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功能训练对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的疗效观察论文_陈玉存

(保山市人民医院康复科;云南保山678000)

【摘要】目的:探讨膀胱功能训练对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共入选2017年1-12月时间段在我院治疗的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患者80例,以国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划分成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两组患者均给予间歇导尿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膀胱功能训练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7.5%和72.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RUV、Pdet、FS、MFR等尿流动力学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均相当,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以上各项指标,改善程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训练能够提高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对其尿流动力学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关键词】膀胱功能训练;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尿流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8)10-0281-01

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泌尿系统疾病,主要是由于膀胱括约肌失去神经支配后而导致的,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及其不利的影响,严重危害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手段帮助患者恢复自主排尿能力,是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所在。膀胱功能训练是临床上公认的一种有效的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治疗方法,笔者对膀胱功能训练对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的治疗效果进行了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共入选2017年1-12月时间段在我院治疗的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患者80例,以国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划分成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组40例患者,包括男22例,女18例;其年龄为42-78岁,平均年龄(57.8±5.9)岁。对照组40例患者,包括男20例,女20例;其年龄为40-79岁,平均年龄(58.5±6.4)岁。两组研究对象各项资料的统计学比较,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在立项前上报并经过了伦理委员会的同意和批准。

1.2临床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间歇导尿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膀胱功能训练进行治疗。具体如下:

1.2.1间歇导尿术

初期导尿1次/6h,并记录患者的残余尿量,根据残余尿量调整导尿次数。当患者残余尿量超过200ml,每日导尿1-4次;残余尿量150-200ml、,每日导尿1-3次;残余尿量100-150ml,每日导尿1-2次;参与尿量50-100ml,每日导尿1次;残余尿量低于50ml,则停止导尿。

1.2.2膀胱功能训练

①膀胱排尿指导:向患者介绍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的相关疾病知识,严格控制患者的饮水量,并根据患者的排尿量、导尿频率及残余尿量对患者进行导尿训练。叮嘱患者在拔出导尿管之后,对膀胱进行按摩、挤压,并严格控制患者的饮食。②膀胱功能控制训练: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情况,为患者制定合理的膀胱功能控制训练方案,主要的训练措施包括盆底训练、行为训练和电针治疗,盆底训练: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收缩、放松肛门周边肌肉、吸气时收缩,10s/次,每日3次。行为训练:为患者制动个性化的导尿计划,定时提醒患者排尿,帮助患者建立排尿习惯,在干预过程中尽量避免患者在计划以外的时间内排尿。电针治疗:选取患者的八髂穴、会阴穴,使用50-100mm电针,消毒后刺入以上穴位,刺入深度为30-60mm。

1.3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且恢复正常排尿,排尿后其膀胱残余尿量低于50ml,B超提示膀胱无充盈、肾盂积水消失;有效: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明显减轻,偶尔仍有溢尿,排尿后其膀胱残余尿量在100-200ml,B超提示双侧肾盂积水减少;无效: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无任何好转,B超提示膀胱仍有明显充盈、残余尿量无明显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搜集所获数据均采用SPSS21.0软件实施统计学处理,其中的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以(%)和()表示并录入,且对以上不同类别数据的比较,分别采取卡方检验和t检验,α=0.05作为其检验水准。

2结果

2.1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7.5%和72.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

表1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2.2患者的尿流动力学改善情况比较

患者的RUV、Pdet、FS、MFR等尿流动力学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均相当,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以上各项指标,改善程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

表2患者的尿流动力学改善情况比较

3讨论

综上所述,膀胱训练能够提高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对其尿流动力学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参考文献:

[1]毛卫霞,刘金莉,朱红.康复训练护理对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14):19-21.

[2]王瑛.康复训练在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学,2016,22(36):26-27.

[3]林梅珍,LINMei-zhen.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09):145-148.

[4]韩香平.脊髓损伤患者伴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02):311-312.

[5]王芳.不同训练方法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7,34(03):252-253.

论文作者:陈玉存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2

标签:;  ;  ;  ;  ;  ;  ;  ;  

膀胱功能训练对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的疗效观察论文_陈玉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