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快速进入现代化发展阶段,促进我国整体经济建设。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在数量和规模上开始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新名片,成为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志。建筑在满足城市人口居住、办公、娱乐等需求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的安全隐患,其中地震是威胁较大且造成财产安全损失最大的危险因素。因此,加强建筑加强抗震设计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
引言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各个行业发展迅速的同时很多先进技术运用到各行业中,使其发展更为迅速近年来,随着工程建设技术的迅速发展,抗震设计在现代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相关技术的应用水平日趋成熟,对建筑抵御自然灾害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相关人员应注重抗震设计在建筑中的实际应用。
1建筑抗震设计原则
建筑抗震设计应当遵循建筑结构刚度和柔度相协调重视建筑结构规则、重视多道设防的基本原则。1.关注建筑结构的规则性,建筑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应当满足国家有关建筑抗震的相关标准。一些建筑结构如果不具有规则性且位于城市中心规划区域之中,则这样的建筑将是抗震防护的重要对象。由于地震发生突然且烈度强,因此要求建筑必须具有规则性,即立面符合对称性且必须短平,这样建筑在遭遇地震后可方便监测建筑的破坏程度和抗震能力,而不规则建筑在地震后的破坏程度难以被准确测量,需要深入内部了解更多的结构细节才能综合判断。2.建筑结构刚度和柔度相协调,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建筑抗震的实际要求外,还需根据建筑设计的尺寸以及所使用的施工材料判断地震发生时对建筑所形成的破坏程度,进而确定所需的建筑结构刚度,以此提高防震抗震能力。但是在提高建筑结构刚度的同时,还需要注意进一步提高主体和地基之间的隔震效果,注意建筑结构的柔度,保持刚度和柔度相协调。3.多道设防,地震作为突发的自然灾害,在主震结束后还会伴有不同程度和多次余震。一些建筑在遭遇主震之后虽然并未垮塌或倾斜,但在多次余震之后由于建筑结构刚度被破坏,则极易垮塌堆积。因此,建筑在设计时要注意多道设防,建立多个抗震延伸系统,设计多个保护体系,这样可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进而保证更多的人能在地震中存活。
2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注意事项
认识到抗震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意义,设计人员在开展具体工作前应注意一些事项,一方面,严格控制建筑设计限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设计人员应明确建筑物的层数和总体楼高,并加以严格控制。此时,假设建筑物的设防烈度为8度,其建筑层数应小于6层。而针对于黏土多砖型的建筑而言其总体高度应小于18米,如建筑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其整体高度应小于45米。另一方面,结构连接点及屋顶设计中的注意事项,设计人员在工作中,应保证主体结构连接符合抗震基本要求,其设计过程中,建筑构件形式和种类日趋增多,具体包括玻璃幕墙、花岗岩以及大理石板材等,这些结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筑物本身的强度,但是,为保证房屋抗震性能的稳步提升,设计人员还应注重非结构固件对建筑物的影响,例如壁橱、玻璃隔断以及内隔断,相关人员通过增加各部分的稳定性,提高了建筑房屋整体施工水平。
3建筑结构设计中基于抗震措施
3.1合理设计建筑物的高度、宽度
房屋建筑的高度、宽度等指标和地震灾害中自体受损严重程度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这主要是因为地震灾害发生期间,建筑物会产生一定变化,而对于高层或超高层房屋建筑而言,其产生倾斜现象的概率相对较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若房屋建筑工程宽度减缩,就会对房屋建筑的波动效应的发生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由此可见,房屋建筑的宽度、高度和其受损严重性存在正相关性。故此,在对建筑结构设计时,应参照房屋建筑的户型,科学控制建筑物的高度与宽度,在保证房屋建筑抗震性能基础上,合理规划其高度与层数,以削弱地震灾害对建筑结构安全性与稳定性产生的影响。
3.2设置多道防线共同抗震
发生地震的时候,常常伴随着余震、火灾、水患等许多次生灾害问题,在突然遭遇到偶然荷载或破坏冲击荷载的情况下,构筑一道安全防御体系很难保证一个高层建筑物的安全性,有时还会导致整个体系的失效,为了防止和减少因为个别构件或部位遭受损坏而造成整个建筑强度的损毁,在建筑抗震设计时,常会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抗震体系,用来共同加强对建筑物的防护作用;而对于地震来临时会产生较大作用力,建筑结构的设计应具备一定的变形能力,用来削减地震的作用力,对于建筑房屋中薄弱环节的抗震能力更要特别注意加强,不要因为薄弱环节的损坏而影响整体建筑抗震功能,实际上将建筑抗震设计与建筑设计相结合的做法就是保证结构整体性的体现,结构之间构成一个整体效应、各部件之间的共同作用能够有力地抵抗地震的破坏力,达到较好的抗震效果;还有各部件之间的可靠连接也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及抗变形能力。在高层建筑设计时,剪力墙作为竖向受力构件,为最大限度地保证结构构件的冗余度,比较适合选择采用“大分散、小集中”的方式。另外,高层混凝土结构还必须要求主要受力构件具备较高的延性和刚度,因此,建立完整的结构屈服体系也十分必要,目的是第一道防线在遭到地震损毁的情况下,还有第二、三道的防线进行保护。
3.3提高建筑的刚度
在结构设计中,相关人员应根据项目工程的具体用途和施工要求,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工作。例如,提高建筑刚度的操作,为合理发挥建筑物本身的综合性能,促进建筑物抗震设计能力的提升,相关人员应提高对房屋设计工作的重视力度,促进相关措施的具体落实。在具体的设计工作中,相关人员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应注重钢筋混凝土的应用,钢筋混凝土是现阶段建筑工程中的重要原材料,由于其具有较高的硬度及强度且价格实惠,经济性能良好的优势特点,得到广泛应用。其次,在设计工作中,为进一步提高建筑的刚度,施工技术人员可在原有的混凝土基础上,增加钢结构,以此实现加固的作用,提高建筑物结构的抗震能力。最后,在部分建筑项目中,会遇到钢混结构和混凝土结合紧密的情况,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给予规范,进而实现合理科学的抗震设计。此外,房屋建筑的刚度并非与建筑物的层数成正比,究其原因,房屋在建筑刚度较强的基础上,其内部结构受到的地震作用力影响较大,房屋在地震中的受损程度也相对较大,会导致施工企业成本增加的问题,给房屋使用人员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此外,为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设计人员可在建筑内部结构和基础之间设置隔离层,达到缓解地震作用力的效果,通过隔震层的设计,可降低地震灾害的破坏程度。实践表明,反摆装置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可有效缓解地震灾害,保护建筑物使用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将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总之,在房屋建筑结构的设计中,相关人员应坚持以提高建筑物刚度为核心,全面提升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保证建筑项目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结语
总之,通过对建筑抗震结构的优化设计,可以极大地满足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需求,对于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减少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彦华,贺玉磊.我国建筑抗震设计问题探讨[J].智能城市,2017(4):185.
[2]朱浩樑,梁启慧,丁幼亮.时程分析法在建筑抗震支吊架抗震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8):56.
[3]吴剑锋.某超限高层结构设计分析及加强措施[J].低温建筑技术,2017(10):96-97.
论文作者:涂百灵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6
标签:建筑论文; 刚度论文; 建筑物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结构论文; 结构设计论文; 房屋建筑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