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农业论文,中国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半个世纪以来,依靠现代工业技术支持、以工业能源特别是石油能源的高消耗为特征、以极大提高农业产量为目的的现代化常规农业取得了迅猛发展。该种农业经营方式强调向自然开发索取、忽视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取得农业飞跃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能耗高、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及粮食安全等问题。中国生态农业在国际上对传统农业进行深刻反思、可持续发展思想刚刚萌芽以及中国农业陷入环境和发展两难选择之时兴起,基于国情充分考虑资源约束和需求刚性增长及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提出现实可行的道路。经过十几年探索、实践,中国生态农业逐步走向成熟,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丰富与发展,形成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1 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
1.1 概念和内涵
无独有偶,西方在本世纪七八十年代探索现代化农业之路的思潮中也出现过“生态农业”的概念,最早由美国A.WiLLiam于1971年提出,后由英国人M.K.Worthington于1981 年进一步完善:“生态农业是生态上能自我维持的低输入的经济上有生命力的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系统。”
中国生态农业的概念于1981年首次提出。它不同于西方的生态农业,不是西方生态农业的简单引入,而是借鉴了国外替代农业的各种形式、有着深厚的传统有机农业的背景和基础并具有自己独特的概念和发展过程。中国生态农业是依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指导下,融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精华于一体而建立起来的生态合理、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体系。中国生态农业把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统一起来,既代表中国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又将生态系统原理应用到农业中去,构成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生产手段。中国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思想、一种技术、一种原则、一种途径,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一、是实现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强调农业生产力持久稳定提高必须建立在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为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及解决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提供了途径,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指导性原则;二、是协调农业和农村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按生态经济学原则和系统科学原理对区域农业进行整体优化和管理,使农业实现高效、低耗、和谐、稳定发展;三、是按生态工程原理组装起来的促进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农业适用技术体系,是一个有序的和能形成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高效循环统一的生态经济系统,能不断提高系统生产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2 目标和指导原则
中国生态农业是根据中国人多地少和经济不发达的国情提出的,目的是从根本上解决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需求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矛盾。在目标追求的侧重点上,一方面重视产品的产量、数量(与农民脱贫致富的目标一致),另一方面重视产品的质量、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达到经济发展、社会需求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它强调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合理投入和高效益的产投比;在重视农田生态系统建设、实现稳产高产的同时拓宽到全部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中;在技术体系上采取传统农业技术精华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组装配套,具有系统综合性特征。中国生态农业建设必须坚持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观,维持物质和能量正常代谢及输入与输出的生态平衡,采用科学的技术,遵循合理的技术路线,既合理利用资源又保护生态环境。协调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增殖并重是发展生态农业首要的指导原则。
1.3 理论基础和依据
中国生态农业具有深厚的传统有机农业的实践基础,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理论为其完善和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坚实的理论基础。现代生态学认为:农业生产是由农业生物、农业资源环境和人类活动共同组成的农业生态系统,包含农、林、牧、副、渔等不同的亚系统,在各亚系统内部和亚系统之间、农业系统与外部系统之间广泛存在着不停顿的能量转化、物质循环和信息控制过程,从而使系统的各部分处于相互作用、依赖和制约之中。共存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各要素,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体系,保持着系统的平衡。能量的源源输入和转化,使生态系统得以维持存在和发展;物质在系统内外的循环往复,促使生态系统不断更新和再生;信息的传递和控制,保证生态系统有序结构的建立和延续。生态经济理论认为:农业生产是个生态经济系统,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交织过程,必须处理好系统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达到最适投入、高产高效,把生产、生态与经济三方面目标结合起来。由此可知,建立与我国特点相适应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结构,是农业获得协调、稳定、发展并实现良性循环的根本问题,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理论及系统思想是中国生态农业建设的理论依据和基础。中国生态农业的实践,一般都遵循或采用下述生态学原则和生态经济学理论: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原理,生物间链索式的相互制约原理,能量物质分层与循环利用原理,结构稳定性与功能性协调原理,“整体效应”和边缘效应原理,生态系统动态导向原理,强化生态系统中生物学过程原理,加强内部循环、促进系统内部深度开发原理,因地制宜进行区域性生态建设原理,充实生态位原理,优化投能结构、提高投能效率原理,生态效益与经济统一原理,等等。简言之,这就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循环和再生”原理。
2 中国生态农业的实践
2.1 成为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和特点,适应中国基本国情,符合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农业技术路线,顺应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自开始提出生态农业就引起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并上升为政府行为,被广泛宣传、推广并与农村改革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各级行政领导的肯定和重视为大范围推广和实施生态农业并进行宏观、系统地优化设计提供强大的支持和动力。1984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提出“要认真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推广生态农业,防止农业环境污染和破坏”;199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搞好环境示范工程和生态农业建设;1992年国务院将发展生态农业列为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之一,进一步要求国家和地方增加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推广生态农业技术;1994年国务院批准由农业部、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政部、水利部、林业部、国家环境保护局等七个部委提出的“关于发展生态农业的报告”,要求省、地、县各级政府因地制宜地积极开展生态农业试点,把推广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和《中国21世纪议程》也都再次强调要保护国土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2.2 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从80年代开始,根据国务院有关精神全国大部分地区都不同程度开展了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建设,并由试点村、乡、农(林、牧)场发展到试点县。1994年开始由农业部等七个部委组织全国50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涉及面积12.3万km[2]、乡村人口2392万人、耕地327.3万hm[2],试点县数占全国总数的2.11%。这也推动了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县的迅猛发展,至1995年底,除国家级50个试点县进展顺利外,全国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县达100余个,有近20个地区和市开展生态农业建设, 全国各种生态农业试点数超过2000个。
各地的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建设,由于一开始就因地制宜地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和科技兴农紧密结合,立足于振兴农村经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均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据对部分试点单位的调查统计, 比试点前粮食总产增长15%以上、单产增长10%以上,人均收入超过当地平均水平12%、 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如光能利用率提高10%~30%),农村能源短缺得到缓解,产投比普遍提高,特别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明显改善了生态环境、减轻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农业生态系统抗灾能力、增强了农业发展的后劲、达到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抓试点的同时也注重生态农业规划和建设方法的研究,有些县把生态农业规划法律化,以条例或规定形式规范生态农业建设。
中国生态农业建设的成就受到了国际关注,已有北京留民营村、浙江萧山山一村、辽宁大洼县西安生态养殖场、江苏泰县河横村、安徽颖上小张庄、浙江鄞县上李家村、浙江奉化腾头村等七个生态试点村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500佳”荣誉, 还有河北迁安生态农业县等五个生态试点县、乡荣获“全球500佳”提名。
2.3 创建千姿百态的生态农业模式
中国农业科技人员和农业劳动者,汲取传统农业精华、借鉴西方“替代农业”经验、依据区域资源的潜力与优势、以资源永续利用为前提进行规划设计,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生态合理、经济可行的适合中国不同类型地区和不同经济技术水平的生态农业模式,典型的有:农、林、牧复合系统建设模式,农牧综合经营模式,南方稻田动物植物共生模式,农林间作或混林农业模式,种养加系列产品生产开发模式,多种多收的时间结构优化模式,农业多种群立体种植、多层高效的空间结构优化模式,种养加结合的基塘系统大循环模式,生物能多层次循环再生模式,庭院立体经营模式,多样性、有序性增加抗灾能力模式,人工林复合经营模式,多系统、多种群结合提高整体效应模式。
中国生态农业强调发展生态技术,形成由以下技术构成的具有系统综合性特征的生态农业技术系统:生物共生共惠及充分利用时空和营养生态位技术,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农业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农业资源保护和农业生产自净与增殖技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流域综合利用开发技术,物质与能量的良性循环与再生技术,立体种养与庭院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资源多层分级综合利用与开发再生能源的生态工程技术,多能互补的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农业副产物循环再利用技术和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生态农业综合评价技术,等等。
3 中国生态农业发展展望
展望未来,作为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双重目标的战略抉择,中国生态农业建设必将进入“精、深、广”的新发展阶段,必然会规模更大、效益更高、影响更深。
生态农业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是振兴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其战略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加强和确认。
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将更加扎实和深入,实践将更加规范和富有成效,生态农业的管理决策将更加科学和民主,生态农业信息网和技术推广、社会化服务体系将建立和完善,农民的生态意识、建设生态农业的热情和能力将大有提高。
发展生态农业将全面进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将继续试点示范建设,进一步总结、完善和推广试点经验并逐步转向常规普及发展;生态农业类型趋于多样化、合理化和科学化(如山地生态农业、水域生态农业、庭院生态农业等),并以此为基础在更高层次上形成物质、能量、信息、价值交换关系,构成统一的全国性的生态农业体系。
现代高新技术、农业经营管理思想和决策技术等越来越广泛地融入生态农业中,有效地促进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将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生物工程+计算机控制+贸工农一体化”的先进的农业技术路线。
生态农业建设将极大地促进生态食品的开发生产,生态食品的市场需求又促进生态农业向深精方向发展。
未来的生态农业将是高产出率、高商品率并逐步过渡到知识密集型的综合性大农业,其走向是农工结合、城乡交融。这是农业现代化、市场化的客观要求,也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标签:农业论文; 生态系统论文; 生态农业模式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三农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生态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