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度市田庄镇恩余小学 266721
摘 要: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应树立创造型人才观,让学生成为快乐创造的主人。我们要相信,我们的学生都具有惊人的创造力,而且让创造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第一是给学生以创造的“宽度”。 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之成为一种创新思维习惯;第二是给学生以创造的“深度”。 不断给学生增加难度,不断拔高,同时掌握好一个度,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得到;第三是“深度”和“宽度”相结合。孩子才能在一次一次超越中体验到创新带来的快乐。
关键词:创造教育 思维 训练 快乐
半个多世纪来,中国教育受凯洛夫教育观点的影响极深,注重认知,忽略情感,学校成为单一传授知识的场所,这就导致教育的狭隘性、束缚性,影响了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缺少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在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大背景下,波澜壮阔的新课改大潮,激励我们教师来反思自己,反思我们的教学,反思我们对学生的态度,我们的孩子离快乐创造有多远!
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应树立创造型人才观,让学生成为快乐创造的主人。惟有如此,才能给孩子的思维插上翅膀。
一、我们的学生都具有惊人的创造力
创造力人皆有之,哪怕是弱智愚者。我看过这样一则报道:著名作曲家罗忠熔之子罗铮有一张典型弱智人的脸,他对数字不行,掰手指做加减法也会把他难住。由于方向感差,他若是独自走在大街上,根本就不能回家,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对画画有着超常的领悟力。罗铮开始画画是在1992年初,他偶然用笔在一张废纸上画了两个圆圈,罗忠熔觉得在里面透露出一种天真稚拙的情趣,就把它挂在墙上。后来一位画家朋友看见了也觉得很有意思,便建议让罗铮试试画油画。谁知这一举措使罗铮的创作天赋大放异彩,当这一切通过视觉艺术浑然天成地表现出来时,使很多书画界人士震惊。吴冠中先生说:“不画画的人,根本不了解罗铮已达到何种程度!”一个弱智者,创造力倘若如此,更何况是那些天真烂漫的学生。罗忠熔珍视儿子的两个微不足道的圆圈,从而造就一位画坛奇才,试想,一个教师如能做到这一点,该有多少孩子体验到创新的快乐。
二、让创造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间,人人是创造之人。”作为教育者,应该抓住每一次进行创造性教育的契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没有创造,我们不知道黑夜白昼的美妙;没有创造,我们无法消受坐地日行八万里的神奇。总而言之,没有创造,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好生活。所以,要让创造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让学生学习知识只是他们成长历程中必经的一个路径,我们真正的目的在于创造,人类理智的尊严也正是由创造来确定的。
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教育,可以多渠道、多层面地展开。在课堂教学、活动实践、家庭作业、基本娱乐当中,生活中能够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情境俯拾即是,教师拥有一颗敏感的心,是有百益无一害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很多人做过这样一道智力训练题:树上有5只鸟,打死1只,还剩几只?标准答案:一只也没有了。有的孩子却会奇思异想:不对,还有4只,打死的是鸟妈妈,窝里有4只小鸟不能飞。难道我们能说孩子想得不合理吗?当然不能,这蕴涵着孩子多么大的创造潜能啊!
可见,创造是随时随地会冒出来的,在学生的学习中始终贯彻创造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善于发现机会,是新课改下的教师所必备的一种素质,但机会并不是等待我们去拣的,更需要教师去创设,为孩子提供创新的契机。
第一是给学生以创造的“宽度”。这种设计也就是用难易程度平衡的问题,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之成为一种创新思维习惯。可在课堂上进行,譬如写作课上,在课前设计一个训练场,我有一次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类似圆形彩色花,让学生起来说说是什么?(注意,千万别说像什么)第一个学生犹豫地站起来说是“一朵花”,我肯定他是第一个站起来的同时,笑着激励孩子们:“你们的答案跟他一样吗?”结果话音刚落,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站起来:“是火炬”;“是早上的太阳”;“是傍晚的落日……”几乎每人都说出一个不同的答案,孩子们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接下来的写作异常顺利,孩子们在这种情境下不知不觉把创新溶入了作文写作中,打破了以前千篇一律的枷锁。
第二是给学生以创造的“深度”。也即我认识的爬坡式设计,就是不断给学生增加难度,不断拔高,同时掌握好一个度,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得到。如果在第一个阶段写作训练中,光在课前进行那样的训练,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厌倦,这就需要增加难度。我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热情令我大吃一惊,我在白纸上点了一个黑点,让学生根据这个设计写出一篇作文,结果是各种奇思妙想竟诞生在一群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孩子脑袋里:有的孩子说这是蚂蚁,它很孤单,它怎样能找到自己的小伙伴,因此一篇科普小短文应运而生;有的孩子说这是一个本来很好的孩子,学坏了,身上沾上了污点,引申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思想……
第三是“深度”和“宽度”相结合。在教学中,以上两种方式是可以交递进式,呈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类比发明法、模仿创造法、假想构成法、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等实用创造发明的技法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样,孩子才能在一次一次超越中体验到创新带来的快乐。
我们的学生,离“快乐创造”已开始零距离了。
论文作者:刘照江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4
标签:学生论文; 孩子论文; 给学生论文; 快乐论文; 孩子们论文; 创新能力论文; 第一个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