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对统计的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即将步入21世纪的今天,一场新的革命正悄然兴起,这就是以信息技术、知识产业的迅猛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知识经济革命。随着知识经济的“悄然到来”,必然要对知识经济的发展状况作出合理的判断和衡量,这理所当然是社会经济统计工作不可推卸的任务。然而,由于知识经济时代所具有的与以往经济形态不同的特点,对传统的统计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具体表现在:
一、知识的衡量
知识经济的到来,意味着知识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然而,知识不像电力或劳动力那样是传统的经济投入品,当传统的经济投入品加入到经济资源的存量中去时,经济增长可以按传统的生产函数方法来测定。而将知识或信息内生化到经济增长模型中去是比较困难的。知识不同于一般的资本商品,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一个既定的新思想可能对经济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也可能作用微小甚至根本没有作用,这完全取决于企业家素质、竞争条件和经济环境。同样,知识的定价也很难像一般商品那样通过市场上反复交易的尝试来达到均衡。知识的交易缺乏统计记录,也没有关于知识创造和知识交换方面的详细调查资料。在知识市场还没有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情况下,缺乏把个人的知识交易结合进更广泛的经济统计系统所需的价格信息以及交易量信息。
对知识的衡量直接表现为对无形资产特别是知识型无形资产的评估与统计工作,无形资产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获得利润特别是超额利润的重要经济资产。在现代市场经济和市场激烈竞争的条件下,企业获取经济效益越来越依赖于无形资产,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智力密集型产业所创造的财富中,知识和技术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无形资产的评估和统计工作在我国一直是薄弱环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无形资产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引起我国政府及企业界的高度重视,为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统计工作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无形资产的评估和统计体系。这需要统计工作者在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建立、健全无形资产的标准分类与无形资产的范围界定;完善现有的无形资产的估价方法,使无形资产评估更加科学、公正;加强无形资产的统计工作,建立完善的无形资产指标体系。
二、高新技术的衡量
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统计数据来展示知识经济的规模时,必须在统一的统计口径前提下计量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或增加值等指标。但是就目前有关高新技术产业的统计而言,通常是从制造业中选择若干行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进而间接计算高新技术产业的一系列指标。事实上,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术语和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所谓的高技术、低技术,都是相对的,是随时间、空间变动而改变其内涵的概念。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某一行业是高新技术产业,而在发达国家可能是低技术产业;对同一国家而言,前一时期的高新技术现在则可能不是了。所以,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判断和分类本身就是产业划分和经济统计的一个难题。目前,世界上判断高新技术产业的标准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标准是研究与发展(R & D )经费占行业增加值的比例;第二种标准是研究与发展人员占该行业从业人员的比重,第三种就是该产业的技术含量。
我国1992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指出,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包括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1993年,我国的火炬计划项目所确定的高新技术领域包括新型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电子与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新能源与节能及环保技术。而同一时期,我国对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统计所包括的项目又有所不同。由于国内、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划分标准不同,而且目前我国有关高新技术产业的系统的统计工作还比较薄弱,相关的统计资料缺口比较大,难以进行国内、国际的纵向、横向比较和分析,而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统计又正是进行知识经济统计的基础。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我国应尽快建立规范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标准分类制度,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统计工作。
三、人力资本的衡量
(一)人力资本的作用及衡量的难点
人力资本虽然不像物质资本那样被人们所观察到,但它的价值却是惊人的。
人力资本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这些因素与人类紧密联系,对现代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和知识的力量。人力的资本在现代经济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作为知识的载体介入生产过程。劳动者获得相应的知识后,能力得到提高,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人力资本的特殊性使我们不能像衡量物质资本那样对其作出准确的测度,而要借助于一些其他指标来估计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回报。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普遍以毕业文凭或培训证书等来衡量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个人的创造能力和积累的经验在创新中越来越重要,以毕业文凭或培训证书等显示的人的能力方面的信息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二)我国人力资本统计的缺陷
知识经济时代,发展人力资本,注重人力资本的获得和使用已经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就要求有更丰富、更系统的人力资本相关统计资料作为决策的辅助,然而,尽管我国长期以来也把人作为生产力要素中最重要的一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也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但从没把人力资源当作资产或资本来看待,所以对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本的特征,作用和影响力的认识不足,近几年来,围绕市场经济的建立,统计界进行了一系列实质性的改革,但在人力资本统计方面缺乏研究,目前,可直接使用的系统的人力资本统计资料很难获取,给人力资本的科学研究与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也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竞争对人力资源信息的需求。
(三)建立和发展人力资本统计
在层次上,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加以统计。在宏观上体现人力资本数量、结构、质量;在微观上提供一个地区、部门、企业人力资本状况,为宏观调控和微观决策两方面服务。其次,在统计内容上,不仅要从数量、种类、结构等方面进行统计,更要能反映人力资本的实际素质水平;不仅有按行业、专业、年龄等分类的资料,还要能分析出人力资本贡献率,人力资本的实际素质、潜力如何。最后,在时间上,要从动态角度予以考察,要能够结合教育和人才供求来预测其未来状况。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是很快的,人力资本的规模、结构、质量等方面的变动也就相应很快,同时人才具有很大的流动性。这些都要求统计工作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加以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