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价值·建构:《共产党宣言》中生态实践观之三维审视

历史·价值·建构:《共产党宣言》中生态实践观之三维审视

摘 要:科学的生态实践观旨在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使人作为 “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是对非生态实践观的积极扬弃。它包含着促进社会整体持续健康发展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旨归,是马克思思想的坚实基础。 《共产党宣言》中的生态实践观以对资本增值实践观的辩证扬弃,实现了历史之维、价值之维和建构之维的有机统一,也实现了解释世界、改变世界与改善世界的有机统一,因此对当代人类实践有着无可替代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生态实践观;历史之维;价值之维;建构之维

马克思毕生关注人的生存方式及其转型,主张通过变革不合理社会制度、促进从人的非生态实践向生态实践的转变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实践这一概念,但他的研究表明,没有确立旨在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实现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使人作为“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的科学的生态实践观,是造成包括黑格尔、费尔巴哈、青年黑格尔派及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家等理论存在缺陷的根本原因。因此,科学的生态实践观是马克思思想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中,马克思密切联系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生存状况,基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矛盾解决的生态实践观的高度,坚持历史之维与价值之维相统一,既客观阐述了资本逻辑的巨大历史作用,又批判了其造成资本主义社会物质生产实践的对抗、政治实践活动的对立、人的片面发展及世界的不平等发展等后果;在此基础上,从建构之维阐述要根本变革资本主义制度,扬弃资本逻辑,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实现人的实践活动从非生态性向生态性、人的生存方式由物的依赖性向自由个性的转变。研究《宣言》中生态实践观之三重维度,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实践观,更好地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的整体持续健康发展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都具有无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利用轴向振动信号监测诊断透平压缩机组,对于推力瓦组件损坏、断轴等故障,可以在利用径向振动信号监测诊断透平压缩机组故障的同时,充分发挥轴向振动信号的作用,利用轴向电涡流位移传感器采集的轴位移信号中的交流动态振动信号,对于监测、诊断、预报透平压缩机轴瓦部件损坏、转子主轴断裂非常有效,有时可以起到径向振动信号达不到的效果。

赫章县以国土资源大扶贫行动为引领,积极推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整治项目等落地生根,实施国土政策助推精准扶贫,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效益,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今后要在进一步系统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持续优化、有序结合贵州全省实施“大扶贫”工作,加大国土政策宣传,注重扶贫实际与国土政策相结合,推广国土政策与扶贫“1+N”创新模式,确保2020年实现同步小康。

一、历史之维:资本逻辑的发展是对社会发展的异化

在《宣言》第一部分,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1](P30)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出发,客观、历史地考察了资本逻辑在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统治、实现物质生产发展以及推动世界历史性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工业文明的来临,现代社会的产生打破封建专制的统治,实现了人的依赖性生存方式向物的依赖性生存方式的转变,在经济、政治及文化等方面促进了人的发展。而与此同时,马克思敏锐地认识到资本逻辑以及与之合谋、勾连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非生态性甚至反生态性,他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 ”[1](P33)马克思以生态实践观观照人的生存状况,揭示了资本主义奴役制条件下追求资本增值的实践活动的非生态性主要表现为物质生产实践的对立性、政治实践活动的对抗性、人的发展的不全面性及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性发展的不平等性等方面,表明旨在促进人、自然、社会及国家等和谐关系形成的生态实践观的缺失是社会发展异化的本因所在。

在电力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其主要目标是为电力用户提供优质电能,电能质量包括电流质量、电压质量等,不仅会对电网运行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同时还会影响电力系统设备的使用寿命。在电力规划中应用新能源接入方式,可能会对电力系统电能质量产生较大影响,比如风力发电,会对电力系统带来波动、闪变等问题。另外,随着风力发电技术日渐成熟,逐渐涌现出很多新型风力发电设备,电网运行质量有了很大提升,另外,通过应用电力滤波以及无功电压支撑设备,也能够有效改善电能质量。

农户意愿调查数据来源于2011年5-7月的课题调研组的分镇实地调查。调查范围涉及永川区23个乡镇。课题组通过各镇政府召集各行政村村长,现场讨论并讲解确认调查内容。调查内容包括农户的年龄、职业、学历、户籍所在地以及复垦搬迁意愿等等。同时,通过实地走访,发放问卷600份,总共收回有效问卷506份,有效率约为84.33%,进一步核实其农户复垦搬迁意愿。

第三、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度条件下人的发展的不全面性。《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对传统产业产生的巨大冲击及对人的生存方式的巨大影响。在资本增值的目的驱使下,资本主义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但与之形成巨大对照的是社会精神生产的萎缩、道德水平的下降及社会关系的冷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化,人成为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商品。人们的情感活动“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 [1](P30)在资本眼中,只存在赚钱的对象或剥削的对象,“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 ”[1](P30)“在这种占有下,工人仅仅为增值资本而活着,只有在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他活着的时候才能活着” [1](P43),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无间、和谐共存的基础被破坏了,广大劳动人民沦为资本增值的工具,其自身权益根本得不到保障,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尤其恶劣。由于生产者被剥夺了生产资料,他生产的产品不归自己支配,被作为商品运送到市场上出售,如果他想拥有这些商品,只有通过出售自己,为资本服务,通过加入到资本的生产中来,才有可能。资本、商品本来是无产者自己的劳动成果,现在却反过来成为统治自己的力量,这是他无法选择的命运。

在当代资本逻辑的推动下,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人们利用自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人类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商品,但又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受马克思生态实践思想的影响,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危机形式已经从经济危机转向了生态危机。由于资源的有限性,资本主义社会是无法实现持续不断地增长的,相反,规模越来越大的生产会不断推进业已存在的生态危机。奥康纳指出:“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采用的技术类型及其使用方式使得自然以及其他的一些生产条件发生退化,所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有一种自我毁灭的趋势。 ”[2](P331)这使得尽管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工业繁荣和物质相对富裕,但是却改变不了利益固化问题,必然造成经济危机、生态危机等的交替爆发,这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社会无法根除的痼疾。

第二、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实践活动的对抗性。在《宣言》中,马克思用大量犀利的语言揭示了仅仅追求资本增值、资本利益至上的资本主义非生态实践活动造成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指出资产阶级巨大的物质财富的积累是以无产阶级生存状况的恶化为代价的。“现代的工人却相反,他们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下。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资产阶级不能统治下去了,因为它甚至不能保证自己的奴隶维持奴隶的生活,因为它不得不让自己的奴隶落到不能养活它反而要它来养活的地步。社会再也不能在它的统治下生存下去了,就是说,它的生存不再同社会相容了”。 [1](P39-40)因此,无产阶级不得不起来反抗资本主义制度。从可能性角度来说,大工业的发展 “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1](P40)这样,由于资本私人占有制度仅仅维护资产者的利益,根本不顾无产阶级的生存状况,结果就是它自掘坟墓,促使无产阶级起来推翻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以消除非生态实践产生的根源。

第一、资本主义社会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对立性。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是建立在资本利益至上基础上的,目的是资本增值,资本逻辑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利益固化的根源,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度不可能实现根本改进。相反,这种物质生产实践只能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对立加深,“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 ”[1](P37)这里的“文明过度”,指的是建立在资本主义所有制基础上的物质生产相对于劳动人民不断下降的购买能力的过度。这种过度必然造成一方面物质生产能力过剩,另一方面劳动人民实际需求能力的下降,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社会生产遭受极大的破坏。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是不均衡的、畸形的、片面的,因而是非生态的。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表明,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实践活动的对抗性表现在由于全球生态正义的缺失所造成的国家之间的矛盾。发达国家将大量污染性企业转向发展中国家,使得这些国家的空气、水、土壤、农作物等都受到严重污染,生态危机频发,生态难民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很多人因此得病,又由于无钱医治而死去。而发达国家却因对污染企业进行严格控制而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富人们将环境优美的地方圈起来,作为自己的避暑圣地独自享受。福斯特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以其无限度地将人类的生产性能源、土地、定型的环境和地球本身建立的生态予以商品化倾向,进一步加强了全球资本主义的主要权力关系。 ”[3](P97-98)因此,资本逻辑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根源,也是当今世界持续动荡不安的根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3.0软件进行数据双人录入,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首先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第三,超越资本世界性掠夺所造成的非公正性。资本出于增值的需求在世界范围自由流动,利用一切手段打开落后国家的大门,迫使它们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1](P32)。 可见,资本逻辑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必然造成不同国家、民族及文明之间的不平等。而生态实践观则通过“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及“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来实现对这种不平等、不公正发展理念的历史超越。《宣言》明确指出:“工人没有祖国”,“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着消灭。 ”[1](P47)因此,生态实践观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认为各民族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家不分大小、贫富一律平等,反对倚强凌弱,以大欺小。

第四、资本主义所开创世界历史性进程的不平等性。资本主义社会实践活动的非生态性不仅表现在对国内阶级关系的影响,也表现在造成了全球范围的不平等发展。为了开辟新的市场,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到处建立联系。这种联系不是出于落后国家的自愿平等的联系,而是所谓文明国家借助廉价商品的倾销对落后国家的掠夺和征服。“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为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1](P32)这种依附式发展导致外围落后国家对中心发达国家的从属和依赖,成为发达国家任意支配的工具,无法获得自主发展。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是世界历史性形成的动力。但是,资本主义为达到资本增值之目的,大肆宣扬西方中心主义,推行文化殖民和霸权,根本忽视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因此,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文化上造成东方对西方的依附,“它尽可能地消灭意识形态、宗教、道德等等,而在它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地方,它就把它们变成赤裸裸的谎言。 ”[1](P30)由于资本文明的侵蚀,非西方民族国家的文化日益衰落,在现代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冲击中,其发展处于日益艰难的境地。同时,由于西方各工业国都以资本增值为目标,所以各国之间只有残酷的竞争关系,“新发现的土地的殖民地化,又助长了各国之间的商业斗争,因而这种斗争变得更加广泛和更加残酷了。”[1](P30)这种竞争愈发加剧了世界发展的不确定性,从根本上破坏了各国平等发展的基础。

当代依附论和世界体系理论等揭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竭力维护 “中心”、“边缘”、“半边缘”的不平等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秩序,利用先进的科技、军事、国防优势,从世界各地攫取财富,企图把发展中国家永远变成他们的原料供应地、廉价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倾销市场。“在边缘国家,从生产和其他金融资源中所获得的利润被中心国家剥夺,以致为现代化积累充分的资本是不可能的。”[5](P114)因此,资本主义在资本逻辑推动下的世界历史性实践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是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形成的根源。

二、价值之维:生态实践观的历史超越

在《宣言》中,马克思立足于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以人的自由个性的生态实践观为价值标尺,明确指出资本逻辑使物的增值成为唯一追求目标,并造成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无产者与资产者、落后民族与发达民族、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之间的对抗。无产阶级处于社会底层,毫无自主权可言,已经“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物”。 [1](P34)随着“机器的日益迅速的和继续不断的改良,使工人的整个生活地位越来越没有保障”[1](P36),工人不仅陷入相对贫困,而且面临着绝对贫困。可见,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资本逻辑是不和谐、不全面、不公正的,因而是非生态、不可持续的。“从对人、自然、社会关系三方面的考察得知,资本逻辑对劳动力的无度钳制造成了现代人极端异化的生命样式;对自然力的贪婪导致了现代人难以承载的生态灾难;对社会关系的深度统治造就了现代社会紧张的人际冲突。”[6]要言之,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从人的头顶摘除资本逻辑之钳制,代之以生态实践观。解读《宣言》,我们可以概括出蕴含在其中的生态实践观:指通过建立最适合于人的生态生存的、人人平等的自由人联合体,维护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实践观,具有和谐性、全面性和公正性,是人类社会得以科学、健康发展的唯一选择。其对资本逻辑的历史超越主要表现在:

首先,坚持整体和谐的生态实践观,避免片面追求资本增值,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P49),并提出包括征收高额累进税、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多项革命措施,以促进社会全方位发展。这些措施虽然针对的是当时的社会问题,但其中所蕴含的整体建设思想对当代仍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历史证明,资本增值的实践活动在积累物质财富方面具有神奇的作用,在很短时间内带来交通、能源、原材料生产等的巨大飞跃,根本改变人的生存方式。但是,在单一的资本增值逻辑支配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间存在着的种种不和谐,比如自然资源破坏、公平正义缺失、思想道德滑坡、社会危机频现、人文关怀丧失及人的精神迷茫等来自各方面问题的影响与冲击。因此,在当代中国,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确发挥资本增值对生产力发展促进作用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物质生产的发展并不能自动带来社会的全面进步,任何生产生活方式的选择必须架构在生态实践观之中。避免片面追求资本增值,通过建设以高效、民主、自由、和谐、美丽为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环境,消除城乡、地区、行业等之间的差距,实现公平正义,使各行业劳动者在不同岗位上获得同等的发展机遇,形成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构筑坚实的基础。

在以历史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对资本增值实践活动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宣言》提出了一系列旨在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保障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生态实践措施:从根本上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对资本逻辑进行辩证扬弃,使人类从不和谐、不全面、不平等、不公正的非生态实践观转向和谐、全面、平等、公正的生态实践观,建立自由人联合体,使每个人都得以自由全面发展。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中,由于市场在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决定性作用,仍需要发挥资本逻辑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因此,应坚持以马克思科学的生态实践观为指导,同时吸收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成果,促进自然、社会、人之间的和谐共存,实现实践观的人性回归。

在当代,资本为了追求增值被大量投入到科技创新当中去,随着科技理性的不断渗透,人的发展的片面性表现在越来越沦为科技的奴隶,同时随着资本运作下的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的流行,人们不再进行批判性反思,只是被动接受现实,不再思考崇高、奉献之类问题,而是在习惯于嬉戏中过平面化的生活。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深刻揭示科技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人的统治。“今天,这个私人地盘被技术现实所侵犯和剥削。……个人同他的社会,因而同整个社会直接同一,这种直接的自动同一在高度的工业文明再现出来。 ”[4](P10-11)这种直接的自动统一表明,由于科技异化及其全方位渗透,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的异化已是全面的、总体的异化,人完全成为单向度的人,社会则成为丧失批判和否定向度的单向度的社会。

三、建构之维:生态实践观的人性回归

第二,超越资本统治人所带来的片面性。《宣言》深刻分析了资本逻辑对人的生态生存方式的破坏,指出“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1](P44),其结果必然是包括资产者在内都成为“物化的人”、“片面的人”。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对‘人本身’的压抑和剥夺,完全是为了资本增值而演变出赤裸裸的‘物’的利害关系,并通过这种‘物’的利害关系使人与人之间的对抗性和剥削性加强为‘劳动的异化’,同时也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相异化。”[7]而生态实践观致力于从根本上消除各种异化产生的根源,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是最符合人类新型文明形态发展要求的、最合乎人的本性的、健康、科学的实践观。它主要包括与自然承载力相适应的生态生产观、绿色诗意低碳的生态生活观、节约环保循环的生态消费观以及有机整体协同的生态整体观等方面,追求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的统一,秉承人是自然的产物、万物一体共生的根本理念,主张人是自然规律的发现者、践行者,应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不过度发挥主体性,避免以社会和人的发展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倡导通过践行绿色的生产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节制的消费方式等形成经济、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既防止人成为“物化的人”,“片面的人”,又从根本上限制人类中心主义的泛滥。

第一,超越片面追求资本增值所造成的对立性。《宣言》指出:“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 ”[1](P27)可见,无论是以人的依赖性生存方式为特征的农业文明时代还是以物的依赖性生存方式为特征的工业文明时代,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都是根本对立的,是非互依性的,因此从本质上说就是非和谐的。而与仅仅维护少数人利益的资本逻辑有着本质区别的是,生态实践活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P39),最终目标是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1](P45),因此,生态实践观主张根本变革资本主义奴役制度,建立人人平等的自由人联合体,保障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而获得报酬,每个人都拥有发展自己个性的能力与机会,以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为目标。

其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实践观,反思见物不见人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宣言》明确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 ”[1](P43)可见,在单一的资本增值逻辑的支配下,文化生产、科技创新等的实践活动的目标都是成为统治人的工具,都是使人成为物的奴隶,社会发展的目标是诱使人的欲望不断膨胀,以获得资本无限增值的动力。而在生态实践活动所遵循的人民性逻辑主导下,人成为物的主人,人们劳动的成果为人民所共享。只有在此条件下,人们才不再仅仅满足于追求物质生活,更多地是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社会道德状况的改善与生态环境的优美等。因此,在当代中国,必须以生态实践观为指导,秉承人民性逻辑,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利益大于天等理念,通过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等努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加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终生的矢志初心。由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求是多方面的,因此要通过制定各项措施,不断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既保障人民享有各种提高自身能力的工作机会,又使人民有充裕时间从事情感沟通、体质增强、田园回归等生态实践活动的时间,以防止资本增值的逻辑和科技理性等对人的生活世界的过分侵占,力求恢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亲密无间、唇齿相依的和谐共存关系,致力于使人从物的依赖性的生存方式提升为自由个性、全面发展的生态生存方式。

问题1:一种方便面,单价为3.5元,试写出方便面桶数x和总价值y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超市出来后,发现自己的汽车漏机油,于是生成新的问题源。)

再次,坚持全球平等发展的生态实践观,打破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宣言》的最大特色即是它的国际视野,它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打破狭隘的民族国家界限,建设真正的人类联合体。无数共产主义战士正是在这个伟大的号召下献身于国际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与资本主义建立在资本掠夺基础上所开拓的不平等的世界历史性进程根本不同,共产党人所开拓的世界历史性首先要消灭剥削制度,追求人与人的平等,民族与民族的平等,“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 ”[1](P65)当代世界“是现代性后果集中爆发阶段,经济危机、生态危机、文化危机日益严重化普遍化,使得过去那种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战争输出的方式难以维系。”[8]时代呼唤具有天下精神的国家提供全球治理、全球发展的新方案。中国共产党人乘势而为,率先担当起为全人类谋幸福的重任,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类真正联合体思想为指导,坚决摒弃大国思维和丛林法则,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确处理大国关系,妥善处理周边关系,面对高度不确定性的世界,开拓了包括一带一路、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文明等的大国外交政策,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千百年来,古今中外仁人志士大都提出过构建人类和平友好相处的共同体的思想,如儒家的大同社会、康德的和平世界、傅里叶的和谐世界等,但都是限于理想层面。只有到了当代,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真正将这一美好理想付诸实施,采取一系列促进世界共荣共建共享的措施,使各国人民都享受到了中国的快速发展带来的福利,从而为世界的永续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强调要认真学习把握马克思的实践观,挖掘其对当代实践活动的重要指导意义。《宣言》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资本增值实践的非生态性,向我们展示了生态实践观的丰富内涵及其特性:即人类的实践活动应以人的自由个性的生存方式为关切,以社会的公平正义为准绳,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矛盾解决为目标。《宣言》中的生态实践观之历史、价值和建构三重维度是从实然与应然相结合、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公正视角,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下片面追求资本增值逻辑的非生态性,表明要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因此实现了“解释世界”、“改变世界”与“改善世界”的有机统一。马克思明确指出,共产党人“他们都强调所有制问题是运动的基本问题,不管这个问题的发展程度怎样。”[1](P65)因此,在当代中国,要以和谐、平等、全面的生态实践观来凝聚共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将宏观调控与微观搞活相结合,推动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坚持以公平正义的制度建构来保障权益,在保障人民获得感、幸福感的基础上不断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日臻完善。与此同时,还要在“准确把握现代性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的基础上[8],积极发挥更大更强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致力于构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这些都是对《宣言》中的生态实践观之三重维度的精准把握,也是对马克思思想的当代弘扬。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唐正东,臧佩洪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耿建新,宋兴无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峰,吕世平 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5][意]艾伯特·马蒂内利.全球现代化——重思现代性事业[M].李国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 毛勒堂.资本逻辑与经济正义[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5).

[7]于欣荣.马克思生态实践观的生存论的本体论维度[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7,(4).

[8]桑明旭,郭湛.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坐标、现实基础与世界意义[N].光明日报,2018-02-26.

History,Value and Construction:Tri-Dimensional Survey of Ecological Practice in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FANG Fang1,WANG Cheng-hua2(School of Marxism,Changzho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Changzhou 213164,China;School of Marxism,Jiangsu University,Zhengjiang 212013,China)

Abstract:Scientific ecological practice outlook aims at the integration of naturalism and humanism,at the real solution to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 beings,to the contradiction of man to man,rendering man becoming a real man.As the solid foundation of Marxism,it is the active sublation of nonecological practice outlook,including promotion of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ociety,and full and fre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progress.The ecological practice outlook in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manifests the dialectical sublation to the capital growth practice outlook,realizing the integration of tridimensions,i.e.historical,value and construction dimension.It also demonstrates its irreplaceable value in guiding the contemporary human practice for its organic integration between interpreting,changing and perfecting the world.

Key words:The Communist Manifesto;ecological practice outlook,historical dimension,value dimension;construction dimension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8107.2019.02.009

文章编号:1674-8107(2019)02-0058-07

收稿日期:2018-06-18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项目“当代视域中的‘新型中国文明’研究”(项目编号:17YJA710004)。

作者简介:

1.方 芳(1971-),女,安徽安庆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2.王成华(1962-),男,安徽霍邱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责任编辑:石立君)

标签:;  ;  ;  ;  ;  

历史·价值·建构:《共产党宣言》中生态实践观之三维审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