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型经济:改变经济增长逻辑的经济形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论文,经济增长论文,形态论文,逻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6)10-0087-04
一、创业型经济的兴起
在过去的30年里,“新的创业一代彻底改变了美国和世界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并为未来的几代人设定了‘创业遗传代码’。”[1]4创业革命催生了创业型经济的诞生。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创业型经济诞生是创业革命中新创成长型中小企业推动和既有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内部创业推动的结果。
创业型经济的诞生首先是大量新创成长型中小企业推动的结果。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经济中的支撑力量,是那些经久积累发展起来的大企业,特别是为人们所推崇的传统500强。直到20世纪60、70年代,它们几乎一直不存在竞争对手,新公司根本不可能战胜它们,中小企业只是它们的追随者。而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出现击垮了长久以来人们认定的大企业不可战胜的“真理”。如库那提可、韦尔茨所指出的,现代社会中创业面临新的挑战,“技术会代替劳动力,企业可能像变形虫——其员工被划分为许多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团队,有效地利用企业独一无二的资源、能力和核心竞争力。”[2]6在这种背景下,大公司由于持续创新能力以及应对信息社会需求多样性、变化性方面能力的缺乏,其地位与作用不断下降,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从大企业的追随者变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角。以美国为例,到了20世纪70年代创业活动日益活跃,每年新建中小企业的数目翻了3倍达到60万家,中小企业提供了绝大多数就业机会。另外,中小企业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额也有很大的提高,1976年,美国小企业只占制造业销售额的五分之一,但到了1986年,这一比例已经上升至四分之一。中小企业的成长使经济从大企业难以适应新经济的危局中走出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85年,德鲁克(Peter F.Drucker)提出了创业型经济(entrepreneurial economy)的概念。在其后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小企业的创业活动更加活跃,盛况空前。据美国独立企业联合会(NFIB)2000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大约有1亿2千万的企业主拥有并管理自己的公司,仅有1万5千家企业有500名以上的员工。
当然,德鲁克最初提出创业型经济概念时,创业型经济建设者的角色主要是由众多的新建企业来担当的。但也不可否认,大企业内部创业也是创业型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推进力量。确实,随着新经济的诞生,使追逐规模经济性中大企业形成的超大规模组织不能适应市场发展所要求的灵活性并由于战略管理与创业管理处于彼此分离状态,单纯靠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战略,无法保证大企业在竞争中取胜。因而,在中小企业风景独好的同时,传统大企业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形成大企业无法创新的观念,但如德鲁克在《管理的前沿》一书中所说的,认为大企业无法创新的观念“显然不正确”,因为仍然有一些大企业以组织的创新适应了新经济时代的要求,如默克公司(Merck)、花旗银行和3M公司都通过创新使这些经济巨人能够获得稳固的支撑并继续成长[3]250。大企业组织创新的可能性,启发了学者的思维,一些学者将战略管理与创业管理结合起来促进了大企业内创业思想的诞生,Miller提出了公司企业家精神(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CE;1983年)的概念,认为成熟的大公司面临的重要挑战是如何模拟创业型企业的积极属性,如灵活性、适应性,也就是在大公司内部培育创业精神。在此基础上,Pinchot(1985)提出了内部企业精神的概念,根据这一思想,创业精神的经济价值也可以在现有企业内部得以实现[4]85-89。一些大企业内部创新的成功经验及学术界对内创业精神的提倡,使许多当初面对新经济而显得手足无措的大企业在面对新经济提出的关乎企业生死的问题中,纷纷加入到创业中来,通过内部创业提升自己的战略适应性。正是不少大企业加入到创业中来,不仅促进了创业活动广度上的拓展,而且促进了创业活动高度上的提升。
两股力量推动了创业型经济的诞生,可以说,没有中小企业崛起与大企业创业配合及创业活动的普及,创业型经济就缺少应有的广度;没有大企业的内部创业做支撑,中小企业成长缺少大企业高端发展的引领,创业型经济就缺少应有的高度。
二、新经济形态的特征
创业型经济诞生后,David B Audretsch和Roy Thurik在2004年从基础力量、外部环境、企业运营、政府政策等方面把创业型经济与管理型经济进行对比研究,通过比较研究揭示了创业型经济的构成元素,概括了创业型经济的一些重要特征[5]。为了有利于对创业型经济研究的深入,本文把创业型经济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形态、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加以刻画。
(一)作为社会经济形态,创业型经济是创新基础上创业全方位展开的经济
创新是创业活动的本质所在,创业型经济更依赖于创新、更易引发创新,创新在创业型社会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创新是创业型经济的基础力量,随着新经济时代知识研发与传播方式的更新,创新的内容与方式有了新的变化,并赋予创业型经济以新的特征。创新有渐进型创新和超越型创新的差异,如果创新同企业核心能力和技术路径兼容,那么这种创新就是渐进型的。如果创新打破了现有范式导致的技术镇定能力,实现了对原有核心竞争力和技术路径的超越性拓展,它就是超越型创新。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给两种创新发生以巨大的发展空间。创业型经济中创新的传播特征也有了巨大变化,随着知识取代土地、资本等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的溢出效应在促进创新普遍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创新知识的溢出效应,可以使之以极小的额外成本反复使用,从一个公司、一个行业扩散到其他公司、其他行业;并且,创新知识的共享使市场主体更倾向于合作中的知识共享,特别是在集群化创新的生产网络中,创新不仅很容易发生,而且很容易传播。
创新的活跃促进了创业活动全方位地发展。新经济下,创新更容易发生并更易于传播,每个人都可以实施力所能及的创新,创新活动更加普遍,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活动也特别活跃。由此,以创新为基础创业活动的全方位发展首先表现为基于低端创业的创业活动普遍化方向的发展。创业是机会导向的,以一般的创新形成的机会为导向的创业通常为低端创业,这种低端创业为一般人实现他们的理想提供平台。还有一些机会是以高端创新为基础的,这种创新决定了以之为基础的高端创业的特征,创业活动普遍化方向的发展体现为更多的人、更多的企业依托力所能及的创新投入到创业活动、内部创业活动中来。创业型经济下创业活动全方位的发展还表现为高端创业活动的活跃,表现为新创企业高端创业与大企业内部创业为一地或一国经济的国家或国际竞争力奠定强大的基础。这种创新活动依靠成长中的高新技术企业或具有相当研发能力的、处于再创业中的大企业来实现。这些企业用于高新技术创新的可控资源多、高新技术的研发能力强,能够集成资源构建企业自主创新体系,组织有效的企业创新活动,提供更多的高端创新成果,其高端创新不仅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奠定建立基础,而且能为一地或一国经济竞争优势的确立奠定强大的基础。
(二)作为经济运行方式,创业型经济是从微观到宏观有效促进创业的机制
当代创业的市场环境呈现出多样性、异质性、变动性的特征。创业型经济提供了锻炼创业主体的平台,使主体与这种市场特征相适应以改进企业管理,赋予企业新的管理特征。微观创业主体为打造合适的商业赢利模式,适应新的市场特征,企业管理中回应性、适应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具体表现在:第一,从对市场机会的把握看,以往创业中对机会的把握是正式的、长期与短期共存的视野,决策来自多重支持者的认同,机会识别要经过可行性研究和认真的评估。而创业型的思想框架中,对市场机会的把握是快速的,行为导向、决策是非正式的、集权的、非专业的,以生存、赢利为目标。第二,从资源获取角度看,创业的重要特征是风险厌恶,以往在这方面的基本观点是注重风险的降低,对资源的控制注重通过所有权的获取来实现达到效率和稳定的目的;而创业型经济中创业者在控制资源的时候,将会因为废弃风险和需要更大的灵活性而避免所有权,对资源只求短暂的使用,获得一定期限的使用权或租用是资源控制的重要方式。第三,从组织创建角度看,以往的观点是,规模经济是驱动效率和增长的发动机,在建立大企业集团中,注重以正式契约形式建立的组织形式;并由于高度的确定性和信息的可预测性,企业内的交易比市场交换更加有效,常以垂直一体化来降低成本、降低竞争的程度。而在创业型经济里,由于市场交易高度的不确定性和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特殊性而变得更加有效,多维的灵活性取代规模经济而成为经济活动的组织原则。创业中横向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发展,创业企业往往通过特许经营、连锁经营,推动企业间的合作;企业平均规模和垂直一体化程度都有所下降之时,企业内部组织形式更加灵活,如内部雇佣关系中,除依靠正式契约建立关系外,还有更灵活的契约形式出现,如创业者和创新者可以灵活的契约形式约定创新收益的分配比例。第四,从生产流程设计来看,不仅强调标准化,要求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每一个精确动作的标准性、连贯性和可靠性,注重命令和控制,以任务组合、规则要求和受控的报酬机制来确保企业的整体性。创业型经济中生产流程管理更强调激励,由于创业企业的比较竞争优势越来越基于创新,激励员工参与创意转化为商品并产生经济效益尤其重要,除了运用利益分享机制激励创新者外,还常利用分权体系激励崇尚自治、自我管理的专业人员对企业发展作出贡献。第五,从市场开拓策略看,在创业型经济中,创业企业更注重动态的回应性,中小企业快捷回应市场依靠的是创业者的洞察力,在做出决策时单独的事件或者几个孤独的事件很快成为决策的关键。大企业则依赖动态的战略管理来对抗竞争者,如在如何比其他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更能赢得市场,大企业经历了一个以客户关系为中心从做产品到做品牌再到做标准的过程,最终借助企业制定产品标准的权利确定自己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从宏观推进机制看,体现市场自组织性和政府重要作用的创业推进机制配合成长起来。一方面,创业活动的市场自组织能力不断增强。创业活动的市场自组织能力的增强表现在行会组织、商会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大,借助它们的活动极大提升创业的组织水平。这些组织的作用主要有:第一,通过建议咨询参与立法活动、政治活动,向中央或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就社会发展规划、中小企业发展对策、产业振兴与地方振兴对策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第二,通过各种手段为中小企业服务,包括向政府和公众介绍创业企业发展的状况,寻求支持,协调行业内或跨行业间的矛盾,寻求共识;推进情报信息化,促进信息沟通,为会员及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促进会员、地方社区之间的交流,加强与国外商会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国际交流;帮助困难中小企业能够从政府金融机构中获得无抵押担保低息贷款;帮助中小创业企业提供出口贸易上的服务,另外提供技能鉴定、培训人才、出具证明等方面的服务。第三,为创业企业参与司法活动提供支持,依靠熟悉相关法律的专业人员为企业提供诉讼服务。另一方面,政府在创业中的推动机制不断完善。政府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扶持创业与企业发展。在创业型经济中,政府逐步把创业环境建设与创业活动本身的内在机制联系起来促进创业活动的发展,相关的政策问题已经从政府如何规制转向如何鼓励和推动创业。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创业促进措施体现出下列特征,并更加切实和有效:第一,投入目标化。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创业中知识投入不确定性的提高,政府刺激投资注重了创业风险的规避,为此,政府政策对投入设定目标,尤其注重对那些同知识创造和商业化相关的投入加以目标引领。第二,侧重于需求端的政府政策。以前,政府侧重于投入端的政策,即政府引导创业的措施主要在企业家或企业识别商机后的投资或扩大投资规模阶段。创业型经济中,政府侧重于需求端的政策,政府政策前移到创业投资的前期,在创业者于那些不明显的市场机会面前犹豫不决时,政府在于挖掘和创造机会吸引创业者投资。这时,政府的措施主要是发展风险投资、发展高技术和鼓励出口[6]。第三,地方性政策。与新经济中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地方化现象相适应,政府制定创业政策的权力出现了从中央向地方的下移。创业型经济的新产业政策是分散化的、地区性的,原因主要在于,在创业型经济模式里,经济活动的竞争来源是创新知识,而创新知识为了能给创新者带来创新收益,除寻求产权保护获得知识产权收益外,在区域经济里还倾向于地方化,所以公共政策制定者在政策制定中必须考虑这种要求。社会、国家相互协同,形成创业活动有效的宏观促进机制,这是创业型经济在运行机理上具有的重要特征。
三、增长逻辑的新转换
德鲁克曾经感言出现创业型经济形态,“是近代经济与社会史上所发生的最重要、最有希望的事件”[7]1。所以如此,我们认为关键在于创业型经济适应新经济的要求适时转换了经济增长逻辑。
一方面,创业型经济下实现了经济增长由单引擎推动向双引擎推动的转化。基于创新进行的创业可以是高端创业,也可以是低端创业。但过去相当长时期内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重视的是高端创业。无论是从亚当·斯密传统经济学理论的解释,还是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或索洛“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解释,都认为经济增长来源于资本积累和技术。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对创新有着一种神秘感,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只能在一个愈来愈高的起点上进行,只有依赖那些具有雄厚财力和巨大资源的大企业才能完成;与之联系,创业也崇拜那些大资本投入、高技术应用的高端创业。经济发展只是寄托于技术官僚和精英人物的推动,广大平民的创新、创业力量未能充分调动起来。创业型经济的兴起改变了这种趋势,创业型经济适应新经济中创新活动大众化和创业门槛降低的趋势,激发平民创新、创业的活跃,使创新、创业不仅成为精英人物的专利,而且成为普通人的事业,从而使经济发展由单引擎推动转化为双引擎推动。创业型经济中经济增长双引擎推动首先表现为创新的双向进步:一方面,新经济中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了高端技术创新的能力,现代技术超越性的进步往往需要创新主体具有跨交叉技术的研发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技术发展可以在更广的范围整合知识,企业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的知识,使它们获得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跨交叉技术的研发能力,由此推进技术在高、精、尖的维度上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还使置身其中的每个普通人也能快速地、无偿地获得大量信息,并通过信息传播中的正反馈效应激发人们创新的灵感,可以通过对经济生活产生影响的生产手段进行的新组合实现创新。创新的双向进步进而带来创业活动的双向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以通过虚拟经营等实现创业的高端进入,虚拟经营突破了企业有形的组织界限,借用外部资源进行整合运作。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可获得诸如生产、设计、营销等功能,但却不一定要拥有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实体组织[8]。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是降低了创业的门槛,信息网络技术提高了企业发现、提取、仓储和传输信息、知识及资料的能力,它的效率已经远远超过传统的以集中的方式吸收及分析信息的做法,极大地改善市场中信息极其不对称的情况,使中小企业创业中能及时获得创业信息,能够及时地发现、评估机会,提升自己把握机会的能力;并借此获取资源、推销产品,促进快速的市场交易,降低交易成本。因此,普通人也能充分调动他们的想像力,采用低端创业创建成长型企业,通过有效的创业活动获得成就感。
另一方面,使创业推动由单边推动转变为多边推动,增强了经济的推动力。创业型经济下经济增长逻辑的改变还体现在创业推进模式的改变上。在过去一个很长时间里,人们对政府在创业活动发挥作用持谨慎态度,反对政府对创业施加影响。创业推进为单边推动,到当代,基于对政府在创业活动可能发挥更大作用的认识,人们认识到,创业活动政府推动不仅可能而且很有必要。创业型经济下,政府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第一,建立有利于创思变为商业模式的制度环境。包括以主体法律制度从法律上确认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为其进行合法商业活动提供基本法制保障;放松管制,放宽民间创业准入领域,拓展创业空间,简化准入程序,减少创业成本;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风险投资的法律体系,促进创思商业化以及创思与金融市场有机结合。第二,作为热情的服务者为创业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提供公共产品方面,主要是建立创业园区,在创业园区,可以集中采取一些创业推进政策,使创业园区成为创业的“孵化器”。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应加快建设有利于创业型经济的信息体系,延伸创业者的“感官”,提高创业者的机会感知能力;加快企业金融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优化有利于创业的融资环境;广泛进行创业培训,为创业者提高创业本领。第三,政府运用宏观干预政策刺激创业。政策制定者通过建立一个政策框架,用这个框架支持创业活动的持续活跃,这包括财政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的运用。政府常用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直接拨款、补贴、奖励等,引导创业者在科技型、外向型、劳动密集型领域进行创业。政府常用的金融工具主要有低息贷款、贷款担保、保险等方面。另外,倾向性的政府采购也是政策经常采用的工具。第四,直接运用行政工具打造创业型经济。政府的作用主要有:营造有利于创业的文化氛围,激发个人、企业的创业意愿;政府通过创业大赛的组织激发民间的创意并通过政府或社会的扶持变好的创意为真正的创业机会;把国有企业当成“母体”,带动一批、衍生一批民营企业,要将其当成企业家精神培养的学校,作为先进技术的扩散源;政府还应通过政府工作流程的再造等内部管理措施的实施,促进政府公务人员服务创业的责任心,提高政府参与的效率。创业型经济中,政府作用的充分挖掘,与创业主体的自觉与市场自组织中社会组织的结合,使创业推动由单边推动到双边推动,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收稿日期]2006-07-28
标签:创业论文; 新经济论文;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经济论文; 技术创业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创业机会论文; 创业能力论文; 创业资源论文; 中小企业贷款论文; 企业特征论文; 创新创业论文; 逻辑能力论文; 经济学论文; 融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