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27(2002)01-0059-04
西方市场社会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许多方面有其相同或类似之处,但二者 亦有着本质的区别。认真探求二者的关系,这对于全面而又深入地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科学性、创造性,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无疑具有十分重 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市场社会主义
研究西方市场社会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先须对市场社会主义及其主 要理论成果有一个了解。
(一)市场社会主义的界定
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是相对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资本主义”以及以前苏联为代表的 “计划社会主义”而言的。不同的西方学者对市场社会主义的界定往往各有侧重,因而 其定义各不相同。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格雷戈里(P.R.Gregory)斯图尔特(R.C.Stua rt)按照所有制、决策机制、调节机制和激励机制四个要素,把市场社会主义定义为“ 生产要素的公共所有制为特征的经济体制,决策采取分权制并通过市场机制加以调节, 兼用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来推动参与者实现这一体制的目标。”[1]英国索尔·埃斯特 林、尤利安·勒·格兰德等人则抓住市场这个手段与社会主义的目标之间的关系去界定 ,认为:“用市场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便是我们所指的市场社会主义。”[2](P1) 林德布洛姆(Charls.E.lindblom)以消费者主权和生产者主权作为划分标准,把市场社 会主义定义为“公有制加消费者偏好的混合型市场导向制度,即市场取向的社会主义。 ”[3](P33)可以看出,尽管这些定义关注的要素有多有少,各自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但都离不开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利用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因此,美国颇具有权威性的《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不无理由地给市场社会主义下了这样的定义:“市场社会 主义是一种经济体制的理论概念(或模式),在这种经济体制中,生产资料公有或集体所 有,而资源配置则遵循市场(包括产品市场、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规律。”[4](P363) 这就是说,市场社会主义具有生产资料公有或集体所有这一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但又 利用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
(二)市场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主张
兰格模式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苏联的建立,关于社会 主义计划可行性与资源配置有效性的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于是20世纪30年代前后 ,爆发了“社会主义经济可行性”大论战。作为这一论战的结果,产生了兰格模式的市 场社会主义。
论战的一切以新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米塞斯(L.Von.Mises)和哈耶克(F.A.Hayek)为 代表,他们首先就社会主义条件下资源配置可行性问题的社会主义发难,否认社会主义 经济核算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奥斯卡·兰格在其著名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文中对 此进行了有利的反击。他充分论证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经济核算、合理分配资源的 可能性和现实性。兰格认为:社会主义经济运用“试错法”(trial and error)在没有 本来意义市场的情况下,中央计划局可以模拟市场机制求解经济均衡方程式来确定物价 ,解决经济运算、计划预测,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作为这次论战脱颖而出的兰格模式,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引进市场机制作了最早的 尝试,为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正如英国经济学家特纳和科利斯 所说“兰格的模式成了新近一些试图在理论上结合计划工作和市场机制者的理论基础。 ”[5](P18)当然,兰格模式还仅是一个“模拟市场社会主义”,还未脱离社会主义计划 经济的总体框架,实际上还是一种折衷主义的计划——市场二元机制论。但兰格模式试 图按市场经济运行的逻辑来解决社会主义的资源配置问题,无疑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 理论的重大突破。兰格关于市场与公有制兼容,计划与市场并存的思想,不仅被以后的 市场社会主义思想所继承,而且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理论和改革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极其 有益的启示。
市场机制中性论 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到20世纪60、70年代,产生了重大理论突破 。许多西方学者提出了关于经济体制可与所有制相脱离的思想。美国经济学家A·埃克 斯坦等人明确提出,经济体制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则之一就是“占统治地位的管理原则不 取决于所有制的性质。”[6]美国格雷尔里、斯图尔特和林德布洛姆在这一问题上有所 突破。他们认为市场和计划仅仅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和工具,进而提出“中性机制” (neutral mechanism)的思想。指出南斯拉夫经济改革的特点之一就是“资源配置过程 转向‘中性’的市场机制;”“经济体制的机制是能够从一种[经济]环境移植到另一种 [经济]环境中。”[7](P281、166)迪夸特里(A,Diquattro)在1975年提出了一个令人深 思的著名论点:“市场社会主义获得市场优点的同时避免资本主义的缺点。”“市场的 运用不一定损害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不一定阻碍平等主义分配原则的实现,并且可以促 进工人民主。”[8](P64)
总之,市场机制中性论认为,在现实的世界中,既没有完全的计划经济,也没有十足 的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不是划分两种经济制度的标志。市场机制中性论是兰格模式发 展的必然结论。它将兰格模式中蕴含的市场和计划仅是资源配置的手段和工具的思想进 一步明确化,这就为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更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前提。
联姻论 英国市场社会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联姻论是对市场机制中性论的进一 步发展。联姻论者既批判社会主义思潮中由来已久的所谓市场与社会主义颇难相容而不 能联姻以及计划与社会主义的联姻不可分解的观点,也批判所谓市场与资本主义之间的 联姻不可分解的观点,强调指出:“他们的第一个目标是要将市场与社会主义联姻在一 起。”[2](P1)他们在市场机制中性论的基础上进而指出:无论是资本主义制度还是社 会主义制度,只要是工业制度就必然运用这种或那种市场,必然依赖政府干预或计划调 节用以克服市场失灵或弥补市场缺陷。联姻论认为资本主义完全脱离市场是不可能的, 但市场完全脱离资本主义则是极可能的。这种分解会把市场同社会主义联姻在一起。
市场机制主导论 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以往往导的二元机制论 上升为市场机制主导论。强调主要通过市场来实现社会主义,从而明确指出市场机制是 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主导机制或资源配置的主要形式。在他们看来,计划机制和市场机 制都是各有利弊的不完善的机制形式,因此“各种经济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都运用市场 也运用计划……但问题在于这两种机制中何种为分配资源的主要方法:是计划还是市场 ……如果将市场作为主要的经济体制,计划就能在必要之时或必要之处加以运用;如果 将计划作为主要的经济体制,市场机制就会式微,而且弱小到不能够有所作为。最好是 将市场作为主要的交易机制,只是在需要之时才用非市场机制对它进行补充。”[2](P6 、144)换言之,市场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主导机制”和“交易机制的主导形式”, 计划(而且主要是指导性计划)只是补充性的机制,它能改进市场的作用,而又没有威胁 要取代它作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机制。即应该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核心 作用、基础作用或导向作用,计划或政府干预仅仅是在主导形式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时才 启动。
二、市场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联系
1.西方市场社会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认为社会主义可以而且能够搞市场经 济。
长期以来,传统社会主义学说认为市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 计划经济。最后对这一僵化教条观念进行挑战的是市场社会主义。正如本文第一部分所 言,早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兰格模式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计划、市场互斥论的框框, 正式把市场范畴引入社会主义经济学体系,开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引进市场机制的 最早的理论尝试。随着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这一思想经过“市场机制中性化”、 “联姻论”以及“市场机制主导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和明确。纵观市场社会主义的 内涵及其主要理论主张,其核心认为市场可以与所有制相分离;市场只是资源配置的一 种手段和工具,因而是中性的;社会主义可以而且能够搞市场经济;是市场而不是计划 才是社会主义资源配置的主导形式。
在中国,最先对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这一传统观念进行挑战的是邓小平。1979年1 1月26日,邓小平在同美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副总编吉布尼等人的谈话中,从社会经济 性质的角度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 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资本主义。”又接着 说:“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 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9](P236)1985年10月,邓小平在回答关于社会主义和市场 经济的关系的提问时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 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 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 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10](P148-149)1987年2月,在准备十三大的过程 中,邓小平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又说:“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 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 。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好像一谈 计划就是社会主义,这也是不对的,日本就有一个企划厅嘛,美国也有计划嘛。我们以 前是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10](P 203)这些话,将市场可以与所有制相分离,市场和计划仅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因而是中性的这一观点表述得多么明确。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经济政治形势和国际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引发了一场政 治风波。在此改革面临重大考验的关键时刻,邓小平接连发表讲话,重申他对计划与市 场的观点:“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是计划还是市场 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 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 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计划和市场都得要。”[10](364)“不要认为,一说计划经 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 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10](P367)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在南巡讲话中 讲得最充分。他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 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 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0](P373)这些话与西方市场社会主义“ 市场机制中性论”有着何等的异曲同工之妙!
2.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都经历了一个计 划与市场不断较量,最终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
从本文第一部分所述可知,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从“兰格模式”、“市场机制中性 论”,到“联姻论”、“市场机制主导论”的发展过程,同时也就是市场因素从无到有 ,居中持平,然后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兰格模式”之前,人们传统地认为社会主义 只能靠计划来进行资源配置,市场与社会主义是不相容的。是兰格第一次将市场因素引 入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市场因素开始从无到有。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到“市场机制中 性论”、“联姻论”阶段,市场已和计划一样,都是与所有制无关的资源配置的手段几 工具,因而都是中性的。市场此时已取得和计划一样持平的地位。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 期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已由以往倡导的二元机制论上升为市场机制主导论。强调主要通过 市场来实现社会主义从而明确指出,是市场机制而不是计划才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主 导机制或资源配置的主要形式。至此,市场已取代计划占据了主导地位。
与此相类似,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亦经历了“计划经济”、“计划经 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几个阶 段,于十四大正式确立下来。
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近30年的时间内我国基本上搞的是单一 的计划经济。认为市场经济那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而当尾巴割掉。尽管计划经济在建国之 初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以及后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起到了巨大作用,但随着经济的 发展,单一计划经济统得过死的弊端日益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面对世界科技的飞速发 展,东西经济的迅速腾飞,中国单一计划经济的体制的改革已是势在必行。顺应世界大 势的潮流,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一开始就是沿着市场取向的道路发展的,是一个不 断扩大市场机制作用的过程,只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再加上既得利益群体的顽 固反抗等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的历程, 甚至付出过血和泪的代价。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逐步摆脱了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观 念的束缚,形成了新的认识。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市场因素从无 到有。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 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市场因素进一步加强。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 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 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至此,市场 已取得与计划居中持平的地位。邓小平南巡讲话,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 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 新的重大突破。最终于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模式。市场因素成了 社会主义资源配置的主要形式。
市场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如此重大的类似之处,以致许多国外学者在研 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时,把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归入市场社会主义范畴。澳大 利亚学者罗斯·吉廷斯在《中国独自进行市场社会主义试验》一文中说:“市场社会主 义的试验始于50年代初期的南斯拉夫……原苏联和东欧国家改革中央计划经济的尝试失 败后,使人们对市场社会主义彻底不抱幻想。……现在进行市场社会主义试验的,仅剩 下了中国。……只有在中国,我们才能看到市场社会主义的试验进行到底。”[11]加拿 大多伦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M.J.登在美国经济学刊物《挑战》(challenge)1992年1—2 号上著文说:“中国1978年以来的经济事实上已经证明,以‘市场社会主义’为特征的 政策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成功的替代方法”。美国杜克大学亚太研究所长、教授林南也 认为中国始于1978年的农村改革是一种“乡土市场社会主义。”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超越
尽管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有着如此的相同或类似,但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与市场社会主义又毕竟有着本质的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克服了市场社会 主义外部结论等局限的同时,又基于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在市场与 公有制的结合形式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创新,从而实现了对市场社会主义的越超。
从本文第一部分对市场社会主义的界定可以看出,尽管不同的学者对市场社会主义定 义种种,但有两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市场社会主义具有生产资料公有或集体所有这一 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但又利用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由此可见,市场社会主义理 论对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是外部结合论,仅设想把社会主义公有制同市 场机制结合起来,以便利用市场经济来调节社会生产,刺激技术进步,改善企业管理。 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行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时,只是改变原来高度集权的计划 体制、管理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而不去自觉地探索适应市场经济性质的新型的公有制 。
理论上是这样,而且事实上亦正如此。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由兰格设计的“兰格模 式”,也只是设想以原有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家仍未能在这一点上超越兰格。
正是在市场社会主义这一理论精神的指导下,前南斯拉夫、匈牙利等东欧社会主义国 家的市场社会主义实验,在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却未能幸免最终的失败。究其原 因,就是未能突破市场社会主义外部结合论的局限,也就是在市场机制与公有制结合的 具体实现形式上,并未能找到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方案,因此在建立市场机制新体制时, 未能自觉地及时地改造传统的公有制,从而根据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探索和构造新的公 有制,来更有效地发挥市场的作用。例如,前南斯拉夫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初便提出和 实行“社会所有制”,但这种公有制的设计者不是立足于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而是极 力从经典著作中寻找理论依据,因而社会所有制这种产权制度并不明晰合理。前南斯拉 夫宪法规定社会所有制企业的财产在法律上仍为国家所有,因此职工并不关心企业的发 展,不愿把企业利润用于积累,在分配中一味要求增加工资,倾向于分光用光,而由国 家担负亏损之责。前南斯拉夫市场社会主义实验以失败而告终。
市场社会主义过去实验的夭折,从反面启发我们: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不是仅从理论上确认社会主义可以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简单地把社会主义与市 场经济拼凑在一起就可以完事大吉的,这仅是理论进步的开端。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 度的优越性,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决不能停留在市场与社会主义外部结合论阶段,还 须深入解决那些同成本和效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联系的产权等问题,还须研究公 有制实现形式,研究如何建立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等。
鉴于南斯拉夫、匈牙利等东欧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失败的教训,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时,既吸取了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合理内核,又根据中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 级阶段的国情突破了其理论的局限,从一开始就注重对传统国家所有制进行改造。十五 大的召开,又在所有制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十五大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就是科学地提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 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等一系列崭新的思想和 观点,从而深刻回答了长期以来在所有制问题上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的理论和认识 问题,这是继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十四大摆脱姓“资”姓“社” 羁绊之后的又一次思想大解放。而十五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在市场经济与公 有制相结合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 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倡大力发展股份制和混和所有制经济,努力探索公有制实 现公有的形式。这对促进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机制转换、结构调整以及技术进步,进而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和完善,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12]
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是在借鉴了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合理内核,又基于我国国情进行了理论创新的 基 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中国正是依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在改革开放20年中 ,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以及生产力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改观。从而在整个社会主义 世界普遍不太景气的情况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了世界社会主义瞩目的中心和重新 振兴的希望。
收稿日期:2000-11-13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计划经济论文; 市场机制论文; 公有制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学论文; 所有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