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馨[1]2010年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交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的竞争核心是科技竞争,而科技竞争的载体就是人才。为了培养出更多具有较高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的人才,我国将教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高中生群体进行的旨在提高其政治素养和道德觉悟的教育活动。高中思想政治课是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知识传承性、意识形态性和道德教化性要求探索出一套包括课堂交往在内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有效的课堂交往因在内容本质上具有浓厚的人本性,在实践操作中具有明显的科学性,成为提升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加强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交往的研究,从理论层面来说,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有助于从具体学科、具体层次方面发展课堂交往理论;从实践层面来说,有助于从实证的角度为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乃至全方位的新的教学改革提供实践意义上的可行性参考。“课堂交往”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实现师生彼此之间的精神交往与共同提升,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采取各种互动和信息交往方式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作为基本理论指导下的一种特殊的课堂交往,“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交往”是指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实现师生彼此之间的精神交往与共同提升,而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采取各种互动和信息交往方式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它以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的有效性作为最直接和最根本的目标。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科建设的系统化、和谐社会的建构、个人能力的提升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确朝着积极的方向迈进,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与预期目标仍有一定差距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中,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交往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之一。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课堂交往存在着交往的范围有限,课堂中“生生交往”比重不足;课堂交往的形式较为单一,缺乏科学而灵活的载体;课堂交往流于表面,缺乏有效深入的探讨与交流;教师缺乏对学生参与交往的引导,忽视学生的差别性;学生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没有成为交往的真正主体等问题。简言之,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载体等各要素的组合在课堂交往中并没有呈现出最佳状态。分析得知,之所以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交往实效性不高,一方面是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应试教育的误导、急功近利观念等社会背景中的非良性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交往主体自身消极交往的结果。在新课改背景之下探讨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交往的有效开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具体而言,从“更新课程与教学观念,推动课堂交往有效开展”;“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提高师生课堂交往能力”;“创新课堂交往方法,提升教学效果”;“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开展有效课堂交往实践”等方面贯彻课改新理念,营造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开发科学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式能力交往”。如此才能激发出学生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出具有丰富知识和较强综合能力的社会人才,教师也会在教学中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从而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张宝歌, 孙平[2]2007年在《论课堂交往中师生合作的有效性》文中研究表明课堂交往中的师生关系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核心因素,课堂交往中的师生关系主要有两种表现,其一是课堂交往中的师生冲突,其二是课堂交往中的师生合作,而在课堂交往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合作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良好的课堂互动的有效保证。
陈慧慧[3]2018年在《课堂交往冲突探析》文中提出文章以课堂交往冲突这一现象为基础,分析其传统定义之后提出了课堂交往冲突的新概念,并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对冲突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在明确课堂交往冲突概念及其成因的基础上对管理课堂交往冲突提出建议。
何健[4]2011年在《论课堂教学交往的有效性》文中认为课堂教学交往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当前课堂教学交往中还存在很多形式化、表面化、单一化、片面化弊端,存在着"四多"和"四少"现象。只有改变课堂教学交往单一化和控制化的弊端,建构开放性、导向性和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交往形式,才能提高课堂教学交往的有效性。
陈妍[5]2016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交往研究》文中指出交往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性活动,贯穿于人类的发展历程之中。课堂交往是存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交往形式,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交往活动,具有目的性、主体间性、多媒性和互补性。这一交往活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尤为重要,是缘于课堂交往是有效感染学生的教学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内化”理论知识都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当前“思政课”课堂交往问题多多,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交往理论基础上研究“思政课”课堂交往,符合本学科教学实践的需要,探索提高课堂交往质量的方法有益于解决现实问题。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课堂交往概述。课堂交往的内涵、特点、构成要素和形式是研究“思政课”课堂交往的基础,“思政课”课堂交往除具备上述特点外,还具有意识形态性、复杂性、情感性。第二部分:课堂交往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宏观上对课堂交往具有指导意义;哈贝马斯的语言交往对于研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交流沟通有启发价值;雅斯贝尔斯的交往教育理论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对于解决课堂交往实际问题具有重大意义。第三部分:“思政课”课堂交往存在的问题。课堂交往主体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主体单向倾斜、参与主体片面化和主体缺乏教育中介理念;教育中介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交往内容脱离生活、交往方式单一和缺失情感中介;教育环境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超大班型和“秧田式”座位摆放以及精神环境缺失。第四部分:“思政课”课堂交往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共分析四点原因: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教育主体交往的欠缺;课堂交往内容远离生活;班级授课制产生的问题。第五部分:完善“思政课”课堂交往的对策。通过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双主体交往意识;合理运用教育中介;有效开发教育环境完善课堂交往。
杨素萍[6]2000年在《论课堂交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近二十年来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虽然探索出了不少课堂教学模式,但其基本着眼点实际上都只在于使学生对课程知识与技能学得更多、更快、更好,而学生的社会化发展问题则极少成为课堂教学改革试验的主题或重要内容。如此,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就长期存在着一个重要缺陷,即忽视反思与纠正课堂教学中的社会学偏差、忽视挖掘与发挥课堂教学中的社会学潜力。而这几个“忽视”又反过来导致学生对课程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不可能普遍达于更多、更快、更好,也难以顺畅地形成与发展相应的个体心理品质。这种状况显然已不能适应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培养“新人”的要求。因而,尝试建构课堂教学的各种社会学模式已是势在必需。本文选择课堂教学社会学的一个分支——课堂交往作为研究方向,力求在此方面作些努力。 所谓交往,即是指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通过信息交流而达到相互影响的活动过程。由此可以把课堂交往界定为:发生在课堂教学情景中教师与学生指向教学内容、为完成教学任务进行的信息交流、教学往来的人际互动的活动过程。研究课堂交往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课堂交往在学生的社会化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社会观念的主要渠道,是构成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方面,是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手段。课堂交往还可以促进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从教学的角度来看,研究课堂交往可以为教学理论的进—步发展提供—个独特的视角,还有利于建构新型的教学模式。 根据人们对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对教师作用的认识发展,课堂交往的历史形态可以大致分为四个类型:①无序型交往,主要表现为师生间的交往没有任何规律可循,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可以任意责罚、打骂学生,而学生只能无条件地尊重、服从;②有序型交往,受科学理性的影响,认为儿童是一个有待成熟的生物体,教师严格依循由理性思维所导致的原则与方法行动,学生在教师的规范化行为的作用下作出相应的反应,这种交往过程呈现规范化、程序化、步骤化的性质;③伦理型交往,即把儿童看成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的存在,师生间的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充满了人性、人的尊严与人的主观能动性;④审美型交往,在这一形态,师生都摒弃了外在的束缚,而把交往变成了自己的一种自由创造、本质的实现,达吝了一种审美化的境界。 关于我国目前中小学课堂交往的现状,本文分别从时间、空间、口头语言主密缸三个维度对其进行了分析,认为无论从时间抑或空间的角度来看,我国中小学生在课堂交往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主体性得不到发挥,社会性发展受到吼筛小 且在有限的课堂口头语言交流中,教师交往的对象也只限于极少数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同教师直接进行口头语言交流的机会。此外教师在同这部分学生进行交流时采用的语言形式也不同。而与课堂交往有关的理论研究大多只是一般性地论述良好的师生交往对课堂教学的作用以及要形成良好的师生交往所应注意的问题或师生交往的一般心理品质等等。 提高课堂交往的质量离不开一定的策略。本文认为,课堂交往是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广因素的有力互动,只有充分挖掘这四者的潜力,才能形成民主、和谐的交往关系。为此:第一,从捌&方面而言,应树立新的教学交往理念,构建以情感关系为主导的课堂师生交往模式。而构建以清感关系为主导的课堂师生交往模式首先是教师要热爱学生,其次是要学会宽容,最后还要注 币生间真实的内在体验交流。第二,从学生角度而言,应突出学主主体地位,构建以拿生交往为主体的师生交往模式。第三,从教学内容角度而言,应组织设计好交往媒介的传输,为有效的课堂交往创造条件。第四,从环境角度而言,应注重课堂环境的创设,变革传统的课堂管理,促进课堂交往的有效开展。
张希希[7]2001年在《论有效的课堂交往》文中提出随着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深入和视野的扩大,人们日益关注教学交往的研究,尤其是有效课堂交往,已成为当前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最具前沿性的理论问题之一。透过有效课堂交往,推动教学认识的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弘扬人的主体性、唤起人的主体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的客观需求,是新世纪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是时代的要求。有效课堂交往研究对我国教学现实的变革和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有鉴于此,本研究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积极吸收近年来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综合运用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以及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有效课堂交往的若干理论与现实问题做较为系统、深入的探究。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探讨并界定了有效课堂交往的概念;提出有效课堂交往,从本质上讲,是师生、生生之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其结果是交往主体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变化;指出有效课堂交往有互为主体性、能动性、多媒性、多元性和反馈性等特点;回答了有效课堂交往的作用问题;在探讨传统课堂交往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论证了变革传统课堂交往的必要性与现实性。 第二部分: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维视角,综合透视有效课堂交往。在梳理了卡尔·亚斯贝斯的生存交往理论和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化理论之基础上,着重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理论,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理论对有效课堂交往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相对于有效课堂交往的显性社会功能而言,有效课堂交往的潜在社会功能本身具有非计划性、内隐性、深远性和两极性等独特的社会功能属性;学生个体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绝非天然,有效课堂交往在其转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效课堂交往有助于作为集体的班级社会体系的形成;在实际调查与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学生对有效课堂交往对象的整体选择存在较为明显的年级和性别差异;有效课堂交往是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在规范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的区域的同时,能够对学生认知结构发展产生目标导向作用,能够对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的动力机制产生促进和制约作用;主体性教学理论在其哲学基础中引入有效课堂交往理论之后,虽然仍然存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主从地位差别及其相互转化,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前后一贯的、无逻辑矛盾的肯定和坚持:自在环境因素、自为环境因素和课堂交往信息因素是影响有效课堂交往的外部因素,心理因素是影响有效课堂交往的内部因素。 第三部分:在对几种常见课堂交往模式分析的基础上,从理论基础、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运行机制及运行阶段等方面,对有效课堂交往模式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理论建构。此外,还提出课堂交往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其间存在着许多影响课堂交往的变量与因素,因此,它不会也不可能完全固定为某一种课堂交往模式。而且课堂教学中的任何一种课堂交往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优点与缺陷,能够适应一切课堂教学情境的课堂交往模式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种课堂交往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适应范围与目标,它跟课堂教学的复杂性特点形成对应。一句话,不同的课堂教学目标需要由不同的课堂交往模式来达成。 第四部分:本部分从课堂交往需要的满足策略、课堂交往的引导策略、课堂交往环境的优化策略和课堂交往行为的合作策略四个方面对有效课堂交往的策略问题进行了粗疏的探究。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课堂交往需要的满足远比纯粹的知识、技能的习得来得重要得多;科学合理地进行课堂交往引导是增强课堂交往有效性的一条实用操作对策;学生能否满足其智力和课堂交往需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和学生是否能共同创建健康的课堂交往环境;师生课堂人际合作能促进教师与学生群体和个体之间的有效课堂交往,生生课堂人际合作在生生课堂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应通过科学合理的课堂交往引导满足学生的课堂交往需要,通过创建健康的课堂交往环境,通过师生、生生课堂人际合作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问、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往,使学生在有效课堂交往中得到全面发展。
刘永莹[8]2008年在《课堂交往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文中认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是人类交往的媒介和基础。而课堂交往更加离不开语言的交流,它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对话”。课堂交往的语言存在区别于其它语言形式的特点和功能。社会语言学是透过社会文化现象分析研究言语行为,本研究采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来探讨课堂交往,发现现实课堂交往的语言特点,并提出有助于优化课堂交往的策略。课堂交往这一课题,国内外学者从哲学、教育学、社会学等不同视角进行了研究,对课堂语言技术和艺术性都给予了论证。在此基础之上,本研究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初中课堂进行观察,采集语料并转写。在对所收集语料的分析基础之上,对课堂交往语言进行会话分析,包括对课堂会话结构、会话策略和会话程度的研究和成因剖析。通过研究发现:第一,当前课堂交往仍然以教师为主导,教师的话语量占绝对优势,“独白”式、“灌输”式教学依然占主导地位,讲授法、讲解法仍然是当今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而且,教师掌握了课堂交往的主动,师生未能平等地参与到课堂交往中,师生关系仍然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第二,教师在课堂交往中灵活运用词汇和语码转换来创设课堂氛围,引起学生兴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三,教师对学生的既定态度造成对学生的不公平对待,不利于师生课堂交往。第四,大部分教师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情感与价值观上的发展。鉴于在本研究中发现的问题,研究者提出了促进课堂交往,改进课堂教学的建议:在课堂中通过让渡学生话语,放弃既定态度,获得双向感悟的方式使师生获得知识与智慧,体验与成长。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对课堂教学实践起到积极的、有效的指导作用。
于世华[9]2009年在《论课堂交往的层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问题的提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围绕教学内容交流对话的过程,在课堂中师生借助教材的语言文字等符号系统,通过言说与倾听,逐渐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精神和意义的分享,而不只是以获得间接经验为目标。师生渐进敞开心灵世
杨素萍[10]2003年在《论课堂交往及其变革》文中指出课堂交往是发生在课堂教学情景中教师与学生指向教学内容、为完成教学任务进行的信息交流、教学往来的人际互动的活动过程。课堂交往的变革大致经历了无序、有序、伦理、审美四个阶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交往研究[D]. 李秀馨. 山东师范大学. 2010
[2]. 论课堂交往中师生合作的有效性[J]. 张宝歌, 孙平. 当代教育科学. 2007
[3]. 课堂交往冲突探析[J]. 陈慧慧. 西部素质教育. 2018
[4]. 论课堂教学交往的有效性[J]. 何健. 当代教育科学. 2011
[5].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交往研究[D]. 陈妍. 辽宁师范大学. 2016
[6]. 论课堂交往[D]. 杨素萍. 广西师范大学. 2000
[7]. 论有效的课堂交往[D]. 张希希. 西南师范大学. 2001
[8]. 课堂交往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 刘永莹. 重庆师范大学. 2008
[9]. 论课堂交往的层次[J]. 于世华. 中国教师. 2009
[10]. 论课堂交往及其变革[J]. 杨素萍.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