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校素质教育机制实验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实验研究论文,机制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623(2000)02-0031-04
一、课题提出
21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经济社会的发展,都需要学校培养更多的适应变革和创造未来的高素质人才。目前,学校教育远不适应客观需要,必须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从内在机制上看,高素质的学生是借助于高素质教师和优化的教育模式充分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从实践中看,构建适合少儿素质形成发展的学校教育机制,才能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新人。为此,提出“构建学校素质教育机制”课题进行实验,探寻面向21世纪学校素质教育新模式。
二、理论假设
构建学校素质教育机制是一项综合改革,须有多学科理论指导。其基本假设是:
首先,建立学校素质教育机制理论体系。由“教育目的论”,如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邓小平、江泽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的战略思想和教育方针;“方法论”即唯物辩证法与系统方法;“教育科学理论”主要是教育学、心理学、创造性心理学、学习学、脑科学等三部分组成学校素质教育机制目标、途径、方法一体化系统理论体系,保证实验的方向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其次,构建学校素质教育机制运作模式。理论指导实践,但不能直接指导具体的教育实践,只有将它经过具体化转化环节,即构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介”——教育模式,才能直接指导具体教育实践。根据系统方法,综合运用上述理论构建了学校素质教育机制运作模式如(图1)。
图1 学校素质教育机制模式图
这个模式,关键是重新确定教育因素,合理组合,改变结构,优化功能。我们把“应试教育”加强片面教育影响→受教育者被动、直接接受、单向决定的结构改变为以学习主体自我建构或活动为中介的结构,即施加素质教育影响→引导学习主体自我建构素质→受教育者获得整体素质发展。在这种结构中主体的心智结构成为外在教育影响与内化素质之间的转换器。就是说一切外部教育影响为主体所掌握都要经过主体已有的心智结构的筛选和转换。这种结构充分体现了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主体不再是被动、消极接受外部教育影响的客体,而是真正作为主体而存在,通过自身的建构活动将客体纳入自身的心智结构而获得素质发展。在此基础上,又将原教育者→教育影响→受教育者教育结构改变为建设高素质教育者队伍→施加整体优化素质教育影响→引导学习主体自我建构素质→受教育者获得整体素质发展的素质教育机制结构。
“机制”中各因素的相互关系是:横向(阶段性),高素质教育者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施加整体优化素质教育影响是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媒体,引导学习主体自我建构素质活动是将媒体转化为主体素质的中介,受教育者整体素质发展是教育者预期变化的结果。这些因素协同一致、相互作用,又要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自然产生了一致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横向联系;纵向(顺序性),上述各因素又有发展变化过程,它们内部必然形成顺序性与阶段性辩证统一的纵向序列;构成了纵横交织、网络化学校整体优化素质教育机制。按照这种“机制”运作,可望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与实践能力。
“机制”中每个因素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机制。为便于操作,又制定了各子系统机制不同层级的实施方案,形成学校及其子系统较为完整的一套运作机制,使实验日臻科学化、规范化、可操作化。
实验至关重要的是宏观上操纵学校素质教育母系统机制,微观上操作各子系统机制。
三、实验目标、对象、方法和步骤
(一)实验目标
1.建立学校素质教育机制,开发育人整体素质功能。
2.建设一支高素质教育者队伍,培养教改骨干。
3.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五自能力”,实现“六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学会发展个性与创造性。
4.探索素质教育经验和规律。
(二)实验对象
本校一个年级四个班共278人, 对照组是另一所条件基本相同的学校,一个班53人。1993年秋入学新生随机抽样确定学生。
(三)实验方法
实验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对实验班学生采取改革措施,对照组学生按原校安排进行教育。本实验主要采用系统方法并综合运用教育科研方法。
(四)实验步骤
准备(1993.1~1993.8),实施(1993.9~1999.7), 总结(1999.3~1999.7)。
四、改革实验主要内容
(一)建设高素质教育者队伍系统
1.三项要求:(1)铸造实验教师“师魂”。 大力提倡发扬“五种精神”:振兴民族,敬业奉献,改革创新,勤学深研,团结协作。 (2)实现两个“转型”。由“应试型”转向“育人型”,“经验型”转向“科研型”教育者。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其次,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再次,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育实践。(3 )建立教师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这是实现上述两项要求,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内驱力源泉,也是规范教师素质教育行为的保证。
2.基本做法:(1)抓紧抓好师德建设。(2)提高教师文化、业务、理论、能力水平:a.组织文化、业务进修和基本功训练;b.开展教育科学理论学习;c.进行课题研究;d.撰写、交流素质教育随笔。(3 )根据“教师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坚持定期评价。
(二)整体优化学校素质教育媒体系统
1.建立培养目标体系。一个体系:建立全面正确、具体明确、形成序列的培养目标体系。三级目标:一级目标是总目标,为21世纪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定向奠基。二级目标为学生六种素质目标: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学会发展个性特长和竞争、合作、创新精神。三级目标为各年级学生各种素质具体到达目标。这个体系,使师生努力方向明确,目标具体,便于掌握落实。
2.全面安排课程计划、优化课程结构。全面安排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落实素质教育内容。根据实验需要,在学科不增加时间的原则下,增设学校课程。
着重研究优化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结构,把两种课程及其统一活动(班队、社会实践、读书、制作、信息、固定节日和劳动等活动)与自选活动(科技、艺术、文化、军体)连结为一个有机整体。加强各学科教学,使学生初步内化各种素质;强化统一活动,使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种活动中进一步受到教育锻炼、提高智力、培养能力,巩固、发展素质,并为个体活动创造条件;进而大力开展自选活动,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创造才能,形成自信、自强、自我意识,又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主动学好各门学科。它们既发挥各自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又相互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展个性特长。
坚持活动课程结构程序:开展形式多样的统一活动→自选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举办展示才华的节日活动(读书、艺术、科技节、快乐的月末活动)。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奋发进取自信心,更加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各种活动又丰富学生知识、经验,发展智慧才能。形成发展学生各种素质的良性循环机制。
3.开发教育功能,拓展施教途径。构建以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的衔接过渡教育,以德育为导向的各“育”综合教育,以学科为重点的整体优化教学,三位一体网络化多途径施教结构。三者都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客观规律进行工作,既发挥各自独特的育人作用,又彼此制约,相互促进,最大限度发挥教育的结构功能作用,提高育人整体素质效益。
其一,搞好衔接过渡教育。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稳定性、可变性和个别差异性客观规律,进行“幼、小”→“低、中”→“中、高”衔接过渡教育。根据不同年龄儿童身心发展特征及可能发展水平,以生理为基础,心理为核心,重点是体质、动机、意志与思维,提出发展要求,采取相应措施,使教育走在发展前面,开发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其二,开展综合教育。遵循人的各种素质因素相互渗透、转化、促进规律,根据各“育”各科《大纲》精神,将分散、孤立的各“育”进行综合处理,耦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有机教育整体结构,即制定集中反映国家对小学生整体素质基本要求的《规范化综合教育实施纲要》,形成以德育为导向,心育为核心,智、美、劳技教育为主干,体育为基础,个性为特征,各育相互促进的综合教育,并建立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方法、教育评价一体化教育体系,进行教育,效果很好。
其三,整体优化教学。按照学校教学系统特征,建设学校整体优化教学体系。
(1)学校整体优化教学任务与原则。 各科教学完成三项任务:教养(知识、智力和能力)、教育(思想、体卫、审美、劳动渗透教育)和发展(兴趣、情感、意志);遵循七项原则:人的各种素质因素相互渗透、转化、促进原则,学习与发展循序原则,意向和认知心理相互作用、协同发展原则,教学与儿童身心发展彼此制约、相互促进原则,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统一原则,教育者主导性与受教育者主体性辩证统一原则和改革创新原则。
(2)学科整体优化教学系统。 学科教学包括课内和课外密切联系的两部分,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整体功能。课内整体优化教学,即确定学科学期、学年全面、具体、明确的教学任务、目标;开设微型课;优化教学结构、形式、手段、方法,实施单元教学;制订科际联系计划;开展重点科研课题研究。课外开展综合活动,主要是读书、制作、兴趣等活动。
(3)单元整体优化教学。a.单元整体优化教学基本结构。 把相对独立的单元教学作为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基本单位。重新确定它的构成因素,即导学课、新授课、学科活动课和单元总结课;按照外在教育影响有序转化为学生内在素质的规则,合理组合各因素:导学课定向导学,学生明确单元学习内容、目标、重点,焕发需要——新授课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按照“素质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教学内容基本内化为自身素质——学科活动课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学生独立自主开展实践活动,应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探究、解决新问题,提高认知能力和意向心理水平,通过外化,促进内化,深化素质发展——单元总结课,学生各自动脑动手分析、综合、归纳、总结单元学习内容,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形成巩固的素质。全程贯穿一条主线,即学生自主学习,由量变到质变,逐步内化素质。优化单元教学结构,达到低耗高效整体效益最优化。 b.单元整体优化教学采取整、分、合、优四字程序进行教学。 对单元教学进行整体规划,确定单元教学目标、重点训练项目和难点;安排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是选定导学方法、调整教材结构、设定活动课主题与方式,确定总结课提前孕伏的内容;设计以学定教的单元教学程序。在整体优化教学思想指导下,分步落实,逐项实施,进而综合进行单元总结,达到单元教学效益最优化。
需要提出的是,各学科把教学“三项”任务作为经线,单元教学内容作为纬线,经纬两线交结处组成训练点(单元整体优化教学),构成各学科经纬交织科学高效教学训练体系。
4.实施科学教育评价。(1)建立评价系统,由综合教育、 单元教学、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师综合素质四部分组成。根据评价方案,定期评价。(2)遵照三项原则进行评价,自评与他评相结合,重在自评; 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重在形成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重在定性评价。(3)坚持评价,促进发展,教育评价贯彻教育过程始终, 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激励、改进功能。
5.加强管理调控。学校素质教育机制能否正常运行,关键在于对系统的有效控制。一要组建科学管理控制机构,二要实施计划全程管理调控,三要建章立制:(1)学习、研究制度;(2)课题管理制度; (3)素质教育、教学常规制度;(4)评价制度;(5)激励制度。
(三)引导学习主体自我建构素质系统
该系统与教师施加学校素质教育影响密切相关,但在特定意义上是相对独立的系统。
这里的“引导”是指对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性质和作用的定位。教师按照培养目标、运用媒体、方法引导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性,指导他们运用自我发展能力去定向、操作、评价、调节,发展素质。“自我建构”是指学生强化自我意识、自觉主动展开自我建构素质实践活动,通过自身心智结构的筛选与转换把外在教育影响内化为自身素质。
1.主体自我建构素质模式。包含了自定向、自操作、自评价、自调节、自激励,简称“五自模式”(参见广州市《沙面小学协同教育文集》)。学生经过“五自模式”的学习,逐步建立自我建构素质的内在结构和运行机制。从而通过“五自”达到“六个学会”。我们又将这个总模式分解为教学和教育两个具体化子模式。
2.两种具体操作模式。(1)自主学习“五步程序导学法”。 不同性质的教学模式,其活动程序也不同。我们构建的“模式”,教学活动程序定性为“价值引导、自主建构”,立序为“五步程序”,定向为“发展素质”,概括为“五步程序导学法”。引导与建构双边活动相互对应关系,如(图2):
图2 引导与建构双边活动关系图
这种教学构成纵横交织结构:
纵向,教学程序结构——五个教学环节:明确学习目标、引起学习动机→掌握学法、独立学习→交流议论、反馈调节→练习、运用→评价、总结。简称为定向、探究、交流、运用、总结。
横向,教学环节结构——每个环节采用激情、启智、导学最佳配合方略,如(图3):
环节 激情 启智 导学
程序 动力系统-情绪高涨 执行系统-认知活跃 导学方法-艺术灵活
1 激起学习需要(导语)吸引注意(导语)
2 焕发探究兴趣(提出 重视观察、想象、思维、
每个环节选择、
问题、激情导语)
记忆(教给学法中渗透) 运用相应方法、
3 激发合作、竞争乐趣(
发展思维品质(要求中体现) 手段、组织形
激情导语肯定、赞许)式最佳配合方略
4 激励攀登、创新志趣开发创造思维(要求中体现) ,人人参与、
(导语、激励)
各扬所长,互
5 体验成功喜悦(评价激励) 学会归纳、系统化尊互爱、和谐合作,
(要求中体现)
主动学习、生动活泼.
图3 教学环节结构图这种教学变“灌输式”为“自主建构型”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科学设计(学与教的目的、内容、程序、方法、手段、形式)和精心组织教学(启、引、点、激,教、扶、放、帮恰当运用)的主导作用;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主体爱学、会学、乐学、创造性自主学习、自我“内化”素质的作用。它不仅把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和外部影响、内化素质辩证统一在一起,而且具体化了导与学的过程,为实施素质教学开创了一条新路。这种教学模式是一个范例,各科教师可根据不同年龄、学科和教材特点,作多种变式。
(2)自我教育程序法。执行系统:教师指导明确目标、 制定计划→积极自育、开展“三互”(互学、互帮、互赛)→进行“三评”(自评、互评、教师参评)、交流议论→扬长克短、比学赶帮→评价总结、学习榜样。
动力系统:引起实现理想自我的动机——焕发积极上进、合作竞争的兴趣——激发正反馈的乐趣和负反馈的自勉毅力——激励奋发向上的志趣——体验成功的欢乐、坚定自强不息的信心。这种教育法可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作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培养了一批整体素质优良的小学毕业生
1.思想品德素质:
上表说明,实验班全体学生的思想品德,特别是认识和辨别是非与自我教育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班。另据实验班《学生规范化行为习惯评定册》13项指标6年累计评定结果:优91.97%、良8.03%,说明他们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优良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曾获市优秀中队奖2次、 小队奖5次;有34人次获校、区、市、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学生奖。
2.文化智能素质:
上表说明,实验班学生基础知识、阅读和写作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班。特别是知识面较广、视野开阔,能恰当、灵活运用知识;分析、综合、概括和创新想象力尤为突出。
上表说明,实验班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特别是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显著优于对照班。实验班2 名学生提前一年毕业考入呼市二中超常班。
3.身体素质:
呼市教科所身心研究室测查学生身体素质,依据全国和内蒙古自治区学生体质与健康标准,实验班男女生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跑、跳六项指标(表略)均优于对照班,高于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和全国同龄儿童均值水平。
4.审美素质:
上表说明,实验班学生乐理知识掌握较扎实,能灵活运用;旋律创编,无论调性调式或旋律走向上,基本都很合理、流畅、自然,最后一个音都能落在主音上,甚至达到柔美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班。实验班学生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扎实,表现能力较强,绘画方法多样,色彩协调,构图较合理,想象丰富,思维活跃,有创造性,显著优于对照班。
5.劳动素质:
上表说明,实验班学生劳动观念、知识、技能显著优于对照班,突出表现是对劳动认识正确,技能较熟练,有一定的创新性。
6.兴趣特长:
上表说明,实验班比对照班学生兴趣特长多,表现水平也高, 70.59%的学生获得各级各类竞赛奖(乐器、书画、写作、读书), 其中全国16人,省、市20人,差异非常显著。
7.心理素质:
《80.8》神经类型量表法是苏州大学张卿华教授等创造的一种神经类型测试方法。该量表法可反映被测群体大脑机能发育水平和多种心理素质。
上表说明,反映灵活性、分辨准确性、观察敏锐性和综合大脑机能以及意志品质等心理素质实验班均显著优于对照班。
(二)教育者素质明显提高
改革实验转变了教育者教育思想观念,提高了理论和业务水平,形成了敬业奉献、改革创新、团结合作的领导班子和教改骨干队伍。参加实验的20人,获各级各类先进奖34人次,占170%, 其中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师2人次,自治区劳模、优秀校长、教师5人次;25篇论文获各级优秀论文奖,其中,中央教科所优秀论文一、二等奖2篇, 分别发表在《中国教育报》、《如何实施素质教育》10种书报刊物上。
(三)提高了办学水平
在实验中,将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教改经验及时向全校推广,促进学校向素质教育转化,效果也很明显。学校被评为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助残先进单位、香港回归系列活动先进集体,自治区义务教育示范学校、实验学校等18项先进单位。国家教委领导、全国中小学整改委、专家、学者和21个省市及自治区5个盟市代表1000多人, 参观了学校的教改实验,一致给予好评。
(四)理论研究取得了新成果
1.理论系统。(1 )进一步探明了少儿素质形成发展和素质教育规律及相关的教育、教学规律。少儿在与客体相互作用和主体内在的主客体交互作用中,不断自我建构、改建自身的心智结构,逐步形成、发展素质。构成素质教育的诸因素及其内在联系是,高素质教育者按照时代、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整体优化素质教育影响,变注入为启发、引导、促进学习主体充分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自我建构、自我完善素质,使受教育者整体素质得到预期发展。价值引导、自主构建是素质教育和教学的基本规律。(2)建立了“教育目的论”、“方法论”和“教育科学”多学科理论合理组合的学校素质教育机制系统理论体系。
2.模式系统。构筑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介”——学校素质教育机制运行模式系统。
3.构建了学校素质教育机制体系。建立了素质教育机制理论系统——素质教育机制模式系统——实践操作方法系统——发挥最佳功能、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学校素质教育机制体系。实践证明,它反映了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客观规律,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运作模式和实践操作方法。
综上所述,实验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各种素质均达到甚至超过国家对小学教育规定的质量标准,教育者素质和办学水平均有明显提高,并取得了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实现了实验预期目标。因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实验结果与实验假设相吻合,说明实验假设是正确、可行、有效的。也就是说,建立科学的学校素质教育机制,可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
实践证明,实验假设是正确的,还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要真正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不可能从单因单果简单联系中去寻找,必须从深入分析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及其转化过程才能逐步认识。即要通过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从而把握规律。正如钱在森说的“所谓规律就是条件、机制、功能、结果间联系的必然”。一切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教育也是如此,我们的实验是按照素质教育规律建立的学校教育机制,必然发挥素质教育功能,产生素质教育结果,这是合理的。
本实验与全国同类实验比较,优于同类实验的关键是技术的创新,重新确定教育要素,改变结构,优化功能,创建符合少儿素质形成发展规律的学校素质教育机制,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收稿日期 1999-08-30
标签:素质教育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培养理论论文; 教师评价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系统学习论文; 提高自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