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群体问题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群体论文,课堂教学中论文,我国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18X(2007)05—0009—04
学生在课堂中喜欢讲悄悄话,回答问题时喜欢从众,以及少数学生活跃、多数学生沉默等现象在当今中小学课堂中普遍存在。教师针对这些现象采取各种方式,联合各方力量对学生进行反复教育,却收效甚微。要认识和解决这些现象我们必须寻求新的思维路径,从群体的角度对这些课堂问题进行重新审视。
一、课堂教学中学生群体问题的具体表现
1.“众星拱月,群星失色”——学生群体角色的失范现象
现象描述:在课堂中,总有一小部分学生以自己优异的学习成绩、出色的课堂表现经常获得教师的肯定性评价,成为班级同学公认,甚至是年级、学校范围里每位老师耳熟能详的优秀生,以至于在师生中形成这样一种思维定势:只要提到“优秀”、“有能力”等关键词,就势必联想到这几个学生这类优秀学生的出现,一方面确实为班内其余的大部分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而另一方面,当他们的光芒过于闪耀的时候,更多的“星星”学生原本就略显微弱的光芒更是被无情地掩盖了。①
在现实课堂中,总有一小部分学生在众多学生之中表现突出,成为师生瞩目的焦点。而当这类“众星拱月,群星失色”的现象反复出现之后,多数课堂成员都会将此视为习惯性的现象予以接受,即使有部分目光敏锐的教师或不甘堕落的“星星学生”发现了此问题,也只能是徒添一声感叹,将无奈与埋怨深藏心底。当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为了所有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时,更多的教师从习惯性的平静中觉醒之后,却又陷入迷茫与困惑之中,正如有的教师所说:“如何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同时,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在有限的课堂互动机会中,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呢?”
2.课堂“吵客”——学生群体意识的缺乏现象
现象描述:课堂上常常发生这种现象,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说话,声音此起彼伏。有些班级人数比较多,这样一来,放眼望去甚至找不到哪个学生在说话,只听到嗡嗡的声音不绝于耳。说话的学生少一点、声音轻一点,还不至于影响老师上课,可一旦学生对这节课不感兴趣,声音就从四面八方传来,老师不得不停下来训话。老师停,学生的说话声也停,老师开始讲课,下面又冒出声音来,屡禁不止,严重影响老师上课。②
通常出现上述情况时,许多教师的第一反应便是将矛头指向学生,并进行归因:这些学生自控能力太差、过于自私、不考虑自己对其他同学所造成的影响等等。于是,教师们会利用班会、晨课等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在全班开展思想教育。富有经验的教师还会抓几个典型,重点教育,以示效尤。然而,无论你是苦口婆心,还是奖惩并用,教育效果往往不如教师期望的那样有效,隔三差五,课堂上随意讲话的现象又会出现。于是,教师们继续苦口婆心,继续重点教育,然而收效依旧甚微。
3.人云亦云——学生群体的从众现象
现象描述:阳光和煦的一天,我问学生:“小朋友,天气越来越暖和,我们已脱去厚厚的棉衣,窗外的柳条儿抽出了新芽,什么季节来到了?”话音刚落,台下一位学生大声回答:“冬天。”来不及细想,来不及否定,所有的学生几乎同时嚷起来“冬天”,整齐得似乎有人在指挥。一年级学生不熟悉四季,原属正常,但那么多孩子异口同声认定是这个季节,似乎有点……是不是我没有讲清楚?于是,我又说了一遍,并让孩子们仔细想一想。可爱的孩子们又一次齐声喊“冬天”,声音比刚才更响亮。当我告诉学生一年有哪几个季节,每一个季节有什么特征后,才有一位学生怯怯地举起小手,轻声说“春天”。③
许多教师在课堂上都会碰到这种现象:当教师提问时,只要有一位学生插嘴(没有举手,就在下面大声说),不管答案对错与否,其他学生就会齐声附和,经常弄得上课的教师哭笑不得。而在高年级,只要成绩优秀的学生一喊,其他学生同声附和的现象更是了得。虽然,任课教师也会反复告诉学生不能盲目地“附和”,要有自己的独立判断,要先想想其他同学的答案是否正确再作判断等一大串道理,可效果却不明显。当类似情景再次出现时,学生依然附和,依然异口同声并“乐此不疲”。
二、忽视与误诊:教师面对课堂中的学生群体问题时的表现
当上述发生在课堂中的学生群体问题普遍出现时,一小部分教师因长期的“耳濡目染”,将其看成是自然现象。对于诸如在课堂中少数优秀学生表现活跃、多数学生沉默的现象更是认为符合学生成绩和智力的正态分布规律,是一些不是问题的问题。于是“众星拱月,群星失色”等现象在这些教师眼中成为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的场景,并将之放入自己教育视野的“角落”,视而不见。
而更多的教师凭借着对学生的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执著信念,敏锐地意识到这类问题的存在,并对这类问题不断进行反思,采取各种方式,联合各方力量,对课堂中调皮捣蛋的“吵客”们,对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的学生以及那些默默无闻的“星星学生”们进行教育,既有对个别学生的循循善诱,也有对全班学生的语重心长。然而,当教师付出诸多努力之后,收效依旧甚微。
上述在课堂中常见的现象尽管在具体表现形式上有些小同,各具特性,然而从本质上看,他们都属于发生在课堂中的班级学生群体问题。班级学生群体是由小于整个班集体,而又大于个体的学生人群构成的。因此,当部分教师虽然看到了这些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却没有意识到这是学生群体问题时,其开出的诊方也必然是针对学生个人或者是整个班集体,唯独忽视了对“这一个”学生个体所置身的“这一个”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而这一诊断方向的偏颇往往导致实际教育效果有限,使得许多教师苦口婆心、倾尽心力的教育努力付诸东流。
三、从群体的角度透析课堂中的学生群体问题
当我们突破传统的“学生个体”和“班级集体”两个视角,而从学生群体这一独特视角来看待发生在课堂中的学生群体问题时,一条崭新的分析路径出现在我们面前。这一路径的开辟更有助于我们洞察这些课堂现象背后更为深层、本质的影响因素。
1.缺乏有机的组织联系导致学生群体角色的失范
从群体的角度来考察,课堂中“众星拱月,群星失色”的现象其实是由于课堂缺乏有机的组织联系而导致的学生群体角色失范的典型表现。我国课堂教学活动尽管是以班级这种大群体为单位来进行的,但事实上,我国现行的班级及其下属小组在多数场合仅是作为行政管理意义上的学习群体而存在,平时所谓的群体间的交流也多表现为学生个体与近坐于前后左右的个别同学之间的联系。正因为如此,有学者指出:“在我国的中小学课堂中普遍不存在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具有能动性影响的学习群体。”④ 而这种缺乏有机联系的学生群体组织的现象所引发的后果便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形式单一: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全班学生及大组学生的互动,几乎成为当前我国中小学课堂中师生间互动的主要形式。而这种单一的互动形式也就注定了课堂提供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的有限性,注定了学生在课堂上“出镜”机率的稀缺性。当大多数学生意识到这种课堂展现机会的珍贵,进而投入到对有限的课堂资源进行争夺的战斗中时,学生充任的课堂角色中各自为政、充满竞争的个体性特征更为突出,而全员参与、互相尊重、彼此合作这类群体特质严重流失。“战斗”结束时,最终能赢取胜利的往往只是极小一部分优秀学生,更多的“星星学生”却失去了“与日月同辉”的机会。当这种由于缺乏能动的学习组织而导致的资源争夺战不断重复进行时,在引发“星星学生”们因长期缺乏表现机会而出现自我评价过低和自卑退缩等一系列症状的同时,也使学生群体角色失范的状况愈演愈烈并使“众星拱月,群星失色”现象在我国中小学课堂中继续频繁发生。
2.课堂交往时间比重的失调导致学生群体意识的缺乏
突破以往将责任归咎于个别学生的思维导向,从群体的角度看,“课堂吵客”其实是由于课堂交往时间比重的失调而导致的学生群体意识缺乏的表现。我国中小学课堂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与师生交往的时间相比,学生之间的交往时间极少;其二,在本已极少的学生交往时间中,学生个体与全班学生的交往占据主位,而学生个体之间的交往较少,学生个体与小群体之间以及小群体与小群体之间的交往更是微乎其微。⑤ 与之相适应,我国中小学课堂中,学生的交往身份基本上也只有两种:一种是个人,另一种是作为静态背景下的班级成员,而并非联系甚为紧密的群体意义上的成员。于是,当教师要求那些在课堂上随意讲话的学生考虑群体的利益而不要在课堂上随意放肆时。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矛盾现象: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群体意识提出要求,希望学生能处理好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不要只想到自身的需要而不顾及在课堂上随意讲话给其他同学带来的麻烦;另一片面,教师却绝对把持着课堂交往的时间,并没有在课堂中给学生提供与其他学生个体或小群体进行交流的时间与机会。换言之,教师并没有在课堂中给学生提供和创造感受群体意识的机会。而这种矛盾现象所导致的结果便是:在课堂中,尤其在小学低年级,无论好生还是差生,无论自我意识强的学生还是自我意识弱的学生,对“群体意识”均缺乏敏锐意识。一些乖孩子在听到教师的反复要求后,在妥协中服从了教师的要求;而另一些所谓的调皮孩子依然我行我素,照“讲”不误。
3.课堂环境失谐导致学生群体的不良从众心理与行为
从众是指当个体处于群体中时,个体遵从群体的一种典型心理与行为。需要说明的是,从众并非都是消极的,有时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尤其是在低年级,在教师组织的简单教学活动中,学生的齐声附和有时也能起到渲染课堂气氛的作用。此外,在某种程度上从众也是个体在处于群体环境中时对自己的一种保护机制。尤其是当个体与群体的活动倾向不一致时,个体为了避免因自己的个性从群体背景中凸现出来而遭受挫折的后果,更会倾向于借助群体的共同面貌来保护自己。然而,当个体长期过分依赖这种群体的保护机制时,从众心理与行为消极的一面便显露出来,如,过于人云亦云而导致辨别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缺失,过于抹去自身的个性而流于平庸等。由于从众是人们在后天环境适应中习得的,是只有与群体情景相关时才会产生的心理与行为反应,因此,当师生共同营造的课堂环境缺乏应有的和谐度,如,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的缺失,教师过于严厉的教学态度,成绩优秀者组成的强势群体在课堂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等,都会使课堂环境呈现出一种失谐状态,进而导致学生群体不良从众心理与行为的出现。
四、从群体的角度探讨解决学生群体问题的有效策略
既然上述问题属于群体问题,在探讨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案时,我们就应对症下药,从群体的角度入手。拙文拟从以下三方面作如下尝试。
1.建立有效的学习群体组织,让“星星的光芒更闪亮”
我国中小学课堂中传统的以班级、小组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并没有给学生提供在同学之间相互启发的有机组织平台,“师—生”这一单一的交流平台使许多学生事实上都处于一种在课堂“静态大背景”下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而存在的状态。这种状态在使多数学生在课堂中丧失展现自我才智的机会的同时,也使学生群体角色中的“平等、合作、分享”等群体性特质丧失殆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状态,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学习群体组织机制,为学生间的有效交流构建多种平台,从而使学生能在不同的平台中拥有充分发挥自己才能、贡献自己智慧的一方天地。为达此目的,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班级的“秧田型”空间形态,并彻底瓦解现有的远远超过有效学习群体所需标准人数的行政大组格局,建立诸如“马蹄组合型”等新的课堂空间形态,以六名左右学生构成的有效学习小组作为班级组织的基本单位,并按照小组内部全员沟通、小组之间差异均等、不同学科小组成员避免重复等原则将全班学生重新组织,建立一个新型的有效的学习群体组织。在这种新的学习群体组织形态下,学生除了拥有传统的“师—生”交流平台外,还拥有在教师组织下的组内学生间的交流平台和“小组—小组”的组间交流平台等多种交流平台,这将大大拓展学生在课堂中表现自我和贡献个人智慧的空间。同时,学生在有效学习群体组织中的交往和群体对其的适当约束,将更有助于学生课堂角色中“合作、分享、理解、尊重”等群体特质的形成。这将彻底改变目前课堂中“众星拱月,群星失色”的现象,在给予“星星学生”们散发自己更多光芒的机会的同时,也使课堂因更多学生的参与,而在更为多元的智慧的碰撞中生成更多的精彩。
2.引进并改造国外先进的群体教育模式,加强学生的群体意识与群体活动能力培养
当有效的学习群体组织建立后,在组织运行初期,必须有一套相应的有效的群体教育模式予以支撑,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能力。此处所说的群体意识包括:倾听对方陈述、尊重对方观点的尊重意识;承认对方长处、学习对方优点的学习意识;帮助他人解难、合作完成任务的合作意识以及开诚布公、表现自我的表现意识。所谓的群体活动能力既包括个体能代表小群体在大群体中自如、有条理地发表意见的能力,也包括在其他小组的代表发表意见时耐心倾听、控制情绪的能力。值得指出的是,诸如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不要在课堂上随便插嘴讲话的能力,并非是通过教师强制命令式的要求所能获得的,只有当学生在参与一系列的群体活动后,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和领悟才能真正获取这些教师期待学生拥有的能力。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在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和能力方面的有效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美国的群体调查研究模式、训练小组模式以及角色扮演模式(不同于我国某些课堂出现的学生角色扮演),在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与群体活动能力方面都有显著效果,可以适当引进、学习。但同时我们又必须考虑到,这些源自国外的利群课堂教学模式有其自身的背景,并非一定符合我国课堂教学的实际。如,在一些西方国家的课堂中流行的纯粹以发展学生的人际关系为目的而设计的训练小组模式,与我国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观完全相悖,若盲目照搬引进,必然会导致国内课堂的强烈反对与排斥。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自己课堂的现实状况,对之加以适当改造。如,吸取训练小组模式中能改善和优化小组的人际关系的合理部分,并将之作为辅助模式与其他相关教学模式结合起来使用,将更能为我国的现实课堂所接受。因此,在引进外来利群教学模式的同时,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本土改造,使其能真正地为我所用,在加强学生的群体意识方面发挥实效。
3.利用群体的镜像效应,培养学生在群体中的独立思考能力
当我们强调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时,并非意味着排斥竞争,要求学生“随大流”,毫无判断力地服从群体的意见。事实上,当学生在有效的学习群体组织中进行学习、讨论时,他必须有在群体中独立思考和贡献自己独特智慧的能力;必须有在群体讨论情景中积极展示自己,敢于与他人碰撞、与他人交流和与他人竞争的能力;必须有在具体的课堂情景中代表自己的群体挺身而出的勇气与能力。而为促进学生这种在群体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教师必须在课堂中营造一个安全、平等的交流氛围,避免强势群体对课堂的垄断;同时要充分利用群体的镜像效应,注重对学生及其所属的学习小组所表现出的独立思考行为进行激励。由于每一个学生都处在群体之中,因此,当教师在群体中对“这一个”学生与“这一个”学习小组进行激励与肯定时,就会产生镜像效应,使其他小组学生在心理上同样获得“要继续追求独立思考而并不是人云亦云、缺乏主见”的刺激。当教师充分认识到群体的镜像效应这种群体的内在机制时,他为培养学生在群体中的独立思考能力所做的一切努力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释:
①②③ 上海市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第三教育署:《班级群体心理调试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98页、36页、49页。
④ 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15页。
⑤ 刘云杉等:《学生课堂言语交往的社会学研究》,《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