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思维品质培养的设问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设问论文,思维论文,地理论文,品质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维品质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方面的特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方法较多,设问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本文试图从思维品质培养的角度出发,谈谈地理教学中的设问策略。
一、针对思维广阔性培养的设问策略
思维的广阔性反映的是人们思维活动中广度方面的特征。在地理学习中,思维的广阔性主要表现为:一是在认识和评价地理事物或现象时能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二是思维的发散性强,思路开阔,能够从问题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品质,在设问时应侧重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问题要能够体现一般与特殊、主要与次要的关系
这类问题的主要特点是:问题的解答既需要抓住地理事物或现象的一般特征或主要因素,又不能忽略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特殊性或次要因素。
问题1:简要分析撒哈拉形成世界最大沙漠的原因。
问题2:简述攀枝花市发展钢铁工业的主要区位条件。
对于问题1,学生要得出正确的结论,除了要考虑热带沙漠形成的一般原理(副热带高压控制;大陆西岸寒流影响)外,还要抓住撒哈拉的特殊性——世界最大,从撒哈拉地区的陆地面积大,地表起伏小以及大陆东部紧邻亚洲大陆,受来自大陆的信风影响等因素来分析;对于问题2,在分析时,既要抓住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原料、燃料、交通、水源等),又不能忽略攀枝花地区的具体地理条件(地形、国防安全等)。
2.问题具有开放性质,可以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方法
这类问题的特点是:问题具有一种以上的解决方法,不存在所谓的“标准答案”,从问题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
问题1:请列举十个理由说明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问题2:请你针对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出几条合理化的建议。
上述两个问题虽然设问方式不同,但共同特点是答案都具有开放性,学生回答时可以从不同角度考虑。例如,说明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时,既可以从气候、河流、植被和土壤等自然地理方面列举依据,也可以从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耕地类型和生活习俗等人文地理方面列举依据。需要说明的是,这类问题的回答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并非毫无章法可循,其答案必须符合地理基本原理或事实,而不能凭空想像、随意发挥。例如,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方法很多,但无非应从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路”“车”和“人”三个因素来分析。
二、针对思维深刻性培养的设问策略
思维的深刻性主要反映人们思维活动中的抽象和概括能力。在地理学习中,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正确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并从中概括出材料中所隐含的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二是分析问题时能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迅速发现事物的共性与差异。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品质,可以采用下列两种设问方式。
1.材料分析与归纳式设问
利用材料设问需要注意的是:材料中必须隐含问题所涉及的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或规律性,问题的解答需要学生通过对材料进行正确的解读,并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然后运用抽象、概括的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问题:(2008年高考山东文综卷)图1中甲表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乙是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读图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图1
该问题的回答,学生首先要对图像进行正确的解读,挖掘出图中所隐含的有关城市化特点的内容:城市化水平、速度、城市数量和等级的变化以及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带的差异等,然后通过抽象与概括,将图像所显示的内容转化为文字语言。显然,要圆满地解答这类问题,思维没有一定的深度是难以做到的。
2.比较式设问
许多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性质往往需要通过比较才能凸显出来,尤其是对一些既存在共性,又存在差异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比较法无疑是认识其本质属性的最好方法。
问题1:比较热带草原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特征的异同,简要分析原因。
问题2:天山与喜马拉雅山均位于北半球,但前者的雪线南坡高于北坡,而后者的雪线则是北坡高于南坡,为什么?
热带草原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这两种气候类型是学生学习中很容易混淆的,其原因在于这两种气候的特征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而通过比较,结合其形成原因找出其共性与差异,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雪线的高低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许多学生往往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把雪线高低差异的原因归结为阳坡、阴坡或迎风坡、背风坡的差异。其实,雪线的高低与坡向的关系只是一种表面现象,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气温与降水。通过天山与喜马拉雅山雪线高低及其原因的比较,学生对雪线的本质特征就有深刻的认识。
三、针对思维灵活性培养的设问策略
思维的灵活性也叫变通性,它反映一个人灵活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的能力,以及遇到新情境时的变通能力。在地理学习中,思维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将地理概念、地理原理运用于实际情境,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二是能够突破思维定式的束缚,当问题的条件变化时,能够及时调整思维方向,寻求解决问题的新策略。培养思维深刻性的有效设问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将抽象的地理原理具体化
通过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来反映抽象的地理原理,这类问题可称为原理应用型问题,从学习心理看,它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问题:下列山地垂直带谱(见图2)中,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的是( )
图2
本题应用图解的方式来体现下列地理原理: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山麓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同一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分布高度阳坡大于阴坡。在回答问题时,如果学生对这些地理原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字面上,不能发现地理原理同题图所设定情境间的共同性,是很难得出正确结论的。
2.改变问题的条件或设问角度
这类问题可称为变式问题,即围绕某一主题,通过增减问题的条件或变换设问角度的方法进行设问。此类问题能够训练学生克服思维定式的束缚,提高应变能力。
问题:图3中,外圆表示纬线圈,N为北极点。读图回答(1)-(2)两题。
(1)若AB弧表示夜弧,则D点的日出时刻是()
A.21时30分
B.2时30分
C.8时00分
D.3时30分
图3
(2)若AB弧表示3月1日的范围,其余为3月2日的范围,则北京时间为()
A.3月1日15时 B.3月1日1时
C.3月2日15时 D.3月2日1时
答案:(1)B(2)C
本题组的两个问题是围绕同一图形设计的,但在第(1)题中,AB弧表示夜半球的范围,而在第(2)题中,AB弧表示日期的范围,其含义(即问题的条件)完全不同,如果在解答完第(1)题后没有及时变换思路、调整思维方向,就可能造成判断失误。
四、针对思维逻辑性培养的设问策略
思维的逻辑性主要反映思维过程中的条理性和有序性。地理学习中,思维的逻辑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考问题时,判断和推理过程条理清晰,严格遵循逻辑规则;二是论证或说理时,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文字表述既不拖泥带水,又不丢三落四。因此,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在设问时应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问题的解决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
判断和推理是逻辑推理的两种最基本形式,大多数问题的回答都需要判断和推理过程,但要培养思维的逻辑性,问题的设计需要体现相对复杂的判断、推理过程,过于简单的问题对培养思维的逻辑性是无效的。
问题1: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地球上寒带范围将变________;中纬地区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将变________;中纬地区夏季的气温将比现在________。
问题2:图4中,阴影部分为夜,北京这一天的昼长为()
A.7小时B.8小时
C.14小时
D.16小时
答案:C
图4
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问题1的前提(黄赤交角变大)是虚拟的,因此要得出结论,判断和推理过程必须严格遵循逻辑规则;而在问题2中,题目并没有提供任何有关北京昼夜长短的直接信息,要得出正确结论,首先必须据图推算出南纬40°这一天的日出时刻,再推算出南纬40°这一天的昼长(或夜长),最后推算出北京(北纬40°)的昼长。
2.问题的回答需要论证、说理过程
这类问题不仅要求学生回答结论,更重要的是要有论证、说理过程。答案要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层次分明、逻辑关系清晰。因此,通过此类问题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问题1:泛亚铁路有东、中、西三个方案,根据材料分析东盟国家为什么首选东线方案?(材料略)
问题2:土地荒漠是新疆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遏制沙漠化的趋势,有人认为栽种草和灌木比栽种乔木更好,试分析其原因。
问题3:读“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图略),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该城市哪些功能区的设置是不合理的?说明理由。
上述三个问题虽然设问的角度有所差异,但都需要论证和说理过程。学生在解答时首先要对问题的已知条件进行分析、综合,找出已知条件与问题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用精炼的语言表述出来。
五、针对思维独创性和批判性培养的设问策略
思维的独创性反映一个人思维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思维的批判性则反映一个人思维过程中辨别是非和客观评价事物的能力。思维的独创性与批判性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独到的见解,就不可能对事物进行客观的评价;而缺乏批判精神,迷信权威,就不会有创新。实践证明,探究式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创性的思维品质,而辨别真伪式的问题则有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品质。
1.探究式问题
探究式问题的特点是:问题的情境与目标(答案)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调动所学知识,并联系生产、生活的实际,通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探究式问题的意义不在于问题的答案,而在于问题解决的过程,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使学生形成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
问题1:(2008年高考山东文综卷)在西部地带城市化进程中,有人提出了应优先发展大城市的观点,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问题2: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区能否采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请说明理由。
从这两个问题可以看出,探究式问题往往是没有定论的问题,其答案一般是开放的,甚至结论是相反的。但恰恰是这类问题才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而不被“权威”观点所左右。因此,在教学中,对这类问题,学生的回答只要能够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就应当给予肯定。
2.辨别真伪式问题
设计此类问题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辨别问题的真伪,而在于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说明肯定或否定的依据,从而提高客观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逐步形成敢于质疑、敢于否定权威的批判性的思维品质。
问题1:许多人认为迎风坡的降水一定多于背风坡,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你说明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
问题2:有人认为黄土高原是“风吹来的高原”,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对于类似上述问题的回答,学生首先需要对问题所提到的观点进行质疑,再对自己的原有认识进行重新思考,最后在肯定、否定到反思原有思维的过程中,提出自己新的认识,从而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批判性的思维品质。除了辨别真伪式问题外,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纠错式问题,如有意选择一些本身存在错误或不严谨的题目(包括答案),让学生说出题目存在的问题。这样,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也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