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理论框架研究

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理论框架研究

陈英[1]2002年在《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理论框架研究》文中认为电视节目评估体系是伴随着今天媒介市场竞争的加剧而提出的一个崭新的课题。它的提出,不是对传统经验型的电视节目评估方法的一个简单完善和修正,而是站在管理学这一全新的角度,为了实现媒体对节目运作过程的科学管理与控制,以及最终达到媒介资源和社会资本的合理配置这一新的目的,而探求的一种评估节目的新模式。 如何在建立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的时候,打破以往传统经验型节目评价的固有模式,如何认识节目评估体系和传统经验型节目评价在本质上的区别,以及如何科学建立节目评估体系的理论框架,最大程度体现节目评估体系对节目运作过程的多方面管理职能,从而真正实现媒介资源、社会资本的优化配置,这些问题是我们研究这一课题的起点,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本文首先介绍了关于电视节目评估体系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同时指明了本文的研究层面及其现实意义;接着通过对部分关键词的概念界定,进入本文核心问题的探讨,即如何建立这一体系的理论框架;然后在评析已有的框架构建模式的基础上,作者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应该建立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的立体框架,即节目评估体系是一个多维框架,它是由节目评估的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方法体系共同交合而成的框架,并就此进行了初步论证;然后,沿着这叁条轴线,本文就其各自内涵逐一展开论述,在论述过程中就它们之间的关联也进行了相关阐释;最后,在对全文小结的基础上,就文中个别观点进行了简要的补充和说明。 作者认为,节目评估体系是属于“节目管理”这一研究领域的一个子课题。因此拿管理学的相关理念来剖析这一问题,是统筹全文的基本思想。由于选题的前沿性以及跨学科研究的不易,加之受制于本文所用的文献研究这一基本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难度自然不小,尤其表现在文献资料的匾乏以及缺乏相关理论的支撑。在此期间,作者不得不将视线投入“项目管理”“项目评估”“项目后评价”等其它领域去“凿壁借光”,所幸这些领域的很多思想确实让本文的研究思路得以开启。 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同时也有其盲目性。由于缺少先行者的指引,以及作者学术水平所限,作者的研究难免走弯路、走错路,其中疏漏、谬误之处肯定不少,恳请各位专家、学长予以指出,并请原谅。

陈思亦[2]2015年在《社会责任导向下我国电视节目综合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认为在众多媒介中,电视对受众有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电视通过对现实图景的呈现,起到了形塑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的作用。但是,当前中国电视节目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娱乐化倾向较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些节目不仅浅薄、浮躁、感性、庸俗,还被大量复制,同质化的节目满屏尽是。从根本上来说,这与主流文化所倡导的追求本质、终极的传统文化精神是相背离的,与文化现实、历史责任是不相符的。电视文化的这种现状与电视评价体系导向的价值追求和经营理念是分不开的。由此,作者以社会责任论为理论框架,并着力尝试解决两大问题:1、我国媒体的社会责任维度有哪些?2、在此维度下,应建构一个什么样的电视节目综合评价体系?作为一篇建构式的论文,作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电视节目评价体系的状况。作者认为,我国媒体社会责任应该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统一的原则、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双效合一”原则、坚持媒体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与文化功能统一的叁大原则。接下来,作者对来自腾讯、中工网、凤凰网、新京报、中青报、人民日报、法制晚报、央视等数家媒体近30位新闻工作者进行深度访谈,记录了被访者关于媒体社会责任的表述。在深度访谈之后,作者还邀请被访者根据访谈内容,完成了一份开放式问卷调查,借此进一步简要地概括被访者在访谈时所描述的媒体社会责任的重要事项,以确保作者能够真正准确地记录和理解其含义。通过深度访谈,辅以问卷调查的方法,作者归纳出社会责任理论在我国国情下应有的九大维度,并给出了计算公式。但由于每种类型的节目各有侧重点,所以,作者并不给出每一类指标的固定权重,权重多少应由实际情况决定。

张洁[3]2016年在《游戏理论视角下的综艺真人秀节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综艺真人秀节目是在继承真人秀“真实纪录”、“真人竞赛”等本质特征,并充分吸收传统综艺节目的综艺元素基础上融合发展而成的一种新的电视节目,是真人秀节目最新的“亚种”类型。综艺真人秀节目在媒体上形成了综艺真人秀节目奇观,并成为媒体的话题中心和社会的关注焦点,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综艺真人秀节目已然成为娱乐节目生态中重要的节目形态,是电视和网络视频网站的重要节目类型之一。本文通过对已有的游戏理论文献进行梳理和研究,探索建立能有效分析电视节目的游戏理论框架。以2014和2015年中国电视综艺节目中收视排行前50名以内的节目作为研究文本进行定性分析,主要从节目中游戏的质量水平和游戏的文化建构功能两大层面描述目前中国电视综艺真人秀节目游戏化发展的现实图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阐释综艺真人秀节目中游戏泛滥、狂欢式游戏、煽情主义和原创性缺乏等四方面的主要问题,以此对游戏建构电视节目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的功能进行根源性反思。全文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通过梳理和分析文献厘清本文的重要概念,明确本文的研究问题和研究重点、创新点与难点以及适用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第一章确立本文问题的研究对象,阐释本文论题的历史文化背景。通过考察综艺节目和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历史及其文化背景,明确综艺真人秀节目的概念和基本特征,阐明综艺真人秀节目游戏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在此基础上,具体从文化冲突的历史维度、空间维度、审美范式和个人处境四个角度分析了综艺真人秀节目游戏化的发展是在文化冲突语境之下的主动选择。最后,分析综艺真人秀节目的游戏化发展的现实动力和进化规律,描述了节目中游戏的主要类型和基本特征,为后文的论述提供了研究基础。第二章通过探索建立游戏理论分析框架,确立本文立论的理论基础。认为,游戏的本质特征主要有:趣味性、以规则为中心和体验性。这些特性的实现程度决定了游戏的整体品质,尤其是游戏的规则具有表征和建构理想社会秩序的功能,是游戏产生文化影响力的根本原因。随后使用游戏理论对综艺真人秀节目中的游戏进行测评,判断游戏的品质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游戏与文化紧密相关,在表征文化的同时还具有意义生产功能,游戏通过表征人的类本质、生成仪式和价值感染来实现文化建构功能。当前综艺真人秀节目中的游戏存在品质较低、明星式狂欢、煽情泛滥、价值表达异质化等主要问题,对其文化建构功能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导致综艺真人秀节目的文化意义饱受诟病。第叁、第四、第五、第六章分别阐释游戏建构文化中存在的四方面问题:低品质游戏泛滥导致节目同质化发展:游戏狂欢化弱化仪式的有效生成;游戏煽情化消解价值感染效果;游戏原创力孱弱冲击本土文化特质。这四个问题也正是综艺真人秀节目在文本呈现、主体异位、价值内涵、本土文化特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综艺真人秀节目的文化表达和建构水平仍需要不断提升。最后第七章,从电视节目本土化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提高综艺真人秀节目土化发展水平的理念和具体的改进途径:坚持传统的审美取向;对本土游戏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围绕家庭来进行专业化、品牌化的游戏制作;在游戏创作中遵循娱乐和文化价值均衡的原则。提高游戏质量,提升综艺真人秀节目整体水平。

史松明[4]2015年在《二元体制下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电视传媒业因“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逐步形成行政体制与产业体制交叉混合的二元体制。二元体制对于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的运行机制、组织方式、管理结构与制度设计具有根本性的巨大影响,构成无法回避的基本现状与特定管理情境。深入开展二元体制下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文章采用思辨研究、实证研究、文献研究方法,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为基本理论框架,运用了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传播学理论及产业管理理论。通过对传媒产业化研究文献、中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文献、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文献的爬梳以及对电视传媒的案例分析,尝试构建二元体制下中国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的框架与体系。中国电视媒体“二元体制”凸显“叁重矛盾”典型特征——事业与产业间的属性碰撞、行政机制与市场机制的博弈、官本位与职业化的冲突;二元体制对于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制度设计上,行政导向与市场导向“两极”摇摆;运行机制上,路径依赖与管理创新此消彼长;管理方式上,行政调控与市场配置相互交织。因此,以“二元体制”及其衍生的矛盾特性为基本立足点,探索并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符合电视媒体行业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原则与路径,成为必然选择。研究发现,行政干预适度,对于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正面功能;媒体的政治属性,决定了行政行为的必然性;市场导向的前提是基于法规约束的传媒使命与职业精神。基于这一基本判断,本文分别运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匹配观、价值观、权变观、双层双元观,深入论述与尝试确立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的四项原则。即,塑造行政行为与市场导向共振管理模式;以价值创造作为二元体制下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目标;摒弃行政行为绝对化路径依赖,塑造多元管理模式:构建匹配电视传媒人特征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表明,二元体制下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应围绕以下四条优先路径展开:电视媒体主要负责人管理创新、电视媒体多通道岗位管理体系构建、电视媒体绩效量化考核机制构建和电视媒体多元化激励机制构建。通过大量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文章对上述四条优先路径进行了深入探究与阐述,提出了塑造企业家政府管理模式、岗位动态调整的路径与机制构建、绩效量化指标的叁重依据、植入产业体制激励方式等可资借鉴的方案与路径。

陈信凌[5]2006年在《国内电视媒体制度变迁与绩效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旨在探讨在制度变迁背景下国内电视媒体的绩效评估理论与实践。之所以要在研究电视媒体的绩效评估的理论之前,强调对国内电视制度变迁的把握,是因为包括电视在内的新闻媒体在我国的特殊性。在传统上,我国的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舆论宣传工具,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其业绩只强调对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的服务上。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社会整体转型的不断展开,我国的电视制度也发生了一些意味深长的变化。在不了解这种变化的前提下研究电视媒体的绩效评估,获得的成果势必隔靴搔痒,不得要领。论文在形式上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在梳理了国内电视制度的变迁以后,细致探讨了国内电视媒体绩效评估的特殊性、重要性及可行性。在这个基础上,分电视节目(栏目)、电视频道、广电集团叁个层次建构了叁个绩效评估的理论框架。论文的第二部分,以江西省广播电视媒体运营的实际状况为研究对象,针对江西卫星电视频道和江西省省市两级的广播电视台,撰写了两个绩效评估的分析报告。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至第六章。第一章,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撮要。制度经济学中的几代学者对人类社会制度的变迁作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是我们研究国内电视制度变迁时可以借鉴的很好的思想资源。本章对国内外制度经济学的学者们关于制度的涵义、制度的类型、制度均衡理论尤其是制度变迁理论的认识,进行了总结和阐述。第二章,国内电视媒体制度变迁评析。根据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视野,对国内电视媒体制度的旧有格局和制度的变迁做了比较详尽的梳理和剖析。在内容上可分叁个方面。首先,论证国内电视制度的旧有格局。在传统上,电视媒体的功能单一,不存市场盈利的欲求。在管理体制上表现为条块结合,在管理模式则表现为局(厅)台合一。其次,分析电视制度的核心层面发生的变迁,具体表现为电视基本功能的变化和电视根本性质的变化。电视的功能从单一性变得多样化,而且电视业在继续作为一个新闻舆论宣传平台的同时,还成了被赋予高度经济期待的信息或者文化产业。最后,探讨电视媒体制度安排层面发生的变迁,这种变迁具体表现在电视资源补偿形式、生产的组织结构、产业的融资方式等方面。第叁章,电视媒体绩效评估总论。本章在归纳与辨证绩效、绩效评估的基本涵义,梳理与阐述绩效评估系统的构成要素的基础上,首先讨论了我国电视媒体绩效评估的性质。我国电视媒体内部的结构与布局,表现为两种不同性质即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企业在组织中同生共存。认识清楚这样的一种布局与结构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显然是我们对电视媒体进行绩效评估的前提。简言之,我国的电视媒体的绩效评估兼具两种组织绩效评估征象,既有公共机构绩效评估的性质,又有企业或者公司绩效评估的特征,是一种复合形式的组织绩效评估。本章最后分析了我国电视媒体绩效评估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强调电视界弥漫着一种“管理焦虑症”,绩效评估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是一个上佳的选择。第四章,电视节目(栏目)的绩效评估。本章首先致力于节目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评估的指标体系规定了评估的对象、内容和标准,是节目评估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在这个体系的第一层面,包括了质量绩效、经济绩效、公共绩效叁个方面的内容。接下来论文讨论了电视节目(栏目)绩效评估的操作方法。在形成了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评估的实际操作的途径与思路,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根据电视节目的特点,这里重点提出的是综合评估和相对评估两种形式。最后,笔者对电视界节目(栏目)评估的实践进行了归纳与评析。第五章,电视频道的绩效评估。电视频道是电视媒体各类层次的组织中,最常规的一种形态。它的出现,是电视专业化发展的成果。本章的第一部分对国内外电视专业频道的出现与发展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对于电视频道绩效评估体系,论文设计了包括覆盖情况、收视状况、受众接受状况、经济实力和内容表达方式等五个方面。在理论上阐述具体指标的过程中,论文对各个具体指标在国内电视界的表现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描述与探讨。第六章,广播电视集团的绩效评估。国内的广播电视集团建设,一直就引人注目并且也引发出了许多的议论。本章首先阐述广播电视集团化的历程、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为一个广电媒体组织形式,广电集团的层次最高,因而其可支配资源最丰富,自主性也最强。当然,其绩效评估的指标也就多而且杂。本章的第二部分,将广电集团的众多的评价指标归并到资源与条件、节目生产与交易、投入与产出叁个组合指标之中。最后部分涉及到了现行的广播电视统计工作,认为这样的一种统一规范、严格监督的行业统计,实际上已经初步具备了绩效评估的一些性质和功能。第二部分指两个专题研究报告。一是《江西卫星电视频道运营绩效评估报告》,该报告根据电视频道绩效评估的体系,对江西卫星电视频道的整体业绩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分析。这里使用的材料除了注明了来源与出处的以外,都是笔者直接到江西电视台通过调查访问等各种途径收集的。从总体来看,江西卫视作为新闻综合频道,在一些关键性的指标上都呈逐年上升趋势。与全国同类频道相比,各类指标的排位逐渐靠前,是一个成长性好、竞争力强与影响力大的卫星频道。另一个研究报告是《江西两级广播电视台综合绩效分析》。本项研究首先选取了11个绩效指标,主要使用了多元统计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法,对江西省省地(市)两级12家广播电视台的绩效水平做了比较深度的分析。在这里,在材料和信息的选取上,以各个广播电视台2004年的各项指标为研究样本。聚类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省级广播电视台的绩效水平远高于地方各级广播电视台的绩效水平;南昌广播电视台与萍乡广播电视台与其他9家地市广播电视台相比,绩效水平较高;而其他9家广播电视台绩效水平相对而言,相差不大。不过,从资源使用效率来看,省级广播电视台还有待提高。

邓蓉[6]2010年在《基于BSC的电视媒体组织绩效评估研究》文中提出电视媒体组织绩效评估是指在明确电视媒体组织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对电视媒体组织一定时期内综合影响力所作出的分析和判断。由于我国电视媒体组织的特殊性,对我国电视媒体组织进行绩效评估,既要关注其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到其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收视率依然是很多电视台绩效评估的最主要或是唯一指标,这种过于简单的收视调查并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电视观众对电视节目喜爱与不喜爱,更不能综合反映出电视媒体组织的绩效。平衡计分卡是一种从四个方面对公司战略管理的绩效进行财务与非财务综合评价的评估体系,包含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以及相应的绩效指标。它作为一种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估体系已经在企业和很多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中运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电视媒体组织作为一种复合形态的组织也可以借鉴企业和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的成功经验,运用平衡计分卡加强自身管理,提高组织运作效率。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考虑到电视媒体组织绩效评估的特殊性,可以在其原有四个维度(财务、客户、内部流程以及学习与成长)的基础上,增加政治效益与社会效益两个维度,从六个维度对电视媒体组织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绩效进行全面评估。在建立电视媒体组织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时应遵循适用性、可操作性、系统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设计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使其能够恰当地反映电视媒体组织运营的实况。平衡计分卡的应用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电视媒体组织需要通过不断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技能、完善信息系统、提高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加强成本控制等途径予以规避。

周步恒[7]2004年在《衡量广播媒体实力之杠杆——论节目评估体系》文中指出本文在对构建广播节目评估体系的背景、目的、意义及其研究现状作系统介绍的基础上,对广播节目评估体系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特性、基本构成及基本运作程序作了全面、深入、系统的阐述,从而构建起广播节目评估体系的基本理论框架。同时,本文还对广播节目评估体系当前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作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今后在该研究领域的若干发展方向。本文是迄今为止关于广播节目评估体系基本原理阐述最为全面、系统的文章,对今后广播乃至电视节目评估工作的实践与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刘杨[8]2009年在《收视率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收视率近年来成为业界所关注的焦点,作为媒介调查的重要手段,它对中国电视产业化发展进程有着深远影响。收视率调查从面对面的访问和电话访问阶段发展到日记卡阶段,最后到人员测量仪的广泛应用,可以说收视率的调查应用越来越精确,越来越具有时效性,当然收视率应用也存在着像直接用收视率来判断节目内容的好坏,测量方法存在的误差,缺乏行业监督等问题存在,但总的来说,收视率对电视节目市场化运作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不能被抹杀的。收视率分析在电视节目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说在节目编排中的应用,在节目播出效果判断,资源利用方面的应用,在电视台或频道经营方面的应用,而这些具体收视分析工作又可以总的归结为四个大的层面,分别是传播与收视系统层面,节目类型层面,栏目与节目层面,电视台与频道层面。通过收视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观众的收视规模以及观众的收视结构,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了解到收市市场有多少观众在看电视,分析观众的收视时间如何在不同时段,不同频道,不同节目中进行分配,再进一步来说就是观众在全天不同时段的收视结构,观众在不同节目类型的收视结构等等,而这些收视率资料对节目的制播人员来说可以使其更加了解受众的收视行为。本研究以吉林卫视《新闻参考》栏目为个案,以具体的案例说明收视率分析在电视栏目中的具体应用,我们可以发现收视率在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的评价作用,对观众的市场细分作用以及收视率对电视新闻节目编排的指导作用。收视率数据应用在未来的发展会更加广泛,收视率指标作为节目评估体系当中很重要的一环也起到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构建科学的节目评估体系也是媒体工作者需要进一步努力完善的重要任务。

雷雯[9]2011年在《从“受众控制”走向“受众自治”》文中指出“受众”一词,自上世纪30年代传播学成为一门显学以来,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和讨论的核心焦点之一。在传播研究中,受众的观念经历了多种视野的变迁,曾先后被视作靶子、社会类别、消费者、商品及解码者等等。从总体倾向来说,这些视野变迁体现了从强调受众的被动性到强调受众的主动性、从非理性受众到理性受众、从传者中心到受者中心、从关注受众的社会因素到关注受众的文化因素等特征。随着传媒和时代的变迁,“受众”这一概念也扩展为更大范围、更广含义的群体。不同价值导向的受众研究催生出不同国家的电视文化和媒介整体环境,各流派受众观念和意识形态立场的不同,决定了学术关心的不同分野,也产生出不同方式的调研方式和调研指标。我国现阶段以收视率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受众调研体系,造成一系列媒介产业经营活动中,受众成为一连串的“数字”,成为商业调查机构、电视机构和广告机构间“争夺”的砝码,而受众作为鲜活个体的收视利益、需求满足却被埋没在冰冷的数字背后的电视文化困局究竟如何形成?如何寻求突破?本文考察了国内外“受众”、“受众研究”、“电视文化”、“媒介”概念的发展变迁进程,尤以国内受众研究与电视文化互动发展关系为切入点,将两者叁十年变迁所历经的转变,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彼此试探互为支撑阶段、知行脱节失衡发展阶段、研究缺位文化失调阶段以及寻求重构综合评价阶段,旨在通过对历史及现状的观察和思考,在市场经济、媒介产业化、新媒体发展的大背景下,探析受众研究作用于电视文化整体环境变迁的内在规律和外界生态。并以美英等国受众研究整体环境构架体系为参照,剖析国外受众研究、媒介监督与电视文化发展的互动理论和实例经验,寻找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科学、立体、常态的受众研究与电视文化互动发展路径。本文以2010年上海戏剧学院媒介调查研究中心“电视&广播节目即时、量化的满意度调查”项目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调研设计实施及数据发现的深入阐释,剖析该项目攻克以往国内满意度调研叁大瓶颈——“即时”、“量化”、“同源”——的环境现实与技术突破,分析在现阶段,开展量化满意度调查新型路径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文章最后从媒介发展宏观视野、受众理论及研究方法的内外在机制创新等层面讨论了建立新型受众研究与电视文化互动关系路径的可行性思路及趋势分析。本文以传播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等跨学科理论为指导,主要采取文献法、内容分析法、比较法、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对国内外受众研究的发展历史和脉络进行梳理分析,深入探索受众研究与电视文化唇齿相依、互为表里的文化深层关系,论述受众研究在电视文化变迁中所应扮演的角色、应有的权利和不容推卸的责任。随着全球媒体生态的进一步融合和动态发展,受众与媒介之间的关系始终充满变数,给出结论尚早,考察仍在路上。

李西源[10]2010年在《西部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成绩斐然,但发展失衡的问题也相当突出,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工农业之间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广大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发展滞后,内需严重不足,制约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没有广大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就没有现代化。为此,党和国家作出了统筹区域发展和城乡发展的重大决策,并通过具体规划和部署确保中西部发展和农村地区发展。西部地区城乡发展差距问题也相当突出,协调西部城乡经济发展是西部地区和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从公共产品供给视角看,公共产品供给差距既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也是城乡经济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城乡基本公共产品供给均等化,在促进西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担负着重要使命。研究如何通过公共产品供给促进西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不仅具有一定理论意义而且具有一定实践价值。本文以公共经济理论和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为基础,从协调城乡经济利益视角,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协整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西部城乡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展开研究。全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和第一章,是回顾和评介相关研究文献,界定研究范围和研究主题。第二部分为第二章,构建公共产品供给与经济利益协调及二者相关性的理论框架,为本文提供理论基础。第叁部分为第叁章,通过新中国城乡居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变迁及现状分析,提出西部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第四部分包括第四、第五章,评价西部城乡经济利益协调状况,验证公共产品供给与西部城乡经济利益协调状态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本文分析问题部分。第五部分为第六章,是研究结论与应对策略,为解决问题部分。以上这五个部分联系起来,构成了本文研究所遵循的基本思路和框架:界定研究范围和研究主题——建构理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上述研究框架和研究思路下,本文研究了以下内容:0章,导论。主要是阐述选题背景和意义,界定研究范围和主题,明确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供给、公共产品供给均等化、经济利益、经济利益冲突、经济利益协调等概念的内涵,介绍研究思路与研究的逻辑结构,提出研究方法,指出可能的创新及存在的问题。第一章,相关文献研究与评介。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公共产品理论和经济利益基本观点、国内外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异问题研究、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异对经济利益影响、经济发展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作用四个方面,进行文献回顾与评介。认为,马克思主义公共产品理论和经济利益观点对建构中国公共产品供给理论、对协调城乡利益关系均具有指导意义;国内外关于公共产品供给与城乡经济利益关系的研究,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国内,从经济利益协调视角研究西部城乡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文献还不多见。国内外研究存在的不足,正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空间。第二章,公共产品供给与经济利益协调及二者相关性的理论框架。主要阐述叁个方面的理论问题,即公共产品供给的相关理论、经济利益冲突和经济利益协调的一般理论、公共产品供给与经济利益协调互为作用的机理。具体明确了公共产品类型、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及其组合,具体探讨了公共产品供给规模确定、城镇化及其进程对公共产品供给的影响,具体分析了经济利益冲突的一般机理、城乡经济利益冲突的机制、经济利益协调的一般机制、公共产品供给对经济利益协调作用的机理、经济利益协调状态对公共产品供给作用的机制。而后,基于公共产品供给与经济利益协调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了两个理论假设:西部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异是制约西部城乡经济利益协调状态的重要因素;西部城乡经济利益协调状态影响着西部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均等化状况。第叁章,新中国城乡居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变迁及公共产品供给现状。主要围绕城乡二元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变化、我国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异原因这四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分析表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二元公共产品供给制度长期存在,并在新的形势下得以延续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究其原因,城市偏向战略和城乡二元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是制度根源,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财力、财源不足是经济根源,政府事权与财权关系界定不清、转移支付的缺陷、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缺陷、政府官员外在激励存在问题、城镇化水平低、村民居住分散等,都是重要原因。第四章,西部城乡经济利益协调状况的评价。分别运用两种方法进行分析,一是运用整体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二是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模型评估。依据经济利益协调状态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整体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估的结果显示,西部城乡在经济利益协调状态、协调动力和协调保障方面差异显着,经济利益处于不协调状态。根据选取的城乡经济变量,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测评的结果表明,西部城乡经济利益处于一级不协调状态。显然,两种不同方法得出了一致的评价结果。然后,根据公共产品供给与经济利益协调相关性的理论,以及经济要素的关联性,进而推论:城乡经济非协调发展、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巨大差距及二者之间的恶性互动是城乡经济利益失衡的重要要原因。第五章,公共产品供给与西部城乡经济利益协调状态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和经验验证。运用实证分析和经验验证的方法分别检验了公共产品供给差异是制约西部城乡经济利益协调的重要因素、城乡经济利益协调状态制约西部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均等化状况这两个理论假设。运用协整方法、从公共支出视角实证分析的结果为:公共产品供给对西部城乡经济利益影响显着。公共支出在长期和短期内对西部地区生产总值都有显着影响,在长期内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均有长期显着影响。而且在长期影响上,其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力着实不小,增长弹性达0.323076,并且存在规模报酬递增;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的影响大于资本形成总额和劳动力投入的作用,回归系数分别为4.675336和4.194001。因为公共支出是西部地区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资金来源,所以公共支出对西部城乡经济利益的作用证实了公共产品供给对西部城乡经济利益协调状况有重要影响之假设。运用历史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进行经验验证表明: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变化对西部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和供给数量作用突出,特别是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推动下,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公共产品、社会性公共产品供给的快速稳步增加,以前仅向城市居民开放的基本公共产品的权利和机会也向农村居民敞开,成渝统筹城乡综合改革在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一体化道路上成绩显着。因为发展战略影响了城乡公共产品享有权利和机会的变化、农村基本公共产品供给数量的变化,所以经验验证证实了经济利益协调状态制约西部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之假设。第六章,研究结论与应对策略。全文研究结果认为,西部城乡经济利益处于失调状态;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异显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匮乏;公共产品供给与经济利益协调状态之间存在互为制约关系,公共产品供给影响西部城乡经济利益协调状态,经济利益协调状态制约着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在城乡统筹战略下,城乡基本公共产品供给均等化是协调西部城乡经济利益的重要途径之一。依据公共产品供给的平等、效率原则,促进西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向农村倾斜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理顺财权与事权关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培育农村公共产品市场供给机制、激励自愿供给、创新行政官员的外在激励机制、健全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推进村镇化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等,都是西部城乡基本公共产品供给均等化的重要策略选择。本文可能创新之处有以下叁个方面:一是在研究范围和研究视角的创新。从西部城乡和经济利益协调视角研究公共产品供给是鲜见的。二是研究方法上创新。将系统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协整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实证检验法、历史比较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于西部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与经济利益协调状况分析,避免了分析方法单一的状况。尤其实证检验和经验验证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在国内外关于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和城乡经济利益关系的研究中也是不多见的。叁是内容观点上的创新。其一,对公共产品供给规模的确定进行了探讨,认为公共产品最优供给规模是不存在的,只能根据经济发展需求和制约公共产品供给的因素大体确定。其二,就城镇化水平及其进程对城乡基本公共产品供给均等化作用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中等城镇化以前,城镇化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距有明显的扩大作用;中等城镇化以后,城镇化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距的缩小作用显着。其叁,探讨了经济利益冲突和协调的机制,揭示了公共产品供给与经济利益协调状态互为作用机理。其四,运用整体分析和模型评估方法,对西部城乡经济利益协调状态进行评价,得出西部城乡经济利益处于失调状态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理论框架研究[D]. 陈英. 四川大学. 2002

[2]. 社会责任导向下我国电视节目综合评价体系研究[D]. 陈思亦.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5

[3]. 游戏理论视角下的综艺真人秀节目研究[D]. 张洁. 华中科技大学. 2016

[4]. 二元体制下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 史松明. 南京师范大学. 2015

[5]. 国内电视媒体制度变迁与绩效评估研究[D]. 陈信凌. 南昌大学. 2006

[6]. 基于BSC的电视媒体组织绩效评估研究[D]. 邓蓉. 湖南大学. 2010

[7]. 衡量广播媒体实力之杠杆——论节目评估体系[C]. 周步恒. 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 2004

[8]. 收视率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应用研究[D]. 刘杨. 东北师范大学. 2009

[9]. 从“受众控制”走向“受众自治”[D]. 雷雯. 上海戏剧学院. 2011

[10]. 西部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研究[D]. 李西源. 西南财经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  ;  ;  ;  

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理论框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