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坚持从本质、特征、体制三个层面上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制论文,本质论文,特征论文,层面上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进程中,反复强调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他看来,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首要问题。因此,他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成果,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科学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的特征,勇敢地提出了改革社会主义的体制,从本质、特征、体制即理论、制度、实践三个层面上完整、准确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从而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一、邓小平为什么从本质、特征、体制三个层面上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
首先,共产主义有三种含义,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有三种含义是顺理成章。从科学社会主义创立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人们对社会主义有着不同的认识,但真正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共产主义有三种含义却基本上达成了共识。第一种含义,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学说。马克思完成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使“两个必然”这一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变成了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和阶级意识,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在共产主义理论和学说的指引下,历代马克思主义者对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即基本制度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兴起,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第二种含义,共产主义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从俄国十月革命迄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对于这种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内容,马克思恩格斯一贯采取谨慎严肃的态度。他们只是为了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较,才依据对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的科学剖析,十分慎重地对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指出了一个大致的轮廓和方向,而且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修正。他们不愿意并且坚决反对规定未来社会的具体细节,他们不愿意并且历来反对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当作标签乱贴,当作教条乱套,即使对待《共产党宣言》阐明的科学原理,恩格斯也明确指出:“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一卷,第248页。)列宁在俄国社会主义实践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矛盾时,不是用理论来剪裁生活,而是由实践来修正检验理论,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出了新的概括,用实践为理论赋予了活力。第三种含义,共产主义是一种实践和运动,迄今已有150年的历史。从16世纪到19世纪中叶, 社会主义思潮处于空想阶段;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创立后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无产阶级政党纷纷建立,社会主义运动进入科学阶段;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俄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运动进入制度实践的崭新阶段,斯大林创建了社会主义的第一个实践形式,人们通常称之为斯大林模式或苏联体制。后来,社会主义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但各国照搬斯大林模式,使本来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实践丧失了活力,因而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遭受了空前严重的挫折,但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却在改革开放中使中国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其次,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体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理论、制度、实践三个层面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是应有之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性质,是构成社会主义社会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和固有属性,是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和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源。从时间上说,社会主义本质适用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而不仅限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稳定性;从空间上说,社会主义本质不仅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具有普遍性。社会主义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外部表现,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反映,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外在标志。社会主义特征主要是指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或意识形态。它是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应具备的一般特点。社会主义体制是在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不同历史阶段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形式和社会主义特征的实现形式,是实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组织形式和具体制度的总称,即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模式。相对地讲,社会主义本质具有稳定性和抽象性,社会主义特征具有直观性和可变性。同时,社会主义特征相对于社会主义体制而言,前者是共性,具有普遍性;后者是个性,具有特殊性。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体制是按普遍到特殊,抽象到具体,共性到个性排列的。社会主义本质属于第一个层次,是从理论上直接回答社会主义社会“是什么”的认知概念,是对社会主义最高层次的理论概括,它是社会主义特征和体制的本质,既决定社会主义的特征和体制,又通过社会主义的特征和体制来体现和实现。社会主义特征是介于本质和体制之间的第二个层次,它既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并为社会主义本质服务,它又是社会主义体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应具有的一般特点,它是直接回答社会主义制度“是什么”的认知概念。社会主义体制是第三个层次,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的实践形式,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是社会主义体制的服务内容。社会主义体制在不同社会主义国家表现为多样性,在同一社会主义国家不同历史阶段表现为可变性,它是从实践层面上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或者说是回答社会主义“怎么做”的实践概念,离开了社会主义的体制,社会主义的本质无从体现,社会主义的特征也无从实现。改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就是要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总之,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体制是从理论、制度、实践三个层面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完整回答。
最后,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认识不完全清醒,导致改革开放以前的曲折和失误与改革开放以来的犹疑和困惑。因此搞清这个问题是当务之急。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但不是完全没有搞清楚;认识不完全清醒,也不是完全不清醒。应该说,社会主义从科学理论变成现实的社会制度,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经过历代马克思主义者的艰辛探索,我们对社会主义有清醒的和搞清楚了的,这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但我们也有不够清醒和不够清楚的,主要是忽略社会主义的本质,照搬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拘泥社会主义的具体模式。因而脱离生产力的发展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作用,追求“一大二公三纯”;脱离中国国情,照搬别国模式,照搬本本,照搬战争年代的过时经验;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因此,这就需要在坚持和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着重搞清社会主义的本质,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体制,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二、历代马克思主义者从本质、特征、体制三个层面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探索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著作中,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都进行过深刻的论述。他们都认为,社会主义是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掘墓人,是代替资本主义的继承者,是高于和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他们还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社会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即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即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后两个阶段是同一社会形态下发展程度不同的两个阶段,合称为共产主义社会。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他们还分别讲过社会主义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但他们都没有明确使用“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也没有用其他的概念象邓小平那样把五句话概括起来。列宁提出过“社会主义的目的(和实质)”的概念以及“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电气化”的著名公式,论述过辩证法的“本质”,但他没有直接论述过社会主义的本质,而是把本质、规律、特征、特点当作同一层次、相近或同义的概念。这是后来我们使用社会主义本质特征这一概念的由来。毛泽东认为各种社会形态和思想形式都有它的“特殊本质”,但他也没有展开论述过社会主义的本质。总之,是邓小平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他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问题,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概括,不仅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且揭示了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他认为,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能否尽快发展生产力,决定着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社会主义代替和战胜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归根到底在于它能比资本主义更加有效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科学概括,与“四人帮”的假社会主义划清了界线。他指出:“我们从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批判了‘四人帮’那种以极左面目出现的主张普遍贫穷的假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当中,‘四人帮’更荒谬地提出,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还有道理,难道能够讲什么贫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吗?结果中国停滞了。这才迫使我们重新考虑问题。考虑的第一条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而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大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65页; 第三卷第223—224页。)可见,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揭示了真假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邓小平强调:“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社会主义要优于资本主义,它的生产发展速度应该高于资本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12页;第三卷,第225、123页。)可见,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充分揭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和本质区别。总之,历代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特别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揭示了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划清了真假社会主义的界线,揭示了社会主义优于高于资本主义的根源,从理论层面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历来反对教条式地预测未来,反复强调未来社会是一幅什么图景,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这完全应当由当事人根据当时的条件决定。因此,他们对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只作了一些概略的预测,其基本论点有六个:一是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绝对必须的实际前提。”因此,他们预测社会主义革命至少必须在欧美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才能取得胜利。后来他们在对东方社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之后,才认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并不一定要走西欧国家的道路,而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二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三是把社会生产力置于全社会的管理之下,根据社会需要有计划地调节社会生产。四是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对个人消费品实行等量劳动换取等量产品,即按劳分配;在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五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为了让全体人民生活得更美好。六是在过渡时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之后国家逐步消亡,共产主义社会的组织形式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类将获得彻底的解放等等。今天看来,他们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其主要方面是正确的,也有的预测和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或需要以后的实践来验证。
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对社会主义的特征进行了新的探索,主要有:把经济文化建设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后的工作重心,放到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把创造比资本主义制度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作为新社会战胜旧社会的最重要的条件;他提出要保留商品和货币,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作为从小生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作为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力,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手段、途径和方法;他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每个人的劳动量分配产品”,后人据此把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表述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他提出俄国不是单一的公有制形式,而是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实践证明,列宁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是发展的,思路是可贵的。斯大林对列宁的认识既有继承又有变通。他按列宁的设想,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形式;他把“各尽所能”与“按劳分配”结合起来作为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他认为社会主义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但不是无阶级,而是“剩下”工人和农民两个劳动阶级和“新的知识分子”;不是无国家,也不是“非政治国家”而是“保留”工人阶级专政制度和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坚持马列主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作用。这样,斯大林在苏联第一个实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对社会主义特征的探索由预测变成了现实。
毛泽东立足中华大地,注重中国特点,既注重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又注意区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在所有制结构形式上,他思考社会主义条件下可以允许部分非公有制存在,而不必只有两种公有制形式,认为只要社会需要,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点资本主义。在思想文化上,他既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提出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同时提出辨别香花和毒草的六条政治标准,其实质是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可惜,这一有益的探索因“左”的思想倾向发展而中断。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特征的全方位认识,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六条:一是剥削制度的消灭和生产资料的公有;二是按劳分配;三是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四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五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六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过去行之有效的东西,我们必须坚持,特别是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他认为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新时期一开始,邓小平就反复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实质就是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其中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坚持共产党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政治制度,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上层建筑;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思想上层建筑。总之,历代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概括,从制度层面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关于社会主义体制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没有进行过具体的描述,相反,他们还对空想社会主义者们“特意设计出来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计划”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指出他们的设想“带有纯碎空想的性质。”列宁对社会主义的体制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就是明证。可惜,由于列宁的早逝,这种积极的探索中断了,斯大林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第一个实践形式,即社会主义的各种体制。如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一国一党”的政党体制,多民族国家的联邦体制,苏维埃两院制的政体,都起过积极的作用。但越到后来弊端越明显,特别是把这些具体制度当作“基本制度”、“基本特征”、“唯一模式”加以推广和照搬之后,更对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新中国诞生之初,由于缺乏经验,我们在经济方面基本上照搬了苏联模式。但到五十年代中期,毛泽东开始认识到苏联模式不完全符合中国的实际,于是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道路。如在政党体制上,他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一国一党”;在政治制度上,实行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而不是苏维埃两院制;在国家结构形式上,实行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结合的单一制而不是联邦制;在《论十大关系》中,他实际上提出了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的工业化道路。可惜这一有益的探索同样因“左”的思想倾向发展而中断。继续探索的任务历史地落到了邓小平同志的肩上。
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做法必须适合于和服从于社会主义的特征,必须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他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我们认为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我们现在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仍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中有一条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实行社会主义的政策。”“我们总的原则是四个坚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已经写进中国的宪法。问题是怎么坚持,是坚持那种不能摆脱贫穷落后状态的政策,还是在坚持四项原则的基础上选择好的政策,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比较快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进行改革,就是要选择好的政策。”(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13页;第三卷,第134—135页。)这是两段非常典型的话。如果搞不好,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都是指实践不对头,体制不对头,“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实行社会主义的政策。”“问题是怎么坚持”,改革“就是要选择好的政策”都是讲只有进行社会主义体制改革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才能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为此,他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各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这些基本思路已成为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和改天换地的巨大物质力量。这些基本思路有四点:一是社会主义体制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首要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奋斗目标,实行“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二是在经济体制方面,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此,要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要明确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调节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要建立和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主导下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要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坚持、扩大和完善对外开放;要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三是在政治体制方面,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为此,要坚持和完善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四是在文化体制方面,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服务。为此,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良传统、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总之,历代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体制的论述,是从实践层面上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
三、从本质、特征、体制三个层面上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伟大意义
历代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体制三个层面上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对于全面完整准确地把握科学的社会主义观,克服种种犹疑和困惑,防止出现新的曲折和失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观。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着重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方式上区别开来;它既继承了历代马克思主义者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理论观点,又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点,克服了社会主义只有发展生产力的任务而无解放生产力的任务的片面认识,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从而在理论层面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作出了科学的回答,但这不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全面回答和唯一回答。历代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特征的探索,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本特征、基本原则的论述,着重从制度层面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进行了科学的回答,但同样不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全面回答和唯一回答。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体制及其改革的论述,是从实践层面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科学回答,但也不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全面回答和唯一回答。这就是说,社会主义也和共产主义一样有三种含义。只有从本质、特征、体制三个层面,即从理论、制度、实践三个层面上认识社会主义,才能全面、完整、准确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才能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观。
其次,有助于我们克服种种犹疑和困惑。比如,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没有包括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等内容,这是因为邓小平已经从制度层面上强调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等内容的极端重要性,因而没有必要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进行重复。而且客观事物与客观事物的本质是两个范畴,社会主义本质揭示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制度、基本要素的本质,揭示的是社会主义特征和体制的本质。因此,这些基本制度、基本要素不应概括在社会主义本质之中,而是社会主义制度或体制中的应有之义。比如,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就社会性质而言,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因为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初步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也是由于我国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并正在按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改革社会主义的各种体制。就发展程度而言,还处于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的各种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本质还未充分体现,因而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才能建成“够格”的社会主义。比如,为什么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也在于党的基本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规律,揭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离开党的基本路线,就不能在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不能巩固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更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最后,有助于我们防止新的曲折和失误。邓小平把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体制联系起来,区别开来,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本质决定特征,特征反映本质,只有在“反映本质的特征”的含义上使用本质特征的概念才有意义,除此之外,把两者等同起来,并列使用是不科学的,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它使我们的注意力仅仅集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坚持上,以为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就一劳永逸地解放了生产力,就能自然而然地发挥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不需要再探索如何通过改革来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因而忽视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不清醒。把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区别开来,为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按照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通过改革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完善和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我们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但始终有一个如何改善党的领导,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问题;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但始终有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问题;我们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和实现程度,归根到底只能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根据实现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来确定。把社会主义的特征和体制区分开来,可以为社会主义体制改革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过去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往往把社会主义的体制和特征等同起来,把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和基本制度等同起来,从而导致经济建设中的曲折和失误。苏联经验之所以被绝对化,一国模式之所以被普遍化,就是因为把这些具体做法和模式当作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制度照搬,因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疑虑也由此而来。有的以为我们改革现行体制中的种种弊端,就是在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于是思想僵化、半僵化的人拒绝改革;有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人又鼓吹全盘西化。我们把社会主义的特征和体制区别开来,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区别开来,就可以防止或减少类似的错误。由于社会主义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形式,与各国的国情密切相关,因而世界上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模式。别国的经验、模式、具体做法,即使是成功的,也只能借鉴而不能照搬。我们进行的是社会主义的体制改革,是对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具体做法进行改革,是为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不是要改变或取消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这样,我们就能既解放思想、大胆改革而又不致于迷失方向。把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体制区分开来,可以克服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过去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往往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如计划经济、平均主义都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如市场经济、股份制都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把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体制区分开来,把一切非本质的东西统统摒弃于本质之外,从而更新了我们头脑中的社会主义观念,为社会主义体制改革提出了目标和标准。例如,它突破了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思想束缚,就为我们指明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由于社会主义体制是为实现社会主义本质服务的,因此我们判断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成败得失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它是否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这与“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完全一致的,所以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我们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不仅指明了目标,而且提供了标准。
标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公有制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三个必须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共产主义国家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领导体制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按劳分配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