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悲剧史的创始之作——《中国悲剧史纲》评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悲剧论文,之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方历来重视悲剧。悲剧创作和理论都极发达。但在我国传统的戏剧美学理论中并没有如现今广泛使用的“悲剧”概念,也不曾用这种观念来研究整理我们的戏剧遗产。直到本世纪初,一些通晓中外戏剧史、美学的理论家才把西方悲剧论引入我国的戏剧研究,始在理论上接轨。但中国悲剧史的研究仍然进展缓慢,以致于近百年里还没有一部悲剧史。这无疑是我国戏剧史、戏剧美学研究中的一个缺陷。最近,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青年学者谢柏梁撰写的《中国悲剧史纲》,既探讨了中国悲剧作品和理论观念形成的过程,又较全面地评述了自宋至清末的悲剧作品;既论述了我国悲剧创作和理论阶段性的整体发展,又总结了具有民族特征的悲剧美学系统,可以说是第一部比较完备的中国悲剧史。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悲剧研究进入了更系统、更自觉的阶段。这是很有意义的,也是令人高兴的。
《史纲》的成就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简要地梳理了我国悲剧文化的历史渊源。如同我国戏剧形成的情形一样,我国悲剧也是在宋元之际“遽然”成熟的。然而,它并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早在上古时代,我国已出现了英雄悲剧神话、以屈原为代表的表现历史、命运悲剧的诗作,先秦诸子哲学美学中也蕴藏着影响深远的悲剧文学论、审美论。此后,我国文学就与悲剧精神密不可分。《史纲》的创新之处首先就在于能从古代各体文学中发现并钩稽出宋以前我国传统文学和理论中本来就涵有的悲剧意蕴和悲剧美学思想,阐述了我国悲剧正式诞生前的文学渊源和思想渊源,使我们较完整地看到了我国悲剧文化的源头。二是较全面地整理了悲剧剧目,评述了一些代表性的剧目,勾勒出我国悲剧创作的发展过程。我国是世界戏剧中剧目最丰富的国家。其中到底有哪些悲剧作品?审美价值如何?这虽是常常触及却也尚未系统整理、研究,而且也难以全面回答的问题,不说浩如烟海的地方戏,就以为数有限的元杂剧而言,也就众说不一。《史纲》作者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自宋元南戏至清末花部都作了相应的研究,其中又着重列举了元明清杂剧、传奇中的悲剧剧目,简述了它们的悲剧特征,并对不同时期的代表性的悲剧名作进行了思想艺术分析,构成了全书的主要内容。无可讳言,其中一些剧目必有不同看法,但总的说来,由于作者的努力,我们至少可以比以往更多地了解我们悲剧的面貌,了解它的发展过程,看到其思想艺术演进的轨迹,应该说,无论在剧目上和理论概括上,《史纲》都突破了前人的成果。三是探讨了关于我国悲剧美学的几个理论问题,即中国悲剧发生规律、审美特征和美学本质。作者将悲剧起因解释为“人类欲望的无限与满足欲望的有限之间所构成的永恒的矛盾”,并通过“生存欲与爱欲”“利益欲与权力欲”“求知欲与审美欲”三组矛盾加以阐说。这一新见解,有助于促进我国悲剧理论研究的深入。
《史纲》在内容和论述上也有显著的特点。择要而言,如思路开阔,资料丰富,作者的论述从不把该课题的研究局限在作品的范围内,而是把它放在整个中国文学和理论的基础上,放在世界悲剧文化的背景上作宏观的考察,所以无论探讨中国悲剧文化的渊流,或研究中国悲剧的美学本质,都有新的思路,开阔的视野。在论述作品时,也采用了很多新的例证,新的资料,有触类旁通、游刃有余之感。其次,重视研究事物的内在联系,注意发现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是它的一大特色。例如先秦理论中悲的命题,作者在论述中不仅从时、空、度三方面展开它的内涵,而且用外部存在方式、主体心理依据及审美形态三个角度来演绎它的逻辑秩序,形成了一个自得自足的逻辑构建。这种思考和论述的方式还鲜明地表现在“汉唐间悲怨风尚的审美认识”、“明代戏曲的悲剧观”、“中国悲剧的审美特征”、“中国悲剧的美学本质”各章的结构中,表现在许多章节的论述上。不能说这些逻辑结构都很严密合理,但它反映出作者在力图构成一个涵盖面广而又条分缕析、井井有序的理论框架。这就使《史纲》带有很浓的思辨意味。第三说说它的语言。这虽是一部学术著作,但文字却清新流畅,而且富有情感。既没有太多的学究气,也看不到有些年轻学者常犯的时髦症。除少数地方过于抒情而常有水份之外,总的文风是凝炼、清健的,比较好读。这也是值得称道的。
作者在这数年里已先后出版和完成了《风流浪子关汉卿》、《中国分类戏曲学》、《古典戏曲序跋汇释》、《世界悲剧文化史》、《中国当代戏曲文化史》等书稿和大批论文,《中国悲剧史纲》仅是其中之一。真是硕果累累,令人惊异。我们预祝作者有更恢弘、更坚实的著作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