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挑战未来的教育。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学校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基于这一目标,作为中学教育这一育人的基础工程,首要的任务是提高初中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只有具备良好学习习惯的人,才有发展的潜力、发展的前景。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对一个人的良好习惯有过绝妙的比喻――“良好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入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人才成长,终生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树立学好学科知识的信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来产生自己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技能,并能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成绩。
我校作为农村中学,大部分学生来自边远山区农村家庭。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自主学习的意识普遍较差,加上进入初中后学习科目多、知识面广、难度大,而相当部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其表现为:①学习无计划,对自己要求不严、不求上进;学习缺乏激情、懒散,拖拉和应付现象比较严重。②意志品质稍差,过分依赖教师和家长,独立自主性不强,学习精神容易涣散,注意力不能持久,一心多用;又由于他们缺乏自制力,抗干扰能力不强,容易受外界诱惑的影响,学习兴趣便转移到课外,如电子游戏、上网聊天等,致使学习的兴趣降低,学习动力不足。③学习效率低,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合理的学习时间,很少或者根本没有预习复习的习惯,学习思维质量不高,没有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停留在机械记忆的低水平状态,缺乏创新意识和精神,上课时被动接受老师提供的现成答案。以上这些现象,不仅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容易形成不良个性品质,导致学习困难、能力不高,变成学困生。而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而是需要持之以恒,期间会有反复,对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也不见得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旦学困生真正改变了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学困生的学习会取得新的进步。因此及时关注学困生学习的情况,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每一个教师必须面对、迫切解决的问题。
二、策略探究
“习惯若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终身受益,而且裨益于社会;反之,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要改变它,则十分困难,也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由此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在人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习惯:指学生的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
初中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范围很广,主要包括自信学习的习惯、喜爱读书的习惯、刻苦钻研的习惯、合作探究的习惯、科学思维的习惯、正确书写的习惯、专心听课的习惯、认真作业的习惯、正确解题的习惯、实验操作的习惯、独立学习的习惯、善于总结的习惯、观察思考的习惯、切磋琢磨的习惯、练后反思的习惯、自觉守时的习惯……。
1、策略养成
(1)认知策略。即让学生明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目的和意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我们学习质量的诸多重要条件之一,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而在思想上纠正学生对良好的学习习惯无关紧要的错误认识。
(2)科学量化管理策略。即科学地认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结构,把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分化、细化、量化,从而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
(3)教育网络化策略。即家庭、社会和学校加强联系沟通,加强教育督促,促使学生校内外言行一致,增强教育效果,从而使各种教育同步一致,构筑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
(4)学科定位策略。要求学科教师必须在学科教学中,确立对学生习惯养成的教育策略,并贯穿在课堂内外。也就是说,学科教学必须把学生习惯的养成和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培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5)渐进性策略。对于所有期待的习惯难于一举实现的,就采取不断时接近法,让学生体会学习的成功,激发学习的兴趣。如学生的写字习惯一下子很难达到彻底的改变,那只能先从字迹端正、清楚开始,逐步地要求其美观、成体。
(6)常督促、勤反馈策略。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是常抓不懈,学校要精心规划、具体部署、分步训练、逐条评查。对于学生的各方面习惯的表现应经常督促、评查,及时地批评或表扬。离开评查、监督,那么再好的计划都难以落实,而评查监督的结果将反馈给学生、家长和老师、督促的人员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把评查结果及时告知当事人,公布上墙,这是促使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可行之举。
(7)分级推进策略。对于不同年级的学困生在习惯要求上可提出不同的目标,七年级可着重考虑如何矫治以前的不良习惯,培养适应新学科的良好习惯,如自信学习、喜爱读书、合作讨论等习惯;八年级可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习惯,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科学思维等习惯;九年级可继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习惯,如:观察思考、练后反思、系统复习等习惯。
2、养成途径
结合学校实际、学科特点和学困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从以下几方面途径着手,对初中学困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的良好学习习惯的训练。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交流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途径。我们根据初中学困生的生理、心理和思维发展的特点及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规律。结合各学科教学特点,从小事抓起,打好基础;从模仿抓起,榜样示范;从严抓起,循循善诱;从激励抓起,注重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常规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认真审题习惯,会听、看、想、说的习惯,检验改错习惯,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
(2)善于思考问题习惯的培养,如科学思维习惯,提出问题的习惯。
(3)合作性学习习惯的培养。通过课堂合作讨论,交流解决问题思路,课外合作收集生活中和身边的学科信息,研讨处理信息方法,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合作意识与交往能力,团队精神。
(4)自信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学生独立钻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经常使用“我认为”、“我的想法是”、“再让我来试一试”、“我还有更好的方法”等提出意见的方式,从而唤起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不怕挫折的精神。
3、量化考核
初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不良习惯的矫治是复杂的、系统的、又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这里就需要把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内容细化和实化。我们把学生的良好习惯分为良好的上课习惯、作业习惯、预习习惯、复习习惯、考试习惯及课外阅读习惯等,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别订出不同的习惯培养目标。在把学生的良好的习惯构成细化、分化、目标化后,再对每个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的量化考核,每个班级都有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为主要内容的学生操行等级记分条例和学生操行等级记分方法,每周进行统计反馈、公布上墙,对学生的不良习惯表现进行扣分,对学生的良好习惯表现进行加分奖励,这样使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经常化、制度化,不因班主任或任课老师注意力的转移而转变。在学生良好习惯养成进行细化、量化考核的基础上,我们学校对班级的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工作进行百分考核,把它作为班级创建先进班集体或“文明班”评比的主要内容。
4、家校共育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良好教育网络,共同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学困生由于意志品质稍差,他们自制力不足,抗干扰能力不强,易受外界诱惑的影响,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的兴趣降低。当学科学习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时,他们的兴趣便转移到课外,如电子游戏、上网聊天等。因此,在学困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问题上,我们要与家庭和社会保持积极的联系,通过家庭访问,电话访问,定期召开各种类型的家长座谈会等方法,及时地了解家庭教育的动态,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教育家长,不仅关心子女的生活、学习,更要关心子女习惯的养成。还要积极与镇关工委、派出所加强联系,不断地整顿学校周围的环境。同时邀请有关人员到学校作革命传统教育讲座,法制教育讲座,为学困生不良的学习习惯的矫治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5、结对帮扶
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在学困生当中最具影响力。根据学困生的学习特点,要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会学习,必须注意创新改进教育方法。比如定期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请一些在学习上有大进步的学生现身说法,同学会更感兴趣,容易接受。总结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让学困生们能汲取同学之间好的学习方法,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可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帮助学困生解答疑难,改进学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学困生不仅可以在知识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得到优先帮助,更重要的是这样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的良好气氛和人际关系可以促使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6、奖励机制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奖励、竞赛机制,促进学困生巩固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是争强好胜,因此在班级中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奖励、竞赛机制是促进良好学习习惯形成与巩固的好方法。为了调动学生的上进心,我们通过开展创评“读书之星”、“学习之星”、“小发明手”、“创新能手”活动,举办“以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为主题的小品、故事演讲比赛”、“才艺才智展示”活动和建立“成绩优异学生奖励制度”等奖励、竞赛机制,在每学期末把这些学生荣誉写进“给学生家长一封信”中,让学生体会学习的成功,让家长分享学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继续进取的愿望。
三、实践中的注意点:
1、循序渐进原则。转化学困生的不良习惯,不能操之过急。
2、全面性原则。转化学困生的不良学习习惯,要和学困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分析,不孤立看问题。
3、针对性原则。对个别表现突出,经多次教育帮助,仍无改变的学困生,问题突出,性质严重的学困生,遵循个别现象,个别对待。
4、“爱”的原则。学困生客观上缺少感情慰藉,渴望得到爱的滋润,教师的爱心,会使他们重新燃起希望的火焰,起着积极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5、鼓励性原则。学困生的不良习惯很大程度上来自学习的缺陷得不到弥补,日积月累而成空洞,破罐子破摔,教师应善于发现他们细微的成功与进步,适时鼓励。
6、分层分类原则。要把学习习惯差和思想品质差区别开来,把单科学习状态与全科学习状态区别开来,把一贯和偶然区别开来,“因差施教”。
7、尊重人格原则。即使对做了许多工作,而成效不大,或反复很大的学困生,也不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要尊重其人格,尽最大可能地不造成他们在教师教育问题上的逆反心理,让他们随时有配合学习的认识和行动。
参考文献
[1]孙云晓著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黄煜峰、雷雳著《初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论文作者:李娜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2月5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6
标签:习惯论文; 学习习惯论文; 学生论文; 学困生论文; 不良论文; 策略论文; 良好习惯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2月5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