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后的法国哲学_哲学论文

萨特后的法国哲学_哲学论文

萨特后的法国哲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萨特论文,法国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萨特曾是我们最熟悉的法国哲学家,国内学术界上世纪80年代曾出现“萨特热”。以萨特为界,学界对其后的法国哲学敬而远之,因为后者的学风和内容有极大变化,晦涩难解,我认为理解的障碍在于不了解现象学。从渊源上,包括萨特在内的法国当代哲学家们几乎都受到胡塞尔现象学的影响,现象学是他们进入哲学的钥匙。

现象学的简易理解为suspension(法文,存而不议之意)即姑且把“朴素的常识”放在括号里,我们可以“看见它”,但不必“理会它”,让它“不起作用”。这条思路颇为新颖,为胡塞尔一大贡献,它的要害是把我们熟知的哲学内容置换掉,舍弃“概念”的思辨方式,诉诸于理性之外的想像或虚构,现象学还原就是由直觉、自由想像操作的。它把传统的表象观念排除,便“显”为“隐”,隔离出一个“异域”,这就是当代法国哲学活动的领域。

1、主体或意识“消失”。如上所述,被加过括号的“现象”其实是absence,即“缺失”,法国当代哲学家常用文学笔调描述它。比如,福柯寻找历史上的空白,探讨理性之外的癫狂或精神病的位置。列维那斯表示异域(他人)是无法体验的,只能靠想像,德里达则直接攻击présence(在场,表象),诉诸absence。这种“无视”主体的倾向首先来自结构主义,这些学者是典型的人类学家(如列维·斯特劳斯)、语言学家和文学评论家(如巴尔特),活跃在边缘学科,典型的特征是诉诸无意识的或语言学的阅读,把被分析的对象看作广义的文本,描述它们的意指关系(sinifications)。

2、特殊而奇异的“思”。这与从前的哲学不同,后者强调统一的意义基础(黑格尔)。奇思的代表如德里达,在传统词前加de(法文:分离,解除),如déconstuetions(解构)。国内通常称此思潮为“后……”,如“后哲学文化”,“后现代主义”,其实从学理上,它为“前”,因为它强调“原始性”,"Logos"之前的状态。德里达称形而上学为白色神话(蘸白“墨水”写的,不显形),它只有索然无味的一种阅读与理解方式,形成单一的哲学学科。当代法国哲学推翻了形而上学的特权,怀疑所谓普遍的理性原则之类。

3、谋略(stratégies)。当代法国哲学放弃传统的提问意向,如“什么是真理”之类,认为这是表现论或反映论(就是美国当代学者罗蒂所谓的“自然之镜”),它追求摹拟的假像,也就是德里达攻击的“在场”。它是剧场假像,演员的表演动作像由导演操纵的木偶,摹仿或表现导演的意图。这是传统真理观(主客观符合)的形象写照,对“摹仿论的批评来自现象学,后者把存在的性质(真或假,存在或不存在)悬置起来,不问“什么”,只问“如何”,从现象学角度,这个“如何”是意向性问题,也就是我说的“谋略”或“策略”:“谋”即“想”,但不是老实的想,它有“想像”,“筹划”的意思。从这个角度,福柯与德里达的区别反在于“谋划”的角度,福柯更关心历史:历史领域的形而上学以黑格尔为代表,认为真理只有一个,是观念自我发展史。福柯的谋划强调“断裂”,否认历史中的“进步”,认为不同时代“合理话语构成方式不同,它们可以创造出来,亦可失去,它们之间是断裂的,无规律可循,这就破坏了传统历史学的意义。

4、láutre(法文:他人)。这是一个伦理学的话题,狭义上说,指“我”与“他人”的关系。列维那的描述具有代表性:他人就是异者,与我的差异是无法还原的。对他人的体验就像对“死”的体验一样:一方面,显而易见,人不能体验到自己的“死”;另方面,我只能看到而无法经验他人的“死”,总之,“他人”和“死”一样永远是我的“异在”。就沉思而言,“我”与“你”之间并没有由此及彼的桥梁,“我”之“思”猜不透“你”之“思”,“你”总在“我”之“外”,我可以无限地接近“你”,但永远无法剥夺你的外在性,使你我之间彼此同一。

5、时间。法国当代哲学家考察了哲学史对时间的三种态度:第一种是物理学或时钟标志的时间,这是现象学排斥的。第二种是胡塞尔的时间观,即时间是“思”(意向性)的内在体验(笛卡尔和康德都诉诸于“内感觉”)。“显现”就是“在场”或现在,以此为中心把“过去”理解为记忆对“现在”的保留,“未来”是对“现在”的预期。过去、现在、将来像一条直线,数列。换句话说,可以用内在时间意识现象学解释任何曾经呈现及目前尚未呈现的东西;第三种是许多当代法国哲学家的态度,即诉诸超越性或我们所称的“异域”,它是理性无法达到的。比如列维那斯就把“时间性”置于“异域”,并形象地与“死”联系起来,这种态度超越了胡塞尔的内在性,它的要害仍在于强断“断裂”。

6、diffěrance。我们从这个词来理解德里达。当然,在理解之前,我们已有上述背景,即德里达也活动在异域,只是说,他与福柯、列维那斯等人的筹划谋略不同。德里达选取字母表中的第一字母"a",用它替代法文diffěrence(差异)中的字母"e",生造了一个拼法错误,但读音与diffěrence完全相同的词,意在批判逻各斯或四方的语音中心论哲学传统。diffěrance隐喻一种“缺失”,它“远离存在,说不出、不可思议,比“存在”更古老。我们可以从缺失或异域角度解释德氏的其他用语:流浪、空白、播撒、增补等等。这些词被用来填补那个“缺失”。

7、“《le diffěrend》:这是利奥塔一本书的否字,意味深长的是,这词在读音上也与以上的diffěrance相同。但与德氏不同,利奥塔公开声称自己是后现代学者。他声称当代西方社会的知识是后现代性的,其倾向是用执行一定规则的游戏取代传统的科学与真理。他称后者为“元陈述话语”,其实就是指形而上学本体论性质的陈述,认为“元陈述”不是唯一合法的陈述,它只是“后现代”之前的知识,像美妙的哲学寓言。形而上学时代只有以这些元话语为标准(规范),交流才有可能。利奥塔以为陈述不过是些遵循特殊规则的游戏,游戏之间并无统一规则,所以陈述是多元的。

后现代性攻击近代以来的启蒙理性,因为后者大都以一种伦理和政治上的乌托邦为目标,这是利奥塔所称的典型的元陈述话语。在《后现代的条件:关于知识的报告》中,利奥塔表示了对元话语的不信任,认为“知识的合法性”是个相对的概念。

以上,简单描述了当代法国学者的哲学立场,只是提上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我认为重要的是把握它的趋向,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其他人物和细节。

标签:;  ;  ;  ;  ;  ;  

萨特后的法国哲学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