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这样的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喜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来大连枫叶国际学校学习已两年多了,使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里能够使我们产生浓厚兴趣和求知愿望的教学内容、方法和体系。十多名加拿大老师不仅讲授英语及文理各科知识,更重要的是给我们的学习注入了新鲜的、优质的“血液”,即带来了国际教育的全新概念,使我们逐渐对素质教育有了更清晰、完整的理解。
在课堂上,很多时候老师并不是主角,而是学生,这时老师会坐在同学中间,听学生绘生绘色地讲课,而且全部用英语。这在我来此前的九年学习生活里,是从未有过,想也没想过的。
前些天,化学老师Ms.H.Linda布置让我和Thompson张、Cabell桑、Caesar 高四位同学合作给我们班讲一堂加拿大11 年级(相当于中国高二)化学课本中的Electron Configuration(原子内电子排布)。虽然类似的Presentation(讲课)我们已锻炼过多次,但Ms.H一下子就给了我们安排了一周的课余准备时间,反而使得我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么这次这么慷慨:给7天的时间? 后来听说有些内容是国内大学化学系才学的。
我们就凑在一起商量了一下,并作了个简单的安排:头三天,各自读课文,要字斟句酌,对不懂的地方自己去图书馆或上因特网找答案或查找相关信息。第四天,请教王继芳老师和Ms.H把遗留问题全部搞懂。最后三天,我们又凑在一起讨论如何讲好这一课,也就是如何把涉及的新概念、新术语、新知识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述清楚,如何把复杂冗长的内容由厚变薄,将精华提取出来,如何把这一节与前后章节很好的衔接起来等等;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和对内容理解的程度,我们进行了合理分工,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认真设计。讨论了如何把我们遇到的难点一一给同学们讲透、如何分头去备课。讲课前一天的晚自习后,我们来了一次“实战演习”。听众是2位没有听过这一节内容的同年级学生。 他们听完之后,为我们提了许多宝贵的意见,这为我们在第二天讲课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声铃响,上课了。首先是Thompson上台,他英语表达流畅而且幽默,马上就把大家学习的兴趣激发了起来。他简要介绍了这堂课的内容后便轮到了我上台。我接着他的话茬,先做了个quick review(快速复习),然后在黑板上画了个我自己设计的板图。这个图是我在备课时琢磨出来的,因为借助它可以更直观地表现出原子、尤其是电子排布各部分名称之间的从属关系,而且对后面Cabell讲实例非常方便。我指着板图, 由外到里, 从大往小一步一步展开讲解。 随后, 又讲解了TheAufbau Principle(能量最低原理)。有位细心的同学发现,在轨道从里向外排的过程中,4s轨道排在3d的前面,于是问为什么?我说:“其实答案我已经告诉你们了。从原子核往外走,能量是怎么变化来着?”他犹豫片刻,兴奋地说:“我知道了!根据能级交错,4s轨道比3d轨道能量低,因此排在了前面。”
随后Caesar 上台, 他接着讲了后两个原理。 即The
PauliExclusion Principle(保里不相容原理)和Hund's Rule(洪特规律)。当有同学问为什么在等价轨道中排列电子时,放置电子只能一次放一个,而且尽量放在一个sublevel的不同轨道里?他打了个非常形象的比方,说:“有五个人在沙漠中很渴,但他们总共只有一壶水,为了公平地分给每个人,他们采取一人先只喝一小口,往下轮。喝完一轮后,如有剩余,再从头开始往下轮。我们往轨道中排电子时,也应遵循这个规律。那么下面请Cabell带领大家画出铁原子的电子排列图!”
选铁作为画图对象,也是有原因的。第一,它的电子个数比较多,可填至3d轨道,可突出先排4s轨道,再排3d轨道。第二,铁原子有26个电子,正好在排完4s轨道后,还剩6个电子,从而使3d 轨道的排列如电子排列图所示,能进一步加深大家的印象。讲完此例后,他又给大家留了一些练习题,趁热打铁。随后,我们又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一些问题。
最后,归纳总结的艰巨任务由Thompson来完成,他边说边写,把本课的重要概念、规律和注意事项写在黑板上,供大家复习用。
按过去的惯例,Ms.H在下课之前总要向讲课人提出几个很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但今天她坐在下面为什么一个问题也没提呢?正当我们纳闷之际,Ms.H走上讲台笑着说道:“You guys did a great job.I am about to lose my job!”(你们讲得太棒了, 看来我大概要下岗了!)大家都笑了,我们四人也都笑了,笑得是那样轻松、畅快。下课后,英语老师Ms.Bell闻讯也赶来向我们的这次成功表示祝贺。
多么难忘的一堂化学课!但我想,我写这篇文章的感受可能会和绝大多数写《难忘的化学课》的同学的感受都不一样。我曾看过一篇外国教育专家的报告,其中提到了,如果一堂课完全由老师来讲,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那么学生最多能掌握所教知识的40%。如果老师讲课能用一些辅助教具,如幻灯片、录像带等,那么学生最多能接受60%。但如果让学生来讲,那么他们就有可能掌握95%甚至更多。对此我感受颇深。
总之,我和我的同学们从不习惯到非常喜欢这种教学方式。讨厌过去应试教育下的那种“满堂灌”和“题海战术”,学生为了挤过上大学的独木桥,玩命地死记硬背,结果怎样呢?结果只是制造了无数被“标准答案”格式化的头脑,有“内存”而无创新,有知识而没有思想,更不会合作共事的人。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挑战,我和我的同学们有信心在这条创新之路上阔步前进,充满信心的走进21世纪!
标签: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