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梅[1]2004年在《我国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合格的中等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民技术骨干、直接为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教育资源。加强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加快它的发展,是提高农业人口素质最根本的途径,是把农村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的最有效形式。 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经过建设、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分析了发展我国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的客观形势,借鉴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经验,针对目前我国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问题寻求、探讨对策,探索适合我国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以促进我国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
毛德智[2]2006年在《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指根据农村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等现状,通过各种教育形式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政治法律修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并通过加强医疗保健等措施提高其身体素质,以协调其数量,提高其质量,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推动农村经济健康稳步发展。从资源结构看,我国资源的最大优势既不是物力资源,也不是自然资源,而是人力资源,尤其是农村人力资源。当前,在人力资源领域的相关研究较多,但涉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从经济学、社会学多角度系统研究这一问题的学术成果并不多见,本论文的选题正是以此为基本出发点的。 本论文共七章,从逻辑上可分为叁个部分,第一、第二和第叁章为总论部分,以理论分析为主。主要内容是概括性提出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思路与方法,在经验事实描述的基础上,对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进行历史考察与现状评价,并对美国、韩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模式与经验进行剖析,将其概括为“先发模式”和“后发模式”,据此提出了对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与借鉴。接下来第叁章系统构建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各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程度不尽相同,地区间有明显的差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程度基本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第四、五章为本论文的核心内容,详细阐述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问题,以及在当前市场化与国际化不断加速的社会进程中,从技术进步、体制改革、社会转型的角度探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农业教育是开发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重要手段,第六章对此进行了专项研究,通过美国、荷兰、日本等国家农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开发的经验借鉴,试图找到一条适合我国现状的农村职业技能开发之路。第七章为结论部分,在提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原则思路的基础上,从观念开发、教育性开发、制度性开发、迁移性开发、政策性开发等角度,系统探讨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本研究可能实现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叁个方面: 第一,通过对比较优势的综合分析,提出了我国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以及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本文认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充分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不仅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国际贸易比较利益,使静态比较优势得以实现。但从动态看,由于放弃了具备潜在动态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结果会由于工业化推进速度的迟缓及国际分工低级化和边缘化,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不利。为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探讨和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状况的分析,指出我国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并结合社会经
张静[3]2009年在《我国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政策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近年来国家致力解决“叁农”问题,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众所周知,我国的农村人口众多,构建和谐社会就离不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没有新农村的发展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要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关键是要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推广农业科技和实用技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而做好这些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加强教育,尤其是加强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因为我国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当中担负着培养输送人才和提供智力支持的神圣使命。然而就我国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目前的发展来看,是非常不够的,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当前新的社会形势下如何使我国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加强对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政策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政策对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明确的导向作用。本文对我国建国以来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政策沿革进行了梳理,深入研究了现阶段我国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政策制定的基本依据和影响政策实施效度的因素。对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经验也进行了借鉴。另外对我国目前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现状和问题也做了详细客观的分析。最后本研究对完善我国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政策方面从以下几方面提出了建议:加强立法、加大资金投入、改革办学模式、完善助学制度、调整专业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督导制度建设。
于玲玲[4]2012年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叁农”问题,从2004年开始连续九年发布了以“叁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制定出了“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从建构和谐社会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台了致力于推进农民增收及新农村建设的问题。2012年国家颁布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再次明确: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农业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新农村建设所需的人才和农业技术推广的重任,在提高农民素质、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等方面扮演着重要地不可替代的角色。本文运用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文献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我国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新时期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新思路。文章阐述了新农村建设与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即新农村建设为农业职业教育提供发展空间,农业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培养所需的新型农民。系统梳理了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在此基础上界定了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内涵,认为需坚持服务新农村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职能;分析了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指出农民农业知识的增长、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培养都需要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对我国中等农业职业学校的学校数、学生数、专业设置等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我国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大力宣传农业职业教育,开展创业教育,职前教育向职后教育延伸,搭建科技推广平台,对从事规模经营的人员实施农业绿色证书制度的建议。
李淑菊[5]2008年在《畜牧兽医职业教育发展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驻马店市是一个农业大市,经济落后,农业人员众多,畜牧资源丰富。畜牧业已经快速发展,成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但科技人员、技术服务人员缺乏,农民的素质还不高等,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瓶颈。发展畜牧兽医职业教育成为当前最迫切的任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需求相比,畜牧兽医职业教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畜牧兽医职业教育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脱节,管理体制落后,办学模式僵化,产品(毕业学生)不适合市场需求,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的出路在于改革。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落后于经济建设,也落后于世界水平。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职业教育正在走向新的崛起,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但种种原因决定着发展中仍存在着问题。笔者从事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管理、教学工作多年,对我国一些农业中专学校的发展情况有所了解,并且经常关注和思考我国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本文试从我国中等畜牧兽医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入手,借鉴外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分析和探讨了发展我国中等畜牧兽医职业教育面临的客观形势,中等畜牧兽医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寻求、探讨对策,探索适合我国中等畜牧兽医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思想、新途径。传统观念的严重束缚,中等畜牧兽医职业教育是弱势群体无奈的选择;“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实践教学设施不足,影响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教学手段比较落后,毕业生在社会和职业岗位上适应期较长等等是中等畜牧兽医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中等畜牧兽医职业教育发展的出路在于:更新教育思想,树立新理念;构建多元化办学机制,倡导开放式的办学模式;产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合理设置课程;调整专业设置,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加大经费投入,重点办好示范性职业教育中心;中等畜牧兽医职业教育要进一步面向地方经济,使中等畜牧兽医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当地经济建设相吻合,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景琴玲[6]2012年在《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职业教育是影响农业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素质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发展规模、结构体系、基础建设能力方面都取得了显着成效,有力支撑了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农村城镇进程、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等对农业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职业教育在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的同时,必须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方式,更好地服务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深入研究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问题,对于农业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梳理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从曲折发展期、快速发展期、改进与拓展期叁个阶段阐述了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演变过程与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影响其发展的环境要素;结合宏观统计资料与微观调查数据,深入分析了我国农业职业教育需求与参与意愿、发展实践与成效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表征农业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度量指标,运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2004-2008年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生产率变动状况及其根源;立足于我国区域不平衡的实际,结合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已有发展模式,在借鉴国外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不同区域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可选模式;从优化外部环境、完善内部机制以及农业职业学校自身叁个层面分析了保障我国农业职业模式运行的必要条件。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建国以来,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经历了曲折发展期、快速发展期、改进与拓展期叁个时期,不同发展时期,其发展环境与特点也会有所不同,而且各自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推动其发展演变是政府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转型以及文化价值观念的外部要素与教育自身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借助陕西省微观调查数据,通过对农业职业教育需求及其参与意愿的实证分析发现,从事农业耕作的农户对农业技术培训有强烈的需求,影响农耕者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因素是培训时间长短、对培训收益的评价和家庭收入状况;而后继农民子弟对农业职业教育能否提供非农转移性职业培训表现出明显的偏好,家庭经济负担能力以及能否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与文凭是影响在读学生选择农业职业教育的关键因素。从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来看,在国家资助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在办学规模、组织机构体系、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有了明显改善。但从总体上看,仍然存在有效供给不足、体系结构不合理、法律体系不完善、经费投入机制不健全、思想观念陈旧等方面的问题。(3)如何评价我国财政投入大量资金和得到我国各级政府大力支持的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已成为我国农业职业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表征农业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测指标,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法对2004-2008年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情况进行实证考察,结果显示:这一时期中国农业职业教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是由规模效率推动的,而由于技术进步水平的限制使得农业职业教育TFP整体处于无效状态。从区域间农业职业教育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来看,东部地区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4)为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农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由于历史文化背景、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世界各国在发展农业职业教育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通过对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农业职业教育典型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总结其发展的共同经验,为我国农业职业教育模式的选择提供了有益借鉴。(5)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实践中探索出的发展模式,对农业职业教育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存在一些缺陷。应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与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实际,依据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选择的基本原则和关键因素,提出了适合我国不同区域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即东部发达地区的都市服务型总体发展模式及集团化办学、联合办学和远程开放办学叁类具体办学模式;适合中部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开发型总体发展模式及中心辐射型办学、因层制宜办学和城乡联合办学叁类具体办学模式;适合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反贫困型总体发展模式及区域网络化办学,叁方互动式办学和东西合作转移办学叁类具体办学模式。(6)尽管不同的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运行需要不同的运行条件,但是无论何种模式的运行,都需要通过外部发展环境的优化、内部运行机制的完善以及增强农业职业教育学校自主发展能力来保证其正常运行。
王文娟[7]2009年在《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促进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一些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日益显现。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村文化还十分落后。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要求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特别是要培养一批掌握一种或几种实用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本文研究农村职业教育的性质、特征及形式;农村实用人才的内涵、类型、特征及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实用人才的关系。农村职业教育是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主体,农村实用人才素质的高低是检验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尺度。通过对2005年全国农村实用人才资源抽样统计调查数据的分析,指出我国农村实用人才目前存在着总量偏少、学历层次偏低、产业间分布不合理、培养渠道不通畅,以及年龄偏大、女性比例偏小等问题;进而分析我国农村实用人才发展的制约因素,指出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思想观念转变不到位、投入力度不够、师资匮乏、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不合理等方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研究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状况,及其经验借鉴。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有针对性的提出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促进对策,其中包括要重视和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立法、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重点发展针对成年农村实用人才的教育培训、加强农村职业学校自身建设。
韩兵[8]2015年在《民国河北地区职业教育问题研究(1922-1948)》文中研究指明职业教育是当今中国进行全面和深化改革进程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同时也是现今中国教育系统当中的“活跃分子”。从历史学的角度看,对民国时期中国北方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探讨,还不如同一时期关于南方区域的研究充分、深入。河北地区作为当时北方地区的典型代表,其职业教育呈现出的特征和发展脉络理应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从当今的发展实践来看,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该区域的职业教育也应该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上都有所突破。本文的结构由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含义及与其他相似教育类型的比较;民国河北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及概况;民国河北地区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民国河北地区职业教育的效能输出这四个部分组成。近代中国的职业教育是指在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产业发展和社会个体从业的需要,特定教育团体和机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对有一定教育基础的人进行职业知识、技能及道德的培养和训练,以便使个体获取适合岗位的教育类型。这个概念涵盖了民国时期河北地区职业教育的时段界定、创办原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这六个基本要素。同一时段,在河北地区还出现了与职业教育相类似的教育类型及教育实体,文中对这些教育类型与实体通过逐个分析对比,对其进行区别和定性,明了哪些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哪些又是社会教育的载体。这样对于民国时期河北地区出现的各种职业教育机构和类职业教育机构便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通过各类教育机构的对比加深对职业教育特征的理解。对于职业教育如何发展,民国时期河北地区的专家、学者尤其是各职业学校的校长提出了大量的改革提案。这些提案汇总起来大致有增设职业学校提案组、中学改添职业班提案组以及推广各类职业教育提案组这几大类,这些提案前半部分指出了当时河北地区职业教育存在的弊病,后半部分均给出了切实可行的纠正与改革建议,对于当时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理论参考价值。与此同时,河北地区的各省市甚至县级政府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职教发展规划,文中对于北京、天津及河北的职业教育发展计划分别做了述评。有了发展规划,在实际执行当中能否按期完成这是很重要的问题,根据对河北地区各市县职业教育发展概况的分析,既能掌握这些原定计划的完成度,又能了解这个区域内职业教育的早期现代化水平。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要素,本文挑选经费筹措、教师储备和生源培养叁个核心要素进行分析。首先是在经费投入上,职业院校本身作为非盈利性事业单位,经费来源较少,缺乏从社会上吸取资金的渠道,可以说政府的教育拨款是当时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政府职教经费投入的多寡直接影响着所辖区域内职业教育的发展态势。本章通过对当时河北地区内部各市县经费的对比及与邻省察哈尔投入职教经费数额的对比,来总结当时河北地区对于职教的重视程度及教育结构的合理性。职业学校必须有充足的师资队伍,因为教师是职业学校教学正常运行的基础,文中阐述了国民政府对于职教师资资格的要求,并对于河北地区职教师资的选拔和概况予以详细说明。此外,足额及高质量的生源、必要的培养能力以及学生的充分就业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职业教育能够向社会输出自己的效能,它的效能包括人力资源输出、产品输出和技术输出叁种方式。通过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能够增强学生的就业率,以便向各类经济产业提供技术人才。在产品输出方面,民国时期举行了全国性的职业教育成绩品展览会,在这次展览会上,河北地区职业学校的展品特色鲜明,技术含量也较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文中对之进行了评价。在技术输出方面,职业学校通过研究和试验,将自己的技术投入到社会当中,很快就会转化为生产力,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本章以河北省易县高级农业职业学校的农作物育种试验为个案研究,论证了职业学校的技术在提升周边地区生产力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是理论和实践二者需兼顾的重大问题,民国时期河北地区的职业教育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布局、强化内涵宗旨、加强政府管理以及注重效能输出等方面都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职教改革理论不断推陈出新,同时更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教训,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于当下职教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意义。
郝静娟[9]2017年在《鸡泽县综合职教中心农学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学为鸡泽县综合职教中心开设最早的专业,1983年建校以来,农学专业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从开始的举步维艰,到后来的蓬勃发展。文章以农村中等职业中学农学专业发展历程及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注为研究背景,以鸡泽县综合职教中心农学教育为研究对象,对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对农学专业毕业生进行访谈,对学校农学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如:招生难、学生的学习专业兴趣不高、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队伍整体业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并从政府投入、社会和家庭因素、专业课程发展、师资水平等方面进行归因分析,面对不利形势,最后提出加大专业宣传力度、深化“教学研”一体化、加强课程改革等措施,农学教育水平提高成效显着。通过对学校农学教育问题及对策的研究,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农学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提升专业水平。
余梅芳[10]2008年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教育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十一五”期间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解决“叁农”问题的切实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其中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从我国目前农村教育的现状以及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教育的需要来看,我国现行的农村教育体系显然已不适合农村教育的发展,改革农村教育体系已势在必行。本文运用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农村教育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较研究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等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目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工作假说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以及本文主要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明晰文中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阐述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给农村教育内涵作了新的诠释。第叁部分:从农村教育的功能、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叁个方面系统论证了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教育的必要性。第四部分:总结了美、荷、日、韩等国家农村教育发展的成效、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第五部分:提出现阶段农村教育发展的对策。本文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认为当前农村教育要体现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使命,必须开展四个方面的工作:完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育投入机制;强化农村教育司法保障;改革办学机制,全面实施农村教育“叁教统筹”。
参考文献:
[1]. 我国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的探讨[D]. 赵梅. 江西师范大学. 2004
[2]. 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D]. 毛德智. 华中农业大学. 2006
[3]. 我国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政策研究[D]. 张静. 河北师范大学. 2009
[4].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D]. 于玲玲.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2
[5]. 畜牧兽医职业教育发展对策[D]. 李淑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6].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D]. 景琴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7]. 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促进对策研究[D]. 王文娟.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09
[8]. 民国河北地区职业教育问题研究(1922-1948)[D]. 韩兵. 陕西师范大学. 2015
[9]. 鸡泽县综合职教中心农学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 郝静娟. 河北大学. 2017
[10].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教育发展对策研究[D]. 余梅芳. 南京农业大学. 2008
标签:职业教育论文; 新农村建设政策论文; 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农村改革论文; 三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