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实验小学,325000)
摘要:现代智力七巧板拼图活动,是一种创造思维训练的教育活动。它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说“现代智力七巧板”是打开创造之门的金钥匙。笔者通过自主探究、参考书籍等方法学习七巧板拼组,并进行课程开发和实践研究。本文笔者从背景分析、课程简介、教学实践及成效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现代智力七巧板;课程简介;教学实践;成效
一、背景分析
2015年深化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我们学校开发实施了名为“巴学园”的拓展性课程(选课走班),总共开出了100多门课程。我们开发的《玩转七巧板》就是其中的一门。2016年,《玩转七巧》在申报温州市“1+x+y”基地的y基地中获批。于此同时,我们对我校三年级孩子进行了兴趣调查。大部分三年级孩子对智力七巧板具有很大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我们学校三年级孩子有315人,知道智力七巧板的有298人,非常喜欢智力七巧板的有231人,约占总人数的73.3%。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我们开发实施了《玩转七巧》。
二、课程简介
现代智力七巧板被称为是益智器具,也是在本课程中孩子学习的主要学具。小小七块板,用处真不小!孩子们能用它拼出许多不同的图形呢!比如,人物、动物、体育运动、日常用品、文字符号等。孩子们不仅要用一副七巧板来学习拼组,还要用多副来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呢!
1.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拼搭智力七巧板图形,使学生掌握拼摆智力七巧板的基本方法和规律。
【技能目标】通过七巧板拼图活动,使学生手、眼、脑等感觉器官协调运动,培养学生协调能力、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七巧科技教育教学,整合其他学科资源,启迪他们的创造智慧,提高他们欣赏美、创造美、感受美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课程内容
据课程特点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本课程内容遵循易到难的学习顺序。本课程安排了10节课,具体内容如下:
3.课程评价
结合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七巧板课程的趣味性,本课程开展的是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我具体采用“课堂评价”和“期末评价”相结合。
“课堂评价”实施“以不同颜色的板块代表不同的评价内容”的评价活动。半圆和圆形代表“认真听讲”,中心板代表“完成基本任务”,大板代表“有创新”,梯形代表“积极上进”,三角形代表 “团结合作”。通过努力,集满七块板就可以换取一颗“能量星”。
考核中优秀给予3分,良好给予2分,一般给予1分。 总分得到7分的给予A,5分给予B,3分给予C。
综合考核将综合课堂评价和期末评价,给予学生最终考核成绩。结合学校考核制度,推出40%的学校VIP学员,40%班级优秀学员,20%班级良好学员。(VIP学员在下一轮的选课中可以优先选课。)
三、教学实践及成效
(一)教学实践
1.随时可拼组,随地可创作,展示七巧板的变化无穷。
在第一单元基本拼法的学习基础上,这个课程的课堂教学进入造型训练阶段,这个单元开始都是以生活中的熟悉的动物、植物、人物为题材的,孩子们通过课前观察了解这些人事物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凡是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事物、各种姿态,比如舞蹈、母子牵手等,甚至举手投足,都是可以用七巧板来拼组创作的,这也正好突出了七巧板的变化无穷。
2.取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体现课堂教学的价值。
以《设计警示标志》为例,学生在人物、动物、植物的基本造型训练的基础上,笔者借助生活中常见的警示标志,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让孩子发挥想象进行创作,并收取孩子的作品,应用到班级及学校的建设中。这样不仅提高学生观察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而且还能让孩子在自主创作中享受快乐,明白创作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案例(一)欣赏:
一、激趣导入
1.出示“注意触电”警示标志。
孩子们,见过这个标志吗?它是用来干什么的?
2.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警示标志?
3.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图片展示:
4.揭题: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设计警示标志。
(设计意图:孩子在生活中见过甚至了解一些常用的警示牌,这些经验给予孩子创作的灵感。这个环节意在唤起孩子的认知,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二、实践体验
1.教师提出活动要求:请用七巧板设计一两个自己喜欢的警示标志,这些标志可以是生活中用到的,也可以是和学校有关的,比一比谁设计得精美,谁设计得有创意。
2.孩子们自由创作。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要求,引导孩子去思考学校或生活中哪里需要警示牌,让孩子明白,七巧板不单单是书本上的知识,它可以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孩子设计的作品有些就是和学校的安全问题有关的,可以推荐给学校,设计制作,纳入使用。这不仅学有所用,也成为学校的一种特色,从而更好地激发了孩子的创作乐趣。)
三、展示欣赏
1.鼓励孩子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伴欣赏。
2.猜一猜同伴设计的是什么,适当适度给予评价。
(设计意图:孩子们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伴,让同伴猜一猜自己设计的是什么,这个环节很轻松愉快。他们在同伴的认可中获得自信,在中肯的建议中得到改进。在作品欣赏的过程中,孩子们会产生下一次创作的灵感。)
四、总结延伸
总结:孩子们凭着自己的智慧创造了这么多有意思的警示标志,真是让人刮目相看。老师相信只要你有一双爱创作的手,生活中任何事物都可以用七巧板来表现。
(设计意图:让孩子明白,七巧板的技法灵活、图形千变万化,能创造无限可能,激励孩子大胆想象,激发他们对七巧板的热情。)
3.知趣共生,意犹未尽,展示七巧板创作的独特魅力。
这个课程的开发意图不仅是让孩子学习七巧板的拼组技巧,在经历创作等过程中获得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巴学园中快乐成长。所以,兴趣的培养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目标。
以《诗情画意》为例,笔者让学生通过读一读、查找资料、互相讨论等方式理解《松下问童子》这首古诗的意境,然后师生一起合作完成一幅作品,从中学生获得了诗配画的创作技巧,提高了一定的综合运用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在动手动脑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案例(二)欣赏:
观察对比,揭示主题
1.看七巧多幅组合图猜古诗
2.欣赏多幅诗配画作品
思考: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1.揭题:诗情画意。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出示诗配画作品,给孩子直观的感受,揭示了本课的学习主题。通过七巧板和语文学科的衔接活动,提升教学的启迪性、趣味性。)
二、举例示范,探求方法
1.视频欣赏古诗《松下问童子》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意境。
3.根据这首古诗的意思,你想拼出什么图形?
剩下的板怎么办?可以当做小草小花等。
根据需要,适当地增加辅助线或背景色。
4.整合、润色
把各种事物整合在一起,表现古诗的其他场景,初步完成故事情境的基本创作。把整合后的作品配上背景、颜色、文字说明等,一幅完整的作品就完成了。
5.小结:想要根据古诗创作出一副画,一般分为几步?
读懂古诗的意思;
确定要拼的事物,拼一拼;
整合、润色。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让孩子清楚了诗配画的创作步骤和技巧,为下个环节中孩子的创作提供了准备。在这节课中孩子用多副七巧板进行组合的时候可能会遇到“板有剩余”的问题,那么这个环节中很自然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三、小组合作,创新体验
教师提供参考:《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1.出示活动要求:
小组成员选好古诗;组内成员一起读懂古诗;做好分工(组长、书写、摆、画、上色);活动时间45分钟,有需要可以请老师帮忙。
2.教师巡查,收集作品,进行评比
(设计意图:孩子在创作中大胆创新、发挥想象,拓展了孩子的思维。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孩子的合作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四、课堂总结,延伸拓展
教师:孩子们都设计出了作品,值得鼓励。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可以用七巧板来表现呢。你看,这是人们为可口可乐设计的广告。你们如果有兴趣可以大胆尝试下,也可以和老师来分享。
(设计意图:七巧板的设计灵感来源生活,又可以为生活服务。七巧板课程不仅停留在课堂中,我们希望它能被孩子们带到生活中去。我们也相信孩子的世界中有无限的可能,所以要引导他们去大胆尝试。)
(二)教学成效
1.竞赛活动硕果累累
通过10课时的学习及考核,孩子们都能基本掌握七巧板单副和多副的拼组技巧和能力,能用七巧板拼出很多不同的造型,还在动手动脑中获得了快乐。部分孩子经过基地课程学习,然后参加区、市的七巧板比赛,拿到了比较理想的成绩。比如,徐闻宇获得瓯海区七巧板多幅组合比赛一等奖;叶潇然获温州市七巧板分解与组合现场比赛中段二等奖;陈梓锦获瓯海区七巧板分解与组合现场比赛中段一等奖;刘苏列获瓯海区七巧板分解与组合现场比赛低段三等奖;五人团体赛获温州市一等奖等。
2.七巧科技深入人心
玩玩玩,玩出聪明智慧;转转转,转出万千风景。大部分孩子对七巧板越来越有兴趣,还能主动创新,主动将生活中见到的现象用七巧板拼出来。孩子们体验到七巧板拼组可以如此丰富多彩,进而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和七巧科技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学校形成了鲜明的教育特色。巧思维,巧设计,巧合作,巧育人,小东西见大道理,七巧板玩转奇思妙想。七巧板融入了校园文化,进入了老师和孩子们的校园生活。
每一年,我们都将课程中的作品进行整理,向全校的孩子进行展示。这些作品受到了老师和孩子们的喜爱,这个课程也受到大家的认可。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推进七巧科技校本课程的发展,将七巧玩转于课堂上,玩转于生活中。
四.结语
经过三年的不断改进,这10节课在教学方法上都有所进步了,但是也还是有一些困难:学生兴趣很高,但是团队人员不足,目前只在二、三年级开设;教师用具稀缺,购买昂贵,一幅磁力贴要260左右,自己制作的难度有点大,费时费力。但是笔者看到孩子的积极,会努力把它做得更好。
论文作者:金蕾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
标签:孩子论文; 孩子们论文; 课程论文; 古诗论文; 意图论文; 评价论文; 组合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