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人为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以人为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01(2004)03-0017-06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揭示的最高境界,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本质和核心,从根本意义上说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发展本质的最高坚持。
社会主义社会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新型社会,人既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又是根本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正是建立在以人为本这个基点之上的。马克思深刻指出: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这一重要思想,深刻指明了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一切剥削形态社会,都无不以对人的自主权利的剥夺和人的畸形发展作为前提和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寻求一条克服人被异化、解决人的畸形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寻求这条途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上下求索,耗尽了毕生心血。早在1845年至1846年,即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诞生之前,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构想,指出这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1847年6月,恩格斯在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写的纲领性文献《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明确指出: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把社会组织成这样: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而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2—1]。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过程中形成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在共产党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中得到了系统阐发。《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揭示:社会主义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和最高境界。社会主义社会在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不断创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本质和规律正常实现的条件,不断生产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性。能否做到这一点,是社会主义社会能否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的重要关键。
社会主义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通过自身的不断改革与完善,不断促进社会成员成为自由的人、自主的人、自觉的人。
——自由的人。
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理论中,常常将“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发展”相提并论。所谓人的自由发展,或人成为自由的人,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考 察有三层意义。一是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 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4—1]。自由的人,也就是驾驭了自然规律、获得了 支配自然的主动权的人。人是自然的产物,但是在价值上人却应当是优先的。人类通过 长期的社会劳动,认识自然,进而驾驭自然,成为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体。这是人 的全面发展的首要意义。人只有超脱自然界的束缚成为自由的人,并且不断提高驾驭自 然的自由度,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才能全面地发展自己和提高自己,在 更高层次的社会政治领域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更广阔的社会政治领域更大自由地 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是就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5]。毛泽东的这一科学论断,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进一步延伸。它揭示:人的自由发展,不仅在于对自然的超脱和驾驭,而且在于在社会生活中获得自由的权利和价值。人类创造了社会,却长期成为社会的奴仆;社会严重压抑着人的自由,抹杀着人的价值,甚至使人性扭曲、变形,使人变成非人——这是人类社会自从产生阶级和国家以后迄今为止难以完全摆脱的困境。人要全面地发展自己,就必须争得自由权。这就是要改造社 会,以民主制度代替专制制度,并且在广泛的社会领域确保人的基本权利的实现。一部 人类社会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人向社会争取自由权的斗争史。“人权”问题所以一 直成为现代社会民主进程中的热点话题而被广泛重视,其深层原因就是人要从社会关系 中获得广泛而真实的自由权。这是现代人类追求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是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的“人”,不是笼统的抽象的人,而是构成社会有机体的具体的“个人”。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是“个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意义上的“个人的全面发展”,包含相互关联的两个层次内容:首先,社会必须保证个人的自由,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人的个性自由或自由的个人,是构成现代民主社会的基本元素。其次,个性的自由发展必须以不危及整个社会为基本前提,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在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前提下的自由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经济利益关系对人与人之间政治利益关系的必然要求。
——自主的人。
超脱了自然界和社会的束缚,获得了对必然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的自由的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必然表现为自主的人。“自主的人”是“自由的人”在政治上的必然延伸,是政治社会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人不再是生产资料的奴隶,因而也就在广泛的社会领域消除了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依附状态,而“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因此,人能够自由地掌握自己的命运,自由地支配和控制他周围的生活条件,“完全自由地创造自己的历史”[4—2]。
实现自主的人必须具备两大要素:首先必须具备独立自主的人格。独立的人格是自主的前提,只有人格独立的人,才能实现政治上的自主。独立的人格意味着:作为一个精神个体,他必须是思想独立的,在维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则代表着和体现着包括所有公民在内的人的利益和意志,因而与个人的独立意志是一致的),对专门从事国家管理的政治代表做独立自主的选择,而不唯命是从,唯上是从,唯权是从;积极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的管理,在社会政治事务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作为一个行为个体,他必须是行动自主的,在不妨碍他人自由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道路,选择参与政治的途径和方式。因而自主的人,表现在个人,就是一个独特的个性;表现在社会,就是多元化人格组成的色彩斑斓的社会。现代社会主义民主,就是这样由无数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人组成的多元化人格的,然而又是有着统一目标和共同方向的社会形态。
其次必须具备独立自主的能力。自主的能力是独立人格的必然要求,是保持社会成员独立的主体价值的重要主观条件。假如一个人没有自我做主的能力,更无做社会和国家的主人的能力,而习惯于奴隶般地听从别人的指挥或依附于他人,那么这样的人就很难具有独立的政治人格,更难以成为自主的人。自主的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理智来理解、判断和参与他所遇到的一切政治现象和社会事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正是为社会成员这样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参与政治和改革社会的实践中,社会成员不断地培养了自己的独立意识,强化了自主能力,提高了自主信心,体验着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的价值。
——自觉的人。
在提升人的自由度、增强人的自主性的基础上,不断创造自觉的人,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境界。
自觉的人的主要标志是: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展和发挥自己的才能,“并且不会因此而危及这个社会”[3—2];每个人都追求幸福,但不妨碍他人的幸福,“个人的幸福和大家的幸福是不可分割的”[2—2]。总之,自觉意味着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权利与责任的统一。自由、自主和自觉,是内在一致的,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过程。只有自觉,才能在社会意义上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自主。
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自觉的人,首先表现在对法律的自觉遵从。法律是规范化的民主,一个自由的和自主的人,必然表现为对法律的自觉遵从,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自由地行使民主权利。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不仅是法律的对象,受法律带有强制性的约束,而且是法律的主人,法律集中体现着人民的意志,反映着人民的要求,遵从法律也就是维 护自己的民主权利和利益。人们也只有自觉地遵从法律,才能获得充分的民主和自由。 其次表现在有自律的道德。社会意义上的自由是一种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与道德规 范密切相联系。在社会主义社会,道德的规范和法律的规范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你要享 受人身自由,就不得侵犯他人的人身自由;你要享受言论自由的权利,就必须履行不诽 谤他人、维护他人自由权利的义务;你要享受集会、结社的自由权利,就必须履行维护 公共秩序和社会安全的义务。总之,一个自觉的人,其道德行为不是来自外在的强迫, 也不是因为害怕受惩罚而克制自己不去违犯,而完全是来自于自觉的意识。这种道德意 识和法律意识的一致性,是人得以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最后表现在以平等精神对待他 人。人要从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和自主,必然涉及与他人的关系。社会主义社会发展, 不仅要求社会成员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履行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的权利,而且要求 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发展自己的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必须尊重他人的个性和价值 。惟如此,所有公民的价值才能实现,社会才能保持良好的秩序。
自由的人、自主的人、自觉的人——构成社会主义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实现这三个层面的人的发展的统一,既是社会主义社会长远的价值目标,又是社会主义社会现实的发展过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丰富内涵
我们党提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以 人为本思想的深刻坚持和运用,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与本质的深邃揭示与把握。在现 代社会,人既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又是根本目的,同时是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人在 社会发展中贯穿全局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坚持以人为本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贯穿全局的 地位,决定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首先,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出发点。
把发展作为经济社会的主题和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首先有一个发展出发点的问题。出发点是否正确,直接决定着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内涵、发展的手段,发展的目的是否正确,最终决定着发展的代价与效果。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种“发展”现象:不顾本地实际和人民群众实际承受能力,盲目上项目,无限制投资,以至形成“数字经济”、“泡沫经济”,甚至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损害群众利益为代价发展那些很难造福于人民的项目。这样的行为,绝不是发展,而是对发展的亵渎甚至破坏。在这种所谓加快发展的背后,无不隐藏着某些决策者、领导者的狭隘出发点:或者是为了谋求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或者是为了追求个人的所谓政绩。这些现象深刻警示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 化进程中,端正发展的出发点至关重要。社会主义社会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人的社会,社 会主义发展是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最高利益的发展。党中央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 本质和核心,把实现和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发展的出发点,不仅体现了对现代经济 社会发展规律的谙熟驾驭,而且体现了对广大人民民主权利的高度尊重。科学发展观, 归根到底是从人民利益出发的发展观,是造福于人民的发展观。
以人为出发点谋求经济社会发展,包括丰富的内涵:1.制定任何经济指标,上任何经济项目,都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实际承受力作为重要前提。2.任何方面的发展,都应充分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以此作为领导者决策的重要依据。3.任何方面的发展,都应统筹兼顾人民群众各方面的利益,不仅要使人民群众得到眼前的实惠,而且要有利于长远发展;不仅要使人民群众获得经济利益,而且要注重创造良好的环境利益和政治利益。只有真正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从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发展才能有实际的内涵,才能有持久的后劲。
其次,一切发展都必须依托人的主体性。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生机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6]。依靠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创造性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我 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宝贵经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点就 是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基本点也是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
依托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包括丰富的内涵:1.尊重群众,注重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与创造精神,善于从人民群众的主体意志和实践指向中把握经济社会发 展的契机。2.依靠群众,注重把发展这个主题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充分调动人 民群众支持发展、参与发展的积极性。3.保护群众,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享有的各项权利 ,千方百计增加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使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实惠、尝到甜头,这是 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发展、支持发展的积极性的重要基础。物质利益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 一项基本原则,“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7]。只有切实地把 发展建立在人民群众利益实现的基础之上,才能持久地维系和发挥人民群众参与发展、 支持发展的积极性。
最后,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目的。
人既是创造社会发展的主体,又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全部目的。一切发展都必须依靠人民,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这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真谛,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发展先进生产力,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目的是不断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使全体人民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发展先进文化,建设高度精神文明,目的是不断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民主法制,建设高度政治文明,目的是不断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政治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不断解决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最终目的是要不断地代表好、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对人民的利益实现有利,是判断发展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放心不放心,是衡量发展是否有效益的根本尺度。以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是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环节。
以人为目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包括丰富的内涵:1.把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结合起来,既注重长远利益谋求发展,又注重眼前利益的维护与实现。2.把人民群众 的经济利益与政治权益结合起来,既注重物质文化利益的满足,又切实保障人权,使人 民群众从发展中感受到主人的权利。3.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与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既注重发展,又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群众利益无小事。能否把人 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能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际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是是否坚持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最终标志。
总之,以人为本,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全部理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我们应当从人民群众看得见、触得到的具体事情做起,把以人为本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贯穿到各项实际工作中去。
遵循以人为本提升人的素质
以人为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社会新生活的过程,同时是人自身得到不断改造和提升的过程。马克思说过:在改造世界的生产活动中,“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 的需要和新的语言”[8]。社会主义发展是以人的彻底解放为价值取向的发展。做了国 家和社会的主人的人民大众,为了谋得完全意义上的人的解放,“同时达到现代社会由 于本身经济发展而不可遏制地趋向着的更高形式,他们必须经过长期的斗争,必须经过 一系列将把环境和人都完全改变的历史过程”[9]。社会主义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既包 含着人对环境的改造,也包括人对自身的改造。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总 体素质与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要求还很不相适应,有的甚至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一个重大的现实任务,是在加快市场化改革和经 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注重提升人的素质,建构人文精神,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贯穿于改革 发展的全过程。
第一,注重市场经济过程中人的现代文明素质的提升,并放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位置。
现代市场竞争,实质上是科技文化的竞争。发展现代科技,加大文化投入,提高经济的文化内涵,是现代世界经济竞争的总趋势。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文化观念愈益碰撞的今天,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资源和基础动力。我国是后发展国家,我国国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无论从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要求来看,还是从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都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在总体上落后于经济发展的状况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因此在现实国情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尤其需要高度重视市场经济过程中的文化投入和文化生长,否则,急功近利、重利轻义,各种低层次的经济活动以及各类小生产意识的自发冲击,必然造成相当程度的文化失落,甚至有可能导致民族文化素质的衰退。显然,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和发展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加大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过程中的文化投入,关键在于加强教育,发展科技,包括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提高全民族现代文化素质。
第二,注重市场经济过程中人文价值的追求,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终极价值取向。
一般来说,商品经济、市场经济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此,它很容易导致金钱拜物教、淡化人对自我人格的完善和人生价值的追求,甚至有可能把人的尊严变成交换价值。对于人的本质来说,这是一种异化。异化是私有制社会的普遍现象,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就是要消灭人被物异化的现象,回归人的本质,提升人的素质,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即完全自由的人、自主的人和自觉的人。这就要求,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在人们从事的一切商品经济活动中,都必须自觉地关注人文社会价值,注重人文精神建构,用是否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全面进步作为根本价值尺度,来支配、规范经济活动。具体地说,各种利益实体和商品生产经营者从事各种经济活动,在遵循价值规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兼顾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人的权益,而绝不能为追逐最大利润而损害社会利益和人的价值。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以及文化、教育、科学等非生产社会系统,更不能把追求经济利益当成发展动力和价值目标,而应以追求人文社会价值作为最高目标,为提高国民素质、保障社会公平、稳定社会秩序、净化社会环境提供积极的公共服务,并且要把是否有利于人文精神和社会全面发展作为判断一切公共服务机构工作优劣、成绩大小的根本标准。
第三,注重改造小生产社会政治心理,提升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锻炼社会成员的民主能力。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之前的社会是小生产如汪洋大海、小生产心理积淀极为深厚的社会。小生产心理的久远影响,不仅直接渗透于经济、文化领域,而且极为顽固而复杂地影响到政治上层建筑,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不得不面对的一种特殊的人文环境。由小生产社会心理长久积淀而成的社会行为和政治行为,是经济市场化进程中最广泛也是最严重的人文政治障碍。我国现阶段的小生产意识残余,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小农经济意识,一种是小商品经济意识。不论是小农经济意识还是小商品经济意识,由它们赖以生长和依托的生产方式决定,他们既是愚昧文化的社会基础,又是专制政治的社会基础,由它们外化的政治行为,都构成对社会现代化的逆反甚至破坏。这两种既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趋势相对立,又与现代人文精神相悖离的小生产社会心理和政治心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便会滋生一些特有的社会问题。主要是两大问题,一是为各种打着科学招牌的封建愚昧文化肆意泛滥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二是为政治权力腐败行为提供了便利的社会条件。这两大严重社会问题警示我们,在广泛的社会层面改造小生产社会政治心理,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提升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锻炼社会成员的民主能力,是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建构人文精神的一项重大的现实任务。
第四,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营造人文社会环境和人文精神生长机制。
人是环境的产物。社会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以至决定着人的精神世界乃至整个发展状态。在社会转型时期,在某些人文社会环境产生失衡的情况下,尤其要注重营造有利于人文精神生长的人文社会环境。实践表明,人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改造着自身,能否把改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结合起来,是是否具有崇高精神境界和自觉人文精神的根本标志。市场经济所启动的经济社会转型,既是一场改造我们的社会环境的伟大变革,又是改造我们的精神世界的强大动力。借助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力量,深层面地改造我们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实现社会环境素质与人文精神素质同步增长,是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两个不可或缺的内容。社会环境包括诸多方面,制度、体制及其运作机制是其中的根本方面。在当代中国,营造有利于人文精神生长的社会环境,必须着重建立和完善人文精神生长机制。包括:文化生长机制,建立有利于发展科学教 育、提高社会文化内涵的各项建设机制;道德关怀机制,把所有社会成员置于制度化的 道德氛围之中;精神褒扬机制,从制度和体制的层面张扬正气,鞭挞腐朽;社会沟通机 制,通过社会有机体相互之间的有效沟通,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理顺社会成员情绪,增 强社会发展共识,形成社会发展合力;行为法治机制,把人文精神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 ,依靠法治的力量张扬道德,规范行为。营造人文精神生长机制的过程,既是人改造社 会环境的实践过程,又是人依托社会环境的力量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过程。
收稿日期:2004-05-20
标签: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改造论文; 政治素质论文; 个人价值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科学发展观论文; 政治论文; 人文精神论文; 法律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