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艳贵
益阳市中心医院 湖南益阳 413000
摘要:目的:评价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8年1月收治的9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抽签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干预组(48例),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干预组开展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对两组康复效果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对照组明显低于干预组,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应用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对改善康复效果,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脑梗死;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康复效果
脑梗死是临床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总称,其作为常见病和多发病,会严重威胁广大患者的生命安全。本病往往突然性起病,且以一侧上肢为主,发病后数小时内或2d之内就会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呈现进行性特点。发病前会出现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眼前发黑等预兆,而这些症状主要是因为颅内血流量出现小型血栓改变或明显减少导致的。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治疗过程中需要配合系统完善的护理指导[1]。本文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8年1月收治的9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对护理体会作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8年1月收治的9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符合脑梗死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2],并经MRI或CT确诊。依据抽签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干预组(48例)。对照组男患者例数为26例,女患者22例,患者年龄46-75岁,平均(57.2±1.6)岁;病程2h-4d,平均(2.1±0.8)d;干预组男患者例数为28例,女患者20例,患者年龄48-75岁,平均(58.1±1.5)岁;病程3h-3d,平均(2.0±0.7)d。对两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组间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做好日常寻访工作,加强用药指导,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等。干预组开展早期肢体功能训练:(1)体位干预:通过定期更换床单、衣物等方式,提高患者舒适感。间隔2h协助患者变换1次体位,防止发生肌肉痉挛、压疮等并发症。更换体位时需要控制好力度和幅度,使用轻柔手法,并尽可能保持侧卧式体位,禁止俯卧或仰卧。患者卧床过程中需要适当为其进行肢体按摩,以促使神经功能快速恢复,采用温水对患侧肢体进行每天2次以上的擦洗,临睡前采用50%的乙醇按摩,以达到牵伸肌腱、肌肉的目的,对于肌张力比较低的肌群,需要增加揉捏、按摩次数,按摩肌张力比较高的肌群,以放松肌群。按摩时需要本着由近及远的顺序和原则。(2)肢体功能早期康复锻炼:经过3-7d治疗确定患者病情逐渐稳定后,主治医师予以系统性评估,可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功能早期康复训练。首先需要对早期训练的优势进行宣教指导,帮助患者了解和掌握功能训练的重要作用,提高其配合意识和治疗依从性;在护理人员指导下,协助患者进行相应的自主训练。功能训练初期通过中医推拿法对肢体进行被动训练,待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运作后,可逐渐向主动训练过度,进行主动训练时,可从自主刷牙、用餐、行走等自主日常行为开始,待基本恢复功能后,在允许患者进行户外缓步行走等训练,以提高其肢体锻炼效果。(3)坐位康复训练指导:指导患者由卧位向坐位过度,各姿势的保持时间均在15-30min左右,将被褥垫在患者背部,依靠被褥的力量对患肢肌肉进行锻炼,直到患者可以独立和完全坐起后方可将被褥撤掉,叮嘱患者坐在床沿,双下肢保持下垂状态,以锻炼下肢肌肉。(4)认知及语言功能康复训练:针对认知或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需要正在护理人员的耐心指导下,开展语言功能康复训练,可从简单音节开始,逐渐向复杂多音节过度,以使患者的认知和语言功能得到培养。
1.3护理效果评价
以脑卒中神经功能缺锌评分为依据,评定护理效果,其中治愈:神经功能恢复≥90%,生活能力恢复正常;显效:神经功能恢复达到46%-89%的标准,生活能力基本恢复正常;有效:神经功能恢复达到18%-45%的标准,部分功能恢复至正常状态,但日常生活需要依赖他人照顾;无效:神经功能恢复≤18%,认知、语言或自主生活能力未恢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3]。
1.4 统计学评析
借助版本为SPSS22.0的统计学软件包对本次研究得到的数据,治疗总有效率使用百分率(%)加以描述,组间比较行x2检验,如果P<0.05,则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70.8%,其与干预组的护理总有效率93.8%展开比较,组间表现出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脑梗死主要指的是在各种原因的影响下,脑部正常血液循环出现障碍,缺氧、缺血状态下,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情况。尽管发生急性脑梗死后缺血病灶中小心、完全性缺血阻止等处于完全坏死的状态,但致残率并不高。因为本病是不可逆的一种中枢神经元损伤,常规药物治疗方法虽然可恢复病灶周围坏死的缺血阻止功能,使局部血液供应得到改善,但肢体功能的康复效果并不理想[4]。
早期肢体康复训练主要通过对肢体各部位的神经细胞产生有效刺激,对神经侧枝循环或神经轴突联系的重新建立起到促进作用,恢复对侧大脑半球功的功能代偿和重组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能力,提高康复效果[5]。早期康复训练一般在发病后前3个月内进行,取得的康复治疗效果最为确切。通过针对性运动康复训练可使脑梗死患者的上肢功能得到有效改善,提高其生活能力的同时,达到改善其生活质量和预后的目的。早期康复治疗时机选择尤为重要,常规门诊康复干预的治疗基础上辅助家庭康复治疗,可使恢复期脑梗死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得到进一步恢复,显著提升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6]。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可知,干预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与对照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由此充分证明,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应用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对改善康复效果,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观阳.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25):194-195.
[2]郭先娥.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康复护理对其肢体功能障碍恢复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31):101-102.
[3]贺萍.脑梗死患者护理中早期肢体功能训练的必要性[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24):81-82.
[4]崔璨.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在脑梗死病人康复过程中的效果评价[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7,42(08):1143-1144.
[5]闫秀会.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在脑梗死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16):163-164.
[6]刘桂英.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4,13(02):53-55.
论文作者:谌艳贵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6月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6
标签:患者论文; 肢体论文; 功能论文; 脑梗死论文; 效果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6月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