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势在必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势在必行论文,未成年人论文,思想道德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5月10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为了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本文拟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如下: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缺陷的表现及原因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从总体上看,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是好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积极进步、健康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等等。但是在重智轻德的人才观、文化产品审美错位等因素的影响下,一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也出现了新问题、新情况,其道德行为也令人担忧。我们知道,外在行为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状况的重要指标,当我们评价一个人的道德状况时,往往从他的行为开始。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道德失范的例子屡见不鲜。在这里,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阐释,可以清楚地表明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首先,我们来看未成年人在家庭中的表现。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被告之:要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勤俭节约等等。但是,我们的一些青少年是如何表现的呢?《人民日报》上曾有一条消息:在押犯人吕某,14岁,因逃学上网吧,妈妈到处找,结果把他惹恼了,他趁妈妈一个人在家时,向她抡起了菜刀……近几年来,孩子弑母的事例明显增多,如果说这是极端的例子的话,让我们来看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琐碎事情上孩子们的表现:在中国城市独生子女的人格发展研究中,调查了10岁—14岁少年儿童从事家务劳动的状况,结果发现,相当多的独生子女不干家务或很少干家务,仅有11.6%的孩子经常打扫卫生、整理房间,63.2%的孩子从没洗过或很少洗衣服,38.6%的孩子从没买过或很少买过东西,48.1%的孩子从没做过或很少做洗碗、洗菜等家务劳动。孩子每日的平均劳动时间仅11.32分钟。而且在餐桌上我们会时常看到孩子总是坐在上座,一家人围着他,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不时地给他夹菜,他竟连一句“谢谢”的话都没有,他认为是理所当然,做事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任性、缺乏责任感。其次,我们再来看一下未成年人在学校中的表现。从上学开始老师就会告诉学生:要遵守文明礼貌、相互尊重、诚实守信、不说谎话等道德原则,但是我们的青少年是如何表现的呢?我们曾作过一项调查,调查中当我们问及学生“在考试中你的朋友请你帮忙时,你该怎么办?”回答这一问题时,有29.9%的学生选择“设法帮助自己的朋友”,有29.5%的学生表示不知该如何办?事实上,部分学生不顾学校的三令五申“互相帮助、协同作战”;在问及学生作弊现象时,32.4%的学生认为很普遍,4.2%的学生认为“作弊”是取得好成绩的捷径。在调查中有46.1%的被访未成年人认为“诚实就意味着吃亏”。学校当中学生拉帮结派、打架斗殴、顶撞老师等不良行为时有发生。这些行为让我们深思和担忧,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应值得教育者去深思。第三,我们看一下未成年人在社会中的表现。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到了社会上就应相应地遵守社会公共秩序。遵守公共秩序,就意味着对纪律、规章、法律、法规等社会公约的尊重和敬畏。有关法律明文规定未成年人不宜进入一些歌舞厅、游戏厅、录像厅等文化娱乐场所,而我们的一些未成年人却不顾法律的禁止去这些地方消费。这些场所是暴力、色情等有害文化的重要传播地,未成年人长期在这种环境中活动,容易接受不良因素刺激,受到引诱而违法犯罪。调查分析,近年来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以盗窃、抢劫、强奸等暴力犯罪突出,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全国青少年学生中,平均每分钟就会发生一起刑事案件。种种行为让我们感到震惊,引发我们的思考。原因何在?我们还是从家庭、学校、社会几方面逐一探讨。
1.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功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家长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越来越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家庭伦理道德建设方面还有不少的问题,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些父母自身素质差,对孩子期望过高,管教过严。在教育子女方面误认为“棍棒之下出人才”、“孩子面前无民主”。他们“望子成龙”心切,为了孩子早日成才,采取高压手段。
(2)一些父母行为不检点,自身形象不佳,对孩子放任自流。未成年人模仿性强,如果父母不给他们作表率,未成年人很有可能模仿父母的不良行为,比如喝酒、赌博等。
(3)一味追求学习成绩,忽视对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的家长只注意子女的分数,而不注意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孩子的行为不闻不问。
另外,在许多家庭中对子女过分的溺爱、父母畸形的高消费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2.学校是孩子学习的地方,而且未成年人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因此学校的德育教育对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但是学校在道德建设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校道德教育过分偏重书本知识,轻视实践。对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道德实践关心不足,只是强制性地把一些道德理论灌输给学生,学校往往以分数论高低,客观上导致道德教育的缺失。
(2)道德教育理论抽象,难以理解。比如我们讲“热爱祖国”,讲“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可什么是“热爱祖国”,什么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未成年人难以理解,他们无法把这种概念与具体的行为联系在一起。这些因素导致了孩子对老师的说教不感兴趣,对德育活动的参与积极性降低。
(3)某些教师对学生进行“冷暴力”。我们深入到校园中不难发现,大多数优秀学生得宠,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受冷落,甚至遭到排挤,有的老师还体罚学生等,这些都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压力,使他们对学习丧失信心,自暴自弃。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未成年人犯罪人员中有74.2%的人在犯罪前有旷课、逃学的经历。
3.当今的社会信息爆炸,生活内容丰富,信仰多元化,观念超前,这为孩子的成长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1)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西方社会的文化、思想垃圾、丑恶现象乘虚而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思想在社会上蔓延,侵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导致未成年人相互攀比,追求高消费,寻找刺激。
(2)游戏厅、台球厅、歌舞厅等场所向未成年人的开放,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充斥着孩子的心灵。据调查42.5%的小学生崇拜黑客,32.5%的学生有当黑客的念头。因此,改善我们的社会环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二、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措施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滑坡是多方面因素引起的,因此要想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1.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有关教育人士分析,人的教育,尤其是在心理、性格、品德、上进心等内在素质的形成上,有3/4来自家庭教育。因此要想治孩子的“病”,首先应该治家长的“病”。
(1)提高自身的素质,为孩子做出榜样。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子女受教育的第一场所,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的作用。青少年的品德情操最初是从父母那里观察学习而来的,因此做父母的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要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教育孩子诚实守信,父母不能带头说谎;检点自己的言行,加强道德修养,注意自身形象,优化自身道德人格,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
(2)建立良好的家规家风。父母在家中要有平等民主意识,不搞家长制,一言堂;要尊重孩子,不可随意打骂;家庭成员要和睦相处,相互尊重;要保持乐观、开朗、不断进取的精神状态,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气氛,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使孩子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2.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
学校应该采取有力的措施,切实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1)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只想着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眼睛只盯住优生,而对差生不屑一顾,要对学生一视同仁。热爱自己的学生、言传身教、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2)力戒形式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求真、向善、爱美的内在素质,不是演给别人看的戏。现在一些学校中搞社会公益活动时总是贴标语、挂横幅,大张旗鼓地造声势,而实际收效却不大。因此,我们的道德教育要着眼于学生行为和意识的培养。
(3)要营造良好的道德实践氛围。未成年人具有模仿的特性,如果学校对一些道德品质高的学生给予鼓励,学校也相应地组织学生进行道德实践活动;规范一些道德纪律条文,使学生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3.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针对社会上存在的不良因素,全社会各部门、各组织、各单位应该加强各方面的组织和管理,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1)加强宣传和引导。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和各级各类未成年人活动阵地的作用,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规律,使未成年人明辨是非、美丑、善恶,努力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
(2)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对歌舞厅、游戏厅、录像厅应加大治理力度,坚决取缔各类非法社会文化场所。广播影视和新闻出版部门严禁播放和出售渲染凶杀、暴力和不健康内容的文化产品,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3)加强和完善社会法制建设。抓好青少年的普法教育工作,通过法律教育使青少年了解法律、懂得法律,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使青少年逐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和观念,使之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总之,我们的学校、家庭、社会应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引导和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社会都一定要十分精心、十分专心、十分耐心地关心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使未成年人在教育的“黄金阶段”里,受到最佳教育。