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前500强企业发展报告(2010/2011)(下)——中国前500强企业的地区分布特点——中国前500强企业的效率与效益研究——中国前500强企业发展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企业发展论文,企业论文,效益论文,效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前500强企业的地区分布特点
一、东部地区保持明显优势,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东北地区所占比重略有上升
2009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拥有中国前500强企业的数量分别为354家、60家、57家和29家。与2008年相比,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分别增加了5家和3家,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减少了5家和3家。2009年,东部地区前500强企业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所有者权益和从业人数占全国前500强企业的比重与上年相比,分别上升了0.26个、1.64个、0.89个和0.73个百分点,资产总计的比重减少了0.78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前500强企业的营业收入、资产总计占全国前500强企业的比重小幅上升,分别增长了0.01个和0.40个百分点,利润总额、所有者权益和从业人数所占比重分别下降了1.77个、1.07个和0.20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前500强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和从业人员占全国前500强企业的比重均有所下降,分别下降了0.16个、0.56个和0.36个百分点,资产总计和所有者权益所占比重上升了0.27个和0.20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前500强企业营业收入、所有者权益和从业人数占全国前500强企业的比重分别下降了0.11个、0.03个和0.17个百分点,资产总计和利润总额所占比重则分别上升了0.11个和0.69个百分点。总体看来,2009年东部地区的前500强企业仍然保持其在各项经济指标上的绝对优势,企业个数、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资产总计、所有者权益和从业人员数量分别占全国前500强企业相应总量的70.80%、82.67%、89.59%、92.53%、83.81%和74.17%,表现出绝对优势,具体情况如表1和图1所示。
二、东、中、东北部地区行业结构变化较大,西部地区行业结构略有调整
2009年,东部地区进入中国前500强的354家企业分别来自44个行业,与2008年相比,减少了其他金融服务业,增加了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和以服务为主的混业经营,净增加1个行业。按营业收入计算,排名前10位的行业依次为: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营业收入占东部地区前500强企业营业收入总计的10.76%,下同),建筑业(8.61%),银行业(8.42%),批发和零售业(8.34%),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6.7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6.69%),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6.4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4.74%),邮电通信业(4.7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73%)。与2008年相比,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仍然保持第1位,并且其营业收入占东部地区前500强企业营业收入总计的比重上升了0.67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由原来的第2位退到第6位,所占比重下降了2.29个百分点;建筑业从原来的第7位跃升至第2位,所占比重上升了1.47个百分点;银行业、批发和零售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排名分居第3、第4、第5位不变,其比重分别上升了0.58个、0.21个和0.14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邮电通信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各下降1位,分列第7、第9、第10位,所占比重分别下降了0.74个、0.20个和0.39个百分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所占比重增加了1.38个百分点,由原来的第12位升至第8位;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所占比重下降了0.87个百分点,由原第10位退居第13位。2009年东部地区中国前500强企业按营业收入计算的行业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2009年东部地区中国前500强企业按营业收入计算的行业结构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调查数据计算。
2009年,中部地区进入中国前500强的60家企业分别来自15个行业,与2008年相比,减少了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了其他金融服务业。按营业收入计算,排名前10位的行业依次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营业收入占中部地区前500强企业营业收入总计的25.32%,下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0.2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5.33%)、批发和零售业(7.4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6.94%)、铁路运输业(6.44%)、烟草制品业(4.54%)、建筑业(3.40%)、机械设备制造业(2.81%)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82%)。与2008年相比,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升至第1位,所占比重上升了1.98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退居第2位、所占比重下降5.51个百分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仍然保持第3位,所占比重上升了4.95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与批发和零售业互换第4、第5位,所占比重分别下降了1.76个和0.79个百分点;铁路运输业、烟草制品业和建筑业保持原来的第6、第7、第8位不变,铁路运输业营业收入占中部地区前500强企业营业收入总计的比重下降了0.02个百分点,其余两行业分别上升了0.33个和0.85个百分点;机械设备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均上升1位,分居第9、第10位,其中机械设备制造业所占比重增加0.67个百分点,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则下降了0.18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由原来的第9位大幅下滑到第13位,其所占比重减少了1.06个百分点。2009年中部地区中国前500强企业按营业收入计算的行业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2010年中部地区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按营业收入计算的行业结构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调查数据计算。
2009年,西部地区进入中国前500强的57家企业分别来自23个行业,与2008年相比增加了银行业。按营业收入计算,排名前10位的行业依次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营业收入占西部地区500强企业营业收入总计的14.63%,下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1.37%)、铁路运输业(10.44%)、烟草制品业(8.6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7.80%)、建筑业(7.74%)、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5.66%)、煤炭开采和洗选业(4.0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39%)和饮料制造业(3.36%)。与2008年相比,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仍保持第1位,但其营业收入占西部地区前500强企业营业收入总计的比重下降了3.93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所占比重上升1.04个百分点,排名超过铁路运输业成为第2位;铁路运输业则居第3位,所占比重下降0.03个百分点;电气机械制造业位于第5位,比2008年下降1位,所占比重减少了0.43个百分点;烟草制品业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均上升了1位,分列第4和第7位,其营业收入所占比重分别增长了0.56个和1.08个百分点;建筑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分位第5和第9位,建筑业所占比重上升了1.22个百分点,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下降了0.69个百分点,但排位均没有变化;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营业收入所占比重增加了0.66个百分点,排位上升了2位,达到第8位;饮料制造业所占比重上升了0.35个百分点,上升1位,位居第10位;而农副食品加工业所占比重减少了1.66个百分点,名次由原来的第7位下滑到第11位。2009年西部地区中国前500强企业按营业收入计算的行业结构如图4所示。
图4 2009年西部地区中国前500强企业按营业收入计算的行业结构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调查数据计算。
2009年,东北地区进入中国前500强企业的29家企业分别来自13个行业,与2008年相比,减少了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了房地产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净增加1个行业。按营业收入计算,排名前10位的行业依次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占东北地区前500强企业营业收入总计的27.21%,下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4.88%)、铁路运输业(9.28%),农、林、牧、渔业(7.7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6.48%),煤炭开采和洗选业(4.85%),机械设备制造业(4.57%),房地产业(4.0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34%)以及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3.01%)。与2008年相比,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营业收入占东北地区前500强企业营业收入总计的比重上升了4.17个百分点,排名上升1位,居于首位;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所占比重下降2.48个百分点,排名下降1位,居第2位;铁路运输业所占比重下降0.08个百分点,排名保持第3位不变;农、林、牧、渔业所占比重上升1.33个百分点,排名上升2位,居第4位;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所占比重上升0.45个百分点,排名上升1位,居第5位;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所占比重上升3.50个百分点,其排名上升6位,居第6位;机械设备制造业所占份额下降1.89个百分点,排名下降2位,居第7位;房地产业新进入东北地区前500强企业所属行业,居第8位;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所占比重下降0.35个百分点,排名保持第9位不变;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所占比重下降1.65个百分点,排名下降1位,居第10位;批发和零售业由原来的第4位下滑到第13位,所占比重下降6.87个百分点。2009年东北地区中国前500强企业按营业收入计算的行业结构如图5所示。
图5 2009年东北地区中国前500强企业按营业收入计算的行业结构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调查数据计算。
三、东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比重上升,珠三角地区地位继续下降
2009年,按企业个数、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资产总计、所有者权益和从业人员数量这6项主要经济指标考量,京津冀地区进入中国前500强的135家企业占全国前500强企业总计的比重分别为27.00%、57.18%、62.78%、75.35%、62.47%和52.19%,长江三角洲地区进入中国前500强的121家企业占全国前500强企业总计的比重分别为24.30%、13.46%、14.63%、9.80%、11.54%和10.90%,珠江三角洲地区进入中国前500强企业的34家企业占全国前500强企业总计的比重分别为6.80%、5.98%、6.87%、5.52%、5.95%和5.87%,东北老工业基地进入中国前500强企业的29家企业占全国前500强企业总计的比重分别为5.80%、3.50%、1.61%、1.28%、2.67%和7.36%。从各地区拥有中国前500强企业的总体情况看,京津冀地区仍然居于首位,其次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本部分执笔人:吴兰若)
从动态来看,与2008年相比,京津冀地区前500强企业的营业收入、资产总计和所有者权益占全国前500强企业相应总计指标的比重分别上升了0.09个、3.34个、0.11个百分点,企业个数、利润总额和从业人员数量所占比重分别下降了0.40个、1.59个和0.94个百分点;长江三角洲地区前500强企业的企业个数、利润总额、资产总计和所有者权益占全国前500强企业相应总计指标的比重分别上升了1.20个、2.75个、1.90个、1.15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和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分别下降了0.58个和0.16个百分点;珠江三角洲地区前500强企业的企业个数和资产总计占全国前500强企业相应总计指标的比重分别下降了0.60个、4.77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总额、所有者权益和从业人员数量所占比重分别上升了0.17个、0.78个、0.48个、0.49个百分点;东北老工业基地前500强企业的企业个数、资产总计和利润总额占全国前500强企业相应总计指标的比重分别上升了0.60个、0.69个和0.11个百分点,营业收入、所有者权益和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分别下降了0.11个、0.03个和0.17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东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比重上升,珠三角地区地位继续下降。
从2009年四区域拥有的中国前500强企业的平均规模看,京津冀地区最大,珠江三角洲地区其次,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则相对较小。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与2008年相比,四区域中国前500强企业的平均营业收入和平均利润都有所增加,但平均利税总额均有所下降,平均利润总额除了珠三角地区有所下降之外,其他三个地区都有所增加,平均从业人员除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有所下降之外,其他三个地区都有所增加。
中国前500强企业的效率与效益研究
一、经济效率和效益上升,盈利能力提高
经济效率和效益水平是衡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从几个主要经济效率和效益指标看,2009年中国前500强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上升明显,但部分效率指标有所下降。2009年,中国前500强企业中亏损企业有17家,比2008年减少了16家;实现利润14743亿元,比2008年增加了26.88%。其中,总资产利润率为1.64,比2008年提高了0.10个百分点;股东权益利润率为9.36,比2008年提高了0.67个百分点;人均产出率为100.35万元/人,比2008年提高了2.53万元/人;单位产出利润率为5.50,比2008年提高了0.81个百分点;人均利润率5.52万元/人,比2008年提高了0.94万元/人。但主要效率指标中,全要素生产率为5.47,比2008年下降了0.20;总资产产出率为29.78,比2008年下降了3.06个百分点。2009年中国前500强企业的效率和效益指标如表1所示。前500强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上升明显,而全要素生产率、总资产产出率有所下降,反映了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扩大内需的政策取得成效,使得前500强企业盈利能力有所回升,但企业运营状况并没有恢复到较好水平。
二、三次产业经济效率与效益差异明显,第二产业效率与效益最高
2009年按行业划分的中国前500强企业效率与效益指标如表2所示。
(一)第二产业经济效率最高,第一产业经济效率提高最快。
1.全要素生产率。从全要素生产率来看,2009年中国前500强企业的平均水平为5.47,比2008年下降了0.20。其中,第一产业增长最快,为3.72,比2008年提高0.63;第二产业最高,为9.16,比2008年提高0.37;第三产业最低同时出现了负增长,为3.35,比2008年减少了0.26。
在前500强企业所属各行业中,全要素生产率排名前10的是: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全要素生产率为44.41,是全国前500强企业平均水平的8.12倍,下同),批发和零售业(19.30,3.53倍),物流仓储服务业(16.64,3.04倍),化学纤维制造业(16.14,2.95倍),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5.58,2.85倍),烟草制品业(14.49,2.65倍),农副食品加工业(14.18,2.59倍),橡胶制品业(13.57,2.48倍),以服务为主的混业经营(13.26,2.43倍)和以制造为主的混业经营(12.91,2.36倍)。其中,属于第二产业的有6个,属于第三产业的有4个。与2008年相比,排名前10位的行业发生了一些变化,4个行业退出了前10位,分别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而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橡胶制品业、以服务为主的混业经营和以制造为主的混业经营这4个产业进入了前10位。此外,高于平均水平的还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建筑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纺织服装及鞋帽制造业、金属制品业、轻加工制造业、电力及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旅游业、机械设备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航空运输业和保险业。低于平均水平的行业中,银行业和其他金融服务业均不及平均水平的50%。
2.总资产产出率。从总资产产出率来看,2009年中国前500强企业的平均水平为29.78,比2008年下降了3.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最高并且增长最快,为126.70,比2008年增长了17.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为77.89,比2008年增长了3.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最低同时出现了负增长,为12.15,比2008年减少了1.84个百分点。
在各个行业中,总资产产出率排名前10位的是: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总资产产出率为395.42,是全国前500强企业总资产产出率平均水平的13.28倍,下同),农副食品加工业(213.64,7.17倍),批发和零售业(169.18,5.68倍),化学纤维制造业(151.62,5.09倍),纺织业(148.75,5.00倍),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138.06,4.64倍),医药制造业(133.40,4.48倍),橡胶制品业(132.27,4.44倍),农、林、牧、渔业(126.70,4.26倍)和物流仓储服务业(124.39,4.18倍)。其中,属于第一产业的有1个,属于第二产业的有5个,属于第三产业的有4个。与2008年相比,排名前10位的行业发生了一些变化,3个行业退出了前10位,分别为:金属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而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医药制造业和农、林、牧、渔业这3个行业进入了前10位。此外,高于平均水平的还有以服务为主的混业经营、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制造为主的混业经营、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建筑业、轻加工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烟草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旅游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业、房地产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航空运输业、水上运输业和铁路运输业。而低于平均水平的行业中,其他金融服务业和银行业均不及平均水平的50%。
3.人均产出率。从人均产出率来看,2009年中国前500强企业的平均水平为100.35万元/人,比2008年提高了2.53万元/人。其中,第一产业最低,为10.89万元/人,比2008年提高了2.23万元/人;第二产业最高同时增长最快,为107.77万元/人,比2008年提高了4.22万元/人;第三产业出现了负增长,为92.38万元/人,比2008年减少了0.67万元/人。
在各行业中,人均产出率排名前10位的是: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人均产出率为498.82万元/人,是全国前500强企业人均产出率平均水平的4.97倍,下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23.67,2.23倍)、物流仓储服务业(222.61,2.22倍)、批发和零售业(220.22,2.19倍)、烟草制品业(219.30,2.19倍)、化学纤维制造业(171.91,1.71倍)、房地产业(158.14,1.58倍)、以制造为主的混业经营(152.80,1.52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49.65,1.49倍)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47.32,1.47倍)。其中,属于第二产业的有6个,属于第三产业的有4个。与2008年相比,排名前10的行业发生了一些变化,4个行业退出了前10位,分别为保险业、水上运输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而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房地产业、以制造为主的混业经营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4个行业进入了前10位。此外,高于全国前500强企业人均产出率平均水平的还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服务为主的混业经营、造纸及纸制品业、橡胶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保险业、银行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航空运输业。而低于平均水平的行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铁路运输业、其他金融服务业和农林牧渔业均不及平均水平的50%。
(二)第三产业经济效益最高,第二产业经济效益提高最快。
1.总资产利润率。从总资产利润率来看,2009年中国前500强企业的平均水平为1.64%,比2008年提高了0.10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为2.95%,比2008年提高0.1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最高并且增长最快,为3.01%,比2008年提高0.5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最低并且增长最为缓慢,为1.14,与2008年相比基本上没有变化。
在各行业中,总资产利润率排名前10位的是:饮料制造业(总资产利润率为10.87%,是全国前500强企业总资产利润率平均水平的6.63倍,下同)、烟草制品业(9.53%,5.81倍)、橡胶制品业(8.74%,5.34倍)、农副食品加工业(8.23%,5.02倍)、食品制造业(7.75%,4.73倍)、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7.49%,4.57倍)、化学纤维制造业(6.96%,4.25倍)、房地产业(6.63%,4.05倍)、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6.23%,3.80倍)、纺织业(6.09%,3.72倍)。其中,属于第二产业的有7个,属于第三产业的有3个。与2008年相比,排名前10位的行业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5个行业退出了前10位,分别为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水上运输业、金属制品业、以服务为主的混业经营、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而橡胶制品业、食品制造业、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房地产业5个行业进入了前10位。此外,高于全国前500强企业总资产利润率平均水平的还有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以服务为主的混业经营、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以制造为主的混业经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制品业、批发和零售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农林牧渔业、旅游业、水上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公共设施管理业、建筑业、物流仓储服务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航空运输业和轻加工制造业。而低于平均水平的行业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其他金融服务业和铁路运输业均不及平均水平的50%。
2.股东权益利润率。从股东权益利润率来看,2009年中国前500强企业的平均水平为9.36%,比2008年提高了0.6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最快,为10.69%,比2008年提高1.3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最低,为8.28%,比2008年提高0.8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最高但是增长最为缓慢,为10.70%,比2008年提高了0.36个百分点。
在各行业中,股东权益利润率排名前10位的是:橡胶制品业(股东权益利润率为22.27%,是全国前500强企业股东权益利润率平均水平的2.38倍,下同)、房地产业(21.64%,2.31倍)、化学纤维制造业(19.36%,2.07倍)、保险业(18.62%,1.99倍)、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18.48%,1.97倍)、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7.94%,1.92倍)、食品制造业(17.78%,1.90倍)、银行业(17.72%,1.89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7.70%,1.89倍)、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6.69%,1.78倍)。其中,属于第二产业的有6个,属于第三产业的有4个。与2008年相比,排名前10位的行业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7个行业退出了前10位,分别为饮料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纺织业、烟草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批发和零售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而橡胶制品业、房地产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保险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7个产业进入了前10位。此外,高于全国前500强企业股东权益利润率平均水平的还有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饮料制造业、以服务为主的混业经营、造纸及纸制品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烟草制品业、以制造为主的混业经营、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医药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金属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和航空运输业。而低于平均水平的行业中,轻加工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与铁路运输业均不及平均水平的50%。
3.人均利润率。从人均利润率来看,2009年中国前500强企业的平均水平为5.52万元/人,比2008年提高了0.94万元/人。其中,第一产业最低并且增长最为缓慢,为0.25万元/人,比2008年提高了0.03万元/人;第二产业为4.16万元/人,比2008年提高了0.78万元/人;第三产业最高并且增长最快,为8.65万元/人,比2008年提高了1.10万元/人。
在各行业中,人均利润率排名前10位的是:银行业(人均利润率为28.18万元/人,是平均水平的5.10倍,下同)、烟草制品业(21.82,3.95倍)、房地产业(16.46,2.98倍)、饮料制造业(11.05,2.00倍)、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9.44,1.71倍)、橡胶制品业(9.21,1.67倍)、食品制造业(8.72,1.58倍)、水上运输业(8.25,1.49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7.98,1.45倍)和化学纤维制造业(7.89,1.43倍)。其中,属于第二产业的有6个,属于第三产业的有4个。与2008年相比,排名前10位的行业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5个行业退出了前10位,分别为造纸及纸制品业、商务服务业、道路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而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橡胶制品业、食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5个行业进入了前10位。此外,高于全国前500强企业人均利润率平均水平的还有造纸及纸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商务服务业、邮电通信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道路运输业、保险业、公共设施管理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以制造为主的混业经营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而低于平均水平的行业中,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建筑业、其他金融服务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轻加工制造业、农林牧渔业和铁路运输业均不及平均水平的50%。
4.单位产出利润率。从单位产出利润率来看,2009年中国前500强企业的平均水平为5.50%,比2008年提高了0.8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最低同时出现了负增长,为2.32%,比2008年减少了0.2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为3.86%,比2008年提高了0.6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最高同时增长最快,为9.37%,比2008年增长了1.25个百分点。
在各行业中,单位产出利润率排名前10位的是:银行业(单位产出利润率为24.16%,是全国前500强企业单位产出利润率平均水平的4.39倍,下同)、饮料制造业(12.48%,2.27倍)、邮电通信业(11.58%,2.10倍)、房地产业(10.41%,1.89倍)、烟草制品业(9.95%,1.81倍)、水上运输业(9.25%,1.68倍)、食品制造业(8.89%,1.62倍)、商务服务业(8.83%,1.60倍)、道路运输业(8.65%,1.57倍)和公共设施管理业(7.88%,1.43倍)。其中,属于第二产业的有3个,属于第三产业的有7个。与2008年相比,排名前10位的行业发生的变化较小,2个行业退出了前10位,分别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食品制造业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个行业进入了前10位。此外,高于全国前500强企业单位产出利润率平均水平的还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橡胶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其他金融服务业。而低于平均水平的行业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轻加工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物流仓储服务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和铁路运输业均不及平均水平的50%。
三、地区间的经济效率与效益差异显著,中部地区经济效益与效率最高
(一)中部地区经济效率最高,东部地区经济效率增长最快。
1.全要素生产率。从全要素生产率来看,2009年中国前500强企业的平均水平为5.47,比2008年下降了0.20。四大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相差不多,同时出现了负增长。其中,东北地区为6.24,比2008年减少了0.64;东部地区为5.45,比2008年减少了0.19;西部地区为6.51,比2008年减少了0.66;中部地区为7.47,比2008年减少了0.67。
各地区中,全要素生产率排名前10位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是:天津(全要素生产率为17.84,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26倍,下同)、吉林(16.50,3.02倍)、江苏(13.50,2.47倍)、福建(12.54,2.29倍)、浙江(12.33,2.26倍)、新疆(12.02,2.20倍)、河北(11.21,2.05倍)、山东(10.97,2.01倍)、湖北(10.97,2.01倍)和湖南(10.32,1.89倍)。其中,属于东北地区的有1个,属于东部地区的有6个,属于西部地区的有2个,属于中部地区的有1个。与2008年相比,排名前10位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变化较小,贵州和江西退出了前10位,而福建和湖北进入前10位。此外,青海、甘肃、贵州、安徽、内蒙古、云南、辽宁、山西、江西、四川、陕西、广东和河南均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低于平均水平的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没有不及平均水平的50%的。
2.总资产产出率。从总资产产出率来看,2009年中国前500强企业的平均水平为29.78%,比2008年下降了3.06个百分点,四大区域都出现了负增长。其中,东北地区为81.54%,比2008年减少了19.48个百分点;东部地区为26.60%,比2008年减少了2.40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为59.88%,比2008年减少了15.8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71.43%,比2008年减少了17.31个百分点。
在各个地区中,总资产产出率排名前10位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是:江苏(总资产产出率为156.49%,是平均水平的5.26倍,下同)、吉林(137.33%,4.61倍)、天津(131.14%,4.40倍)、浙江(125.04%,4.20倍)、河北(113.03%,3.80倍)、山东(107.33%,3.60倍)、新疆(101.23%,3.40倍)、湖北(100.44%,3.37倍)、福建(92.38%,3.10倍)和湖南(88.24%,2.96倍)。其中,属于东北地区的有1个,属于东部地区的有6个,属于西部地区的有1个,属于中部地区的有2个。与2008年相比,排名前10位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变化较小,河南和贵州退出了前10位,而湖北和福建进入前10位。此外黑龙江、贵州、安徽、甘肃、山西、青海、内蒙古、辽宁、四川、云南、江西、陕西、河南、广西、重庆和广东均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低于平均水平的只有海南、上海和北京,没有不及平均水平的50%的省(直辖市、自治区)。
3.人均产出率。从人均产出率来看,2009年中国前500强企业的平均水平为100.35万元/人,比2008年提高了2.53万元/人,四大区域都有所增长。其中,东北地区最低并且增长最为缓慢,为47.69万元/人,比2008年提高了0.87万元/人;东部地区最高,为111.85万元/人,比2008年提高了2.08万元/人;西部地区为70.76万元/人,比2008年提高了2.93万元/人;中部地区增长最快,为78.19万元/人,比2008年提高了3.43万元/人。
各地区中,人均产出率排名前10位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是:天津(人均产出率为242.56万元/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2倍,下同)、吉林(198.16,1.97倍)、福建(170.33,1.70倍)、新疆(142.73,1.42倍)、上海(132.81,1.32倍)、浙江(121.64,1.21倍)、湖南(120.60,1.20倍)、湖北(119.73,1.19倍)、江苏(116.55,1.16倍)和山东(112.12,1.12倍)。其中,属于东北地区的有1个,属于东部地区的有6个,属于西部地区的有1个,属于中部地区的有2个。与2008年相比,排名前10位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变化较大,河北、广东和北京退出了前10位,而湖南、湖北和山东进入前10位。此外河北、北京、青海和广东均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低于平均水平的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只有黑龙江不及平均水平的50%。
(二)中部地区经济效益最高,东北地区经济效益增长最快。
2009年按地区划分的中国前500强企业效率与效益指标如表3所示。
1.总资产利润率。从总资产利润率来看,2009年中国前500强企业的平均水平为1.64%,比2008年提高了0.10个百分点。其中,东北地区增长最快,为2.07%,比2008年提高了0.85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最低为1.59%,比2008年提高了0.14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出现了负增长,为1.77%,比2008年减少了0.44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最高,但是出现了负增长,为2.74%,比2008年减少了1.03个百分点。
各地区中,总资产利润率排名前10位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是:贵州(总资产利润率为15.6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53倍,下同)、吉林(7.77%,4.74倍)、江苏(7.10%,4.33倍)、湖南(6.21%,3.79倍)、新疆(6.12%,3.73倍)、浙江(5.83%,3.56倍)、山东(5.29%,3.23倍)、湖北(3.81%,2.32倍)、福建(3.57%,2.18倍)和天津(3.10%,1.89倍)。其中,属于东北地区的有1个,属于东部地区的有5个,属于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各2个。与2008年相比,排名前10位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变化较小,山西退出了前10位,而福建进入前10位。此外,山西、安徽、河北、广东、云南、陕西、青海、甘肃和河南均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而低于平均水平的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海南和黑龙江均不及平均水平的50%,其中黑龙江还出现了负增长。
2.股东权益利润率。从股东权益利润率来看,2009年中国前500强企业的平均水平为9.36%,比2008年提高了0.67个百分点。其中,东北地区增长最快,为5.65%,比2008年提高了2.66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最高为10.00%,比2008年提高了0.7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最低同时出现了负增长,为4.10%,比2008年减少了0.60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也出现了负增长,为7.95%,比2008年减少了0.36个百分点。
各地区中,股东权益利润率排名前10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是:贵州(股东权益利润率为23.00,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6倍,下同)、吉林(22.50%,2.40倍)、江苏(18.54%,1.98倍)、浙江(16.35%,1.75倍)、新疆(16.29%,1.74倍)、湖南(15.91%,1.70倍)、山东(13.75%,1.47倍)、广东(10.80%,1.15倍)、福建(10.62%,1.13倍)和天津(9.69%,1.04倍)。其中,属于东北地区的有1个,属于东部地区的有6个,属于西部地区的有2个,属于中部地区的有1个。与2008年相比,排名前10位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变化较小,山西退出了前10位,而广东进入前10位。此外,只有北京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上。而低于平均水平的省(直辖市、自治区)中,辽宁、陕西、云南、青海、海南、内蒙古、甘肃、四川、江西、广西和黑龙江均不及平均水平的50%,其中黑龙江还出现了负增长。
3.人均利润率。从人均利润率来看,2009年中国前500强企业的平均水平为5.52万元/人,比2008年提高了0.94万元/人。其中,东北地区最低,为1.21万元/人,比2008年提高了0.65万元/人;东部地区最高并且增长最快,为6.67万元/人,比2008年提高了1.18万元/人;西部地区为2.09万元/人,比2008年提高了0.11万元/人;中部地区出现了负增长,为3.00万元/人,比2008年减少了0.17万元/人。
各地区中,人均利润率排名前10位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是:贵州(人均利润率为15.98万元/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89倍,下同)、吉林(11.22,2.03倍)、上海(10.89,1.97倍)、新疆(8.63,1.56倍)、湖南(8.49,1.54倍)、北京(6.85,1.24倍)、福建(6.58,1.19倍)、广东(6.46,1.17倍)、天津(5.74,1.04倍)和浙江(5.67,1.03倍)。其中,属于东北地区的有1个,属于东部地区的有6个,属于西部地区的有2个,属于中部地区的有1个。与2008年相比,排名前10位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变化较小,湖北和山东退出了前10位,而吉林和浙江进入前10位。此外,只有山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低于平均水平的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云南、青海、山西、河南、陕西、河北、甘肃、安徽、海南、辽宁、内蒙古、重庆、江西、广西、四川和黑龙江不及平均水平的50%,其中黑龙江还出现了负增长。
4.单位产出利润率。从单位产出利润率来看,2009年中国前500强企业的平均水平为5.50%,比2008年提高了0.81个百分点。其中,东北地区最低但增长最快,为2.54%,比2008年提高了1.33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最高为5.96%,比2008年提高了0.9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为2.96%,比2008年提高了0.03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出现了负增长,为3.84%,比2008年减少了0.41个百分点。
各地区中,单位产出利润率排名前10位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是:贵州(单位产出利润率为19.61%,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56倍,下同)、上海(8.20%,1.49倍)、湖南(7.04%,1.28倍)、北京(6.43%,1.17倍)、广东(6.32%,1.15倍)、新疆(6.04%,1.10倍)、吉林(5.66%,1.03倍)、山东(4.93%,0.90倍)、浙江(4.66%,0.85倍)和江苏(4.54%,0.82倍)。其中,属于东北地区的有1个,属于东部地区的有6个,属于西部地区的有2个,属于中部地区的有1个。与2008年相比,排名前10位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变化较大,福建、湖北、陕西和山西退出了前10位,而吉林、山东、浙江和江苏进入前10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到10个。低于平均水平的省(直辖市、自治区)中,重庆、青海、海南、天津、辽宁、甘肃、广西、河北、江西、内蒙古、四川和黑龙江不及平均水平的50%,其中黑龙江还出现了负增长。
(本部分执笔人:王笑雨)
中国前500强企业发展展望
一、后危机时代面临的内外部环境
受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影响,全球经历了又一次惨痛的冲击。在各国政府出台的系列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下,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全球经济逐步恢复、工业实际产出开始增加、消费者信心回升、经济增长预期上调,尤其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率先走出困境,表现突出。随着全球经济逐步渡过金融危机的恐慌而进入“后危机时代”。后危机时代的来临,我国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将发生较大转变。
1.外部环境。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国际经济和贸易处于缓慢增长期,出口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下降,外向型经济面临较大挑战。加上印度、越南等新兴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出口形成的强力竞争,国际竞争将更为激烈。其次,世界性环境和气候危机导致发展理念和规则的变化,将推进全球性产业结构转型。发达国家在承诺消减排放的同时,也会竭力保持在低碳技术方面的控制力和增加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减排压力。同时,以保护环境、劳动条件和劳动权益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责任标准或者以加强社会责任管理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趋势有可能得到强化。再次,全球范围的能源、资源争夺战,对建立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和调整产业结构提出了要求。发达国家当前虽然完成了工业化,但其对能源的需求仍然强劲,再加上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世界人口大国,正处于高速增长期,而大部分重要的能源、资源基本由少数国家或跨国公司所控制,全球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和争夺都将超过以往。最后,以绿色能源为主导的技术革命正孕育新的产业革命,将催生一批新型产业。尽管新一轮技术革命尚在酝酿之中,但为抢占未来制高点,我国必须从现在开始加大科技投入,形成新兴产业的技术基础,避免再次陷入技术主要依靠国外的境地。为此,我国企业应继续加强对外经贸合作、有效促进海外市场多元化和合作方式多样化;争取更多国家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积极推动修订世贸规则;加快发展新能源,再造能源利用方式,以科技创新争取在国际分工中有利地位。
2.内部环境。中国立足扩大内需,使得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并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但经济强劲反弹背后,包括劳动力在内的要素价格全面上升,外需在全球金融危机打击下难以恢复到危机前水平,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十二五”时期我国内部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处于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变的过渡时期。根据国际经验,这个时期将具有以下显著特征:一是工业化继续推进,工业结构将实现由以能源原材料型重工业为主向以重工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转变,服务业比重大幅度提升;二是从要素贡献来看,将由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向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转变,技术进步贡献大幅度提高。具体来讲突出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高投资率会保持对原材料型重化工业的较大需求,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将继续突出,但设备投资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将带动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2)消费结构升级将带动住宅、汽车、新兴耐用消费品和服务消费较快增长,服务消费主要用于文化、教育、娱乐、医疗保健、旅游、交通通讯、金融保险、法律、信息咨询等;(3)生产“迂回化”和分工深化,推动中间需求型行业地位和结构变化;(4)工业化成本显著上升,对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提出迫切要求;(5)劳动力供给出现转折,为我国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既提出要求,也提供了可能;(6)资本、技术积累能力增强,为我国加快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
为此,我国企业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的压力,着力突破研发设计、规模经济、精密制造、供应链、品牌和营销渠道等关键环节,形成在全球范围具有持久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在新能源、信息技术与物质生产过程深度融合等领域酝酿技术突破和新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在新能源、清洁能源、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方面走出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切实推进优胜劣汰和结构升级。
二、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提高企业参与全球的综合竞争力
未来的竞争,已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单打独斗,而更多地表现为以产业链为特征的整体竞争。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产业或部门间的分工已经转化为产品内的分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控制着产业链高端,利用其在技术、营销渠道、供应链管理、品牌、甚至矿石原料等产业链两端所形成的市场势力,获取超额利润;发展中国家集中在进入门槛低的加工制造环节,产能扩张快,议价能力弱,而利润来源越来越转向两端,加工制造在价值链中地位也越来越低,形成所谓“微笑曲线”。长期以来,我国处在产业链中的加工、生产和装配等中低端环节,依靠低劳动力成本和价格竞争获得发展,但如今已成为制约我国产业持续发展的瓶颈。所以,我国大企业应主动培育和整合产业链,将分散的企业依据产业链分工建立协作关系,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将企业的竞争优势转化为产业链的整体竞争优势,形成核心技术、建立营销网络、创立自主品牌,实现创新型、高效型发展,提高企业参与全球的综合竞争力。
三、提高科技投入,强化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的基础和动力。近年来,我国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呈现出技术中心不断建立、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增加、新产品研发力度不断加大、科技人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质量管理不断提高等特点,增强了企业科技实力和发展后劲,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关键技术缺乏仍然是制约我国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我国大企业应该努力提高科技投入,积累技术资源,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对所在行业有重大影响的专有技术和主导产品,走在技术创新的前列。我国大企业不光要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要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搞好再创新,更应该形成自主研发能力。高端技术人才是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根本所在,我国大企业一方面要引进海外的高端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培养自己的高端技术人才,要做到能招来人、用好人、留住人和发展人,加强创新文化建设,为企业技术创新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四、强化全过程管理,提高综合效率
良好的管理是企业各种生产要素发挥最大作用的重要保障,是企业提高综合效率、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国大企业在管理水平,特别是全过程管理水平上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程度的差距。为此,应该充分重视管理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企业全过程管理,努力提高企业综合效率,推动由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转变。针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特点和趋势,找准市场定位,加强和改善营销管理;制定相应的员工激励措施,构建和发展企业核心文化,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让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形成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吸取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强化内部控制,防范各种经营风险,努力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和资金运营能力,促进财务管理;适应当今竞争从单个企业转向产业链竞争的趋势,强化供应链管理和产业链的管理。加强和改善管理是一个不断学习、摸索和创新的过程,500强企业应坚持不懈,为创造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管理理念,带领我国企业走向世界前列而努力。
五、培育品牌,提升企业的市场拓展能力
纵观当今世界,“品牌竞天下”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大趋势,决定企业竞争胜败的关键因素取决于你是否拥有赢得社会公众和广大客户普遍信赖的驰名品牌。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我国企业培育品牌带来了难得的机会。为此,首先要强化企业和员工的品牌意识,在塑造品牌形象、培育品牌优势的过程中,牢固树立品牌危机意识、品牌培育意识、品牌文化意识、品牌传播和维护意识,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奉献,做自己品牌的忠实客户;其次要坚持扶优促强、科技引领、创新支撑、服务提升,积极提升品牌的科技含量和内在价值,增强品牌的竞争优势,走出国门参与更多的国际竞争;再者,建立塑造品牌形象的支持系统,通过优化产品设计、改进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档次、美化产品外观、改善产品包装、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等途径,全面提升产品形象。
六、探索低碳模式,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虽然历史上和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对较低,但发展中国家也应正视这一问题,承担相应的责任。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在高速的经济增长、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人均耗能强度也在同步增加,同时导致我国部分地区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我国大企业必须充当低碳发展的排头兵,积极探索低碳发展模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增进国际技术合作等为手段,推进发展模式的转变,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部分执笔人:胡志丁、王岳平)
标签:中国企业500强论文; 中国制造业论文; 石油开采论文; 混业经营论文; 第二产业论文; 黑色金属论文; 石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