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题材大撞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题材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一段时间,在国内电视剧创作中,有这样一个有趣而惹人注目的现象:许多摄像机同时对准了某一个历史人物,由于聚焦过度而出现了频频撞车。
撞车实例
完成时:文成公主
一方是内蒙古电影制片厂与山东烟台渤霖经贸有限公司投拍20集电视连续剧《文成公主》,导演:范思和,主演:李琳、索次、郭连文,于1999年9月前结束拍摄。耗资:300万
一方是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和西藏自治区委宣传部联合摄制的20集电视连续剧《文成公主》,导演:蔡晓晴,主演:曹颖、仁青顿珠、张志忠,已于2000年春节前结束拍摄。耗资:300万
媒体曾予一句话评价;“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
正在进行时:纪晓岚 1999年10月,台湾制作人许延建对外声称已联合内地亚环公司,正在筹拍《纪晓岚传》,并准备请张国立、张铁林加盟。
不久,另一台湾制作人冯玉峰又宣布准备筹拍《纪晓岚传奇》也有意请张国立加盟。
2000年12月,广东巨星公司《风流才子纪晓岚》却抢先开机,导演为台湾制作人孙树培,主演赵亮。
将来时:曾国藩、吕不韦
均有三家有意分别将之搬上荧屏(周晓文的《乱世英雄吕不韦》已于3月6日正式开机)。
生活中的撞车总会引来众人围观,每每有交警来执行公务。电视剧的“撞车”,虽然形不可见,声不可闻,却同样让人想找出个是非、错对。电视连续剧运作周期长,耗费人力资金庞大。特别是古装剧,考据史料、化妆造型尤其麻烦,一部历史剧的拍摄绝非一踩油门,启动马达般容易。记得《雍正王朝》编剧、同时也正在着手创作《曾国藩》剧本的刘和曾讲过一句话:“存在着就有道理。”对存在着的究其存在原由,这也应是对客观现实认识的第一步吧。
“撞车”存在的道理
道理之一:观众喜爱
据业内人士分析,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走俏撞车,与前段时间古装剧《雍正王朝》《还珠格格》受到观众的普遍喜爱有直接关系。观众对其的肯定及喜爱引导了电视剧生产方向,至少也是加速了生产方向的转向。有人指出,香港亚视是凭了这两部剧才与无线拉近了收视距离。而在1999年小说《曾国藩》的版权争抢中,湖南电视台有关负责人也解释道:“亚视有意要与我们合作将曾国藩搬上荧屏,是觉得《雍正王朝》在国内国外都受欢迎。”
道理之二:面向海外
史航:拍历史剧,很大程度上是对海外市场心存幻想。就如同上网聊天,大家素未谋面、先要寻找共同话题。共有的一段历史,可以使彼此更容易打破陌生感,产生共鸣。
蔡晓晴(《文成公主》导演):作为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导演之一,我们在海外做宣传时了解到:海外华人离开了祖国,反而特别重视中华民族的历史。他们自己有专门租售录影带的地方,对国内的电视剧特别感兴趣。拍电视剧《红楼梦》的那个时代,中国对外影响不像经济发展的90年代这么强,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对国内的电视剧产生惊叹:我们印象中只有港台古装电视剧拍得多,拍得好,没想到像《三国演义》这么大的制作,国内也拍得如此好。
道理之三:历史剧容易驾驭
沈先生(《风流才子纪晓岚》制片主任):拍历史题材,主客观各方面的限制都不多,历史规则少,游戏性大,什么事都可能发生。像小燕子那样的艺术夸张,在笑声中增加历史知识,也没有什么不可以。而且现在看来,各年龄段的观众也比较容易接受。
道理之四:关注现实——“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史航:有一位研究明史的专家陈应鹊,在别人眼里他颇似位老究生,一头扎进故纸堆里。为什么他如此热衷于历史而且偏偏是明史?并不是因为对现实漠不关心,而是太关注现实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的种种问题与明代的某些社会问题有惊人的相似,他试图追根溯源寻找症结所在,寻找出路。
刘和平(《雍正王朝》编剧,正着手创作电视剧《曾国藩》):西方历史研究早就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即历史哲学,它的功用,不是为了过去,而是为了未来。正是这样才有这么多人去研究它,表现它。“每一代人都得重新解释历史。”我们不需要今天观念中任何历史都是那个时代的历史,每一代都用同一个口径在解释历史,究竟是为了过去还是为了未来?我们现在要传达表现的“历史真实”是过去那个时代的精神的真实和历史文化的真实。
道理之五:宣传上易操作
史航:历史题材的故事在转述上比较容易做到简洁而到位,易让人把握主旨大纲,不像现实题材,比如“离婚”,拍得太泛滥了,要出特色恐怕要讲一大堆细节构想才能让别人动心,尤其是针对投资人,否则就得自己掏腰包。一句话,拍历史题材,意图很容易讲清楚。
道理之六:制片人为中心
业内人士分析道,现在的电视剧上马都是制片人为中心,制片人有了钱来找导演编剧,而对导演编剧来说,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说服制片人。对大部分制片人来讲,长篇评书、连环画都是他们的历史书。而这种历史知识的匮乏还不是主要的,他们很多人没有分清楚抓题材和抓明星的区别,认为一个历史人物与明星一样可以走俏,可以红,大家都拍,自己也来拍,随风倒。
现在造声势、做宣传都会很自然的想到借助名人效应。媒体跨越了时空障碍,“枪打出头鸟”,历史名人也总是首批被击中的。因为在后人眼里历史人物与容易被概念化的历史普通人不同,有左一本右一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写他们,他们在文字媒介有很强的立体真实性。当然光靠仅有的文字记载还不能成长篇,成连续剧,还需要创作补足。
您说谁对,谁错?
摆了事实,又讲了道理,我们似乎已经有了充分的依据来对历史剧撞车来个是非对错评判。就像查清了交通事故原因,就该下命令罚款的罚款,放行的放行。但同时又发现,这种交警的行为在电视剧生产领域寸步难行:即使七八家都在围绕一个历史人物作文章,谁有权下命令谁该下马,谁该上马?这里牵涉到上百万的投资,辗转全国日以继夜的拍摄,集体的智慧结晶。就像蔡导的解释:
“电视剧撞车,我觉得这永远是个话题,永远无法避免。比方说,这一时期大家对某一个题材某一个人物都有了兴趣,它必然有原因。我刚刚拍电视剧时,正是70年代末,电视剧刚兴起,拍了一部由知青小说《一座雕像的诞生》改编的电视剧《蹉跎岁月》,肖雄来主演,与此同时刘晓庆主演的一个电影版本也在进行。两个版本同时上,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与人们的心态很有关系。
重复虽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可能是一种人力物力的浪费,但如何控制,可以强硬下一道命令来杜绝吗?作为中央电视剧制作中心,《文成公主》早就立了项,由中心统一题材策划。1998年就开始动工策划剧本,尽管开机晚于其它剧组。我想,文成公主虽然不是名著,但她在历史上是很值得你去回顾描写的,所以大家都想拿这个文章说事,来给大家看。听说他们也知道我们的计划。可能是作编导的都很有热情,出于对这个题材本身的一种喜爱,一定要做这件事。那我们拍她,也没什么好非议的,立于今天看历史,我们想传达的东西是一种很美好的、中华民族要兴旺发达的愿望。我们不强化宫廷争斗,而是强化民族间的交往沟通。而且,两部剧从拍《文成公主》的经历上就不一样,他们拍到文成公主进藏就结束了,我们拍她到年近50岁。”
“撞就撞吧!这反正是要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不存在卖的问题。”文成公主的扮演者曹颖说。确实,制作中心大量的优秀电视剧令其在观众心中有长期的口碑保证和品牌效应。但在这个只有频道没有台的时代,电视观众的自由度是不受左右的。一个历史人物,无论你拍成了“还珠格格”式的,还是“雍正王朝”式的,从题材上讲实际上大同小异,都不可能脱离开人物基本的生活轨迹,远离那个时代的质地,否则就成了荒诞剧了。况且,每天一集的速度,起码十集以上的历史,对普通观众来讲,很难一下子把握住故事脉络和整体风格。而除了像制作中心这种不走市场的,发行的竞争压力又是大部分制作方无法逃避的,因题材撞车而影响发行,这种例子举不胜举,例如1997年,内地香港三家同时进行的电视剧,均以唐伯虎做文章,虽然唐伯虎在三部剧中面目天南海北,毫无重复可言,但最后面向市场时都未逃脱关注同一历史人物,互相冲突的局面,结果收视率一致的不好。谁愿意看到撞车呢?答案谁都不会猜错。可最终如何呢?还是要面对——已经不可避免的撞了;或已经在同一轨道上相向而行呢。
刘和平:用我的创作观点,只有相同的题材,没有相同的体裁,没有相同的角度,历史题材尤其如此。我不认为,一个题材,一个人搞了,另一个人就不能搞,比方说“雍正皇帝”,国内原来有一部20集的《雍正皇帝》,接着香港又有一部,在我们播放的同时,还在播《雍正小蝶·年羹尧》,丝毫未影响我们搞《雍正王朝》,不管有没有二月河的小说。我来编剧,以自己的解释去把握这个题材,尽管出现的名字会相同。比如搞曾国藩,我们认为如果弄一些娱乐性比较强的东西,绝不动这个题材,动这个题材,要对我们这个民族负责,因此在决定搞这个题材后,就把商业性放在很后面,而把使命感放在前面。
谈到发行上的问题,我觉得这得看谁的底气足。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信心,如果我出来的同类产品没有高出人家很多,我不会去和人家打这个擂台,这个信心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付出的心血和精力,一个来自我对目前影视圈作品的调查和分析。
周晓文(《乱世英雄吕不韦》导演):我这个剧本1997年就在构思,直至今年剧本创作快接近尾声时,才听说也有两家在着手拍电视剧“吕不韦”。当然感到有压力,不过说到底,要请观众来评判决定,也要看发行运作的成功与否。
沈先生:虽然都是拍一个历史人物,大家投拍的时间又差不多,但我想彼此选择的角度肯定不一样。这样其实进入一种竞争的状态中,更加促使大家做好,出精品。一部剧的方向多由投资人决策,决定处理的角度在哪里。当年的电视剧《鸦片战争》,在选择演员的时候,我们就是从市场出发,迎合市场的口味考虑的,效果不错。现在公司大多不景气,很容易形成一窝蜂,在操作上谁做的快,谁的班子组合的精彩,谁就受益。从观众角度讲,他们有权去选择现代戏,也有权去选择古装戏,我们投拍之前也做市场调查,但其实观众自己也不知看什么好,我们需要加以引导。
史航:撞车不是现在才有,电视剧刚刚兴起时,帝王将相、后妃名媛、文人骚客等等总是焦点。这种撞车,很容易误导,觉得这个历史人物很热,这个历史题材很俏,一部不够,两部,三部;其实现实题材也在撞,只是撞人,只是你叫张三,我叫李四,大家不觉得而已,实际上事件与人物性格大同小异。
一个历史叫历史,两个历史就不叫历史了,怎么讲:历史是不被垄断、定格的,如果一旦定格的,出新就被叫作“歪曲”。而几部一起拍,必然是就像几座钟摆在前面,让人们面对它们分秒针形成的不同角度,不知道哪个是真正的时间。由此说来,撞车让人更加关注历史,给媒体提供了一个炒作的热点,让观众多了个可聊的话题。
观众有权发言
如果电影还可以不叫座,只叫好,在国外搬个大奖回来,电视剧可就全指着电视观众的点头喜爱。一个收视率,虽然客观数字冷冰冰,但确实艳若桃李,充满诱惑力。难怪有位观众说“收视率高的不一定质量高,但收视率高的一定是好节目”。所谓观众是上帝,电视剧为大众艺术。
笔者随机采访了诸多观众,也翻阅了许多有关的调查资料,结果发现:众口难调。观众是自由的,在这个设有遥控器的时代。观众的欣赏趣味并不依赖于艺术家的良好愿望,并不因为电视剧生产方对某一个题材、某一个历史人物过分关注,就肯定追随你的脚步。今天流行的某一题材,明天也许就成了票房的毒药,荧屏的冰点。而题材的重复甚至同时间的重复,对观众刺激性降低,观众顶多选择一部来看,观众可不管你们同时上马多么的被迫,多么的有情可言,更不会像专家一样细细坐下来品味,比较一番。因为一部作品在观众中受到欢迎还是不欢迎决不仅仅取决于它的题材和质量,而且也是取决于因不同情况而需要从不同作品中去求得满足需求的迫切程度。
一位编剧曾分析道:“历史题材其实无热点可言,运作历史题材着重的应当是以下两点:第一,这个题材本身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第二,你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拍。譬如说,《还珠格格》就是一个清宫版的《逃学威龙》,《少年英雄方世玉》就是一个古装版的‘古惑仔’。李连杰与张卫健所刻画的方世玉是不一样的,《还珠格格》里的乾隆与《雍正王朝》时的乾隆也大相径庭。观众更觉得哪个比较适合他的味口,他就会关注哪一个。”“如果剧情中所透露出的现实感很能与时下的中国人的情绪接上轨,而老百姓的各式各样的期待及渴望,也似乎找到了一种满足的窗口,甚至是一种渲泄的渠道。那它就会博得观众的厚爱。如《雍正王朝》中,康熙雍正交替时期勾心斗角的阴谋政治,还有当权者对于这种政治腐败的图治与推行所谓‘新政’,等等,观众都与之产生共鸣。”
其实,在国外电视剧创作中,也有流行前卫,也有边缘,但占主流长演不衰的电视剧并无特别强烈的“卖点”,相形之下倒是更注重对生活细节的发掘和重视,对人心理细致入微的刻画,总是在讲着人们身边的人和事。无论国内国外,作为电视机前的观众都有着共性,不愿被遥不可及的故事弄得毫无方位感,观众希望得到尊重,接触那些与自身处境拥有某种牵连的题旨,那种引得起自己心灵共鸣的寓意和感情,或充满现实感,很吻合生活本相的表达。题材是古是今也好,撞车也好,观众只选择能获得某种满足,哪怕是部分满足的作品,即使它们不甚成熟、不甚精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