试验组,男9例,女7例,患者年龄35~71岁,平均(59.2±10.5)岁,病程3 d~44个月,平均(2.3±0.6)个月,根据IPSS危险分组[5],5例为中危Ⅰ级,8例为中危Ⅱ级,3例为高危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疾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根据国际共识会议所推荐的标准:(1)一系、多系血细胞持续减少,减少时间持续6个月以上,并排除了由于病态造血系统疾病引发的血细胞减少。(2)满足以下条件中的1项:骨髓原始细胞在5%~20%;巨核细胞系、中性粒细胞系、骨髓涂片红细胞系等病态造血细胞中的任一项在10%以上;在核红细胞中环状铁粒幼细胞占比大于15%。(3)另外,还根据分子标记、免疫组织化学分析、骨髓组织学等技术进行辅助诊断。(4)通过常规核型分析法以确定是否出现典型染色体异常[6-8]。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阿糖胞昔联合三尖杉酯碱进行治疗,阿糖胞昔使用剂量为100~200 mg/d,三尖杉酯碱的使用剂量为3~4 mg/d,

静脉滴注给药;试验组患者采用地西他滨进行治疗,每天的剂量为15~20 mg/m2,静脉滴注给药,每次治疗时间为1 h。另外,在治疗期间要对患者的外周白细胞进行监控,当其水平低于4×109/L时,进行G-CSF治疗,治疗剂量为300 ?g/d,当外周白细胞高于4×109/L水平时则停止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进行止吐、营养支持治疗,治疗周期为3个月。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将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无效、血液学改善、部分有效、完全有效四个等级,并且患者满足以下要求:中性细胞粒计数在1.5×109/L以上、Hb≥110 g/L、血小板≥100×109/L,且持续时间在8周以上。无效,患者以上指标均没有改善;血液学改善,在未输血的条件下,Hb升高较为显著,升高范围在10~20 g/L,红细胞输注程度在50%以上;部分有效,满足以上标准要求,但是在临床中还存在着持续性病态造血症状;完全有效,患者满足以上相关要求,并且在临床中并不呈现出病态造血现象[4]。总有效率=(血液学改善+部分有效+完全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不良反应:对两组患者在治疗中出现的肝功能异常、发热、骨髓抑制、恶心等各项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率[4]。另外,还对两组患者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进行统计分析,观察截止时间为2016年6月。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2.0对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

对照组中有5例(35.7%)患者无效,血液学改善、部分有效和完全有效的共有9例患者,总有效率64.3%;在试验组中有2例(12.5%)患者无效,血液学改善、部分有效和完全有效的共有14例患者,总有效率87.5%;两组治疗方法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3.381,P<0.05)。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中有1例患者发生肝功能异常、2例患者出现发热、1例患者出现恶心、1例患者出现骨髓抑制、1例患者出现感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9%;而在试验组中,有1例患者发生肝功能异常、1例患者出现发热、1例患者出现感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8%;两组患者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347,P<0.05)。

2.3 两组患者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对比

试验组无病生存期显著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生存期显著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获得性干细胞类型疾病,患者临床病症繁多,轻则为中度贫血,严重者会诱发白血病,患者的患病周期几个月至几年,在进行肿瘤细胞的放/化疗治疗后,则有可能导致病变,但是很多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病因都不是十分明确,目前还未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并且预后治疗效果不佳[4-5]。

地西他滨为胞苷脱氧类物质,是5-氮杂-2’-脱氧胞嘧啶核苷,能够有效的对DNA甲基转移酶的活性起到抑制作用,该药物在临床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高剂量的应用会对骨髓产生抑制作用,因此在临床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地西他滨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应用中体现出较好的临床效果,学者谢伟成等[4]的研究表明,地西他滨对于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有效率高达73%,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仅为27.3%,其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均显著的优于其他药物;而本文的研究发现,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总有效率高达87.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8%,两者的研究结果较为接近。这表明地西他滨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有效性较好,临床治疗中较为安全。

地西他宾能够特异性的结合于人DNA当中,为S期特异性药物,属于低剂量的甲基化抑制药物,从而诱导细胞的凋亡和分化,体现出临床药效[7-8]。学者郑冬丽[9]的研究发现,地西他宾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可以显著的延长患者的总体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这与本文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总之,地西他滨的临床效果优于阿糖胞昔联合三尖杉酯碱,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在临床中具有推广和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信国.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3):334-335.

[2]吴晓,杨光.氨磷汀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5,27(1):54-55.

[3]陆英,王文文,罗聪,等.地西他滨治疗乳腺癌合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1,18(11):68-69.

[4]谢伟成,程淑琴,林翠芳.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11):877-881.

[5]初晓丽.地西他滨治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终科学,2015,5(18):158-161.

[6]李迎伟,沈元元,李萨萨,等.超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J].临床荟萃,2015,30(7):773-776.

[7]邓银芬,张磊,张秀群,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浆DNA中FHI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及地西他滨的去甲基化作用[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2,20(5):1144-1148.

[8]邵秀茹,梁红,关晓军,等.地西他滨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1,32(11):789-791.

[9]郑冬丽.地西他宾治疗3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1):485-486.

论文作者:方敏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4

标签:;  ;  ;  ;  ;  ;  ;  ;  

浅析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论文_方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