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吕梁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033000
摘 要:本文阐述了高中化学教学中有效设问。有效设问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主要从当前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并结合教学,提出了有效设问的涵义、功能、策略和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有效设问 问题情境 敢于质疑
当前新课程课堂设问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2.教师设计的问题过难,学生“启而不发”,课堂气氛沉闷,不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3.学生提出的问题常常出乎老师的意料:有的是在课堂上不能解决的,有的甚至不着边际,偏离主题。好的设问,即有效设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学会思考的方向和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可见,在课堂教学中要诱发学生的思维,卓有成效地发展学生的智能,“设问”要“有效”。
一、有效设问的涵义
问题触发思维活动去寻求解答,而一旦找到完成任务的手段或方法并付诸实施,问题即得到解决。问题解决就是由新的或不熟悉的情境引起的,将已有的知识根据当前问题的要求进行重新转换或组合,形成一个新的解决方案的过程。有效设问的目的是通过调动学生动脑筋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着眼点在“思”。
二、有效设问的功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学会学习和思考。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
4.体现教育的民主性。
三、有效设问的策略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影响问题解决的两大因素是:问题情境和学生个体的心理因素。问题情境因素主要是情境刺激呈现的方式;学生个体因素主要指个体有关的知识背景、智力水平、认知特点和兴趣等。我认为应针对这两大因素,进行有效设问。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情境是指当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中学生是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有助于学生独立探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而不是要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
2.利用化学史创设问题情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化学史的教育,不仅可以学到作为认知活动结果的知识结论,而且可以学到反映在认识活动过程中的研究方法,从而学到运用知识和发展知识的方法。
3.设计“阶梯式”题组,创设问题情境。
针对难点把相关知识点统一集中,设计成环环相扣、层层深化的“阶梯式”问题组。这种设计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通过有效问题组的设置,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但有助于引导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深化,使知识和能力不断升华。
4.提供“两难情境”,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之间发生激烈冲突,从而激化意识中的矛盾,激发探究兴趣,明确探究目标,确定思维方式,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5.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与化学密切相关,源于生活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趣生疑,由疑点燃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思考,进而使学生兴趣盎然地产生问题,并探求答案。
四、传授问的技巧,让学生善于问
1.因果法。
对平时所看到的实验或生活现象,要运用所学知识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2.比较法。
对于容易混淆的化学概念、规律、反应式等加以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便发现问题。
3.逆向法。
从相反的方向提出疑问,以培养逆向思维的能力。
4.联想法。
对于密切联系的知识点,将它们环环相扣连在一起思考,以便发现问题、揭示规律。
五、有效设问应注意的问题
1.问题要有认知价值。
2.问题的设计应有层次性。
3.把握好问题的深度。
4.问题要有情感和动力价值。
总而言之,问题是教与学的心脏,是学习思维的动力和方向。教师要把握好尺度,运用有效设问激活化学课堂教学,使有效设问成为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沟通师生认知的桥梁,构建学生主体参与的、交互的、和谐的、高效的、创新的学习方式,最终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袁来德 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5。
[2][美]亨利.莱斯特 化学的历史背景[J].上海:商务印书馆,2014,2。
论文作者:王玉凤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8月总第1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7
标签:设问论文; 学生论文; 情境论文; 知识论文; 认知论文; 思维论文; 化学论文; 《教育学》2017年8月总第1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