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问题教学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行计划生育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从中学到中专,政治课都涉及到人口问题的教学。从教材来看,内容大道理多,数字陈旧,缺乏应有的说服力。我在教学中吸取了一些新资料,从三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中国人口基数过大,人口仍在继续膨胀,计划生育虽然成绩可观,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控制人口数量必须全国动员,打“人民战争”。
(一)中国人口等于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的人口总和,基数过大。
至1995年2月,中国人口达到了十二亿,并以每年净增人口(自然出生人口减去死亡人口)1400万的数字递增。这个数字比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的人口数总和11.7亿还要多。
从《亚洲周刊》1995年公布的资料表明,至1994年底止,世界上最主要的发达国家人口数是:美国2.57亿;日本1.25亿;德国0.80亿;英国0.57亿;法国0.57亿。其它发达国家都在0.4亿以下,有的只有几百万。发达国家的出生率平均在6‰以下,欧洲现在平均人口出生率是1.6‰,有些已达到零增长。发达国家人口基数小,出生率低,和12亿多的中国人口的差距还将拉大。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45年中(1949—1995.2月)增加了1.22倍。
(二)中国的人口还在继续膨胀。
由于中国人口的基数大,每年出生人口的绝对数大,全国人口的总规模还在继续增长。据《人民日报》报道,从1990年到1993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依次为:14.39‰;12.98‰;11.6‰;11.45‰;人口增长的绝对数依次为:1629万人;1490万人;1348万;1346万人。虽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每年净增人口仍在1400万左右。到2000年,全国人口总数将达到13亿。按现在的生育水平测算,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3亿至17亿。中国人口将达到历史的最高峰。
根据中国《科学》杂志报道,科学家们认为我国土地自然生产力理论最大承载能力约为15~16亿。除非开发和利用资源的新技术出现奇迹,否则,未来的人口压力使中国自然资源只能维持现有的温饱水平。而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认为中国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最佳承载量为8亿左右。人口膨胀的趋势确是触目惊心的,而这绝非杞人忧天,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三)实现人口零增长,中国还得50年。
世界发达国家的人口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高速增长→低速增长→零增长→负增长→零增长。我国的人口学家和我国政府都认为中国也将大体经历这五个阶段。我国经过50年代至60年代的高速增长后,现在处于第二阶段即低速增长阶段。从低速增长阶段过渡到零增长阶段,少则几十年,多则一百年或更长。日本的出生率很低,从低速增长到现在的零增长,也经历了半个世纪。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邬沧萍教授撰文认为,中国人口从低速增长过渡到零增长,大约也需要50年,即到2050年,我国人口总数才有望停止增长。这个分析得到了许多人口学者的赞同。这是因为:
1.我国现在12亿人口中,86%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这代人在本世纪内都有生育能力。进入下世纪后,我国育令妇女的总数仍保持在3.5亿以上,20—29岁生育旺盛期的妇女在1亿上下,生育潜力是非常巨大的。
2.能否实现人口零增长,决定于今后人口的增长量。在世纪之交,我国再增加一亿人口,几乎已成定局。希望只能寄托在下世纪,使每增加1亿人口的时间能拉长到8~10年甚至更长,那是很难的。因为随着生活、医疗条件提高,死亡率相对稳定,人均寿命继续延长。因此,下世纪中叶以前实现零增长的关键是今后出生的人数。
3.我国的生育率已相当低了。生一个孩子为全国大多数人接受已属不易。先进地区要保持,高生育区要降下都是较困难的。因此,控制人口数量,是计划生育的核心,是我国坚定不移的国策。从青少年一代起,就要弄明白这个道理,并积极宣传它,贯彻它。
二、中国人口素质差,是中国人口的四大特点之一。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必须提高人口质量。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娃娃,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
同世界发达国家的人口相比,中国的人口素质差。主要差在两方面,一是文化素质差,文化程度低的人多,文盲多。全世界每四个文盲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第二是体质差。中国人的体力耐力不足。在涉外旅游饭店,一个外国员工一天可做16个房间,中国员工做12个房间还叫苦不迭。在世界性体育比赛中,中国运动员拿的金牌多是技术技巧性项目。中国足球运动员到了下半场,往往跑不起来。而体质的提高,不是增加营养能立即见效的,而是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提高。如果中国人口的整体素质不提高,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劳动生产率,参与国际竞争都会带来一定困难。
提高人口质量首先要从优生开始,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娃娃。不但要依法禁止直系亲属和三代之内的旁系亲属之间结婚,而且还要防止血缘、地缘相近婚配。从遗传学来讲,血缘越远,地缘越远,遗传优越就愈大,生痴呆、畸形儿的可能性就愈小。边缘地区深山海岛人口稀少的村庄,以及特别富裕的乡镇应当特别引起注意。现在提倡胎教,具有科学意义。中国古代就有孕妇“耳不听恶声,目不视邪色”之说,母亲身心健康,营养丰足,是优生的另一要素。
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全国要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而努力。一位日本学者到深圳大学讲学,透露了一个我们久久不知的秘密:日本人从中国掠夺的甲午战争巨额赔款哪里去了?原来是日本天皇用它为日本每一个村庄建了一所小学。日本的起飞正是从战后“教育立国”开始的。我们上几代人中文化低,文盲多,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人中再有文盲,再文化低了。
增强体质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物质条件。一是增加营养,二是加强锻炼。现在是两个极端,贫困地区的孩子营养不良,动物性食品异常缺乏,只有大力提倡“大豆行动”,尽量补充营养。城市中小胖墩越来越多,“偏食”普遍,营养过剩,把孩子宠坏了、惯坏了,又走向另一极端。人的成长,体质的增强,需要多种营养和充足的热量。二是忽视锻炼。“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升学现象并没有多大改观。沉重的学习负担挤占了本来不多的体育锻炼时间,带眼镜的学生越来越多,度数越来越深,体质越来越差。新生军训,仅在太阳下列队操练,就会有人晕倒。健康的体魄是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条件,锻炼绝不可轻视。
提高人口素质还必须加强挫折锻炼。在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时代尤为重要。一个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艰苦困难的人,才能成就事业;一个不屈不挠、自强自立的民族,才是高素质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三、沉重的人口负担使中国只能走自己的路,适度消费。
(一)十二亿人给中国带来的现实问题是挑战大于机遇。人口基数过大,对于实现我国的第三步发展战略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加了困难。人口基数过大,意味着我国今后剩余劳动力有增无减。到2000年,农村劳动力年龄(15岁—59岁)人口为6.6亿,而实际劳动力需求仅为2.79亿(摘自《中国国情研究小组报告》)。过大的人口基数和净增人口的绝对数,使我国的教育规模更大,这是对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的挑战。人口继续膨胀,使我国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更加困难。对于这种挑战,我们必须认识清楚,才能有的放矢。
(二)过大的人口基数,使中国只能按中国国情办事,适度消费,不能走西方的路。中国只能以植物性食品为主、动物性食品为辅,“高动物脂肪、蛋白”方案行不通,中国没有哪么多的粮食去转化为食肉蛋奶制品。
中国只能以自行车、公共交通工具为主,也做不来“轿车梦”。按照西方国家的标准,中国的汽油不足,道路不足,连停车场地也解决不了。绝不可被汽车厂商的广告弄昏了头。
中国只能以公寓化住房为主。城市农村都不宜提倡别墅住宅。中国的土地只占世界的7%,却要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每年还有600万亩土地在减少,别墅住宅虽好,但不适合中国国情。
中国只能提倡节约能源。所有违背节约能源的方案,再好也是行不通的。我国城乡居民如果象西方发达国家那样无限制地使用家庭电器,每人要平均拥有1千瓦电力。而13亿至16亿千瓦的发电量是不大可能实现的,因煤、水、核的能源都受到限制。水的短缺也将长久存在下去。
中国要面对人口问题的严峻现实,提倡适度消费。但又要注意与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散布的“中国粮食危机论”(代表作是《谁将养活中国?》)、“中国环境危机论”(代表作是《中国对美国和地球的挑战》)加以区别。中国政府发表“粮食白皮书”(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粮食问题》)说,“未来几十年,中国虽然面临耕地少、人口多、粮食需求压力大的现实,但也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有解决粮食问题的经验和办法,农民中蕴藏着巨大的生产积极性。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政府和人民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粮食供给问题。中国人民不仅能养活自己,而且还将自己的生活质量一年比一年提高。”我们没有必要上布朗先生的当,捆住自己的手脚,非要保持百分之百的粮食自给率。中国选择“立足国内、基本自给、适度进口、促进交换”作为21世纪中国粮食战略与策略,对中国是有利的。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也有办法养活自己,这既包括我们拥有生产粮食的能力,也包括交换粮食的能力,它是一个伴随着中国人均收入水平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综合供养能力不断扩大的过程。
中国人口问题是中国的头等问题之一,是政治课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讲深讲透。使我们的学生懂得:为了民族的繁荣昌盛,为了后代的富裕幸福,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把计划生育工作做实做细,我们这一代人和下几代人责无旁贷。在宣传、贯彻这项基本国策上,现在多下一分力,将来就会少吃十分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