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四川成都 610072)
【摘要】目的:对改良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良性腮腺肿瘤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于我院进行治疗的106例良性腮腺肿瘤的患者,按照入院先后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每组各53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试验组使用改良腮腺部分切除术进行治疗,对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试验组总体有效情况96.23%高于对照组84.91%,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情况(面部凹陷畸形、Frey综合征、暂时性面瘫和涎瘘等)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术后出血和手术时间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手术切口长度、解剖面神经分支数显著短(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比较组间生物学指标发现, 两组治疗前后HSP70、P27、Cyclin D1、C-MYC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发现试验组病人HSP70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P27、Cyclin D1、C-MYC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良性腮腺肿瘤效果显著,并发症发生少。
【关键词】 改良腮腺部分切除术;良性腮腺肿瘤;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4-0029-03
Clinical study of modified parotid partial resection for benign parotid tumors Yu Xiaoxu Li bin Feng yong Ma Zhiyαo Huang li
Sichuan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Sichuan people's hospital,ot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 Sichuan. 610072,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partial parotidectomy analyse and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reatment of benign parotid tumors. Methods 106 cases of benign parotid tumor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patients, according to admission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53 cases in each group, were treated using conventional treatment methods of illumination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used improved partial parotidectomy treatment, two groups of operation time, bleeding volume, curative effect and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overall effective 96.23% 84.91%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 0.05).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of experimental group (depression, facial Frey syndrome, temporary facial paralysis and salivary fistula etc.)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Bleeding after opera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operation time i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length of incision, dissection of facial nerve branches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 0.05).After the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between biological indicators,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HSP70, P27, Cyclin, D1, C-MYC significantly, P < 0.05; after the treatment HSP70 test group patients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but two groups of P27, Cyclin D1, C-MYC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The modified partial resection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benign parotid tumor effect, fewer complications.
【Key words】Modified parotid partial excision; Benign parotid tumor; Clinical study
良性腮腺肿瘤在老年群体中是较为常见的疾病,发病位置大多为腮腺浅叶,病理类型较多的是腺淋巴瘤和多形性腺瘤。在临床上,常常采取的治疗方法为常规治疗方法即“S”形切口腮腺浅叶及肿物切除术[1-3]。但“S”形切口腮腺浅叶及肿物切除术具有很大的缺点,手术损伤严重,并发症发生较为多见[4]。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以及患者对手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期望在切除良性肿瘤的同时也能够保证面部外形和腮腺功能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5]。近年来,改良腮腺部分切除术的研究也越来越多,逐渐应用于腮腺良性肿瘤的切除,但对于其具体的报道还不是很多,因此本研究对改良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良性腮腺肿瘤进行分析和研究,效果显著,以下是详细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4年1月—2017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106例良性腮腺肿瘤患者,且都与良性腮腺肿瘤诊断标准[6]相符,其中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56例,平均年龄34.3±5.6岁,平均病程1.5±0.5年。按照入院先后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34.6±7.5岁,平均病程1.5±0.6年;试验组男性26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36.0±4.8岁,平均病程1.5±0.5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排除标准[7]:肿瘤晚期者;严重心肺疾病者;具有多脏器功能障碍者等。依照世界卫生组织唾液腺肿瘤组织学进行分类的标准[8],其中包括基底细胞腺瘤7例、多形性腺瘤52例、神经鞘瘤3例、腺淋巴瘤37例、乳头状腺瘤5例和嗜酸性腺瘤2例。进行手术治疗前两组都进行B超和细针穿吸活检检查为单发良性肿瘤。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具体方法为进行常规的“S”形切口,以耳屏前为切口点进行纵向切口,并从耳垂旁直至下颌支后凹的上部分位置,再延伸至下方,然后通过下颌角下约2厘米后再向前方进行,与下颌骨下缘平行向前进行2~3厘米的位置,采取常规翻瓣操作,对各面神经分支进行解剖,在面神经浅面位置对腮腺浅叶、腮腺包膜和良性肿瘤进行切除后对切口进行常规缝合处理。
试验组采用改良腮腺部分切除术进行治疗,具体方法为“海鸥”切口,比常规腮腺“S”形切口短,且更隐蔽一些。经过翻瓣操作后将肿瘤和周围腺体进行裸露,具体参照肿瘤所处位置等从各个方向将面神经主干和分支等进行裸露,若实际肿瘤较小则不对面神经进行解剖,大概距离肿瘤一厘米处正常的腺体组织处对肿瘤及周围腺体进行切除,但不切除腮腺前上部的腺体和腮腺导管,然后对腮腺组织残端进行缝合。依照腮腺部位切除的大小相对应的找到胸锁乳突肌瓣合适的长度,以此位置切断一半的胸锁乳突浅面部分,然后从此位置再向上进行分离,在距离乳突尖下2厘米处形成肌瓣。绕至腮腺切除而造成的凹陷位置处,铺平肌瓣使其将神经总干和各个分支进行全面覆盖,并将断端的部位固定在腮腺咬肌筋膜部位,对切口进行常规缝合处理。
1.3 评价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9-10]:显效表现为良性腮腺肿瘤的临床症状彻底消失,没有出现并发症,患者恢复较好;有效表现为良性腮腺肿瘤的临床症状差不多都消失,并发症发生较轻且经治疗恢复;无效表现为临床症状都没有改善,并发症出现较为严重。其中总体有效=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对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的评价标准[11-12]:使用淀粉碘试验对Frey综合征进行评价,具体方法为在进行手术的侧面部皮肤上用碘溶液涂满,待晾干后在面部均匀涂抹淀粉,同时患者咀嚼维生素C片,经过120秒后,若出汗处出现蓝色斑片状则表现为阳性,否则阴性。对患者治疗后面部的对称度和凹陷畸形情况进行记录。涎漏表现为患者脸色皮肤小瘘口出现唾液。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 两组术后出血和手术时间的比较
试验组术后出血和手术时间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手术切口长度、解剖面神经分支数显著短(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腮腺肿瘤在老年人颌面部疾病中较为常见,往往常规选择的治疗方法是进行腮腺浅叶和肿瘤切除术[13]。但此治疗过程需要切除腮腺浅叶,并对整个面部神经全部解剖,因此手术后会出现较多的并发症,影响疗效。改良后的腮腺部分切除术是将肿瘤及周围的部分正常腺体进行切除,但大部分腺体、腮腺导管和腮腺咬肌筋膜都被保留下来,具有很大的优势[14-15]。因此我们对改良腮腺肿瘤部分切除术进行深入的研究。
在本实验中,试验组总体有效情况51(96.23%)高于对照组45(84.91%),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情况(面部凹陷畸形、Frey综合征、暂时性面瘫和涎瘘等)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术后出血和手术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比较组间生物学指标发现, 两组治疗前后HSP70、P27、Cyclin D1、C-MYC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发现试验组病人HSP70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P27、Cyclin D1、C-MYC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实验结果表明改良腮腺肿瘤部分切除术比常规的“S”形切口术手术时间和术后出血情况都少,并发症发生情况也较为优良,而且改良后的疗效优于常规的“S”形切口手术方法。相比较而言,常规治疗方法的并发症发生较多,使得治疗效果较差。出现暂时性面瘫的可能由于电刀和电凝使用不合理、面神经暴露时间过长、钳夹面神经、术中出现牵拉、术后局部组织水肿造成压迫等情况的发生[16]。而改良腮腺部分切除术则依照肿瘤的具体位置将其距离较近的部分面部神经进行裸露即可,不需要将面部神经总支和各个分支全部裸露,因此造成的损伤也相对较小,因此发生暂时性面瘫的几率也相对下降[17]。同时相对来说改良后的手术方法能够将腮腺导管和腮腺咬肌筋膜等进行保留,造成面部凹陷畸形的几率也相对较小。在腮腺手术中,Frey综合征症也较为常见,但在临床上主要是预防其发生。所以改良腮腺部分切除术能够不切除腮腺咬肌筋膜,将筋膜进行缝合后并覆盖能够对支配腮腺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和起到支配汗腺、皮肤、血管的交感神经纤维进行阻断,能够有预防的作用[18-19]。因此相对于常规的治疗方法较为优良。相对改良腮腺部分切除术发生涎瘘,常规的腮腺切除术发生几率较多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将主导管进行结扎后,残余腺体分泌的涎液就不能及时排出,使得涎瘘发生的几率增加[20]。在本试验中,腮腺部分切除术与常规的腮腺肿瘤切除术不同的是,能够在正常的腮腺组织内进行切除,不会影响手术的彻底性,也相对减少了肿瘤再次复发的几率。相对来说,改良腮腺部分切除术手术相对不是很复杂,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量,在最大限度的保留腮腺的正常功能。在临床上,改良腮腺部分切除术较为适用于腮腺良性肿瘤和临界瘤,肿瘤大小大概为3厘米左右,若是为腮腺下极肿瘤则大小不是那么明确。在手术过程中要进行常规冰冻快速病理检查,若病理实验表明该肿瘤为恶性肿瘤,应立即经过家属同意后改为腮腺全切术。若腮腺肿瘤过于大或者边界相对较为模糊,那么改良腮腺部分切除术不能够实现完整的切除肿瘤,较为完整的完成手术,那么应建议进行传统的腮腺切除术。因此在特殊的情况下,应视具体情况而具体分析,最大的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预后。
综上所述,改良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良性腮腺肿瘤具有较好的疗效,并发症较少,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钱奇春,陈海军,常安民,等.改良腮腺肿瘤切除术的临床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12,28(2):146-147.
[2]陈卫贤,蒋斌,顾云飞,等.改良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良性腮腺肿瘤46例效果分析[J].山东医药,2015(10):77-78.
[3]王忠.改良型腮腺切除术与传统手术治疗腮腺肿瘤的临床比较[J].中外医疗,2012,31(6):109-109.
[4]李家爽,印奇志,张宏波.改良术式手术切除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应用[J].安徽医学,2013,34(5):577-579.
[5]李海霞,谢国明,周贤德,等.改良式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13例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2,24(2):173-174.
[6]胡春梅,何刚,李彬.改良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治疗38例腮腺良性肿瘤临床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5,10(6):712-714.
[7]周华,金松.改良腮腺部分切除术在腮腺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14(1):59-61.
[8]刘秀婷,李冬玲.腮腺良性肿瘤应用腮腺切除改良术治疗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09(15):28-28.
[9]黄付梅.改良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J].中国实用医刊,2014(20):120-121.
[10]朱庆涛.改良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大众健康:理论版,2012(6):56-57.
[11]许志鹏,渠乐,张挺.腮腺浅叶良性肿瘤86例改良切除术式与传统手术效果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5(5):593-595.
[12]赵亚东,陈玉友,张硕,等.改良美容切口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探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5,47(12):1497-1499.
[13]王之恒,郭平,许亮,等.耳垂下小切口行腮腺下极良性肿瘤功能性切除术的临床应用[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5,25(5):356-359.
[14]冉屹东,周彪.改良型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的临床优势评估[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5(2):158-160.
[15]谢丛良,周顺华,刘建明,等.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与全切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8):75-77.
[16]杜向钰.用改良的腮腺肿瘤切除术和传统的腮腺肿瘤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5(14):261-262.
[17]何文泽,孙道成,邹家华.改良术式结合二次翻瓣法治疗腮腺良性肿瘤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的效果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5(11):1668-1670.
[18]段文锴,王艳华.腮腺良性肿瘤两种切除术式的疗效比较[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6,26(2):127-129.
[19]喻宁媛,许广侠,孙茹.“N”形切口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后下极良性肿瘤的疗效[J].江苏医药,2015(19):2343-2344.
[20]万志群.改良型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36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5(30):34-35.
论文作者:余晓旭,李彬,冯勇,马志耀,黄莉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4
标签:腮腺论文; 肿瘤论文; 切除术论文; 良性肿瘤论文; 切口论文; 并发症论文; 手术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