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与推行农业产业化的理论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理论论文,农业产业化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产业化是当今世界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趋势。借鉴和总结国内外成功经验,积极推行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业再生产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在农业部门的运用和体现。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再生产过程就是包括产品直接生产过程,到产品出卖结束的流通过程。马克思指出:“每一个社会生产过程,从经常的联系和它不断更新来看,同时也就是再生产过程。”[①]还指出:“不管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怎样,它必须是连续不断的,或者说,必须周而复始地经过同样一些阶段。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它也不能停止生产。”[②]当今世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按照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既考虑农产品的产量、速度和产值,又考虑农产品的质量、效益、利税和净收入等要求,这是符合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适用的。
面对当今世界正在兴起“资源——商品——市场”模式的现代化经济的形势,在农业发达国家,农村产业结构逐步由农业为主的单一结构,向农业、农村工业、农村商业、农村运输业、农村信息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业综合经营的结构转变,以及逐步由生产初级农产品的单一结构,向农产品深度加工、综合利用的结构转变;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部门结构,逐步由产中部门为主的单一结构,向三者有机结合、产中部门比例日益缩小和产后部门比例相应扩大的结构转变。在大力发展农业产后部门时,特别重视兴建以初级产品为原料的新型农产品加工业和运输、销售业,实现其价值增值,并获得更多的收益。实行农业产加销经营一体化、社会服务系列化的农业产业化,对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再生产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使农民和农村致富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是对马克思农业再生产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
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实际上是走的农业产业化道路,这就是重视和实行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产品商品化、农产品产加销经营一体化和各环节社会服务系列化。美国通过把农工商置于一个企业的领导下组成农工商综合体,建立大企业与农场主之间同型农业加工企业、大农场主自己建立加工销售企业和建立商业组织等三种形式,使农业形成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系列服务的体系,在加深分工和提高专业化水平的基础上,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提高了经济效益。法国通过纵向联合和横向联合组成农业联合体,纵向联合把工业、商业、金融业与农业有关部门用合同或控股形式组成农工商联合体,横向联合组成购销服务合作社、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信贷合作社,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兴起。早在70年代末借鉴南斯拉夫的经验,一些工商企业向农业产前、产后部门延伸,发展农工商一体化的经济实体。80年代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创办了公司加农户、公司建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加工基地等多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和农业产业化模式,在山东、吉林、黑龙江、河南、河北、四川、北京、上海等省市发展迅速,促进了农业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产品商品化、管理企业化、产加销一体化、社会服务系列化,推动了农业再生产实现良性循环和农业现代化的逐步发展,提高了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产量、质量与效益,增加了市场有效供给和农业经济组织、农户的收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正是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指导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产物,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
二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业再生产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
(一)社会再生产具有连续性。农业再生产也要求连续性,应避免发生再生产过程中的萎缩和中断。马克思提醒我们:“在有季节性的生产部门,不论是由于自然条件(如农业、捕鲱鱼等),还是由于习惯,连续性可能或多或少地发生中断。”[③]这表明,社会再生产过程要求连续不断地进行,然而连续性有可能(农业将更有可能)发生中断,如果连续性遭到破坏,再生产过程的萎缩或中断将造成再生产的危机。农业产业化实行产加销经营一体化和社会服务系列化,能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减少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将有效地使农业再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再生产将流通过程作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马克思告诉我们:“资本的再生产过程,既包括这个直接生产过程,如包括真正流通过程的两个阶段,也就是说,包括全部循环。”[④]这表明,流通过程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果只有直接生产过程而没有流通过程,也就不成其为社会再生产过程。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这个总过程,既包含生产消费(直接的生产过程)和作为其媒介的形式转化(从物质方面考察,就是交换),也包含个人消费和作为其媒介的形式转化或交换。”[⑤]这表明,农业产业化实行农产品产加销经营一体化和产加销各环节社会服务系列化,农业从生产领域向流通领域渗透,改变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的生产领域与流通领域相割裂的状况,实现农产品通过加工、运销达到增值、增效的要求,不仅符合社会再生产的基本原理,而且有效地使农业再生产实现良性循环。
(三)社会再生的中心问题是产品的实现问题。马克思指出:“为了我们当前的目的,再生产过程必须从W'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的观点来加以考察。”[⑥]这表明,为了农业再生产连续不断地持续发展,必须在农业的生产消费和农业劳动者的生活消费方面从价值上和物质上都得到补偿,这种补偿运动,不仅是社会总产品(包括农产品)运动同单个农业企业资金运动交织在一起,而且同农业企业生产经营者对净利润的消费和农业劳动者对必要劳动收入的消费交织在一起。社会产品(包括农产品)的实现,取决于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这些实现条件既要在生产过程内,又要在流通过程内加以解决,全部社会产品实现了,农业再生产才能重新开始并继续进行。这就要求,农业再生产必须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从直接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相统一的条件下使农产品得到实现,才能连续不断进行农业再生产过程。农业产业化正是农业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相统一原理的体现,是农业再生产过程农产品实物形态运动和价值形态运动相统一原理的体现,也是农业的经济再生产过程和自然再生产过程相统一原理的体现。
三
我们要以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为指导,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更新观念,大力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来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就是农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综合效益为中心,采用先进科技为手段,从产前、产中部门向产后部门延伸、从生产领域向流通领域渗透,实行产加销经营一体化、产加销各环节社会服务系列化,通过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相结合的生产经营,实现增产、增值、增效,促进农业再生产可持续发展和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生产经营体系。
因此,推行农业产业化的意义在于,它能促进农业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自然、半自然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经济转变,以利于解决农业分户承包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它能促进农业从粗放型经营方式向规模化、科技化、企业化、市场化集约型经营方式转变,以利解决农业分户承包经营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的矛盾;它能促进农业从社会效益高、经济效益低的弱质产业向优势基础产业转变,以利于解决农业产前、产中与产后相分离、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运销相割裂、农产品加工运销的增值、增效与农户利益相脱离的矛盾;它能促进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以利于解决传统农业的落后性、封闭性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农业需求的矛盾;它能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力量逐步壮大和农民致富,向“两个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转变,以利于解决城乡之间差别、工农之间收入悬殊扩大趋势的矛盾。
推行农业产业化,关键是以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与指导,为农业生产经营适应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要求,实现农业再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我国农业现代,不断地破除旧思想,确立新观念。从目前来看,我们应破除传统的小农业思想,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农业观念;应破除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品农业思想,确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市场农业观念;应破除传统的产业分工思想,确立农业系统内部产加销、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观念;应破除农业生产领域与流通领域相割裂的生产经营的思想,确立农业生产向流通领域渗透、生产领域与流通领域相统一开展生产经营的观念;应破除城乡分割、工农分离的旧思想,确立城乡一体、工农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观念等等。
我国现行的政策措施对推行农业产业化还比较滞后和很不适应,需要通过深化改革,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逐步完善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应的政策措施,以加快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21页。
[②]同上书,第621页。
[③][④][⑤][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21、389、390、4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