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现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当代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59(1999)01-0044-47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在对西方资本主义旧世界的批判之中,发现了新世界。它向人们昭示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摆脱异化、走向自身彻底解放的新目标。由于这一新目标是按照社会发展的普遍本质和内在规律来设定的,因此,20世纪上半叶,随着无产阶级改变世界、实现人类彻底解放这一革命实践运动的蓬勃兴起,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作为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的价值目标,已经不再是徘徊于欧洲社会之中的“幽灵”,而变为了活生生的社会现实。这一演进,使得马克思主义在其现实性上获得了自身的实现形式。历史地看,自十月革命到中国革命,乃至于其他一些国家的革命运动,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获得了成功,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在“革命”这一实践活动上的成功。 然而,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马克思没有专门论述,只是从“实践批判”的基本原则出发,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必须“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8页。)同时,他亦强调在某一国家社会主义胜利后,实现社会主义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措施“完全取决于人们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着的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第145页。)列宁也曾经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都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和那种形式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注:《列宁全集》第28卷,第163页。)由此可见,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他们都认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从不存在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必须服从于具体的实践。但是,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由于现实社会主义制度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证的社会主义制度之间客观存在着的差距,使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在现实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活动之中,遇到了较大的反复和挫折。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页。)这一命题的提出,既体现了无产阶级遵循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为寻求自身的解放而必然走向社会主义,又体现了社会主义是建立在中国大地之上的,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现实的实践运动中,开辟了自身实现与发展的新局面。这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论证。
一、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运动中,获得了自身实现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虽从不同的角度表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但是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只能与具体的历史实践相统一,所以他们都没有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更全面的概括。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把握,邓小平率先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邓小平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因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他说:“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1页。)而要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遵循社会主义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努力创造出实现社会主义所需的客观前提。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如果老是贫穷,它就站不住。”(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76页。)“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64页。)“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正是基于上述认识,邓小平在1992年初视察我国南方的谈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了科学的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精辟概括,是对我国14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运动中,获得了自身实现的理论基础。
第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完整地给社会主义本质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由于共产主义实现的必要前提是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以,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由于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目标是解放全人类,最终解放无产阶级自己,所以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使社会成员从“物役”的条件下解放出来。其中,解放生产力,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提;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从逻辑上看,解放生产力,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为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从发展生产力到消灭剥削,消除物役,实现共同富裕这一逻辑的推演上来界定社会主义,既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标准原则,又使马克思主义立足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之上获得了新的理论内容。
第二,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定义中,抓住了它的精髓和要领。这个概括纠正了抛开生产力单纯以生产关系作为衡量是否是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邓小平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第一位,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衡量一切做法优劣取舍的主要尺度,是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实践运动中的创造和发展。
第三,它为我们彻底摆脱“左”的思想束缚和排除右的错误思想干扰奠定了理论基础。一方面,使我们从姓“资”姓“社”的抽象争论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又使我们懂得了必须以生产力这个内容去界定生产关系这个形式,使社会主义本质有明确具体的内涵,即它既把社会主义看作是一种全面发展的社会,又突出强调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它既指明了社会主义社会质的规定性,又强调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得以充分实现的基本前提。这就彻底摒弃了社会主义发展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而站在彻底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真正脚踏实地的共产主义实践运动。
二、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现阶段的改革实践中,获得了自身实现与发展的现实途径
马克思主义以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向我们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本质和内在规律,指出了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以往的观点一般都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解放生产力的任务就基本完成。毛泽东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曾指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37页。)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反复证明,由于生产力的相对落后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现状,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中还有不完全适应生产力发展甚至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仍然还存在着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社会生产方式矛盾运动过程,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实践,把改革作为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他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页。)因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页。)显然,“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思想,使马克思主义在改革这一崭新的实践活动中,获得了实现自身的现实途径。
第一,遵循马克思主义所高扬的彻底唯物主义立场,承认我国现行政治经济体制中仍然存在着束缚生产力发展(不完全相适应)这个事实,从而突破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脱离实际的理想化和超阶段认识。它要求变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以推进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充分实现,从而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人们把阶级斗争当成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当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实践途径这一理论的影响。
第二,“改革”同“革命”一样,都是解放生产力的实践活动。只不过它们所采取的解放生产力的方式有着根本的不同。“即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消除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也可以叫做革命性的变革。”(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4页。)但是改革总的原则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中国的改革“不会放弃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4页。)这就在阐明改革和革命的性质都是解放生产力的同时,对两者解放生产力所采取的根本不同方式从理论实践上加以明确界定,从而使人们在把握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一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新内容时,明确由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改革实践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自身实现的现实途径。
第三,“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是在“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的思想基础上的丰富和深化,它表明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需要继续解放生产力,而解放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是改革这一特殊的实践活动方式。
三、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现阶段的实践活动中,获得了自身实现与发展的具体运行方式
马克思主义向我们昭示了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获得自身解放的必经阶段,同时亦向我们揭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体现,必须以一定生产方式的运动发展状况为前提。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水平。而生产关系能否适应现实的生产力,最终则取决于生产关系的具体运行方式——经济体制。对于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曾针对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无政府状态,提出了在大工业生产和生产资料的全国性集中之后,不再存在商品生产和交换,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将由无政府状态改变为按照预定计划进行。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马恩并没有直接论述。但后人根据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形成了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传统观念,这一传统观念长期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使人们囿于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而不敢越雷池半步。
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标准原则,邓小平以他非凡的政治和理论勇气突破了传统观念,他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他又指出:“市场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能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5页。)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一系列论述,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制度范畴的传统思想束缚,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主义现阶段的实践活动中,获得了自身实现与发展的具体运行方式。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计划与市场都是社会资源配置手段。因为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条件下,实现市场经济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向前发展,显示出社会主义这一价值目标的优越性。这是中国的无产阶级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遵循马克思主义所弘扬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充分实现,必须以高度发展的物质生产力为其基本前提,从而使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始终贯穿着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生产力这一双向目标的有机统一,并在市场经济这一经济体制的运行之中,获得自身实现的具体运行方式。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其重大贡献在于第一次明确地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它要求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推动改革和建设的关键环节来抓,从而使我们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持久地调动起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使广大劳动者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动中,充分开发出自己的潜能和积极性,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向科技革命进军,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目标体系。
从总体上看,作为解决社会主义建设这个主题的邓小平理论,并不在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某几个观点,而在于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现实实践活动中,获得了自身的实现与发展。而20年中国改革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则是这一实践体现的逐一见证。我们坚信,伴随着中国社会开拓性实践活动的展开,根植于中国大地上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将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当代中国的建设实践中,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开创出自身实现与发展的新局面。
标签:邓小平文选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时政论文; 革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