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是发展的科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说是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逐步地提出了如何建设一个领导中国革命的党的理论,形成了毛泽东建党思想;接着又在总结执政党建设经验教训和新时期党的建设新成果的基础上,逐步提出了如何建设一个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党的理论、形成了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的思想。毛泽东、邓小平提出的党的建设的光辉思想给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增添了新内容,把这个科学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丰富了,发展了。今天,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党所面临的任务,以及党内状况的许多新变化,这一切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毛泽东、邓小平建党思想指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概括新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
一、毛泽东建党思想——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在中国实现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所处的社会环境、党所面临的任务、党内的状况,都与欧美各国的共产党、俄国共产党有许多的不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运用于具体的历史实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在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中国共产党诞生、成长在一个工人阶级人数很少,而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党长期处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包围之中,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的矛盾成为党内的主要矛盾。能否正确解决好这个主要矛盾,关系到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是否改变,党有没有强大的战斗力。
第二,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反动统治阶级实行独裁专制,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因此,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战争。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和自身建设是在长期武装斗争条件下进行的。能否正确处理好党与人民军队的关系、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随时随地都必须解决好的重要课题。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和自身建设是在同资产阶级两次联合两次分裂的情况下进行的。在联合的情况下进行党的建设,与在分裂的情况下进行党的建设有许多不同之处。能否正确处理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关系,如何正确进行反对“左”的或右的机会主义的斗争,坚持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都是关系中国共产党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第四,自党的二大开始直到1943年共产国际宣布解散,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它在方方面面都受到共产国际的影响。能否正确处理好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的关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与教条主义进行斗争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需要妥善解决的一个既重要而又棘手的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建党思想产生形成,完整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一个半殖民半封建国家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如何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和实现党的领导这个崭新的课题。毛泽东建党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作出的新贡献主要是: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党的建设与党的政治路线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党的建设要为政治路线的贯彻提供有力的保证;党在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的同时要认真加强组织建设;发扬党的优良作风,不断巩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运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开展党内斗争,对犯有错误的同志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采取正确步骤排除外国党对中国事务的干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人民军队是党领导下的武装集团。在毛泽东建党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战胜各种反动势力和艰难险阻,成为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坚强核心,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
二、邓小平建党思想——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在中国实现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推翻一个政权与治理一个国家是性质不同的两件事,邓小平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执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回答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这个根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在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 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取得了执政党建设的一定经验, 可是自1957年后的20年间,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党的路线偏离了正确航向,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建设都遭受重大挫折。因此,拨乱反正,清除“左”的思想影响,重新确立正确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的任务突出地摆在了全党的面前。
第二,由领导革命的党转变为领导建设的党,党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党所处的社会环境变了,肩负的任务不同了,然而党内的状况(思想、组织、作风、能力、体制、制度等)与这种变化了的客观实际不相适应。对这个问题不认真加以解决,不努力去进行党的自身改革,改善党的领导,党的执政地位就会削弱和动摇。
第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存在着严重弊端,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都在通过改革开放谋求新的出路。如何保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从本国实际出发,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也是一个需要认真解决而不可疏忽大意的重大问题。
第四,中国共产党执政后,面临掌好权、用好权的新考验。如何防止党的领导干部滥用权力,巩固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是一个严重而紧迫的问题。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党的执政地位就难以坚持下去。
正是在这样新的历史条件和任务面前,围绕着“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这个中心,邓小平系统地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作出了新贡献,其主要内容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改善党的领导;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左”的错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完善党规党法,使党的建设走上制度化的道路;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实行干部“四化”方针,造就朝气蓬勃的领导干部队伍;从严治党,加强党的纪律,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在邓小平建党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各种严峻考验,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
三、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向前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又给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带来新情况新问题。如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党的建设面临的崭新课题。
1.工人阶级状况发生新变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工人阶级的状况正在发生许多新变化。从构成看,由过去以产业工人为主,变化为现在以产业工人、知识分子、管理人员为主,而且庞大的乡镇企业工人,正在逐步地参加到工人阶级队伍中来。从文化素质看,由过去的受过初等中学教育以下的人居多数,发展为现在以受过高中教育以上居多数。从经济来源看,由纯粹性的工资收入向多种收入发展(如股票、房地产、第二职业、其他额外收入等),虽然这种情况还只是在少数人中表现出来,但呈发展趋势。从改革看,由固定工改变为合同制工人;由工人不失业有稳定收入没有生存危机感,变化为允许一定比例的工人失业出现了生存危机。从阶级意识看,随着产权制度的改革,工人的自身利益取决于企业的经济效益,久而久之,工人的阶级意识就会淡化。工人阶级队伍发生的这些新变化应该如何去看,当今工人阶级的阶级性和先进性应如何概括,这些新变化给党的性质、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会带来哪些影响,都要研究,给予科学的回答。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引起新变化
党的建设与党的政治路线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今天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而这个任务又要通过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实现,党所处的社会环境和面临的任务已与过去发生了新变化。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比较具有五个显著特性,即自主性、求利性、平等性、竞争性和开放性。这些特性给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既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又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效应。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既要引导和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又要努力防止不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所浸蚀以至蜕化变质。
3.党内状况及党内发生的变化带来的新问题
第一,党员状况与党所面临的任务还不相适应。“左”的思想仍在禁锢着一些党员,市场经济的观念在许多党员中尚未确立起来,广大党员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还相当缺乏。
第二,改革以来党内开始出现多元的利益主体。党员中的一些人把自己的收入不是作为生活资料去消费,而是变为投资资本去追求利润,甚至获取剩余价值。
第三,在改革开放以前,凡从事商品生产经营管理和中介活动的党员或党员干部表现为两种行为,即党内的政治生活行为和经济活动中的计划经济行为,这两种行为所要求的行为准则在许多方面(如目标、手段、纪律等)表现出一致性,没有发生过多的碰撞。然而由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许多的不同特点,行为准则有很大差异,所以一些党员和党员干部的党内政治生活行为同市场经济行为发生了很多的碰撞和矛盾。划清两种行为的界限,用法律和党规、制度和条例来加以规范是全党面临的新课题。
第四,党内的腐败现象已发展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时期,给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铲除滋生党内腐败现象的土壤和条件,严厉惩治腐败分子这样一个新课题摆在全党面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新事物,如何驾驭市场经济我们知之甚少,这个问题如不能较好地解决,党就有被市场经济淹没的危险。所以,在新情况下如何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驾驭能力,是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新问题。
第一,强化党的宗旨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的宗旨,是党的力量的源泉。每个共产党员要牢记党的宗旨,并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党内出现多元利益主体条件下,党员价值取向已发生新变化。对共产党员的价值观如何正确地建构、认定、引导和教育,由此而产生的党内不同利益之间的矛盾采取什么不同的方针给予处理,都有待研究给予科学的回答。
第二,坚持民主集中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党内存在不同利益主体条件下,民主集中制遇到挑战,各个利益主体在利益刚性驱动下,对自主、平等、民主的期望要求越加强烈,排他性、分散性日趋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维护中央权威,实行“四个服从”,是一个需要解决的课题。
第三,认真贯彻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关键是改革干部制度。如果干部的任免、升迁、奖惩仍然由少数人来决定,就改变不了人身依附关系,许多优秀人才就难以脱颖而出,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就会由此产生。
第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基层组织面临诸多新问题,要用改革精神去研究、解决它。例如,不同所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地位作用是不同的,要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给予认定。又如随着农业经济朝着市场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农村党组织由传统的行政村来组建转由农村经济联合体(即村、乡镇企业、第三产业的经济联合体)来组建,并已开始在一些地方实行,这种组建形式对长期处于贫困的农村来讲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应抓紧试点推广。
第五,党的监督要加强。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党内腐败现象蔓延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和担扰。完善监督体系和监督机制,增强监督机构的权威,加大监督的力度,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如何才能实现对同一级党政领导机关和主要负责人的监督是关键。对腐败分子决不能心慈手软,要坚决按照党纪国法加以处治。惩治不严,监督就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
我们坚信,只要中国共产党人开动脑筋,善于把成功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就能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在中国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