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投资强度确定的理论与方法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技论文,强度论文,理论论文,方法论文,项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及其投资强度的内涵
(一)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的概念 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是特指国家为实现其整体农业发展目标而以项目形式实施的有计划、有投入、综合性和适合大面积推广的成熟适用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其基本特点是:它以增进国家农业发展为总目标,以推广某一先进适用技术为内容、以现有行政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服务设施为依托,以一定的资金投入为保障,并以项目的形式实施的农业技术示范推广活动。
其中,为实施项目而进行的投资是一种补助性投资。它是国家针对所推广技术的特点及项目执行单位为推广该项技术所可能造成的费用增量的补助。很明显,它不是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生产性支出补助,也不是项目单位基本的维持费用支出,而是国家对项目实施单位在执行某一项目过程中发生的增量费用支出的补助。
(二)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投资强度 是指体现在单位推广规模上的农技推广投资需求量,一般用元/亩、元/头等表示。其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投资强度=某一农技推广项目投资需求量/该农技推广项目适宜规模
二、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投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一)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投资需求构成
1.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实施及其费用发生的特点
如上所述,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不是一般性的地方事业推广活动,也不同于民间的以赢利为目的的推广经营活动,它是一种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规过程中的政府行为。因此,其组织实施所具有的时代特点必将会对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投资需求产生重要影响。这些特点包括:
(1)政府及其所属推广机构是其组织实施的主体。 这是因所推广的技术大多数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以及我国目前的推广体制现状决定的。
(2 )农民生产经营和技术采用自主权的确立决定了农技推广的组织及采取的方式都必须由政府偏好向农民偏好转变,所采用的推广方法也要适应农民技术采用的特点和农民心理、行为变化规律。
(3 )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民采用新技术的基本条件明显存在的地区差异,使得即使是推广同一种农业技术,也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采用不同的推广方法与推广投入支持力度。
上述特点,决定了我国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的组织实施、采用的农技推广方法与力度、以及农技推广工作费用的发生都会具有与以往任何时期、任何推广方式不同的特色。
2.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投资需求构成
根据上述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投资内涵和现阶段我国农技推广项目组织实施和项目投资需求的特点,我国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投资需求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
(1)与项目实施有关的管理与协调费用。 即发生在农技推广过程中的人、财、物、技的组织与安排,推广体系内上下级之间的协调、管理和部门间的合作与联系等方面的费用支出。
(2)直接推广费用。即直接用于宣传、发动、试验、示范、 培训、指导和成果展示等使农民改变心理和行为,自觉接受新技术的一系列活动中发生的费用支出。
(3)补贴费用。 指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而对项目承担单位基本推广设施购置给予的补助和为调动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与农民采用新技术积极性而花费的支出。
(4)不可预见费用。 它是指为了应付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正常因素的发生而可能造成的实际费用超出预计费用的情况发生而做的一种预先考虑。它包括基本不可预见费和涨价不可预见费两部分。
3.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投资需求影响因素
虽然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经费需求从构成和性质上可做上述简单划分,但影响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投资需求的因素的确很多。这些影响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6个方面。即(1)项目规模;(2 )采用的推广程序与方法;(3)技术的不同类别及推广的难易程度;(4)区域差异; (5)项目实施的期限;(6)相关标准及参数的确定等。
其中,就规模因素来讲,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项目规模越大,所需的投入就越多。从地域上看,由于在越靠近西部的地区其推广条件和农民掌握与应用技术的能力和积极性都会比东部地区差,因此所需要的经费支持强度要求也大。从技术角度看,越是技术内容复杂,掌握难度大,预期收益不好和投资大的技术推广项目,所需要投入的推广量力、经费就越多等。因此,正确把握和确定这些影响因素,对于科学确定不同技术在不同地区推广所需投资强度大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用下列模型表示农技推广项目经费需求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即:
Y=F(X)
其中:
X表示影响农技推广项目经费需求的上述各因素。
三、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经费需求强度各影响因素的分析、考察与确定
(一)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基本推广单元及其规模
1.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基本推广单元的概念
在我国,县级是一个具有独立从事农技推广组织、管理和决策权的最基本的农技推广单元。它一般组织机构齐全、推广设施配套,有引进、消化、创新和开发能力,也可根据地域特点制定较具体的综合农技推广方案。
由于受我国目前的农技推广体制和项目经费投入和使用的特点限制,各基本推广单元(县)之间推广活动及经费使用具有相互独立的特点,这使得包含有不同数量基本推广单元的农技推广项目,其规模报酬与基本推广单元的规模报酬是一样的。因此,理论上可以选择不同生态和经济区具有代表性的基本推广单元(县)在某项农技推广活动中所需经费总量及单位规模强度做为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经费需求强度的计算依据或基础。
2.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基本推广单元的规模
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的目的是为了在一个区域内普及农业新技术,尽管这些技术的普及和应用需要一个过程,而且技术采用者的人数也会呈现由少到多的变化趋势,但这并不能否定技术推广从一开始就是针对和面向广大农民,而不是少数较早采用技术的农民。如技术宣传、技术培训、技术示范和技术指导与咨询,其宗旨都是为了给农民提供信息、增加知识和解决疑难问题,这也是农业技术能够在农民中被逐渐普及的基础。因此,在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投资需求的计算中要考虑这些面向大众的推广活动而发生的费用。而在我国目前的推广体制下,这些普遍性的农技推广活动是与基本推广单元的行政规模(如乡镇、村)的数量和农户的数量及分布是密切相关的。如,乡镇和村的数量越多,需要培训、示范和咨询服务的人数和次数就越多,每个村的农户越多,需要设立的示范点也就越多,从而需要的推广投资也就越多。
从目前的统计看,全国东、中、西部平均每县拥有的乡镇数分别为16.6、16.9、17.85,每个乡镇所拥有的村的数量分别为19.5、18.8、 11.28,每个村拥有的农户数平均分别为323、320和330。在示范户设置比例、宣传资料发放比例、接受培训人员比例等一定的情况下,它们是影响农技推广投资需求的重要因素。
(二)农技推广程序与方法确定
1.农技推广程序与方法确定的理论基础与客观背景
根据行为学理论,行为是人的一种功能,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观察、感受、认识而产生出来的一种功能,它从实践中学来,也可以在实践中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农民对新技术的采用行为也是受其个人知识、财力状况及其对新技术的获利预期、以及周围新技术的采用状况等共同决定的,它是一种行为的改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就是要从农民的实际出发,通过影响农民行为的自身和环境因素改变,最终达到使农民接受新技术的目的,以实现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就目前我国所处的经济体制背景和农民自身状况看,农技推广方法的选择应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遵循教育农民、服务农民的推广理论,引导农民自愿采用新技术。另外,还要从我国目前的农户经营状况、文化素质、现有的农技推广体系及条件、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等条件出发,根据各类技术采用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推广方法和投入不同的推广力量来帮助农民接受和采用新技术,以实现技术的普及应用。
2.农技推广程序与方法确定
考虑到农技推广过程的复杂性、资金的有限性、农民个体的差异性和单个推广方法的局限性等情况,农技推广程序与方法的选择应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本着服务农业和农民的宗旨,根据不同技术和条件,选择适合的推广模式和方法,并最终实现农技推广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上,结合现行各种各类推广方法的优缺点,我国农技推广的具体程序和方法应主要包括下列四个环节和内容:
(1)技术宣传。 它是针对我国农民普遍存在信息不灵而采取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2)技术培训。 它是为农技人员和农民推广与采用新技术所做的知识和技能准备。
(3)技术示范。主要是针对农民求稳、 保守和从众心理而采取的推广策略和方法。
(4)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 目的是解决农民在技术采用过程中随时遇到的技术难题。
上述程序与方法相互联系,即技术宣传是基础和前提,技术培训和示范是保证,技术指导与咨询是补充,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农技推广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三)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技术类别的划分
1.技术类别划分的依据与原则
对农业技术进行分类的方法有很多种,而有利于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投资强度研究的农业技术分类方法应体现以下原则:
(1)切合农业技术推广经费需求和使用实际。 这样既便于从实践活动中收集数据和研究资料,又便于用研究的结果指导未来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投资管理工作。
(2)各类农业技术覆盖面适当。 以保证不会因各类技术涵盖面过小,而加大研究的工作量;也不会因各类技术涵盖面过大,而增加各类技术的不确定性,使研究结果的精度和实践意义降低。
(3)以主体技术为划分依据。以排除细节干扰, 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结果的可操作性。
2.技术类别划分及各类技术推广的难点及经费发生的重点。根据上述原则,本研究把所涉及的农业技术分为以下五类,且其推广难点和经费使用重点分别表述如下:
(1)低投入的物化类技术。这类技术采用方法简单、 应用效果明显,农民积极性高,推广工作难度小,需要的经费少。该类技术包括动植物良种、农膜、农药、肥料、饲料等推广应用。此类技术推广的难点和经费发生的重点是:技术宣传、示范及适当的巡回指导与技术咨询。
(2)措施类技术。这类技术推广环节多,涉及要掌握的知识多,效益一般也好,但农民受其知识和应用能力的限制,应用积极性小于物化类技术。尤其是在农产品市场价格较低时其推广难度、工作量和费用需求比物化型技术要多。此类技术主要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中的综合配套增产技术,无公害栽培技术、秸秆饲料技术、综合防治羊增产技术、及牧草种植及利用技术等。该类技术推广和经费发生的重点在:技术宣传、培训、示范和巡回指导及咨询。
(3)可持续发展类技术。这类技术多以生态效益为主, 且技术采用环节较多,过程也复杂,农民普遍缺乏应用的积极性,这注定需要一定的教育、示范和经济刺激来配合完成,因此,工作量大、费用需求多。该类技术主要包括: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利用技术、农田节水保墒技术、秸秆还田及利用技术、生物防治与应用技术等,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粪便处理技术、肉鸡药残控制技术、以渔改碱渔农结合池塘养渔技术等。该类技术推广和经费使用的重点在:技术宣传、示范和经济刺激。
(4)服务类技术。这类技术的推广对象是双重的, 即服务的提供者和接受者。这会导致宣传、培训、试验示范和技术指导等的双重性,从而加大了农技推广的工作量。另外这类技术还涉及服务手段的购买或添置。此类技术主要包括:畜牧业中的猪、牛、羊新品种改良技术推广,家畜家禽疾病综合防治技术、鱼类种苗的繁育技术、农机类所有技术的推广等。该类技术推广和经费使用的重点在:技术培训、示范与指导,以及服务设施购置补助。
(5)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类技术。这类技术具有投入多、 风险大和效益好等特点。其应用一般需要综合性的知识、需要一定基础设施投入,要求农户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经济实力。此类技术主要有:网箱养渔技术、滩涂贝类养殖技术、稻田工程养殖名特优水产新品种技术、设施农业节本增效技术、良种家畜家禽新品种推广等。
该类技术在推广上的重点和难点是:需要培训、示范及咨询服务的工作量大,费用需求多,而且还需要通过补助、贷款等措施对采用新技术的农民进行支持,尤其是对经济较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更要加大扶持的力度。
(四)经济及生态区域划分
根据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差异对农技推广工作及农技推广费用的需求影响很大。为此,进行地区分类是科学确定各类不同地区农技推广投资需求的必要工作。
1.地区分类采取的方法与特征指标选择
为了科学确定不同地区农技推广投资需求数量,本研究以一系列社会经济特征值为基础,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影响不同地区农技推广投资大小的各种因素,如农户素质与经济状况、农技推广人员状况、基础设施状况、科技应用水平等进行分析,并以此对各类地区进行分类,最终以此为基础计算和提出各地区农技推广投资需求。
2.聚类分析结果
以上述特征指标为基础,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可以把我国31个省市区分为四类地区。若考虑到第一类地区仅有上海市一个省级区域的特殊情况,为了减少计算工作量和方便实际工作,把其归入二类地区,即经济较发达地区是可行的和合适的,这样,整个31和省区就可以分为3 类地区,这基本上与把全国31个省区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基本是吻合的。
(1)东部地区。一般来说,推广机构健全、推广手段先进, 农民素质高、经济实力较强,市场发育完善,农民对新技术的态度和能力强。因而其技术推广难度小,花费少。这类地区主要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7省市及大城市郊区。
(2)西部地区。情况则正好相反。 要达到与东部地区相同的推广效果所需要工作量大,费用多。尤其在要鼓励农民采用新技术时,往往需要采用一定的经济或政策刺激。这类地区主要包括:新疆、青海、陕西、云南、贵州、甘肃、西藏等,共计7个省区。
(3)中部地区。情况介于东、西部地区之间。主要包括:山东、 辽宁、河北、吉林、湖北、黑龙江、江西、湖南、海南、广西、内蒙、河南、安徽、四川、山西、宁夏、重庆等17个省市自治区。
(五)技术推广项目实施期限的确定
根据目前我国农技推广项目的具体组织和安排情况,以及一定程度上能依靠现有推广体系的组织、技术、物资及政策措施保证,一般情况下每个项目在2年的时间内是基本可以完成上述两个阶段的目标, 即第一年可以完成起步阶段的任务,第二年结束时可以完成关键阶段的推广任务,从而达到实现技术的自我持续扩散。所以说,项目实施期限确定为2年是较为合适的选择。
(六)管理费提取标准和不可预见费计提标准确定
1.管理费的提取标准确定。由于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及具体每项活动经费需求计算和确定的困难,为简化工作量,本研究根据实地调查及匡算,再考虑目前实际提取标准5%确实偏低的情况, 管理费提取标准按总推广经费的8%确定。
2.不可预见费的计提标准确定。根据不可预见费的特点,参照一般项目可行性论证5%的提取标准, 以及农技推广项目实施时间较短及其涨价不可预见费一般较低的实际,本研究确定其提取标准为3%。
四、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适宜规模的确定
(一)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适宜规模的概念
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适宜推广规模是指在新技术推广达到这一规模时,新技术完全可以依靠市场导向、人际交流等社会制度内和社区内部的自我互动来实现其自动传播和扩散。它是农技推广工作和推广经费使用的最佳结果体现。
此时,关于该技术的相关知识及其技术优越性传播在广度上已经达到家喻户晓;技术增产增收作用已经得到充分的展示;技术在当地的应用已经基本成熟,并且技术采用中遇到的疑难基本上可以通过邻里之间的交流与帮助得到解决;在技术采用达到这一规模时,技术物资的供应也已经基本可以通过市场渠道获得。这表明,此时农民技术采用的各种限制因素都基本得到消除,其对技术的采用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一般来讲,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会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积极采用该类新技术,从而实现技术的自我扩散与传播。
(二)国家级农技推广适宜规模的确定
国家级农技推广适宜规模的大小一般与农业技术的种类、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市场信息传播与人际交流状况、政府推广服务的安排状况等密切相关。
1.现阶段国家级农技推广适宜规模各影响因素的状况
首先,从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看,全国受过小学以上教育的农民占85.2%,其中,一类地区达到87.4%,二类地区达到87.9%,三类地区为78%。可见,目前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基本可以满足采用新技术的知识要求。
其次,从全国技术和信息的传播手段及其方便程度考察,我们选择了通邮和通电视的比率来表示,其中,东、中、西部这两项指标分别达到了97.3%和99%,93.1%和97.8%,68.6%和83.5%。这从一个方面可以反映出我国技术传播的手段和方式可以满足信息传播的需要。另外,从我国目前农村人口的居住特点来看,由于农民保守的特点和在信任度上对熟识人的依赖,村与村之间在信息的传播存在障碍,使得农村内部的信息交流对农业技术传播与扩散成为非常重要的渠道。
再次,从政府农技推广机构和推广活动的安排来看,目前全国各地已普遍建立起了省、县、乡、村四级农技推广机构和网络,以及科技重点户和示范户的设立,都保证了新技术知识从科研到生产的传播与扩散,也使得新技术的扩散能够突破社区间的障碍成为社区内农民之间相互交流与传播的过程。
由此可见,在农民具有获得新技术的渠道和认识新技术的能力的前提下,技术扩散与传播的适宜规模就取决于社区内农民之间交流与互动的状况。
2.国家级农技推广适宜规模的基本判断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认为我国目前的国家级农技推广适宜规模一般应在社区内适宜采用规模的10%的水平上。
这首先是由农民居住和生产环境所决定的。图1中, 甲表示技术的早期采用者,从乙到壬分别表示甲周围的邻居,或甲生产场地周围的农户。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甲农户与自己周围的农户接触和交流的机会较高。这些较多的交流机会无疑会起到传递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的作用。特别是甲农户生产场地周围的农户,还会轻易看到甲农户采用新技术的过程及最终结果。他们也会对甲农户采用新技术的有关情况进行询问,并与自己所采用的技术的效果进行比较。如果新技术确如文前假设中所说的“有较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它对周围农户的带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另外,就甲农户的影响范围看,若排除邻居间有矛盾和农户间有较大差异的存在的情况,甲农户对周围农户的影响作用至少应该在1∶8的水平。若考虑到居住环境和生产场所周围农户的不重叠性,以及其对外围农户的辐射影响,这一比例应该更高。也就是说,当一项增产增收效果都较好的农业技术被1%户农民采用,若其采用成功的话, 他所影响的农户将是自己的8—12倍之间。这也说明,只要能保证一项技术有 10%左右的农户已经采用,就基本可以达到农技推广适宜规模的条件。
从作者及国内外其他研究者对农民采用新技术的态度和技术采用先后各类人群的比例来看,通过技术采用的起步阶段和关键阶段,新技术采用的人数(或户数)比例至少都达到了10%或以上的水平。这从实践上佐证了10%的采用规模作为农技推广适宜规模的正确性。
3.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适宜规模的合理布局策略
科学合理的示范户分布对于加速技术传播和扩散至关重要。根据我国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所具有的行政性推广特点,以及目前技术传播的渠道及各渠道的特点,我国目前农技推广适宜规模的实现主要是通过示范户和示范县的布局来实现的。因为有目的的示范户和示范县的选择和确定,可以减少由于示范户和示范县布局不合理而可能导致的技术传播障碍,如,若把技术示范户全部安排在有限的、信息交流存在障碍的少数几个村庄内,这对于在项目实施期间内使技术传播和扩散获得自我发展的动力的目标的完成会带来巨大的障碍。而若把示范户按项目区各实施村的农户数量均匀分配和布局,使技术的传播可以借助通畅的人际交流关系以实现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
另外,从项目区域的布局来看,通过一市或一区(地区)设置一个示范县也是符合农技推广实际需要的。因为在新技术的区内和区间传播和扩散中政府渠道发挥着绝对主体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农技推广示范项目的设立是一种有目的制度安排,或项目区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实施,是全区(市)农技推广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根据有关农技推广项目管理办法,国家在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委托和各级地方(省一级或市一级)政府农技推广部门在项目申请时就赋予了项目县与区内示范户一样的示范和辐射职能。其次,按照区域内推广计划安排,在国家级推广项目执行的同时,一般在非项目适宜区都会有与国家计划项目相衔接的地方推广计划和配套资金。项目区和非项目适宜区共同构成该技术适宜区农技推广工作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二者的区别在于技术推广经费投入来源和强度存在差异和项目区具有带动非项目区技术采用的先导示范作用。
通过上述计划和安排,使项目区与非项目适宜区之间的建立起了制度性的技术传递和连接机制。即通过这一安排,项目区和非项目适宜区之间可以经常进行信息沟通,如通过会议、交流参观、培训学习等方式推进新技术在整个区域内的推广普及。考虑到上述行政性技术推广的特点,在一个地区或一个市设置一个项目县为示范和带动是可行的和必要的,而在项目示范县内技术示范户的设立则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表1 各类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适宜规模
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
物化类技术:
种植业(万亩) 1.1
1.2
养殖业(万头)2.10 2.23
措施类技术:
种植业(万亩) 2.74 3.16
养殖业(万头) 2.52 2.86
可持续类技术:
种植业(万亩) 2.88 2.65
养殖业(万头) 3.66 3.56
服务类技术:
种植业(万亩) 3.86 4.04
养殖业(万头) 4.00 4.00
农机(万亩)
2.88 3.02
高投入类技术:
种植业(万亩) 1.88 1.89
养殖业(万头) 1.61 1.78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2000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项目计划(分省)》(内部资料)。
首先,根据目前我国农业技术传播的特点,农业技术的传播除了信息传播等方式外,重要的是通过示范户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来促进技术在农户之间的传播。并最终实现技术采用人数由少到多,直到技术的普及应用。
其次,考虑到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的交往还基本停留在社区内熟识人之间交流的实际,而且从农民具有眼见为实的保守思想出发,示范户的布局还必须根据每个村的农户数量规模来平均安排示范户的数量和布局。任何集中的示范都不利于技术的有效传播和扩散。
第三,从我国农技推广项目实施的程序看,示范户的平均安排更有利于发挥村、组等组织的作用,也有利于农技推广人员及时解决辖区内农民技术采用的各种难题,以避免技术和人员不到位的情况发生。
(三)各类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适宜规模的确定方法与结果
1.国家级农技推广适宜规模的确定程序
首先确定技术的主要适宜地区,其次确定主要适宜区示范县采用该技术的可能最大规模,最后确定该县技术推广项目的适宜推广规模。原则上是按示范县最大采用规模的10%来确定。具体到每种技术来说,根据其推广的难以程度做适当调整。
2.各类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适宜规模确定
根据上述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适宜规模的确定方法,并结合《2000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项目计划(分省)》提供的有关资料,本研究试算提出了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在不同地区的适宜规模。见表1所示。
五、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投资强度匡算
(一)国家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投资需求强度匡算公式
根据上述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经费构成因素、相关费用标准及农技推广项目投资强度的定义,国家级农技推广项目投资需求强度计算公式可以表示如下:
农技推广项目投资强度=基本推广单元推广费用需求量/该项目推
广适宜规模
其中:
基本推广单元推广费用需求量=管理费+直接推广费+补助费+不
管理费用=项目总费用×8%
直接推广费=宣传费+培训费+示范费+咨询服务费
补助费=不同技术示范户补贴+不同地区示范户补贴+小型仪器设
备购置补贴+推广人员工作津贴
不可预见费=(管理费+直接投资费+补助费)×3%
(二)公式中各费用项目细化及其它待估参数的确定
1.各费用项目细化
(1)技术宣传费。 主要包括:技术材料印制费和会议宣传费等项目。其中会议宣传和声像宣传,或被视为日常工作组成部分或非必须宣传形式,其费用不列入宣传费用内容。
(2)技术培训费。具体包括:各层次技术培训所发生的费用。 如,县级培训专家讲课费(劳务报酬),食宿及交通费;学员用培训材料印制费、学员车马费、必要的食宿补助费;培训所需要的其它消耗材料费。乡一级培训中的学员交通、误餐补助费和资料费等。
(3)技术指导和服务费。 主要指县乡两级农技人员下乡进行巡回指导所发生的交通、差旅费、误餐费和科技人员通过科技“110 ”解答农民技术难题所需要的电话费。
(4)技术推广所必须的条件建设、材料消耗等费用。 包括与技术实施有关的必要的小型仪器设备购置费,如动物人工授精过程中所需要的精液保存罐、射枪等和农机推广中的小型农机具购买补贴。
(5)技术示范点(区)的补助费。 主要包括对措施类且短期无明显经济效益的技术和在中西部较贫困地区对积极应用新技术的示范户的经济刺激。
2 待定参数确定
(1)宣传资料价格和发放范围。技术资料成本价0.1—0.2 元/份。材料发放面:物化类和措施类技术为100%,其余为50%。
(2)技术培训人员及费用标准。调查显示, 培训一般分两个层次。县级培训成员一般为各乡镇领导、农技站长和技术推广人员,共4—5人。乡镇级培训,一般为乡镇农技人员对农民的巡回培训,视为日常工作,不计费用。县级培训时间为每年一次一天。
参训人员补助标准为15元/天,涵盖工作餐、交通费和技术讲义资料等。专家授课补助标准为300元/天,餐费和车马费为200元。
(3)技术示范费。调查显示,按每村设3个示范户,其补助标准为30元/户。
技术指导和服务费用标准。第一和第二类技术需要下乡指导天数为1.5人天/年(即三个时间单元),人均每村每年0.5天。后三类技术为3人天/年,即平均每人每年每村1天。下乡补助标准为6元/人天, 含餐费和交通开销。每个农技人员每年补助120元电话费。
(4)补助费用参数。按每月15 元标准(大约占一般推广人员工资收入的5%)给予农技人员推广津贴。小型仪器设备购置, 每个乡补助3000元补充购置相关小型仪器设备。示范户的补贴标准,每个示范户补贴标准为30元/户。
表2
不同类技术在不同地区推广经费需求强度匡算结果(元/亩或元/头)
物化类 措施类 服务类
可持续类高投入类
种植业 养殖业 种植业 养殖业 种植业 养殖业 农机 种植业 养殖业 种植业 养殖业
东部:理论
4.344.845.095.665.304.40
7.54
7.126.398.6710.81
实际 1.8-2
2.8 2.0 2.432.462.50
2.73
2.492.773.59 3.90
西部:理论
4.905.235.215.945.394.53
7.60
7.896.309.8711.39
实际
2.5 2.9 2.122.672.582.68
2.94
2.572.863.80 4.27
注:实际强度以《2000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项目计划(分省)》为依据计算得出,中部地区的投资强度可以取东部和西部的平均值表示。
(三)各种不同类技术推广经费需求匡算结果及其简单评价
1.匡算结果及说明
2.对结果的评价
(1)客观反映了各类农技推广项目经费需求的实际状况。 即它基本与课题组在山东、江苏、黑龙江、云南等省12个有项目的县市的相关人员调查结果一致。
(2)体现了技术和区域差异对推广经费需求的影响。 即西部高于东部,且随技术推广的难度增大而增大。
(3)体现了在同一地区、同类技术中, 不同具体技术推广技术费用需求的差异。如在东部地区物化类技术中,用于种植业和用于畜牧业技术推广的费用需求就不一样。
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1.我国农技推广项目费用应由直接推广费用、补贴、管理费用和不可预见费用构成。其中,直接推广费用是农技推广费用的主体。大约占整个项目投资需求的35—55%,补贴费用约占总投资的25—35%,管理费用约占8%,不可预见费约占3%。
2.东西部地区及不同技术推广项目在技术推广过程中所需经费支持强度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不同技术间的费用需求差异要大于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
3.从匡算得出的结果看,我国目前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投资强度普遍不足。而且,不同类技术经费支持强度上差距各异。其中,物化类技术目前实际投入强度与理论需求相差1—1.3倍以上,可持续类技术和高投入类技术相差2.5—3倍。
(二)政策建议
1.在目前的形势下,国家应更加重视和加强以项目方式所进行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特别是要加大农技推广项目的经费支持力度,使其在目前基础上平均至少增加1—1.5倍左右。
2.加强国家农技推广项目的管理,不断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具体包括:一是要从经费投入强度上要视地区和技术不同区别对待。二是要强化对农技推广项目的日常管理和相关制度建设,保证推广项目经费的合理使用。
3.建议所有农技推广项目以县为单位进行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