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主体”教学模式的形成及其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_教学理论论文

“双主体”教学模式的形成及其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_教学理论论文

“双主教学模式”的形成及其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教论文,其对论文,素质论文,模式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227(2000)02-0079-04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巨大的社会生产力极大地震撼着传统学校教育系统各要素之间原来稳定的结构形式,如何教?如何学?如何改革?这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可避免地摆在了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本文试图从教学模式的定位进而更新教师素质的角度进行探索,诚望能引起专家、同行的重视,收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教学模式问题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

概括起来,世界目前流行的总的教学模式大致有三种。一种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简称为“教师中心模式”),一种是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简称为“学生中心模式”),还有一种就是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我们称之为“教师学生双主教学模式”(简称“双主模式”)。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在“传递——接受”教学理论和“刺激——反应”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具体表现为: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及各种媒体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目前在西方流行的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建构知识意义的主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只是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学生最终达到有效地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的目的。

双主模式则介于上述两种模式之间,它不是完全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完全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识主体作用,即把“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两种模式的长处吸收过来,避免它们的消极因素;教师在起主导作用的时候,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处于传递——接受学习状态,但更多的时候,学生是在教师帮助下进行主动思考与探索。

以上列举的三种教学模式是总教学模式,总模式数量很少而且是已知的。教学模式具有层次性,即总模式下面还有子模式。所谓子模式,是指根据某门课程、某个教学单元或某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出来的与总模式相一致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还有一个明显的特性,就是它强烈地依附于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也就是说,用不同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作指导,就必须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所以它与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是完全不同的。策略与方法对于思想、理论没有这种依附性,同一种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可以在不同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不同的教学活动中采用。这种对理论的依附性是区别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性。也正因为这样,所以每当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产生,就必定会触动旧的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从而导致教育与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多年来,我们做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工作,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教学改革的目标,没有指向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主要是指向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由于教学模式具有对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依附性,而教学内容、方法一般不具有这种依附性,所以如果只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而不改变教学模式,就必然触动不了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这正是多年来我国的教学改革总是免不了“穿新鞋走老路”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教学模式”改革应该成为我们深化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

二、“双主教学模式”形成的必然趋势

我们知道,随着社会的进步,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旧模式必定被打破,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模式必定会形成。正所谓“适者生存”,这是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社会进步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根本动因就是新的生产工具的产生。

2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由于人类只能制造和使用石刀、 石斧与石锥等工具,社会处于十分原始的状态。大约5万年前, 人类发明了弓箭,使以狩猎为主的原始社会大大地前进了一步,社会因此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大约在6000年前,人类开始掌握炼铜技术,并利用青铜制造比石器远为强大的生产工具,使农业生产获得了发展,人类社会从而由新石器时代转入“青铜器时代”。到了3000~4000年前,人类掌握了炼铁技术,制造出诸如锄头、犁耙、钢刀、铁斧这些更加有效的工具,从而使人类社会进入了高级阶段的农业社会。18世纪,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有了蒸汽机就开始出现了火车、轮船、纺织机械、印刷机械、采矿机械、冶炼机械等等各类富有活力的生产工具,实现了生产工具的机械化,生产效率十倍、百倍地提高,人类社会因此步入了工业社会。

到了20世纪后半叶,人类制造出了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新一代既有活力又有智能的生产工具,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目前,这新一代智能生产工具正以其强大而神奇的威力,使人类社会生产力获得和即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大解放大发展。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的变革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也就是说生产力的发展,必将引起上层建筑包括文化教育和整个意识形态的彻底改变。所以说,在信息时代到来的今天,教育的变革,观念、模式的更新是必需的。

从总体上看,如果说生产力低下的、劳力相对分散的农业社会产生了“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模式,而产品成批生产、劳动力密集的工业社会产生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那么,生产工具智能化的、社会经济知识化的信息社会也必将会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其对新型人才的要求。

江泽民曾经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这是对当今世界形势和国家发展方向的高度概括。“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就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知识经济的来临,呼唤着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学校要培养更多具有创造思想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这些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信息能力、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探索和构建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来。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人们称之为“被动式”、“灌输式”、“接受式”、“记忆式”等等。这种模式下,学生只有依靠教师才能得到知识,依靠教师的讲解才能掌握知识,依靠教师进行的考核才能明白自己的进步。教师灌输学生的目的,主要就是让学生记忆教师传授的知识以应付考试……总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环境之中。由此可以说,在“科技突飞猛进”、“信息如潮”、“知识爆炸”的今天,这种教学模式是谈不上创造教育的。

对比“教师中心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的“学生中心模式”是一种进步。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这种模式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它也存在着一些消极因素:(1)容易导致偏离教学目标。 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往往被“意义建构”所取代,忽视了“教学目标”的设计。(2 )容易导致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和削弱教师的指导作用。不难想象,如果忽视了教师作用的发挥,忽视了师生交互的设计,那么,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就将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意义建构将会事倍功半,不得要领。(3 )容易导致疏于品德教育、人格教育和情感教育。由于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往往就会因为缺少师生面授教学、面对面的交流,而使教师的品德榜样示范作用、人格的影响作用和情感的熏陶教育得不到很好的发挥;从而导致学生的品德教育、人格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弱化。

“双主教学模式”则介于上述两种模式之间,它不完全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完全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识主体作用,即把“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两者的长处吸收过来,同时避免两者的消极因素。既在必要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以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的组织以及对学生加强品德、人格和情感的教育,又在更多的时候,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主动思考与探索。其理论基础既有“传递——接受”教学理论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也有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由此可见,这种模式是符合信息社会对于培养人才的需要的,是应该提倡的。这种双主模式的形成,不但没有削弱教师的作用,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双主教学模式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首先,在双主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但要继续当好课堂上的传授型的教师,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导师。要懂得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围绕学习目标自主学习与探索;懂得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懂得创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懂得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辅导学生,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懂得教导学生完善人格、健康心理,养成高尚的品德。

其次,教师要成为“双主教学模式”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如前所述,教学模式具有层次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同一种教学模式,有总模式与子模式之分,子模式可以是具体到每一个学习单元、每一节课的教学模式。上述要求教师设计和开发的教学模式,指的就是子模式。教师对于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开发十分重要,因为教学模式的取舍事关教学改革的大方向,方向错了,其它都会错,而子教学模式主要就靠广大教师去设计开发与应用。可见,教育改革的成败与否,与千千万万教师在设计、开发和应用教学模式时,是走老路还是走新路直接相关。

另外,教师还应该是一位学者,即学习研究者。在“知识爆炸”、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的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教育领域的各种巨变也在所必然,教师要胜任本职,就必须不断地研究本专业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知识新思想和新问题,不断地充实自己。另外,我们还可以预见,当教师被新技术(如计算机教学、网络教学等)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以后,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研究。教师的这种学者角色,将会成为21世纪教师职业的一个明显的特征。

以上是教师在双主教学模式下必须担当的主要角色。要完成这样的角色转换,教师就必须具备以下素质条件:

1、深刻领悟“双主教学模式”内涵的精神实质, 彻底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思想观念的转变。教师要彻底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并存的“双主教学模式”的新观念。全面把握“双主教学模式”的内涵,就可以对这种模式所依附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及其依附的结构有一个深刻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和认同的过程,其实就是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过程。

2、必须具备“双主教学模式”的设计能力

这种能力的组成因素,除了对教学模式性质的辨别力和对依附教学模式的学习、教学理论的把握外,还有就是要掌握模式设计的技能和技巧(目前关于这方面的教材,大都还是以教为中心或者以学为中心编写出来的。但是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以双主模式研究编写出来的教材必定会陆续出现,不断完善)。

3、必须掌握以计算机教育应用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

先进的信息技术引进教育,就产生了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所以现代教育技术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4、必须具有信息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

这种能力是教师实现向导师型和学者型角色转换的保证。信息社会的“知识爆炸”现象,要求教师以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取和利用各种有关的信息与知识,所以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 由此可见, 计算机应用知识以及基本的操作技能包括网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是教师能力素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收稿日期:2000-01-07

标签:;  ;  ;  

“双主体”教学模式的形成及其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_教学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