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长的现代化视野与视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馆长论文,视点论文,视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的提出
经过这些年的普及教育与耳濡目染,人们已不再视计算机为神秘。但也产生了负面影响,一些同志对计算机变得不以为然,甚至在接受了错误的知识传播、不负责任的商业宣传之后,以似是而非、一知半解的知识作为决策依据。因为缺乏计算机知识,一些馆长往往显得软弱无力或力不从心,这也是党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举步维艰的一个重要原因。
通过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既是传统图书馆学的专家,又有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应用的知识,当一名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合格领导者,不是办不到的。针对党校系统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现状,笔者将对以下几个问题介绍一些情况并提出个人见解。
2 关于“一步到位”
计算机技术发展十分迅速,无论硬件或软件都不能“一步到位”。一步到位只是人们的良好愿望,或是计算机知识、技术不足的无奈。一些经销商正是抓住这点,大做耸人听闻的“一步到位”的广告,以至诱人落入陷阱。盲目地将“一步到位”作为决策的依据是十分有害的。
首先,它将造成系统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在“一步到位”的思想指导下,往往耗费来之不易的庞大经费,购置“全套”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由于技术力量不足和操作人员培训跟不上,一时难以消化、掌握所购置的系统,系统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或者有些功能终究得不到利用,实际造成设备闲置和资源浪费。而在硬件价格不断下降的趋势下,这种投入策略更显有失偏颇。其次,由于“一步到位”了,索缚了手脚,自动化建设的发展余地受到限制,这对本馆的现代化进程极为不利。再次,向上级领导传递了一个错误信息,使领导误以为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已经“到位”了,这将自加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困难。
但是,如果本馆已经通过科学论证,制定了完备的现代化建设规划,在按计划分步骤具体实施时,可以也应该将设备尽可能购置齐全,甚至在考虑效益的前提下,做到局部的“一步到位”也未必不可以。当然,这已不是前面所说的“一步到位”了。
3 关于计算机网络
对于计算机网络,党校系统图书馆的认识存在以下一些不甚了了的问题:
第一,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结合,是计算机系统的一种模式,具体网络结构和工作方式是多样化的。网络存在的最大意义是:资源共享,包括硬件、软件及数据的共享。判断一个共享系统是不是网络要看:第一是否采用网络技术;第二是否具备包括数据库查询在内的信息查询、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等网络功能。因此,多用户系统不是网络,因为这种共享模式只是终端对主机的资源共享,并未采用网络技术。简单地通过电话线路,单纯的信息传递也不是严格定义的网络,因为这种点到点的数据共享(数据通讯),不具备完整的网络功能。对于图书馆,网络的存在,首先应关心的是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我们不必拘泥于定义,但也不要混淆概念,以至误导。
第二,网络应用模式的选择。流行的局域网或广域网存在多种模式,在诸多种类的网络应用模式中,一种称为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的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这种模
式具有很高的网络效率,可以充分发挥客户机、服务器各自潜在能力,其网络性能/价格比相对较高,特别适用于图书馆业务的全面、高效自动化。它可以满足多个客户,同时对不同机读文献类型、不同机读数据类型的信息实现高效率自动化管理与检索,而非目前流行的在一个网络中仅对二次文献(书目、题录)的自动管理。我们应对其加深研究并采用这种网络模式。
第三,建网时机成熟与否。建立党校系统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并与网外的网络联网,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这是一种趋势。加入广域网通常要考虑以下因素:①联网的目标和需求;②内部配置的网络基础设施;③联网费用的支付能力;④对广域网安全服务的要求。[1]对于图书馆首先要考虑网络上的资源(主要是共享文献数据库),满足本馆需求的深度与广度,以及本馆资源可以为它馆利用的程度,也就是说要考虑网络的实际使用价值与效益。盲目地建立或加入广域网,由于使用率不高,造成很低的回报率,是不明智的。国内已开通的网络有以下9个:
1.国际互联网(INTERNET):网上图书资料文献资源极为丰富,但汉语文献罕见;
2.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邮电部建,主要功能为信息通道,尚未见网上大型文献数据库报道;
3.国家公用经济信息网(GBNET):即“金桥网”,电子部、电力部、铁道部共建,功能同上,通讯能力更强(卫星、光纤互联互通);
4.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国家教委建,主要为高校科研服务的实验网,网上资源(例如文献数据库)正在建立之中。
根据以上情况,我以为,建立党校图书馆广域网的时机尚未成熟,不必贸然去做。但是,这并不意味我们无需早作广域网建设的研究探索和网络知识、文献数据库的准备。
4 关于多媒体(CD—ROM光盘)
图书馆现代化不仅仅是工作手段、管理方式、人的素质等方面的现代化,还应包括文献载体的现代化。在诸多的现代化文献载体之中,只读光盘(CD—ROM)文献在图书馆自动化中具有独特的、划时代的意义。一张标准尺寸(直径12cm,厚0.13cm,重量不足20克,信息容量为650兆字节)的只读光盘可以分别容纳如下信息:
□3.25亿个汉字(相当于20年《人民日报》或25部《辞海》的内容)
□30万页英文文字
□19小时单声道音响
□7000张彩色照片
□65分钟卡通片
□74分钟经MPEGⅠ规范压缩的影音资料
以上数据表明,CD—ROM光盘巨大的信息容量,以及可以储存广泛的信息(知识)类型,是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种可以与之匹敌的信息载体。[2]据悉,信息容量高达5000兆的SD高密度光盘机以及相应的光盘也将面市,届时又将何等激动人心。
由于CD—ROM光盘的信息容量的高密度性,以及储存信息类型的多样性,尤其是它可以提供文献全文检索功能,决定了它在图书馆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它将促使图书馆的文献采集、收藏、阅览、咨询等诸多方面发生根本性变革,十分便捷地满足广大读者对文献、信息更为广泛、深入的需求。
当全世界第一张光盘于1970年5月问世后不久,美国的一位图书馆学专家即预言:未来图书馆=计算机+光盘。25年后的今天,预言成为现实。只读光盘技术已经普及,在现有的微机上加装CD—ROM驱动器及其他相关设备,即成为多媒体微机,实现只读光盘信息输出。只读光盘文献正以十分强劲的势头在国内和世界蓬勃发展,光盘文献出版物大量涌现。与图书馆业务相关的二次文献、全文文献只读光盘也已面市。例如,享有盛誉的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已将他们编撰的《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文献)、《报刊资料索引》(二次文献)制成光盘出版。这是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一个新突破口,抓住时机建设CD—ROM系统,可以马上使图书馆文献情报服务,出现新的高效率方式,非常便捷地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渴求,取得图书馆自动化的新成果。这个建设的硬件投资有限,技术上也不难掌握,这对促进党校图书馆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5 关于计算机人才教育
党校系统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举步维艰,最根本的困难是缺乏人才。计算机知识教育迫在眉睫,首先有一个层次模式问题。1995年国家教委教育司针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提出了三个层次:①计算机文化基础;②计算机技术基础;③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一个层次大体要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操作、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知识与能力;第二个层次大体要掌握计算机软件技术与硬件技术的知识与能力;第三个层次是掌握结合各个专业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与能力。[3]这种计算机教育层次模式我们可以借鉴。
我以为,在第一层次上,可先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操作的教育单独划分出来,作为基础之基础在馆内普及。第一个层次中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教育,在具有培养前途的馆员中进行。这个层次的教育主要目的是,使所有馆员均有操作微机的能力,并将此作为馆员基本素质的考核条件。
第二层次教育,在馆内专门从事计算机工作的馆员中进行,目的是培养造就一支计算机专业技术队伍,使得全馆的自动化安全、顺利、高效率的建设与运转。通过这个层次教育的馆员,应具备系统(包括硬件与软件)维护、开发能力,对本馆自动化建设负技术责任。
第三层次教育,是培养具有图书馆专业和计算机系统开发与维护能力的较高级复合型人才。这个层次的教育,要有前两个教育的基础,要有较深厚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等专业基础,要掌握与图书馆自动化相关的规范、标准技术,例如掌握CN—MARC等。这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或引进对党校图书馆而言是比较困难的,但也不是办不到的,关键在于图书馆领导的工作、图书馆的运行机制、当事人的努力与觉悟。
教育的方式可以不拘一格:①针对不同的基础层面,选送有关人员参加馆外相关层次的培训;②在馆内开办培训班,由基础较好的馆员集体讲授,或采用现场“带徒弟”的办法,个别指导带出新人;③提倡并鼓励在职自学,这是许多人才脱颖而出的成功经验。要争取外界有针对性的帮助,更要立足本馆、本系统的计算机培训教育,要学以致用,讲求实效。计算机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要路子对头、办法得当,完全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学有所成。
6 关于“第二文化”
早在“1981年·瑞士·第三次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上,前苏联专家伊尔肖夫就提出“计算机语言及其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的观点。十多年前邓小平同志提出“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第二文化”这个概念具有非常深刻的内涵,它是指迄今为止人类现存文化之外的第二文化,而不是指某一地域、某一领域、某一行业的“文化”,更不是那些无聊的泛滥的“文化”。计算机是人类第二文化的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甚至已经引入了政府文件。
“第二文化”的观念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只有掌握了计算机知识和相应能力的人,才算具备了现代人应有的素质。笔者曾在1993年谈过这个观点。最近我国著名的计算机教育家谭浩强先生断言:“…在当今社会,如果有人不懂计算机、不会使用计算机,他就不能称为现代的知识分子。”[4]在实现党校图书馆现代化进程中,要有这种认识,要有学习掌握计算机实际能力的自觉要求和紧迫感。这样才有从事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认识上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