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东县人民医院 江苏南通 226400)
【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B超结果,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作为A组,选择同期收治的非脑梗死患者70例,作为B组,观察两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结果:两组的IMT、颈动脉狭窄程度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软斑、混合斑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A组硬斑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关系密切,是预测急性脑梗死的一个重要指标,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预防脑梗死有重要意义,颈动脉B超是诊断颈动脉斑块性质、颈动脉狭窄程度的一种简便、无创的方法,可为脑梗死防治提供客观、简便的依据。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急性脑梗死;B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7-0123-02
颈动脉B超对于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提供依据[1]。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且部分症状(如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轻微,临床诊断时容易被忽略[2]。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具有危害性的动脉硬化疾病,患者会出现神经血管功能失调、脂肪代谢紊乱、血栓、供血障碍等情况,在冠状动脉、主动脉及脑动脉中较为常见[3]。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间关系密切,为了分析其相关性,给予针对性治疗,本文采用颈动脉B超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相关性,以为临床合理诊治急性脑梗死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作为A组,其中男46例,女24例,年龄42~86岁,平均67.3±11.6岁,患者均符合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选择同期收治的非脑梗死患者70例为B组,其中男49例,女21例,年龄范围为46~87岁,平均年龄67.5±10.1岁,排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房颤、风心病等疾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SIEMENS S2000及GE VIVID E9型号的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10MHz,对两组患者进行诊断分析,检测颈内动脉颅外段血管及双侧颈总动脉,沿血管走向扫查,观察血管的结构、形态及管腔等,旋转探头90°后,沿血管进行纵行检查颈动脉内膜厚度及血管内径等。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的颈动脉B超诊断结果,包括IMT,IMT<1.0mm为正常,1.0≤IMT<1.5mm为增厚,IMT≥1.5mm为斑块形成;(2)观察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狭窄率为正常血管管径与最窄处管径之差/正常的血管管径,狭窄程度分级:狭窄率10%~29%为轻度狭窄;30%~69%为中度狭窄;70%~99%为重度狭窄;100%为完全闭塞;(3)观察两组患者的斑块性质,包括硬斑(斑块钙化、纤维化,为强回声斑块)、软斑(斑块在管腔内突出,呈均匀等回声或低回声)、混合斑(斑块内回声不均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卡方检验对比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IMT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
两组的IMT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有研究发现,颈动脉斑块是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4],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在急性脑梗死出现临床症状前的一个病变,二者间关系密切,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本文结果表明,两组IMT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对比有统计学意义,有研究发现[5],脑梗死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管腔狭窄呈正相关,颈动脉狭窄程度越高,脑梗死发生率越高,与本文结果相符。本文中急性脑梗死患者中52.9%(37/70)的患者伴有颈动脉狭窄,其中颈动脉中重度狭窄者占12.9%(9/70),与B组患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颈动脉狭窄是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本文急性脑梗死组的IMT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本文IMT≥1.5mm时急性脑梗死组的占比明显高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本研究结果发现,A组软斑、混合斑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 A组硬斑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可能是由于软斑、混合斑的主要成分为巨噬细胞、脂质,其内部易坏死形成溃疡,在机体血流动力学影响下,软斑及混合斑及其表面血栓易脱落,导致颅内动脉栓塞。而硬斑由于已经钙化或纤维化,且表面光滑不易脱落,所以其发生急性脑梗死的几率较低。
综上所述,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关系密切,是预测急性脑梗死的一个重要指标,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预防脑梗死有重要意义,颈动脉B超是诊断颈动脉斑块性质、颈动脉狭窄程度的一种简便、无创的方法,可为脑梗死防治提供客观、简便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凤,朱余友,杨孙凤,等.血清五聚素3、超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以及微栓子信号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6,29(2):95-100.
[2]张作念,王志晔,顾伟,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关系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16,45(10):1375-1377.
[3]张亚楠,邢瑜,李辉,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临床相关分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6,24(2):108-112.
[4]金彪,王永杰,邹明,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3水平改变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6,22(4):293-296.
[5]杨媚,张梅,王莉.超声检查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5):137-138.
论文作者:吴海峰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9月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1
标签:颈动脉论文; 脑梗死论文; 患者论文; 狭窄论文; 粥样论文; 两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9月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