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城县里塔中学 344700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人们除了在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进行各种美的创造外,还要通过审美教育,实现自身的美化。审美教育是指运用美学理论和美的现象,在审美关系中实施教育,以陶冶人的感情、启迪人的智慧,使人们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培养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能力。学校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课堂教学实践的需要,更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在语文教育中实施审美教育是极其必要的。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和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教师更要高度重视审美教育,通过美育陶冶性情、美化心灵、丰富精神生活,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从而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那么如何更好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呢?下面我就浅谈一下我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积极引导学生感知美,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
文学作品虽是语言艺术,但和其他艺术一样,具有形象的可感性。荷塘月色的恬淡幽美、大好秋色的绚丽灿烂、南国花城的旖旎艳丽、长江三峡的雄奇险峻、泰山雨景的迷蒙磅礴,无不显现出大自然的迷人姿容;祖国农村的美丽富饶、刘和珍、白求恩等英雄形象光彩照人,无不充满着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语文教学要抓住形象进行分析,进行感情熏陶;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展开作品描绘的形象,在作品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感知美、热爱美,从而激发其审美情趣。
如在《醉翁亭记》(初中语文第五册)中,欧阳修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滁州琅琊山的优美:“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且幽香,佳期木秀而繁阴……”面对这变化的优美山色,学生们感到了轻柔和谐之美,所以审美愉悦不可穷尽。中学课本中这样的美的形态比比皆是,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激发起审美情感因素,调动起审美想象,在课文间接表现的自然物的优美欣赏中,唤起并加强他们内心的审美愉悦。
二、不断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虽然不断地进行改革,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唯理性教学模式及按“知识点”的条条框框和思考题逐一分析、解答、落实的应试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对文章美的直觉感知和体验,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到美的魅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何扭转这种不良现象,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塑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并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利用课文中美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故乡》一文有这样的语段:“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这里的“蓝”、“绿”、“黄”三色交相辉映,作者运用这明丽的色调描绘了蓝天、碧海、沙滩、圆月、一望无际的瓜田美景,构成了一幅优美的月夜田园图,对一位勇敢机智的少年形象的展现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也是“我”理想中故乡的象征。
三、在学生感受美的同时,还应主动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在于提高,在于创造。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为了使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作文写作水平得到提高,教师就应该注重指导学生升华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审美能力提高的同时创造出美文来。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好课文,让学生领会、欣赏作品再现生活美及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依靠对字、词、句、段、篇和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的分析以及相关知识的传授,指导学生写出有一定艺术表现力的美文,从而达到创造美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利用现有教材,让学生从模仿开始慢慢步入作文的大门是大有好处的。在美的感染和推动下,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仿拟课文,创造出新的美来。教师可以让学生仿拟课文“说话”,使其在说话中重视心中的美;可让学生仿拟课文中提供的情境开展“活动”,使其在身临其境中更好地体会文章的美;可以让学生仿拟课文“写作”,把生活中的美变成活生生的艺术美。
例如,我们学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方面领略到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该是多么的幽静、美丽,尤其是荷叶、荷花的形态美、神态美、音乐美、意境美的融合,给师生以高度的美的享受和陶冶。但是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作者也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我们学过之后,可叫学生写《夏日荷塘》的习作,并要学生避开“淡淡的”感情色彩,创造富有新意的荷花形象。结果就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当我看到那灿烂阳光下满塘荷叶映衬的一片清新的荷花是那样挺拔、那样鲜艳,又是那样纯洁,使我自然联想到这不正是祖国的花朵,我们的未来吗?看那充满生机的长势,不正是在优越的土壤里我们茁壮成长、无限美好的象征吗?”这样,既避开了特定社会条件下某些知识分子的情调,又赋予了全新的意义,重新创造了美的意境。因此,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抓住有利时机,及时训练学生的创造才能,使他们的审美创造力不断地得到开发。
总之,语文教师应注重学生对课本中审美形态结构的感受能力的培养,从感知、想象到情感、理解等审美能力的教育着手,以形成相对稳定的审美心理结构。只有对美的形态的感受、欣赏和创造能力形成了,才能达到语文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产生丰富的、具有完美个性的人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协调和进步。
论文作者:刘应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2月总第2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4
标签: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课文论文; 荷塘论文; 目的论文; 语文论文; 形象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2月总第2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