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模式的初步研究——以湖南省永州市旅游发展规划为例

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模式的初步研究——以湖南省永州市旅游发展规划为例

钱益春[1]2002年在《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模式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旅游业广泛的产业关联效应和乘数效应,已日益显示出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贡献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已从战略上作出调整,将旅游业确定为本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无疑,旅游开发已成为当前区域开发的一大热点。然而区域旅游开发是一项投资大、风险高的系统工程,它必须依赖缜密的可行性论证以及科学系统的旅游规划。 我国的旅游规划事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逐步经历了资源导向、市场导向和综合导向叁个阶段,旅游规划研究与实践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由于旅游业是一门涉及社会、文化、经济、自然、建筑等诸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任何个人和学科领域都难以对规划涉及的诸多方面进行完整理解和正确把握,这就要求规划小组应该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然而在实际规划中,规划项目的人员组成通常是以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或其所在学科方面的专家为主,很少有其它相关学科的专家参与,从而造成规划的整体水平不高。另外,由于我国旅游规划还是一个新兴领域,旅游规划实践的理论总结也明显滞后,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规划体系。 目前中国旅游规划中各级区域旅游规划最为薄弱,现行的区域旅游规划多数过于单一,缺乏综合性,在理论上缺乏完整性,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对相应的下一级尺度的旅游规划缺乏指导性,从而导致各级旅游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宏观失衡。鉴于规划的复杂性,笔者根据近年来参加旅游规划的实践,对区域旅游规划的模式作了一些的探讨,在总结其他专家、学者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旅游规划的“31323”模式,即“进行叁个基本分析;确定一个发展目标;做好叁个规划;构建两个体系;评估叁个影响”。并将其运用于湖南永州市旅游发展规划中,对旅游规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张晨莲[2]2016年在《湖南省县域旅游品牌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县域旅游的发展,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打造良好的县域旅游品牌意义重大。湖南省县域旅游资源丰富,县域旅游品牌种类齐全。根据旅游品牌特点,可以将其分为红色旅游品牌、地质生态旅游品牌、历史文化旅游品牌、特色产业旅游品牌、体育旅游品牌等五种类型。根据湖南省县域旅游品牌发展的阶段,可以将其分为发展成熟型、发展启动型、发展制约型、发展阻滞型四种类型。同时,湖南省县域旅游品牌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农业依赖性、文化与旅游结合、竞争与合作共同发展的趋势特征。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湖南省县域旅游品牌的发展面临着不同的机遇与挑战。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全面分析湖南省县域旅游品牌的发展现状。其发展的主要机遇与优势是:政府支持品牌发展、国内市场需求大、产业基础雄厚、交通设施发达。其发展的主要劣势与挑战是:品牌分布与发展不均衡、品牌规划与管理体制不健全、品牌定位不合理、品牌传播效率较低。基于湖南省县域旅游品牌的发展现状,湖南省县域旅游品牌建构可以从湖南县域旅游品牌建构的主体、湖南县域旅品牌建构的内容、湖南县域旅游品牌建构的渠道、湖南县域旅游品牌建构的受众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即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打造差异化传播战略、整合品牌传播的方式、建立受众传播互动机制四个方面塑造湖南省县域旅游品牌。

王凯[3]2007年在《跨界旅游目的地整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相邻行政区之间的区际旅游产业关系的互补性优化整合,是区域开放发展与相互关联前提下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视角和有效举措。跨界旅游目的地位于不同行政区的结合部,是区域关系演变的“窗口”和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区域。因此,跨界旅游目的地的整合发展是当前区域旅游开发与旅游产业发展中所必须面对的重要实践性命题,也是区域无障碍旅游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命题。然而,相关方面的理论研究却远远落后于实践。本文即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跨界旅游目的地的整合发展从理论层面上展开系统研究,试图为此类旅游区域的优化整合提供一个认知解释模型和相关理论指导,从而促进其旅游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全文共分为7章。第1章主要阐述了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在对相关研究加以评述的基础上,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基本框架、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等。第2章对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和构建,主要包括系统论、协同学理论、共生理论和博弈论等。其中,尤其强调了相关理论对跨界旅游目的地整合发展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的借鉴和指导作用。第3章在对行政边界、边界效应以及边界区域进行全面认知的基础上,界定了跨界旅游目的地的概念,分析了跨界旅游目的地系统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并从不同的角度对跨界旅游目的地进行了类型划分;以边界因素为切入点,全面分析了跨界旅游目的地系统的内部构成要素和空间结构的一般模式。第4章研究跨界旅游目的地发育、成长和演变。剖析了跨界旅游目的地形成和演化的影响因素;对跨界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演化的动态过程进行了阶段划分,认为跨界旅游目的地的发展一般要经历边界效应屏蔽阶段、双核结构形成阶段、扩散发展阶段和区域空间一体化阶段等四个阶段;对跨界旅游目的地整合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及其形成的深层机理进行了剖析。第5章主要探讨跨界旅游目的地整合发展的实现。在界定跨界旅游目的地整合发展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跨界旅游目的地整合发展的内、外部动力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构建了跨界旅游目的地整合发展的机制,包括区域旅游利益协调机制、旅游规划协调机制、区划调整协调机制和营销信息平台共享机制等。第6章主要针对跨国、跨省和跨县叁种不同尺度的跨界旅游目的地,以国内外典型的跨国旅游目的地、湘桂交界处的崀山—八角寨风景名胜区、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等为个案,就跨界旅游目的地整合发展的模式展开实证研究。第7章对本文作出了结论性的总结;同时,针对中国跨界旅游目的地的整合发展的实际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选题立意上,以当前国内外区域旅游研究较为薄弱的领域——跨界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和发展为研究标靶,弥补了以往在这方面研究的不足;其次,在理论建构上,全面梳理研究跨界区域发展的理论脉络,尝试性地提出和界定了“跨界旅游目的地系统”和“跨界旅游目的地整合发展”等概念,并以此为主线,组合、衔接了系统论、博弈论的某些相关原理,形成跨界旅游目的地整合发展的理论支点;第叁,在研究内容上,从跨界旅游旅游目的地系统优化的理论模型的建构入手,深刻揭示了跨界旅游目的地系统的内在本质,厘清了跨界旅游目的地演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和各种矛盾的深层机理,并总结和概括出跨界旅游目的地整合发展的动力源泉、相关机制与一般模式。这种结构主义的分析范式因其侧重于机制和秩序解释而非现象描述,应该具有更强的现实解释能力。最后,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本文结合研究的需要,构建一套访谈记录与量化统计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使当前跨界旅游目的地宏观、定性的研究走向宏观、微观分析相结合的定量研究的道路。这些方法和手段具有比较好的通用性,可以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樊露[4]2017年在《湖南古村镇旅游品牌形象传播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古村镇旅游市场需求广泛,国家政府对于古村镇的开发与保护也非常重视,古村镇旅游业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受到这股热潮的影响,资源丰富、产品繁多、品味较高的湖南古村镇的旅游业在近些年也有了十足的进展。但由于经营方品牌意识的缺乏,使得湖南古村镇更注重旅游开发而忽略了品牌形象的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湖南古村镇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延缓了其发展速度,使在同质化严重的古村镇旅游市场中落后于其他地区的竞争对手。未来市场的竞争即是品牌的竞争,要提高湖南古村镇旅游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其旅游品牌的有效传播。以品牌传播理论、品牌接触点理论、“5W”传播模式等为基础,对湖南古村镇的旅游品牌的发展现状及其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进行分析,基于资源的多元性、受众的多元性等客观因素并以优秀案例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分别提出不同的针对性策略。针对于湖南古村镇旅游品牌形象传播所存在的品牌形象不明、推广力度不够、品牌识别系统缺失、传播方式单一、品牌传播零散、传播内容粗糙等方面的问题,探寻其成因主要在于缺乏完善的传播体系、缺乏有效的品牌管理与维护体系、传播主体品牌意识薄弱、对自身资源特色缺乏深耕及对受众了解浮于表面等。针对其存在的问题与成因,结合湖南古村镇旅游资源的特殊性与受众的多元化需求,综合考虑传播过程的提出多元化传播策略:第一,针对受众接触媒介的多元化倾向,丰富并融合传播渠道,推进各种传播方式的整合,建立互动机制;第二,根据湖南资源特色与文化基因进行差异化定位,并优化传播内容;第叁,针对湖南所拥有的的古村镇资源、交通、经济等条件,分别进行叁个区域旅游资源的空间整合,进行区域品牌联合,推进全域旅游。

宋晓云[5]2010年在《论民俗旅游的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我国消费热点,民俗旅游正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本文以永州市的“瑶文化”开发作为民俗旅游开发的切入点,通过分析目前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开发条件,探讨如何充分合理地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合理开发利用永州市的民俗旅游资源提供理论上的指导。文章由理论综述、开发条件分析、民俗开发叁大部分组成,分七章。在分析民俗旅游开发的背景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对民俗旅游研究领域的探讨、国内外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的归纳,为永州市民俗旅游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及开发指导,结合市域基础与条件,对永州市“瑶文化”民俗旅游开发在总体定位、产品体系、空间布局、开发机制方面提出了开发设想,并进行了个案分析。

夏翠红[6]2017年在《湖南省市州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旅游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得十分迅速,国际出入境游和国内跨省跨区域游的规模越来越大。湖南省作为中国旅游大省,旅游产业的综合实力也不断在提高,旅游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湖南省内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资源开发程度不齐,旅游企业市场化、集团化和规模化的发展程度差异性较大,从而导致湖南省各市州旅游业发展情况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湖南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分布状态表现出首位性,但全省各市州旅游收入的差异性很大,在此问题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各市州旅游竞争力差异的大小和原因,从而提出相关可行的策略对于旅游竞争力的差异进行评价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地理学、旅游学、经济学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以2014年湖南省14个市州相关旅游业数据,通过资料分析,设计构建出适合评价各市州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通过运用SPSS22.0数据分析软件,利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湖南省14个市州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分类比较,以得出湖南省14个市州旅游竞争力的差异排名,并以整体化、分类化的双层角度为湖南省各市州进一步提升旅游竞争力提出对应策略。得出以下结论:(1)长沙市在湖南省各市州旅游竞争力评价中位居第一类,长沙市现有旅游服务体系、结构比较协调、完整,在区域经济实力、旅游公共基础设施水平等指标方面均能获得较高的分值,没有明显的不足。(2)衡阳市、张家界市、岳阳市在湖南省各市州旅游竞争力评价中位居第二类,这一类市州在“旅游服务能力和支持旅游业服务能力主成分因子”中分别排名第5、4、3名,旅游竞争力综合实力位居第2、4、3名,发展前景广阔,旅游经济实力雄厚。(3)第叁类市州包括湘潭市、常德市、郴州市、株洲市,这一类市州旅游综合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在某些方面得分为负值。在旅游服务能力和支持旅游业服务能力、区域经济实力因子、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因子各方面以及叁方面协调发展上还需进一步加强。(4)第四类市州包括娄底市、益阳市、湘西州、怀化市、永州市、邵阳市,这一类市州在旅游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与旅游服务能力及支持旅游服务能力与湖南省其他市州,尤其是与第一类、第二类市州还有一定差距。

詹晓峰[7]2012年在《湖南省小城镇产业发展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6年,第一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长沙举行,宣告了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正式实施,时至2012年中部已连续4年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东部,并有了主动调整发展速度和方式的自信和空间。本文以湖南省小城镇发展模式指标评价体系和基于评价体系的产业发展规划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提出了“发展模式指标评价体系”和“基于评价体系的产业发展规划”的概念,探讨了湖南省小城镇发展的基础和内在规律,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为产业发展规划服务的指标评价体系,并对基于该体系的产业发展规划进行了研究。本文采用了“理论研究-调查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实证研究”的方法体系,全文共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绪论部分阐述了课题的背景以及选题的意义、论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行文的总体框架。并对本文中用到的概念,原理做了基本的解释。第二章:理论研究综述。辨析了小城镇发展的概念,梳理了国内外相关学科关于小城镇发展的研究理论,并对湖南省关于小城镇发展的研究做了相关的分析。以上两章为论文基础理论研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方法与依据第叁章:本章通过对湖南省小城镇发展以及规划编制的现状进行的调研,总结了湖南省小城镇发展和产业规划编制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产业发展规划编制问题的设想。本章为论文的调查研究和问题研究,在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四章:湖南省小城镇发展模式指标评价体系。本章通过对湖南省小城镇发展基础和规律的研究,提出了发展模式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构建方法,建立了基于发展指标的指标评价体系,为后续的产业发展规划提供研究的基础。第五章:在第四章的基础上,通过遴选的指标进行评价和设计,得到了基于评价体系的产业发展规划设计的要点,并提出了“基于产业经济学和城乡规划的产业发展规划”的概念。第四章、第五章是全文的重点部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第六章:实证研究。本章通过对浏阳市花卉苗木产业发展规划的实证研究,验证了基于湖南省小城镇发展模式指标评价体系的产业发展规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为全文的结束部分。全文围绕“发展模式指标评价体系”和“学科交叉的产业发展规划”进行研究,整合了关于湖南省小城镇发展模式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湖南省小城镇发展模式指标评价体系和学科交叉的产业发展规划的设计方法和内容,并将其运用到湖南省小城镇产业发展规划设计的实践当中。总之,本文的研究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实际意义。

彭革[8]2016年在《湖南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集群化互动发展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正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其发展模式多种多样。但学术界在研究新型城镇化发展时不可避免地都会谈到产业的发展,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均认为城镇化与产业集群化发展之间存在良性互动的发展关系。而在我国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其内涵更加丰富。二者是否依旧具有显着而有效的互动发展关系?其中存在的互动发展的机制又是如何?特别是如本文所研究的,作为农业大省的湖南省二者的发展水平如何?在新型城镇化和产业集群化发展时应当如何进行?这些将是本文重点分析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基于2003-2014年湖南省13个地市州的面板数据,对湖南省新型城镇化和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并进一步研究二者互动发展的关系。研究表明,湖南省新型城镇化和产业集群化之间存在较为显着的互动发展关系。但是,由于当前二者的发展阶段和互动发展机制还未成熟,前者对后者的促进作用是缓慢而长期的,后者对前者的促进作用则是迅速但有限的。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湖南省应当从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促进二者有效对接、加快城镇配套功能和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确立主导产业支撑加快辅助产业发展、提提高集群自主创新水平加强集群与消费市场对接能力等方面入手,不断完善二者的互动发展机制,有效提高新型城镇化和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水平。本文认为,产业集群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动力,它通过促进产业工人集聚、优化域内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新型城镇化又是产业集群化的基础,它从促进区域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科学配置、调整和优化城镇产业集群结构、细化产业链分工等方面支撑产业集群的发展。近年来,在湖南省推进“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以及湘江新区设立的大背景下,全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的发展也初见规模,二者相互促进发展愈加显着。

王婷[9]2016年在《基于交通网络发展的区域旅游合作协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交通网络与区域旅游合作是双向反馈的系统,二者的发展演化始终交织在一起。交通网络的发展极大压缩了现代旅游时空距离,其演化决定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的形成,促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大湘西地区是我国西部山区最具旅游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是中国西部。因此,探究交通网络演化与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协调关系问题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在选择大湘西地区为研究对象,以大湘西地区交通网络演化与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水平为研究内容,梳理和总结相关理论方法,分析大湘西地区交通网络演化与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协调状态和类型划分,阐述交通网络演化与旅游发展协调驱动机制,提出措施。本文共6章,具体论文结构如下:第一章,绪论。从背景入手,阐述了本文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次,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指出文章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第二章,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首先,对区域、交通网络和区域旅游合作概念进行界定;其次,对系统论、核心外围理论、点轴理论、旅游区位论、协调关系理论分析。第叁章,大湘西地区交通网络与区域旅游合作的机理分析。首先,分析了交通网络-区域旅游合作的内生互馈机制和交通-区域旅游合作的外部刺激动力机制。第四章,简述大湘西地区旅游和交通概况,通过改进可达性测度模型并以32个县市区为基本单元,运用ArcGIS空间网络分析技术,定性评价1996年、2007年、2013年大湘西地区交通网络可达性。并通过建立区域旅游合作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线性加权模型测算出区域旅游合作水平,最后运用系统耦合协调模型划分出区域交通与区域旅游合作水平协调度的基本类型。第五章,大湘西地区,交通网络与区域旅游合作协调响应政策研究。根据大湘西地区交通网络与区域旅游合作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第六章,主要结论与展望。

贺玲利[10]2016年在《湖南省红色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较快的行业之一,但由于旅游资源禀赋、社会经济、交通区位、基础设施等条件的差异,旅游的发展存在空间差异。政府部门以及旅游经营者、规划者等相关单位要对旅游的空间结构进行合理的旅游规划。湖南省具有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逐渐升温。本文以湖南省81处精品红色旅游景点为研究样本,运用ArcGIS技术,采用最邻近距离、Ripley’s K函数分析法、Kernel核密度估计法对湖南省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类型进行测定,采用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对湖南省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差异进行测度,在整体空间布局上呈现显着的聚集分布趋势,且主要分布在湖南省的东北部地区,尤其是长株潭地区比较显着。通过通行时间成本矩阵,利用可达性的评价指标和可达性系数计算出每个红色旅游景点的平均通行时间成本及可达性系数,并基于此,运用ArcGIS对湖南省81个红色旅游景点进行空间插值模拟,发现整个研究区域内的可达性水平分布不平衡。借助百度指数平台对湖南省红色旅游流进行分析,得出网络关注度不仅与知名度、旅游交通、互联网等中介媒体有关,还受旅游者文化、旅游市场距离、旅游客源地经济发达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对湖南省旅游接待设施布局情况主要是选取旅游发展情况、旅行社及旅游宾馆饭店为代表进行研究,表明湖南省红色旅游开发有一定基础,在空间尺度上,湖南各市州的旅游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发展趋势。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发现其存在以下不足: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不均衡、区域旅游合作低、旅游客源市场开发不足、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根据湖南省红色旅游发展的现实基础与战略需求,结合优化原则,从红色旅游资源、旅游交通、旅游市场、旅游环境四个角度提出湖南省红色旅游空间的优化措施,给湖南省红色旅游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湖南省以具有特色的旅游之路在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也为今后研究优化湖南省红色旅游空间结构的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模式的初步研究[D]. 钱益春. 中南林学院. 2002

[2]. 湖南省县域旅游品牌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张晨莲. 湖南师范大学. 2016

[3]. 跨界旅游目的地整合发展研究[D]. 王凯.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4]. 湖南古村镇旅游品牌形象传播策略研究[D]. 樊露. 湖南师范大学. 2017

[5]. 论民俗旅游的开发[D]. 宋晓云. 浙江大学. 2010

[6]. 湖南省市州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D]. 夏翠红. 湘潭大学. 2017

[7]. 湖南省小城镇产业发展规划研究[D]. 詹晓峰. 湖南大学. 2012

[8]. 湖南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集群化互动发展关系研究[D]. 彭革. 湘潭大学. 2016

[9]. 基于交通网络发展的区域旅游合作协调研究[D]. 王婷. 吉首大学. 2016

[10]. 湖南省红色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 贺玲利. 湘潭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  

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模式的初步研究——以湖南省永州市旅游发展规划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