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及成人教育的因应举措,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因应论文,成人教育论文,举措论文,失地农民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中国有4000多万失地农民。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在未来五年内,中国平均每年还将增加被征地农民265万人,大量的失地农民成为社会结构之外的新的失语人群。对城市生活的认知与适应是每一个失地农民向现代公民转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成人教育作为对失地农民进行教育和再教育的重要途径,应为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提供有力的支撑,有效提高他们的城市适应性和现代人意识,增强他们在城市的生存发展能力,从而加快他们融入城市社会的进程。
一、失地农民城市适应的内涵分析
《社会学词典》中对“适应行为”的解释是:“指个人适应社会环境而产生的行为。个人通过社会化,明了自己的社会权利与义务,形成了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性格,就会在社会交往与社会行动中采取符合社会要求的行动。反之,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就会陷入困惑之中。”由此,所谓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就是指失地农民在就地转化为城市市民后,不断地在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社会心理上做出种种调适,从而顺应自身所处地生存环境的过程。它是失地农民在与城市社会的互动中,对城市社会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审美模式、话语体系等城市文化从认知到认同的内化过程,以及对市民角色的学习和扮演的过程。具体来说,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分为三个层面:经济层面的适应,主要指失地农民参与经济活动的深入程度、生活状态以及收益等方面的适应;社会层面的适应,主要指失地农民与城市居民互动的行为方式和日常生活方式方面的适应;而心理层面的适应则是指失地农民内化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在心理上获得认同,在情感上找到归宿。这三个层面的适应不是截然分立的,三者之间相互影响,是一个不断循环反馈的过程,存在着一种依次递进的关系。目前,我国的失地农民,在职业、居住条件、收入等方面仍处于比较低下的位置,而这种低下的地位又直接导致了他们在社会层面与城市人接触交往的困难;社会层面上与城市人接触交往的困难,又直接影响了失地农民在城市归属感、价值观念的转变等心理层面的适应。
二、失地农民城市适应现状及对成人教育的诉求
目前为止,失地农民由传统农民向现代程度较高的城市市民的转化仍然处于一个刚起步的阶段。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那么失地农民对城市社会的适应和归属必然需要一个漫长和艰难的过程,这也对成人教育提出了新的诉求。
(一)失地农民职业技能缺乏,亟须成人教育发挥人力资源开发的作用
失地农民职业技能缺乏。多数失地农民没有技术专长,失去土地后重新就业难度较大,已实现就业的也多是从事二、三产业中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较低的工作,工作稳定性差。虽然“城中村”农民收入来源比较多样,但其收入差距较大,不少人员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对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与失地农民技能素质偏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梯度转移,对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剧增。失地农民要参与就业竞争,就必须具备更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门的劳动技术,掌握必要的专门知识和职业技能。这种现实状况赋予成人教育以新的使命,即发挥其人力资源开发的作用。成人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源直接、深度的开发,应通过对失地农民职业技能的开发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提升人力资本的质量,从而使其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进入城市与市民公平竞争,提高其经济适应能力。
(二)失地农民社会适应能力偏低,需要成人教育凸显再社会化的功能
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过程,是他们放弃原来农村生活方式,融入一个新环境、开始一种新生活的再社会化过程。虽然失地农民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由农村到城镇,生存空间骤然缩小,生活节奏突然提速,人际交往趋于复杂,社会限制明显增多,原本习惯于相对独立、散漫、自由自在生活的农民,其生存理念、行为方式必然会与城镇的社会秩序、行为规范发生严重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使得失地农民长期无法融入城市社会的主流文化,而在心理上抵御城市社会,也就使得失地农民再社会化的过程异常困难。因此,需要发挥成人教育的作用,引导失地农民尽快调整,加快实现其再社会化的进程,以适应城市的快节奏及学会城市生活方式。成人教育作为实现失地农民再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应加强对失地农民进行城市生活常识和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普及,引导他们自觉培养起对城市文明的认同感和对城市生活的责任感,提高其社会适应的能力。
(三)失地农民身份认同危机,要求成人教育发挥心理调适的作用
身份认同是个人在情感和价值意义上,视自己为某个群体成员以及隶属于某个群体的认知,这种认识最终是通过个体的自我心理认同来完成的,也就是说,它是通过认同来实现的。我国失地农民“农转非”后,获得了城市市民制度上的认可和准入。制度保证了他们身份转变的可能性,但这并不能说明其有身份转变的必然性。我国失地农民实现市民化是在社会保障严重不足、市民待遇没有确立的情况下而被动地接受了身份和角色的转变的。他们常常面临两难境地——制度性的身份与自我感知的身份两者的矛盾。这种身份认同危机加剧了他们心理上的不适应。这便要求成人教育提供更宽泛的服务,以培养失地农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介入城市社会,主动地吸纳城市的文明,防止他们在身份和生活空间之外的更深层面的心理上的边缘化;也要求成人教育通过开展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失地农民形成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增强其心理抗挫能力,解决其心理与情绪问题,从而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
三、成人教育促进失地农民城市适应的因应举措
在向城市市民转变的过程中,失地农民的传统心理、文化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变化,但在总体上离城市同化还有漫长的距离。对失地农民进行的继续教育,既是为了使他们尽快在新的领域和环境中实现就业创业,也是为了使他们迅速完成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公民的转变。这意味对失地农民的成人教育不能只是简单地授予技术,而要从经济、社会、心理三个层面全面提高失地农民的适应能力,应该是一项完整的、科学的、有层次的教育工程。
(一)开展广泛的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失地农民就业、创业能力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对劳动者就业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些行业相继推出只有凭职业资格书才能上岗的规定,企业对员工的文化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鉴于当前失地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和专业技能普遍偏低的现状,针对失地农民的职业观念、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等方面的教育显得格外重要。成人教育开展的职业技术培训应是基础文化教育、一般劳动技能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兼顾,是岗前培训、岗位培训、转岗培训的交叉和个人生存需要、企业生产需要、城市发展需要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提高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在城市就业竞争的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失地农民的整体素质以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要求。
首先,在观念层面上,成人教育应该帮助失地农民明确提高职业技能对取得市民资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其自身提高素质的自觉性,尽快完成由失地农民到新市民的内涵转化,真正成为合格的城市市民。其次,在培训形式上,为了增强失地农民参与培训的主动性,成人教育的培训方式要灵活多样,应取消年龄限制,按照文化基础、技能水平等具体情况进行多种岗位的分层办班、系统培训,使各个层次失地农民的思想意识、职业技能都能满足就业要求。再次,在培训内容上,成人教育应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还应将就业培训与创业培训相结合,在重视就业培训的同时,挖掘和鼓励有创业潜力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创业,有针对性地增加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经营风险预测和抗风险能力等创业培训内容。最后,在资格认证上,开展学历和资格认证教育,提高失地农民的学历,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岗位技能资格证书培训和认证工作,增加失地农民参与竞争的砝码。
(二)进行深入的城市适应性教育,加速失地农民社会适应进程
尽管失地农民的身份由农民变为城市市民获得了制度上的准入,但在角色转变过程中还存在着种种困难,具有明显的“边缘人”特征。新的生活环境、居住条件、生活方式造成了失地农民适应方面的困难局面。
成人教育作为对失地农民实施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应通过城市适应性教育,加速失地农民再社会化的过程,从而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城市适应性教育,主要是指城市生活方面的引导性教育,其中必须包括法制法纪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公民权利义务教育、城市生活规则教育,等等。首先,要对失地农民进行现代观念、文明准则和城市意识教育,引导失地农民树立开放兼容、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树立体现城市文明的规则意识、交通意识、卫生意识、生态意识,以及城市人际关系意识、城市公共生活意识、城市文化意识等等,使思想与城市发展相协调。其次,要向失地农民注入先进的思想道德因素,灌输科学文化知识,把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和集体主义精神;要创造条件,普及市场经济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失地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再次,要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民主法制观念教育,树立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法制观念,帮助他们树立现代公民意识、权利意识、平等意识,提高他们在多元化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发言能力、对话能力、组织能力和依法维权能力。
(三)开展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引领失地农民精神领域的提升
失地农民与城市居民在理念、心态、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距是内在的,不容易趋同、缩小。心理文化适应是失地农民最高等级的适应,只有失地农民完成了心理层面的适应,才算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适应过程,完成了农民市民化的过程。
成人教育应通过对失地农民的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生活质量,从而在精神文明方面加快其城市适应的进程。首先,成人教育应帮助失地农民在思想和心理上走向开放和进取。城市是个多元社会,是不同文化的交融点;城市又是个开放系统,人们的观念更具有弹性和适应性;城市中各个领域充满更激烈的竞争。对于失地农民来说,为在城市的激烈竞争中求得良好的生存条件,必须改变传统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在思想上走向开放,感情上富有理性,拥有积极的心态和进取的精神。其次,要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能力。成人教育要高度重视对失地农民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形成对挫折、困难甚至不公平待遇的正确认识和客观态度,引导其正确处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得与失、现实与未来的关系,教育他们客观、全面地看待现实问题,学会处理自身与社会、他人的关系;还应帮助他们掌握调节情绪的方式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适应和情绪控制能力,使自己处于心态平和、情绪稳定的状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再次,要注意对失地农民进行文化生活教育,引导、辅导其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失地农民在审美情趣、文体技巧、休闲娱乐、生活艺术等方面得到普遍的提高和多样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